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王允计诛董卓
讨董联盟瓦解之后,独揽大权的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完全无视汉献帝,随意羞辱文武百官,大肆压榨、迫害百姓,使得全国各阶层都对他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董卓终于被诛杀,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担任铲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便是司徒王允。
乱臣当道,国无宁日
讨董联盟形成后,董卓将自己一手扶持的汉献帝胁迫到长安,并自比为周朝丞相姜尚,让汉献帝也称自己为“尚父”。他进出都使用天子仪仗,上朝不行君臣之礼,肆无忌惮,同时任人唯亲,对自己的亲族大肆封官,连刚出生的小孩都被封为侯。他生活糜烂、声色犬马,在离长安二百五十里的郦坞大兴土木,修筑宫殿,该宫的奢华程度比皇宫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将抢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和美女、彩帛、粮食等尽藏于此,仅囤积的粮食便足够其亲族吃上三十年。
由于董卓残暴不仁、荒淫无道、喜怒不测,在文武百官面前肆意杀人,其凶残让人毛骨悚然,所以朝中众臣尽皆胆寒、担惊受怕,人心惶惶。时局已到了“董卓不除,国无宁日”之境。
董卓生性凶残,对自己的心腹一样残忍、暴虐,他的义子吕布身为亲卫,处处对董卓照看周到,可董卓经常对吕布大发雷霆。有一次,吕布因事顶撞了董卓,董卓盛怒之下随手拿起一把戟投向吕布,多亏吕布身手敏捷,武艺精湛,躲闪得快,才未受伤。之后,吕布立即向董卓赔罪,这才得到董卓的原谅。不过,此事之后,吕布便对董卓怀恨在心。
拉拢吕布,诛杀国贼
董卓横行无忌、恶行不断之时,朝廷里有一个人正在私下谋划,等待时机除掉他。此人便是司徒王允。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一带)人。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汉献帝时出任司徒、尚书令等职。他对董卓的倒行逆施、狂妄自大极度不满,决意除掉董卓,为民除害。王允颇有心计,他知道自己是一介文官,势单力孤,假如明里和董卓对着干,无疑是自寻死路,所以他决意韬光晦迹,等待机会。
通过对董卓的阿谀奉承,王允渐渐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他诛董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但是王允清楚,董卓不是无能之辈,身边随从众多,防卫严密,加上他自己更是武艺高强,如果不谨慎从事,一不小心便有家破人亡之祸。所以,王允打算在董卓集团的内部找一名内应,里应外合,如此万无一失,使董卓猝不及防。
王允探知董卓与吕布间矛盾重重,便有心劝说吕布共诛董卓。有一天,他在密室里会见吕布,对吕布许下高位显爵的承诺,想让吕布做内应,合力除掉董卓。
吕布早已对董卓生了杀心,但是碍于自己是他的义子,弑父恐怕招致他人议论,因此犹豫不决,对王允说:“我欲杀老贼,但顾念父子之情,难于下手。”王允笑答:“将军姓吕,他姓董,这算什么父子,再说掷戟之时,他可曾顾念父子之情?”
听完王允这番话,吕布又回想起自己的宠妾曾经被董卓强占。顿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他气愤难当地说:“若不是司徒大人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几乎自误!”随后他举剑盟誓:“不杀董贼,誓不为人。”王允又叮嘱吕布:“此事关系重大,切勿走漏风声!”然后,两人商定了诛董的具体行动计划。
初平三年(192),汉献帝大病初愈,在未央宫设宴款待文武百官,董卓大摇大摆地前往赴宴。为了防止不测,他命亲卫紧跟在两旁,并让吕布执戟紧随其后,然后便像平常一样飞扬跋扈地朝宫门走去。他不知道,一个精心策划的陷阱正在等着他。
董卓刚一跨进宫门,早已埋伏在宫门里的李肃便举枪来刺。董卓贴身穿有铁甲,所以只受了点轻伤。他一面避枪,一面大叫吕布救他。吕布上前,拿出诏书,大声读道:“皇帝有诏,诛杀奸贼董卓。”董卓见吕布出卖自己,恼羞成怒,大骂:“狗奴才,你敢……”话音未落,吕布上前一戟命中董卓咽喉,结果了他的性命。
长安百姓听闻董卓已死,皆奔走相告。董卓被弃尸街头,有人在他的肚脐处插上灯芯,点起了天灯。董卓作恶多端,残暴不仁,最终不得好死,实属罪有应得。
举措失当,引火烧身
董卓死后,凉州兵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凉州兵战斗力强,对董卓忠心耿耿,怎样处置他们是摆在东汉朝廷和王允面前的一个难题。按照王允的想法,解散凉州兵是彻底扫除董卓势力的最好办法。但是,他没有料到,危险正离他越来越近。
王允欲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刚刚传开,便流言满天飞。有人说,王允解散凉州兵后会将他们一一捕杀;还有人说,王允要荡平凉州,以绝后患。一时之间,整个凉州城陷入一片惊恐之中。
凉州兵大都对王允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既然难逃一死,还不如起来抗争一下,或许还能有条活路。李催和郭汜是当时凉州军中威望最高的将领。他们即刻集合全部凉州兵,打出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声势浩荡地攻向长安。朝廷的士卒本就对彪悍粗犷的凉州兵心有惧意,现在见他们士气如虹,情绪激动,心下尽皆骇然,刚与凉州兵交战,便阵形大乱,很快就被杀得落荒而逃,大败而归。李催、郭汜的军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不久便占领了长安。
吕布见形势危急,急忙叫王允一起出逃,但被王允拒绝了。最后,王允被李傕、郭汜处死。汉献帝痛心不已,百姓也十分悲痛,他们原盼着王允能安抚四方、平定乱世,而今是没有希望了。
王允韬光晦迹,暗中密谋,最终除掉了祸国殃民的董卓,有功于国家社稷。但是他掌权之后,举措失当,逼反凉州兵,最后死在李催、郭汜手里,实在让人感慨。
但是,东汉的统治日益腐朽,积重难返,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以王允一己之力岂能回天?
P23-25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