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行日记/明德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罗兰·巴尔特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74年4月11日

4月11日。准备动身。通身洗了个澡。忘记了洗耳朵。等飞机起飞:这意味着,要耐心等待,一动也不动。还是不旅行好。

《巴黎日报》的反应。他们期待着“从中国返回”和“从中国回来后进行修改”【《巴黎日报》(Quotidien de Paris),当时刚刚由菲力普·泰松(Philippe Tesson)于1974年4月创办。该报1996年停刊。罗兰·巴尔特在此影射《从苏联归来》(Retour de lURSS)(1936)和《从苏联归来后的修订》(Retouches à mon retour de lURSS)(1937)两书。书中,纪德批评了斯大林主义。(带有年代的注释为整理者所加)。】难道他们不是尤其等我返回法国后进行修改吗?

奥丽机场(Orly),起飞晚点。索莱尔斯又到海关另一侧买了些香肠和面包,我们在候机大厅一起吃着。机上晚餐。由于座位狭窄,而且又是卧进了无数人造器物之中,依据经验,端给我们的只会是些简单的东西。但是,经验自然会在法国人的坏毛病面前退却(拉比什的一个剧本的名称):迷惑【《迷惑》(Poudreauxyeux)是欧仁·拉比什(EugèneLabishe)的一出两幕剧(1861)。】。晚餐内容是蚌肉拌生菜、鲜汁小牛肉、淡灰色加脂米饭——有两粒米正好掉在了我的新裤子上。

由于我在公共场合瞬间亲吻过他的手,他便一再对我说:20“你担心别人看见?”我回答:“我并不担心有人看见我们,我担心别人认为这种举动过时,也担心对你有什么不便。”【这里,应该是指巴尔特与索莱尔斯之间的动作,前者是同性恋者,后者是异性恋者,巴尔特可能是担心在现场的后者的妻子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产生猜疑。——译者注】

从奥丽机场起飞:人们都扎堆坐着。有十几个中国人,都穿着高领黑色上衣,不过向导却身着市井西装。看上去,像是一群出行的修士。

4月12日

待更靠近一些看他们时(在机场大轿车里),那些修行者穿的却是区别明显的蓝色上衣:从远处看,是军团的一致性;在近处看,是个体之间的区别。军装式的领口很小。

整飞机的欧洲人(意大利人、德国人、法国人)都去北京。多么令人失望啊!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才配去那里。

再回到《巴黎日报》的反应上来,表明了它的伦理已经败坏。

多讨厌啊!只想获悉名人的不顺(有关私人出行的回馈),而无任何(财务上的)利益安排。

如果我应该受刑,那我就要求人们别指望我会勇于面对。我会希望在受刑之前先来个酩酊大醉(香槟酒加食物)。

他们蜷缩在飞机的后面,闭着眼睛,就像(我是怀着好意说的吗?)一些小猪、一些圆圆的小动物;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被圈在一起的。

我愿意厚着脸皮对JL和R说(他们会理解我的话):按照写作上的用语,就是要成为某个人。

抽象地讲,中国有着无数可能的意义:历史概念的意义、伦理概念的意义,等等。我们的大演说家们可以任凭自己去说(LS【这些缩写字母可让我们想到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éviStrauss),他在《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StructureSélémentairesdeLaparenté)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谈到了马塞·格拉内(MarcelGranet)。】,格拉内等)。但是,在法国人看来,中国只有一个意义,这种意义在他们的许多著述中是以可信的方式提出来的。这种复数意义,甚至也是我们这方面的情况。感知能力的跳跃:从许多到一个。

400个签证刚刚被拒签。航空小姐对我们的旅行感到惊讶,她说:“您知道此事吗?”

