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共同方向。
何为和谐?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并做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万物、人与自己身心的完美统一。
和谐,就是古人说的“太和所谓道”,是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本书旨在倾现中国盛世的国家战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谐之道/太极易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许文胜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谐,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共同方向。 何为和谐?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并做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万物、人与自己身心的完美统一。 和谐,就是古人说的“太和所谓道”,是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本书旨在倾现中国盛世的国家战略。 内容推荐 我们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推广,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起到在思想理念上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盛世的辉煌再现。 正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快速进入《易经》学习的大门,少走弯路,不走歧路,所以作者不遗余力的打造了这套《太极·易》系列书籍。书中的内容是对我们祖先数千年智慧的全面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破译解密,并且本着携手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信念,作者毫不保留地将本书的内容倾情奉献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本书为该丛书之一《和谐之道》。 目录 文化 文化再造——中国复兴的关键行动/003 中国文化再造的核心/003 中学与西学的“体用”关系/005 中国文化再造的手段/009 1.中国文化的经典理论决定了我们的文化特质/009 2.中学和西学各有自己的经典理论/014 3.返璞归真,从儒学中寻找文化再造的答案/015 4.以中学为本,重建经典,恢复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017 文化遗产——必须为子孙留住的“根"/018 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0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0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关键/0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现状/0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的原因/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025 传统节日——统一中国的文化标志/027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源和意义/027 东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现状/029 中国传统古老仪式的失落/032 中国的节日注重整体,西方的节日注重个人/034 如何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035 1.唤醒文化的自觉意识/035 2.改变国家假日体系的组成,增加传统节日的部分/036 传统节日的现代商机/037 [案例分析]例解传统节日商机——重阳节/039 中文和英文——乾坤迥异的文化载体/041 汉语与英语的使用特点/042 1.汉字具有高浓缩性、信息量大、发音简洁的特点/043 2.汉语具有适合交流与记录的特性/044 3.汉语是艺术的语言,英语是技术的语言/044 4.汉语是联系的,英语是孤立的/045 5.汉语和英语构词上的异同/046 汉语与英语的思维比较/047 汉语是中国人的骄傲/050 东西方哲学——一棵古树和一片花草的风景/053 先秦哲学/055 经院哲学/055 佛教哲学/056 宋明理学/056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057 笛卡尔的认识论/057 康德-费希特体系/058 谢林-黑格尔体系/058 胡塞尔的现象学/059 中西哲学孰优孰劣/059 鲁迅——20世纪中国的文化符号/063 宗教 儒、道、佛——受宗教影响的中国历史/071 被遗忘的道教——科技创新的基础宗教/075 中国佛教——快速走向商业化的宗教/081 统治需要/082 民间迷信/084 “伪佛”的出现/086 修佛的真正意义/087 教育 正统教育——中国发展的原动力/091 正统教育的误区/091 中国正统教育与现代混合教育的区别/093 1.正统教育/093 2.混合教育/096 正统教育的发展/098 正统教育的现状/101 正统教育的范畴/102 正统教育的模式/103 正统教育的本质/107 正统教育的特征/108 1.系统综合/108 2.对应统一/108 3.道德入心/109 正统教育的再造/110 科举制度——辉煌中国的人才选拔机制/116 产生及发展/116 科举的优点与弊端/119 1.优点/119 2.弊端/120 科考制度对国外的影响/121 科考制度给予现代的反思/123 科考制度的现代模式/124 1.重新定义学生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与用人单位密切挂钩/125 2.全面调整国家公务员考核机制,完善选聘条件和录用程序/126 《三字经》——古代中国教育启蒙的百科全书/128 提倡高尚的道德观/130 提倡人民的责任感/130 历史知识的普及/130 对汉语语感的培养/131 对百科知识的涉猎/131 附录:《三字经》/133 社会 自主创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经典 概括/141 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141 国家领导人一直重视自主创新/144 郭德纲现象的启示:从原有到创新/146 自主创新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150 中国文化中的创新理念/153 裸视伪学者——探索阻碍中国发展的动因/164 自信心的丧失源于伪学者的大行其道/165 创新力的流失根源/171 拜金主义——和谐发展的精神障碍/175 拜金主义不应成为人生的推动力/175 1.