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熟知苹果公司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他们可能有所不知,它的故事几乎别无先例。可曾有过一位创始人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样,在遭受无情驱逐以后又卷土重来,大刀阔斧地率领企业扭亏为盈?力挽狂澜在任何情况下都殊非易事,高科技企业尤甚。本书详尽地、深入地透析了苹果公司第一个十年的生命轨迹。在增补的部分,莫里茨回顾并分析了乔布斯被驱逐、流放、回归、复兴的整个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返小王国(乔布斯如何改变世界)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美)迈克尔·莫里茨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多人熟知苹果公司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他们可能有所不知,它的故事几乎别无先例。可曾有过一位创始人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样,在遭受无情驱逐以后又卷土重来,大刀阔斧地率领企业扭亏为盈?力挽狂澜在任何情况下都殊非易事,高科技企业尤甚。本书详尽地、深入地透析了苹果公司第一个十年的生命轨迹。在增补的部分,莫里茨回顾并分析了乔布斯被驱逐、流放、回归、复兴的整个历程。 内容推荐 20世纪80年代初,迈克尔·莫里茨还是《时代》周刊的一名记者,史蒂夫·乔布斯前所未有地给予了他不受限地接近自己的生活以及苹果公司所有方面的自由。乔布斯之所以如此罕见的开放,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将设计出首台接近灵魂的电脑——麦金塔,他希望有人记录下这一过程。 但在采访中,莫里茨听到了一些不好的信息:乔布斯有个私生女,且不愿承认她。于是,一台电脑最终成了《时代》周刊1982年的“年度人物”,而非27岁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 这产生了两个结果:其一,一部有关乔布斯和苹果的传记的奠基之作叫小王国——苹果电脑的私房故事》(The Little Kingdom:The Private Story of Apple Computer);其二,乔布斯决意自此向所有记者关上心门。 因为《小王国》,莫里茨与乔布斯交恶;也因为《小王国》,莫里茨结识红杉资本的创始人唐.瓦伦丁,并加盟这家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成为全球公认的“风投教父”。2009年,莫里茨希望以更成熟的视角看待乔布斯的成就,于是重新修订出版了这本书并命名为《重返小王国》。 《重返小王国》详尽地、深入地透析了苹果公司第一个十年的生命轨迹。在增补的部分,莫里茨回顾并分析了乔布斯被驱逐、流放、回归、复兴的整个历程。 目录 前言 引言 海湾新城 超级机密的太空间谍 汽化器与传声器 奶油苏打水电脑 导体 小小蓝盒子 蜜糖与坚果 噪音盒子 斯坦利·泽布·赞斯堪尼茨基 对了一半 屡起波折 梅赛德斯与克尔维特 好一块主板 达标 最好的推销员 滥竽充数 白金信用卡 欢迎IBM,诚心诚意—— 结束语 致谢 试读章节 海湾新城 推土机和蒸汽挖掘机在采石场蹒跚移动,在半山腰划开一道土黄色的伤口。工地上尘土飞扬,一直飘散到旧金山湾最南端的空气中。大块木广告牌上写道:设备和工地归凯泽水泥公司(Kaiser Cement Company)所有。翻斗车里的泥土将构成这块平原正在规划的座座城镇的地基和栋梁,它们在采石场下方一路向前延伸。大卡车呼呼地驶过连绵的铁丝网,驶过海岸边提醒司机前方急弯、减速慢行的标牌,拐上乡村小道,在曲曲弯弯、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小心行驶。卡车一路行驶的目的地是库珀蒂诺,一个正千方百计避免城镇化的小村子。20世纪50年代中期,每逢周末上午,库珀蒂诺的交叉路口就成了全村的中心。从工地的大门望出去,可以看到库珀蒂诺土灰色的家畜饲养场和圆筒状的地下谷仓。 20世纪50年代,圣克拉拉山谷仍然大体呈现一派田园风光。