P3-7

后记

1974年春天的中国大地,依然笼罩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浓重气氛之下,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把所有人都卷了进去,人们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来一直紧绷的政治神经,再一次受到了空前的调动。正在这时,中国迎来了一个法国《原样》(Tel Quel)杂志社组织的包括罗兰·巴尔特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4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参观了工厂、农村、大学,并游览了沿途名胜古迹。在行程临近结束、在他“为整理出一种索引而重读这几本日记的时候”,他认为,对于他在中国看到的一切,他不可能取“内在于”的话语方式表示赞同,也不可能取“外在于”的话语方式去进行批评,而只能是“零散地描述一次旅行”,属于“现象学”的做法。但是,他在这些日记中,除现象学的描述之外,还通常把自己当时的一些思考放在被记述的见闻之后,或放在方括号之中,而正是这些内容使我们了解到,作者对其这次旅行总体上所持的是否定态度。其中,作者对当时的中国所作的最为严厉的批评,就是“俗套”的滥用:“新颖性已不再是一种价值,重复也不再是一种毛病。”本文拟结合“俗套”的历史概念和包括罗兰·巴尔特这部《中国行日记》在内的他的其他著述,介绍一下他有关“俗套”的符号学理论。

……

——截选自《译后记》

目录

第一本日记

1974年4月11日

4月12日

4月14日,星期六 北京

星期日,4月14日 北京

星期一,4月15日 上海

4月15日下午 天气晴朗

4月16日,星期二 上海

4月16日,星期三 上海

4月18日,星期四 上海

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

第二本日记

4月19日,星期五 南京师范学院

1974年4月20日,星期六 南京

4月27日,星期日 南京

4月22日,星期一从南京到治阳

4月23日,星期二 治阳

4月24日,星期三 洛阳

4月25日,星期四 西安

4月26日,星期五 西安

第三本日记

4月27日,星期五

4周28日,星期天 西安-北京

4月29日,星期一 北京

4月30日,星期二 北京

5月7日,星期三 北京

5月2日,星期四 北京

5月3日,星期五 北京

5月4日,星期六 北京

第四本日记

附件一 主题术语索引

附件二 姓名、地名、专有名词索引

译后记

序言

罗兰·巴尔特曾于1974年4月11日至5月4日到中国旅行,同行的还有弗朗索瓦·瓦尔【Franois Wahl,哲学家,时任色伊(Seuil)出版社人文科学编辑,主要是罗兰·巴尔特著述的编辑]以及由索莱尔斯索莱尔斯(Philippe Sollers,1936-):法国作家,《原样》杂志的创始人之一。——译者注】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保加利亚裔法国符号学家,索莱尔斯的妻子。——译者注】和马塞兰·普莱内【(Marcelin Pleynet,1933-):法国诗人、小说家。——译者注】组成的《原样》【(Tel Quel):又译为《太凯尔》、《如是》,在这本书中,随行的翻译将其译为《如此》,是1960年由作家索莱尔斯创办的法国先锋派文学刊物,1983年停刊,并由《无限》(Infini)杂志取而代之。——译者注】杂志社的代表团。索莱尔斯和《原样》杂志当时都属于毛主义“潮流”的人物,对他们的正式邀请来自中国大使馆,是在《论中国》(De la Chine,1971)一书作者玛丽娅安托尼耶塔·马齐奥奇(MariaAntonietta Macciocchi)的提议下促成的。那是一次有组织的为期三周的旅行,费用由参加者自付。虽然他们受到了中国的一些作家和大学的接待,但实际上他们走的是一条预先设定的路线。他们参观工厂和一些景点,频频观看演出,出入饭店,而这些都是20世纪70年代所有来华访问的西方人必去的地方。中国的旅行社提供向导、政治对话者和旅行的物质保障,并注意防备旅行者与中国人有任何既定行程之外的接触。罗兰·巴尔特对这种缺少意外、缺少“皱痕”、缺少“偶遇事件”的情况尤其表示不满(这些都在“每一天的安排”之中“消沉了”)。

这几位法国人到达时,正值中国开展批判孔子和林彪的运动(即所说的“批林批孔”运动),这一运动为旅行的每一阶段都带入了有关政治形势的意识形态“考虑”,而这种考虑无不充满着习惯性的句法结构(即罗兰·巴尔特所说的“砖块”)。罗兰·巴尔特的这几本日记提供了对这一行程的旁观者的看法,这种看法注重细节、颜色、景致、身体、每一天的细小事件,而且他还幽默地加以评论。对所见、所闻、所感事物的记录与用方括号插入的点评交叉出现:思考、沉思、批评或是同情的语句,它们都是对周围世界所做的旁白。某些词语反复出现,表明了作者面对俗套时的无奈(“等等”)或退缩(“在外面……”)。