食品/176 2.药品/178 3.环境/179 拜金主义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182 摒除拜金主义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185 医疗 函医的发展——H趋完善的疾病治疗学/191 西医的起源/191 西医的几个特点/192 西医重要的发展历程/194 西医在中国的发展/196 中医的危机——濒临灭绝的系统诊疗哲学/201 取消中医中药的闹剧/201 中医的危机根深蒂固/202 传统医学的尴尬处境/204 中医的基础是《易经》/207 中医的困境与出路/212 经济 太极经济——阴阳合一的国家战略模型/219 计划经济的利与弊/219 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222 新的经济应该怎么搞/225 管理 太极管理——直击企业核心问题的管理模式/231 [案例分析]深圳格兰达集团的标志策划/236 [案例分析]北京“阳光上东”社区二期楼盘的整体景观规划/238 [案例分析]成都圣地亚家居集团/244 太极思维——解析变幻莫测的“企业谜题”/248 [案例分析]气急败坏,还是因需而变?——论华为前员工“侵犯商业秘密”案/249 [案例分析]所有者无情,还是经营者无义?——论新东方集团高层出走/252 [案例分析]是依法办事,还是讲究情理?——论戴尔不承认中国总部员工“过劳死”/255 [案例分析]是虚实结合,还是阴阳搭配?——论携程的“鼠标+水泥”模式为什么会成功/258 [案例分析]是文化不融,还是另有阴谋?——论联想亚信的人事动荡危机/262 附录 黄帝阴符经 试读章节 “体”是形而上的代名词,在中国哲学中,它还暗指道德和心灵。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我们最大的一个误区,但是这并不是关键。 我们在研究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时,并不是要搞清楚到底以谁为“体”,而是要完满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再造工程,同时又要保证我们文化的血统不受侵犯。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新体新用”等文化争论的浪潮中,本质的问题就是这一点。 回顾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哲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针对“体”的范畴进行争论的历史。中国的落后使中国文人首先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存危机,因此,在我们的文化需要改革的时候,就有必要站出来维护中华文化的正统性。 西学派主张废除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而中学派则誓死抗争。清末的一系列变法失败,从文化正统方面来说,是儒家思想变相的护权成功,也是西学派激进手法无可避免的失败。表面上看来,这是一场围绕着国家改革的斗争,但它在本质上却是一次试图推翻中国传统哲学“体”、“用”关系的思维大变法。 由此看来,“西学为体”显然是不客观的,是盲目的不自信。从哲学意义上讲,“体”、“用”关系决定了文化的“体”将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所在,而作为“用”的实践意义又影响着中国未来文化的格局。 “西学为体”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将被全部抛弃。我们需要的是在保留本国文化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中国文化改造的软着陆,不管是儒学还是道学,或者是广义上的《易经》,它们必须是中国文化再造的决定力量。西学作为一种理论支援,在其中可以起到一个较大的辅助作用,但是还远未复杂到必须用西学将中学取而代之的地步。 近代学者王韬这样讲:“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这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思维观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学与西学争斗的主要战场。以中学为体,意味着仍然停留在名与实的论证与反论证上,以西学为体,则要通过对整体思维的大变革,引进西学中关于科学细节的演绎推理模式。 还有人提出“中学为本,西学为末”,“中学”处于主导地位,“西学”应该通过必要的补充,辅助“中学”。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应该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后来的张之洞则用“身心”和“内学”来定义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世事”和“外学”来定义西学中的“体”。同时他认为,应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能“两相偏废”。这跟前面的观点一致,都肯定了“中学为体”的主导地位。近代的中国学者对于西学大都是持谨慎态度的。 但不容置疑的是,无论是以何为体,“体”与“用”的关系始终是不能分离的。“体”有其形而上的本质,“用”有其形而下的实践意义,无论中学还是西学,都必须体现出这两点的建设性意义。 对于我们的文化复兴来讲,中体西用或是西体中用,都可能是一种谬论。因为这两种观点的基本精神都是用西方文化的基本特点来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但是同时又否定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这就造成了现在西方之风甚劲的现况,实在是令人担忧。 那些伪学者大肆攻击中学、宣扬西学却无人阻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那正是因为有责任心的中国学者还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正确方案,来区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 我们一直在争论之中,加之中国又处于一个“三千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因而提出一个新颖的、现代化的观点相当艰难。“中体西用”和“中西会通”在一定时间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如近代,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技术,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到了遇到瓶颈的时刻,单纯的“中体西用”等单一理论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文化再造的需要。 