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点缀着成块的建筑群,远看宛若有人沿路抛撒了几堆垃圾,垃圾遭翻捡后散开,在谷底连成了一串小镇,从圣荷西到旧金山的平原地带一路绵延,它们依次是:洛斯加托斯(Los Gatos)、圣克拉拉、森尼韦尔(Sunnyvale)、山景城(Mountain、View)、洛斯拉图斯、帕洛阿尔托(Palo Alto)、门洛帕克(MenloPark)、雷德伍德城(Redwood City)、圣卡洛斯(San Carlos)、希尔斯伯罗(Hillsborough)、伯灵格姆(Burlingame)和南旧金山(South San Francisco)。 这些城镇大多还保持着20世纪30年代的风貌。房屋很少超过两层楼,汽车可以停靠在主干道的拐角处,街角常设“州立农业保险公司”(State FarmInsurance)的分支机构、加油站、“美国银行”(Bank 0fAmerica)分行和“国际收获者农场”(International Harvester)专卖店等。在库珀蒂诺这样的小镇,不久前居民还在齐心协力地想办法吸引牙医和全科医生常驻。它的心脏一目了然:一座土红屋顶、西班牙风格的市政厅,它的两翼设立图书馆、警察局、消防站和法院,道旁栽种矮壮的棕榈树。 但小镇之间存在诸多细微的差别。各镇气候不同,离旧金山的浓雾越远越暖和。在半岛最南端,夏天的气候是绝对的地中海式的,那座鸟瞰库珀蒂诺的神学院完全可以放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寂静的山坡上。这些小镇自成一格,各有其政务、税收政策、法令、报纸、习俗和古怪的规矩。市长选举不乏飞短流长、含沙射影之事,镇上的居民即便自己不认识市长,也有亲戚朋友认识。当然,小镇内部居民也因为嫉妒和势利眼被分成三六九等。 医生和律师在洛斯加托斯的山腰安家落户,他们心里想,不带丝毫戏谑,圣荷西的首脑睡在洛斯加托斯。住在洛斯拉图斯山上的居民瞧不起住在洛斯拉图斯平原的住户。帕洛阿尔托以其郁郁苍苍的树木和一所斯坦福大学,洋溢着无忧无虑的气息,几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创办了几家电子企业。像伍德赛德(Woodside)和伯灵格姆这样高踞在平原上方的城镇,具有骑马、马球比赛和极端排外的高尔夫俱乐部的奢华气派。伯灵格姆是西海岸早期乡村俱乐部的策源地。住在附近希尔斯伯罗的居民害怕被人看做暴发户,常常谎称住在伯灵格姆。过了圣卡洛斯、圣布鲁诺(San Bruno)和雷德伍德城,就到了多风的南旧金山,它是旧金山市工业化的注脚,位于旧金山机场往来航班的跑道下方。这里林立着钢铁厂、铸造厂、熔炉、提炼厂、机械修理店和木材堆置厂,城市元老授权推土机在小镇背后的山坡上开掘出巨大的横幅标语“工业城市南旧金山”,大肆鼓吹它的阳刚之气。 可是如今,就在河谷对岸,特别是森尼韦尔周围,成片的果园开了缺口,悄悄显出开天辟地的气象。凯泽水泥公司工地上的卡车一辆接一辆驶往森尼韦尔。挖泥机、大吊车和平路机全在等待水泥和钢铁,准备建设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新成立的“导弹系统处”(Missile Systems Division)的总部大楼。至1957年,森尼韦尔的规模发展成了“二战”结束时的6倍,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美国年鉴。市政府的名嘴们兴致勃勃地大谈税基、估值、建筑许可、区划规定、污水管线和水力发电。听说新企业即将进驻,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决定在森尼韦尔建厂。随着50年代走向尾声,森尼韦尔的商会乐不可支地报告说,本镇的统计数据每小时都在更新,在普通的工作日,每16分钟就有一名新雇员前来森尼韦尔。政府公开发布的小册子称,这是“一座前途光明的城市”,一座“海滨新城”。 这座城市的新来者,所谓“志向高远”、“与时俱进”的弄潮儿,是推动美国生活方式郊区化的主力军。他们的住处与喧嚣的事务中心隔绝,与商店的距离以车程计算。房子本身呈现不容置疑的海滨地区建筑物的外观,多是低矮的单层建筑,屋顶要么平坦,要么像花园小屋般略微倾斜。(房地产推销员说,男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屋顶取下自己的飞机模型。)可是从外面看,正入眼帘的却是车库,让人觉得其他房间好似事后想起来胡乱堆叠的,车库的大铁门宛若正式的入口。 