从一开始,罗兰·巴尔特就想着从中国带回一种文本。他就此用蓝色圆珠笔或碳素笔写了三本日记。前两本日记带有硬纸板封皮,一个是蓝色的(第一本日记),另一个是红色的(第二本日记),上面都有“螺旋小丑”的图案,都是从法国带去的。到了旅行后期,又补加了一个中国的日记本,这个日记本比较小,黑色仿皮漆布封面,在第一页纸(按照其被使用的顺序,也是最后一页)上印有毛主席的一条红色语录。这三个日记本都用红色碳素笔标注了页码。罗兰·巴尔特重读过这三本日记,为其建立了目录,并在第四个日记本中制订了主题索引。

从中国回来后,罗兰·巴尔特利用这些日记写了有关中国的介绍文字,并于1974年5月讲给他的高等实用研究院研讨班的学员们【见罗兰·巴尔特《作者语汇汇编》(Lexique de lauteur)一书,1973-1974年在高等实用研究院研讨班报告的内容,后附《罗兰·巴尔特自述》中未公开发表的片段,Paris,Seuil,2010。】。但是,他也撰写了一篇名为《那么,是中国吗?》(“Alors,la Chine”)的文章(发表在5月24日的《世界报》上),这篇文章招来了不少批评一年后,该文由Christian Bourgeois出版社以单篇文章形式出版,后面有一篇未发表的后记,现收入《全集》第四卷(516-520页)。随后,弗朗索瓦·瓦尔发表了四篇文章[《中国,没有乌托邦》(“La Chine,sans utopie”),《世界报》,6月15-19日],再后来,又有整整一期的《原样》杂志[第69期,“在中国”(“En Chine”)],在这一期当中,索莱尔斯、克里斯蒂娃和马塞兰·普莱内(他的文章在第60期上连载)阐释了他们对于中国的看法。克里斯蒂娃1974年春天的中国之行,在她的《论中国女人》(Des Chinoises)一书中有所反映,书中有许多旅行照片。马塞兰·普莱内随后又发表了他的日记片段:《中国之行:1974年4月11日-5月3日的普通旅行日志——摘录》(Le Voyage en Chine: chroniques du voyage ordinaire-extrats)(Hachette,POL,1980)。

至今30多年里,罗兰·巴尔特的日记虽然未曾发表过第一本日记中的一些片段,曾以影印的形式发表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的展览(2002年11月27日-2003年3月10日)的目录之中,展览主持者为玛丽安娜·阿尔方(Marianne Alphant)和娜塔丽·莱热(Nathalie Léger)。Seuil/Centre Pompidou/IMC联合出版,2002,209-225页。但它们对于这次旅行中的事件和话语有着通常是非常清晰的看法。它们对1974年的中国表现出了属于现象学方面的关注,它们更对人和事物感兴趣,而很少谈博物馆和考古景点。“在重读我的这些日记以便制订索引的时候,我认为,如果我就这样发表它们,那正是属于安东尼奥尼式的。但是,不这样,又怎么做呢?”(第三本日记)

安娜·埃施伯格

关于这个版本的说明

读者会看到一个简写与缩写表。罗兰·巴尔特的注释是用星号*标志的,出版者的注释都编排上了号码。这些注释由专有名词索引加以补充。

大部分简写都以容易辨认为原则来安排。同样,希腊语是根据音译来采用的。我们尽可能按照罗兰·巴尔特提供的中国人姓名的发音来排印。对于根据那些可辨认的姓名的拼音系统所做的排印,我们也在注释或索引中作了说明。对于中文词语和姓名,我感谢安娜·程(根据Anne Cheng音译)、刘燕(根据Yan Liu音译)小姐和罗朗·萨加(Laurent Sagart)的指点。我还要感谢下列人员在本书的编辑方面提供的帮助:娜塔丽·莱热、克洛德·马丁(Claude Martin)、阿兰·皮埃罗(Alain Pierrot)、马塞兰·普莱内、弗朗索瓦·瓦尔,我还要感谢埃利克·马蒂(Eric Marty)对本书的认真审读和所提供的建议。

内容推荐

1974年春天,正处在“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早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这就是本书《中国行日记》。

《中国行日记》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这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也是一种有态度的观察。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编著的这本《中国行日记》纪录片镜头一样的冷静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