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隋唐卷,以隋唐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隋唐时期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隋唐卷,以隋唐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隋唐时期的历史。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在位时,下令开凿了大运河。这条运河的开凿耗时六年,把我国五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了一个大水系,将全国的东西南北都用水连了起来。虽然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观目的是便于享乐,但大运河在客观上却能加固南北的统一,在军事上确保军需的供应,在经济上沟通南北交流,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它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巩固统治,开凿运河
江南地区的经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当时,浙江一带是江南最繁华的地区。
隋朝的都城定在北方,虽然北方的经济发展得也很好,但由于两京和边防军要消耗很多粮草,而这种消耗的满足主要依靠江淮地区的供应,如果只靠陆路运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通运输粮草的河流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角度讲,隋朝政府也迫切需要开通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同时,喜爱吃喝玩乐的隋炀帝也希望能经常乘龙舟到江南去寻欢作乐。
当时,隋朝政府财源充足,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因此,炀帝从政治、军事、经济上综合考虑,决定利用旧有渠道和天然河道,打通一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运河。
事实上,隋文帝在隋朝建国初期就开始修筑水运渠道了,当时是为了把南方的粮草物资输送到关中和京畿等地,以夯实新王朝的经济基础和稳定隋杨政权。
584年,建筑专家宇文恺奉命征调民夫开掘了“广通渠”。这条渠长达300多里,把渭河的水穿过西安向东引至潼关,很好地解决了关内的漕运问题。
587年,为了给将来调动兵力、吞并江南作准备,文帝征集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始开辟“山阳渎”。这条运河是沿着春秋时吴王夫差开掘的邢沟旧道开凿的,从江苏扬州一直贯通到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山阳渎开通的第二年,文帝便发兵攻陈,而这条运河对当时兵力的调运和后勤的保障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炀帝开凿的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分为三段:北段名为“永济渠”,从北京城西南通往洛阳;中段名为“通济渠”,从洛阳直通山阳,再从山阳连接隋文帝开辟的山阳渎,继续向南延伸到达扬州,最后抵达长江;南段名为“江南河”,从江苏镇江一直通向浙江余杭(今杭州)。整条运河北起北京、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西接关中盆地、北至华北平原、南抵太湖沃土,绵延四五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
劳民伤财,泽被后世
605年,尚书右丞皇甫议奉炀帝的旨意在全国征集了一百多万劳力发往河南、淮北各地开凿“通济渠”。
这条水渠需从洛阳西边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从汜水县东北面引黄河水经荥泽流入汴水,又从开封东边引汴水进入安徽泅水并连通淮河,接着再从淮河引水流经邗沟到达江都,最后把邗沟向南延伸至扬子江与长江汇合。这条运河宽二百四十尺,河的两岸专门建有方便隋炀帝出行的便道,两旁遍植杨柳,在长安通往江都的沿岸还修建了四十多座行宫。由于隋炀帝三下江南都是走的这条水陆,所以通济渠又名“御河”。
隋炀帝在通济渠开工当年的盛夏便已乘龙舟东游。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耗时还不到半年的时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劳役之苦。
608年,隋炀帝又征集了一百多万军民发往河北开掘“永济渠”。据史书记载:“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而作为黄河的一个支流,沁水根本就不需要人工“引”到黄河。事实上隋炀帝是在挖掘沁水的上流,让它经过河北各地与清、淇两水相接,最后到达北京。
610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镇江至余杭段的“江南河”。这一段河面宽达十几丈,龙舟可以通过,全长八百多里。河的两岸修筑有御道驿宫,为隋炀帝东游会稽作准备。江南河流经繁华的太湖流域,为隋炀帝搜刮江南民脂、满足其腐败的物质享受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评析隋炀帝开通运河的举动,从当时来讲,他为了巩固皇权统治和满足私欲,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条运河全长五千里,从605年开工到610年贯通,共征调三百多万来自河南、河北、淮南、淮北和江南各地的贫苦百姓及普通士兵。尤其是在挖掘永济渠时,由于男丁不足,竟然还征调了女子。在挖凿过程中,有大批劳力积劳成疾相继死去,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骨肉分离,家毁人亡。也正因如此,大运河的开凿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但是从长远来说,隋炀帝下令开凿的这条大运河并非一无是处,它不但对当时交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甚至直到今天,这条运河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唐朝文学家皮日休曾经评价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见这条运河虽称不上“功在当代”,但绝对算得上“利在千秋”。皮日休还做过一首名为《汴河怀古》的诗。他在这首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可以说是比较公正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条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人工河中高居榜首,其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以及通航能力也名列前茅。它集中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跟万里长城一样,大运河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P22-24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