小册子大谈热辐射、“现代而健康的住房供暖方式”、木质护墙板、软木和沥青瓦、硬木橱柜和“可以轻松开合”的推拉门大衣柜。小册子隐瞒不提的是,当地的消防部门说笑道,这些柱子和木梁组合可以在7分钟内化为灰烬——黑人社区反倒被隔离在南太平洋铁道和高速公路的错误一侧。 搬来森尼韦尔的人家多是受到在洛克希德工作前景的吸引。他们做事谨慎,勤学好问。他们询问房地产代理人,传说中的高速公路,也就是280号州际公路,可能从哪里经过。他们查看森尼韦尔市政府的规划地图。他们请朋友推荐学校,得知帕洛阿尔托和库珀蒂诺的教学质量在整个半岛声誉最好。听说老师积极上进,学校获得联邦拨款,数学课在尝试教学改革,还有讨论式教学。 他们走访了学校区,找到一张标明现有学校具体位置的大地图,图上还标注了将来的建校地址。这时候,他们发现库珀蒂诺学区有个奇怪的特点:孩子若想就读库珀蒂诺的学校,自己无须把家安在库珀蒂诺。学区覆盖了圣荷西、洛斯拉图斯和森尼韦尔3地的部分区域,学区内的住房售价高昂。在好几个地方,学区的界线竟然划房屋而过。 杰里·沃兹尼克(Jerry Wozniak),一名三十五六岁的工程师,就是20世纪50年代末被洛克希德公司录用的千百名员工当中的一个。他和妻子玛格丽特育有3子,分别叫斯蒂芬、莱斯利和马克。他们在森尼韦尔一个安静的小区安了家,该小区位于库珀蒂诺学区的招生范围内。 在半岛的另一端,旧金山的日落区(Sunset District),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Paul and Clara Jobs)夫妇收养了他们的大儿子史蒂夫。史蒂夫刚满5个月,他们用童车推着他在仿19世纪风格的路灯下漫步,推着他跨过电车轨道,走在潮湿的海墙投下阴影的沙滩上,走进浓雾,走在灰白色的天空下,看灰色的海鸥在头顶盘旋。 P11-14 序言 《时代》周刊又在循例评选年度人物,我不由地想起30多年前的一件事。当年就是一篇与年度人物相关的报道让我与一个人结怨。1982年初,我担任《时代》周刊驻旧金山记者,其时正在休假,杂志社的编辑决定把电脑评选为当年的年度“人物”。那期杂志的选题都与电脑有关,其中有我写的一篇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小传。正是这篇小传给我惹上了麻烦。 我和乔布斯之间很难说谁对《时代》周刊的报道更生气。乔布斯不满意我对他的刻画,愤愤不平,他的反应我可以理解:在他看来,他的坦诚相告遭到我的肆意践踏。我也气不打一处来,因为我为撰写苹果公司的创办和发展史不辞辛苦地收集到的资料,被纽约的某编辑用捕风捉影的八卦稀释、过滤和荼毒,此人多年的本职是演绎摇滚乐圈内大起太落的轶事。乔布斯毫不掩饰他的愤怒,他在我家的留言机上留下好几条声讨短讯。可以理解,他从此禁止我踏进苹果电脑公司,还禁止他势力范围内的人跟我说话。 此番经历让我下定决心,从今以后,我绝不再参与我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工作,也不再执行可能授人以柄的任务。我休假期满,出版了著作《小王国:苹果电脑的内幕》(the Little Kingdom: The Private Story of Apple Computer)。我想,这本书与惨遭删改的杂志文章不同,它对年轻的史蒂夫·乔布斯的描述可谓公允。我尽到了对《时代》周刊的职责,抓住机会在它的专业出版部门成立伊始,成为仅有的两名作者之一,若干年以后(我早已转行进入风投界),该部门被道琼斯公司收购。 30多年过去了,我时常对机缘巧合、造化弄人发出感慨。是命运的拨弄把我和乔布斯扯上关系。当年我若不是20出头,《时代》周刊也许不会把我派驻到旧金山。在旧金山,我邂逅了创办电脑、软件和生物技术公司的一代同龄人。我若没有遇到乔布斯,就不会结识苹果公司的早期投资人、红杉资本(SequoiaCapital)的创办者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我若不认识唐,也许根本无从由一名记者变成红杉资本帝国下的一个小枝权。我若没有撰写苹果公司的故事,痴迷于它早期的传奇经历(当时尚无人涉足),就绝不会苦苦思索造就一家企业的天时地利。我若没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风险投资,就绝对没有理由享受日后从天而降的好运。我若没有邂逅乔布斯和唐,也绝不会理解,为什么最好的做法是开动脑筋,独辟蹊径。 