在近100年的学术思想中,关于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之争,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比如陈独秀主张全面欧化,真正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但是问题在于,中国文化中并不缺乏民主和科学的一面,而是我们目前缺乏开发和挖掘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首先要具备全面开发和改革的勇气,纠正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倡导的玄学和儒学中对于“道”的定义和纠缠,从而释放真正的科学精神。 胡适也是强调西化的,他曾经在报纸上撰文,公开主张全盘西化。从这一点上讲,他是绝对的文化自由主义者。这种思想遭到了鲁迅的激烈驳斥。全盘的西化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去接受西学的指导。颇有讽刺意味的是,所谓的西学,其血统中难以避免地流淌着中国《易经》的痕迹。 西方哲学在发现辩证逻辑的过程中,正是由于《易经》的影响,才迅速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对中学和西学做一个本质上的比较。胡适试图用全盘西化的方式,去纠正中国文化中的劣根性和封建性,这种勇气值得敬佩。但显然,他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没有意识到文化再造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绝没有任何快捷方便的渠道,更不可能用中西文化更替的方式去实现。 后来胡适在临终的时候,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说了那句很有名的话:“有条件的厌旧是可以的,无条件的厌旧则不可,对于旧的事物保持一个合理的保守的态度,可以构成进步的动力。”的确,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用在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上。P6-8 序言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胡锦涛 和谐,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共同方向。 何为和谐?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并且做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万物、人与自己身心的完美统一。 和谐,就是古人说的“太和所谓道”,是世界大同的最高境界。 《晋书》有云:“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均匀、适当、平衡、稳定,四汇为一,谓之“协调”,便是“和谐”。 《尚书·舜典》里说,“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相谐,其序不乱,人乐共鸣,以至天籁。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乐队要与音乐完美结合,指挥家要与每一名乐手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和谐”。 孔子说过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一种“人人为社会,社会为人人”的和谐理念。又讲:“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更是一种人人和睦、社会与人完美结合的大和谐。 中国古文化中,“和”与“谐”同义,统称为“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是状态,是民族融合的凝聚境界;“和”更是动力,是社会进步的助推源泉。这种思想生生不息,持久地孕育与支撑着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可以说,“和”的思想早已在数千年来渗入中国人的骨髓经脉,成为我们中华儿女精神层面不可分离的重要部分。 我们当今社会的和谐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在思想理念上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华盛世的辉煌再现。 中华文化之源《易经》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即在万物本源“太极”的核心凝聚下,根据万物规律“易”的变化衍生,形成处理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最佳和谐模式。同时,在这部揭示宇宙发展与运行规律的《易经》中,也蕴涵了和谐思想对文化、教育、医疗、宗教、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本质论述,我们会在这本书中为大家一一进行诠释。 古人云:与自我和谐以规避内耗;与他人和谐以规避人祸;与自然和谐以规避天灾。通过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们知道,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一直是把人民群众放在首要地位的,因而,我们既要做到趋吉避祸,公平正义地扬善抑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要切切实实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创造与享有的高度统一,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伟大的民族而奋斗。 当然,和谐建设的结果是利国利民,其成功与进程亦在于民。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是多样性的,发展模式也是多样化的,通过普及和谐的理念,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在协调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完美的统一,从而唤起十三亿中国人“天下和谐,人人有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起大家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构建一个符合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新秩序,最终达到繁荣富强的良好状态,实现国家的和谐,人生的和谐以及我们大家永久的安宁与幸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