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娣主编的《细说大汉大全集》讲述了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00年的历史,涵盖了两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及其辉煌的文化。
这是一部“白话历史”的扛鼎之作,写作手法颠覆了传统史书的死板和索然无味;这是细说活说汉史的经典读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同时,这也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历史书,能唤起更多的人对历史的兴趣。书中运用的“细说”理念,既没有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信口开河,而是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汉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与“东汉”(公元25~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
于海娣主编的《细说大汉大全集》分为西汉和东汉两篇,讲述了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00年的历史,涵盖了两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
《细说大汉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力图通过对汉朝4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两汉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汉帝国400年的盛世传奇。
1.吕后夺权
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汉高祖刘邦驾崩,太子刘盈为帝,实权掌握在吕后手里。吕后名雉,字娥妁,砀郡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是刘邦的发妻,生惠帝刘盈。刘邦即帝位后,她被立为皇后。刘盈即帝位后,她被尊为皇太后。
(1)争立太子
刘邦定天下后,吕后为巩固刘氏政权、清除异姓王立下很大功劳,诛杀韩信、彭越等诸侯,她都是主谋。刘邦在发迹过程中及做皇帝后收立不少姬妾、嫔妃,吕后对此十分嫉妒。刘邦死后,她就将刘邦宠爱的许多嫔妃囚禁起来,不许出宫,并对她们进行惩罚,只有侍宿极少的薄姬得以出宫,跟着儿子刘恒去了代国。
吕后对戚夫人最为怨恨。戚夫人是刘邦率部攻下定陶时所得,有沉鱼落雁之貌,刘邦对她非常宠爱。刘邦从征战各地到初入关中,入蜀汉,然后定三秦,最后江东灭项羽,一直都是戚夫人陪在身边。甚至在吕后立为皇后以后,戚夫人伴宿刘邦的次数也最多,因此,吕后非常嫉恨他。
与戚夫人相比,吕后得到刘邦的宠爱却极少。刘邦还是一介平民时,其行为常被人看不起,吕后父吕公看中了他,将女儿许配给他。成家后,刘邦很少回家,更不事耕种劳作;而吕后既要操持家务,又得领着儿女下地干活。刘邦在沛县起兵后,托付审食其、刘仲照料刘父、吕后,自己就一心去打天下了。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在灵璧睢水之上(今安徽境内),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反而被项羽三万精兵所败,最后仅以十余骑逃命。途经沛县,刘邦派人去接家室,而家人已经在战乱中逃亡,不知下落。后来在途中遇到他的一双儿女,但刘邦为摆脱追兵,几次将他们推下车去,幸亏被夏侯婴救起,才免于一死。吕后、刘父及其家人由审食其等人护送,抄小路逃命,却又与楚军相遇。从此,吕后等人就被项羽当作人质扣押在营中,直到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项羽向刘邦求和,她才回到刘邦身边。刘邦行军作战时,吕后常常留守后方,见到刘邦的机会很少,因此关系更加疏远。吕后被立为皇后以后,刘邦对她依然是尊而不亲。
吕后怨恨戚夫人,主要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她们二人都想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在汉九年(公元前198年)被封为赵王;吕后生的儿子刘盈早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就立为太子,他是皇后所生,按理不存在废立问题。但是,刘邦却比较喜欢如意,认为他在性格、气质和相貌上更像自己;而刘盈生性仁慈、软弱,刘邦认为他没有能力做皇帝。加上戚夫人经常在他面前苦苦相求,于是,刘邦常常生出重立太子的念头来,好几次都差点实现这一想法。
早在如意被封为赵王时,刘邦就想立他为太子。一次朝廷议事,多数大臣都不同意重立太子。御史大夫周昌反应最为强烈,重立太子之事就被暂时搁置了。
当时赵王如意年仅十岁,刘邦担心他在自己驾崩之后小命难以保全,眼下找个可靠的人保护他是最主要的。一天,刘邦郁郁寡欢,群臣不知皇上为何如此。符玺御史赵尧走上前,轻轻地问:“陛下一直闷闷不乐,是不是考虑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又有隔阂,担心百年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呢?”刘邦说:“正是。我私下担忧,不知用什么方法能解除我的忧虑?”赵尧说:“陛下,唯一的办法就是给赵王找一个德高望重的相国,这个人必须是吕后、太子、群臣平时所敬畏的人。”刘邦问:“谁合适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于是,周昌立即被召来进见,刘邦对他说:“我想麻烦周公做赵王的相国。”周昌哭泣说:‘‘臣最初就跟随陛下,陛下为何要将老臣中途抛弃呢?”刘邦说:“辅佐赵王,非公莫属。我心念赵王,就只有委屈你了。”
没过多久,刘邦还是对赵王放心不下,仍想立其为太子。吕后闻知,心里非常着急。有人对吕后说:“留侯善于筹谋,何不向他求得一策?”吕后就让建成侯吕泽去跟张良说这事。吕泽对张良说:“您是皇上最为信赖的谋臣,如今皇上想更换太子,您怎么能置若罔闻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张良想出一条妙计:“有四人皇上不能相招,这四人年纪大了,他们对皇上的傲慢轻侮深感不满,所以逃到深山隐居起来。假如以太子名义修一言辞谦逊之书,配以座车,由说客相请,他们肯定出山。然后以贵宾相待,让他们时刻伴随太子,这样对太子最有帮助。”吕泽便按计从事。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高祖刘邦正生病,想把征讨的任务交给刘盈。四老相互商量之后,认为太子领兵平叛很不利,就让建成侯吕泽去找吕后,吕后按四老之意哭诉一番,终于使刘邦决定带病亲自出征。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前线平叛归来以后,身体每况愈下,更换太子的想法更加强烈。太子太傅叔孙通以死相谏:“从前晋献公因骊姬之故,想废太子,结果致使晋国数十年大乱,为天下人耻笑。秦朝就因为不早定扶苏,使赵高得以诈立胡亥,导致国亡,陛下已经亲眼所见了。当今太子仁义礼孝,人所共知。陛下与皇后同甘共苦几十年,怎么可以背弃!陛下一定要废太子,立赵王,臣定先死。”其他大臣也纷纷劝谏,刘邦口头上只好答应不再更换太子,但内心还想更换。