乔布斯从小在加利福尼亚的洛斯拉图斯(Los Altos)长大,我深信他在青涩年华时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他将掌管一家企业,从Google地图上看,这家企业的总部与他曾经就读的中学相距1.6英里,隔3条街道;这家公司自1996年起,售出价值2亿美元的iPod、10亿美元的iTunes歌曲、2600万美元的iPhone和6000万美元的电脑;他的照片将12次荣登《财富》杂志的封面;几乎像捎带一般,他单枪匹马,筹资缔造了电脑动画公司皮克斯(Pixar),发行了10部广受好评的电影,累计票房收入超过50亿美元。这些机缘巧合何以造就了他,也许连他本人也感到匪夷所思:他在日后成为硅谷的地区度过了童年;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斯蒂芬·沃兹尼克(Stephen Wozniak)是他的童年好友;他在早年流行的电脑游戏Pong的制造商雅达利(Atari)公司打过暑期工,当过实验室研究员;雅达利的老板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向唐·瓦伦丁融了资;诺兰又把乔布斯推到唐身边。这些都是偶然洒在他人生道路上的面包屑。 如今,我在投资银行业摸爬滚打近25个春秋,渐渐认识到,我希望用更为成熟的视角看待乔布斯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他的成就不输最杰出的美国人,包括依然健在和已经辞世的。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CEO,更重要的是(虽然他的名片上没写),他是苹果的缔造者之一。苹果的发展史表明,创业者与CEO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则相去甚远。CEO多为按部就班的培养和教育的产物。创业者,至少他们当中的佼佼者,却是桀骜不驯、不可遏止的天性爆发的结果。我认识不少创业家,乔布斯最引人着迷。把现代的电子产品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潮物,他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 乔布斯始终具有不断追问的诗人的灵魂——他跟我们芸芸众生有些隔膜,很早就开始走自己的路。如果他出生的时代早一些,也许会一路趴货车追寻自己的命运。他和苹果公司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cese)作担保,拍摄了引人人胜的鲍勃·迪伦(Bob Dylan)人物传记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这个插曲绝非无缘无故。乔布斯是养子,他的养父母心地善良,却家资欠丰。他看上了里德大学,这所学校在聪明爱思考的青少年心目中独具魅力;20世纪70年代,它更是为那些想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大出风头的孩子们量身打造的大学。里德的书法课强化了他的美感意识,直到如今,其影响还在苹果的产品和广告设计中清晰可辨。 乔布斯的批评者说他脾气坏、顽固、倔强、喜怒无常。可是,请你给我举个反例,在哪个时代、有哪个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却没有这些性格特点,且不是完美主义者。人们口中乔布斯的毛病还有喜欢恶搞、精于算计、疑心重等等。但他是个执著、说服力强、让人不知不觉放下戒备的推销员。在我熟悉的人当中,只有他有魄力把一款平常不过的产品的广告(一只无线鼠标),贴满了全美国的公交车站。但他也有另一面,几十年前,他怀着爱心多次前往医院探视一位中风的CEO;前不久,他又苦口婆心地向硅谷的晚辈CEO们吐露肺腑箴言。 我涉足风险投资的时候,苹果的董事会辞退了乔布斯,换了一位来自东海岸的循规蹈矩之辈。乔布斯以他特有的个性,卖掉了在红杉资本持有的苹果公司的全部股份,只留了一股。我们摇着头目睹他一手缔造了日后的NeXT’公司。他以高额估价向投资人[包括罗斯·佩罗特(Ross Perot)]筹资。我记得去过那家公司的总部,那里到处流露岌岌可危、随时可能一败涂地的迹象。大堂张贴着保罗·兰德(Paul Rand)设计的标识,还有一截浮动式楼梯,它是我们今天可以在不少苹果专卖店见到的楼梯的雏形。 NeXT把乔布斯从习以为常的环境中连根拔起。他想把电脑卖给大公司,可是大公司不为产品的内在魅力所打动。当时,与想要转行做电脑的消费品公司不同,电脑公司由于软件和芯片方面的技术专长,渐渐显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个大背景下,NeXT的举措也意味着乔布斯偏离了消费品企业的真髓。乔布斯在NeXT继续奋斗,如果换做是一个意志薄弱的人,很可能早已举手投降。后来,当公司显露死亡的不祥之兆,似乎连他也将一同被埋人历史的尘埃,只能为这段历史留下一个小小的注脚。 12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很难想象苹果在1996年年底收购NeXT以后所处的困境,那是一次破釜沉舟的求生之举。硅谷有些人见多了业内的起起落落,早已见怪不怪,看到乔布斯把:NeXT卖了4亿多美元,也不由地暗自叹服,虽然NeXT只卖掉了5万多台电脑。乔布斯又回归苹果,经过这番商业逆境的洗礼,他成熟了。 许多人熟知苹果公司起死回生的故事。但他们可能有所不知,它的故事几乎别无先例。可曾有过一位创始人像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一样,在遭受无情驱逐以后又卷土重来,大刀阔斧地率领企业扭亏为盈?力挽狂澜在任何情况下都殊非易事,高科技企业尤甚。说乔布斯两度创立苹果公司并不是夸大其词,而且,第二次他完全是单枪匹马。 读者若想对乔布斯这个人有更多了解,建议大家登陆YouTUbe,看看他2005年向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发表的演说,这次针对青年学子的讲话可谓直抒胸臆,有感而发。他传达了许多感悟,其中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给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都有机会超越平庸,最重要的,都有机会走自己的路。讲到最后,他借用《地球索引》(the Whole Earth Catalog)最后一期封底的格言,告诫莘莘学子要“永不满足”(Stay Hungry.Stay.Foolish.)。我发现,这句话对想要一生从事小企业投资的人(比如我自己)也是诚挚的忠告。 迈克尔·莫里茨 2009年于旧金山 后记 我准备写这本书时,虽然许多人拒绝,但还是有几十人同意接受我的采访。他们放下手头挣钱的正事,开门让我进屋,我希望他们看到这本书以后,会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白费。还有一些人表现了善意,允许我查阅档案柜、翻看相册,《圣荷西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的编辑欢迎我使用报社的资料室。《时代》周刊的首席记者迪克。邓肯(Dick Duncan)忍受我再次丢下工作不辞而别,后来干脆给我放了假。《时代》周刊西海岸分社的负责人本·凯特(Ben Cate)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支持,这一点凡是他的下属都深有体会。卡塔赞·琼斯(CatazzaJones)修改了初稿,朱利安·巴赫(Julian Bach)核对商业内容,玛丽亚·瓜尔纳斯凯利(Maria Guarnaschelli)润色文字,使之清新流畅。这里,我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迈克尔·莫里茨 旧金山,佩特罗山 1984年春 书评(媒体评论) “想要叫板史蒂夫。乔布斯的企业家可以用这本书按图索骥。记住我的话:一个人如果不能从乔布斯的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必然无法再现他的辉煌。” ——盖伊·川崎(Guy Kawasaki) 苹果早期的宣传家、Alltop联合创始人 “读《小王国》的成功故事,是仅次于亲身实践美国成功故事的美好体验。” ——《费城问询报》 “一部关于真实企业生活的杰作……企业家、政府决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均可从中受益。” ——托马斯·J·彼得斯《追求卓越》的合著者 “迄今为止关于苹果写得最好的书。” ——安迪·赫茨菲尔德,《硅谷革命》作者,麦金塔电脑研发骨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