一次,刘邦大宴群臣,四老站在侍立刘邦身边的太子身后。四老都已是耄耋之年,银须白发,衣着也与常人不同。刘邦从未见过这四人,感到奇怪,就问他们是什么人,四老一一向刘邦作自我介绍。他们正是刘邦寻找多年的高人。刘邦问他们为何要跟随太子,四老解释道:“陛下轻视读书人,我等讲求骨气,不愿受侮,所以躲进深山。太子对读书人恭敬有礼,为人仁义孝明,我等当然跟随太子,侍奉左右。”刘邦这才知道太子早已羽翼丰满,无法再更换了。
看着飘然而去的四老,刘邦对坐在身旁的戚姬说:“我想更换太子,现在已太晚了。太子在他们四人辅佐之下羽翼已丰,难以动摇了。”
P34-35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为将中国历史说清,历代历史学家用毕身精力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大量历史典籍。但是,多数史书体例庞大、晦涩艰深,吓退许多读者;也有一些历史通俗读物,虽然读起来轻松愉快,但亦史亦说的方式,却不能起到正史的作用。鉴于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编辑了这套既是严谨的正史,又可以轻松阅读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包括“细说大汉”、“细说大唐”、“‘细说大宋”、“细说大明”、“细说大清”5部。
汉朝是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与“东汉”(公元25~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大汉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时期。它和之前的秦帝国一起,开创并发展了一种崭新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汉朝那样,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成就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是无法磨灭的汉语和汉字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汉民族历经了与匈奴等民族无数次的残酷鏖战,终于确立了日后华夏民族的轴心地位……可以说,正是有了两汉400余年的孕育与熔铸,才有了今天灿烂强盛的中华民族。
遥望2000年前的大汉时代,东临大海,西征绝域,南服百越,北击匈奴。金戈铁马、王朝霸业;将军豪情、士人谋略;长赋短歌、扬扬府乐;大汉王朝拥有气势恢宏的汉赋、拥有名满天下的敦煌壁画、拥有世界先进的造纸术、拥有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拥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汉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不但培养出了英武的将军,而且还培养出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政治谋臣。汉文化的灿烂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儿女,也将华夏之精粹送到了远方。尽管大汉王朝已随时光而逝去,但其当年国势之强大、版图之辽阔和土地之丰饶,皆可世界称最;它所扮演的历史角色,为华夏子民带来了不可撼动的民族自信。
《细说大汉大全集》分为西汉和东汉两篇,讲述了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长达400年的历史,涵盖了两汉版图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官制、军事、农业、冶铁业、商业、文化、宗教、思想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全书以宏大浩荡的气魄,充满激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历史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巨幅历史画卷,记录了大汉帝国的兴亡沧桑和为中国留下深刻烙印的辉煌的大汉文化,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
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更快捷地了解汉朝的历史,本书在绵排过程中尽量避免枯燥繁冗的叙述方式,而是运用全新的“细说”理念,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通过编写体例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民间传说、学术论证等多种角度,全面详细地剖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研读历史智慧,力争给读者提供有关汉代历史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让读者以看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真正的历史知识。同时,书中还选配了包含多种文化元素的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感受中国历史的丰富和精彩。
回味中国历史,品味千年文化;纵观风云变幻,感受时世变迁。本书力图通过对汉朝4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帮助读者探寻中华民族兴与衰的因由与契机,感受当年的雄浑质朴、清丽温婉。一书在手,遍阅两汉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一卷在手,尽览大汉帝国400年的盛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