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托姆是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自“五四”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和最富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茵梦潮》是施托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此外本书还收集了施托姆的《春梦难续》、《美的天使》、《昔影随形》等几部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的美的角度叙说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用优雅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茵梦湖(全译本)/企鹅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施托姆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托姆是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自“五四”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和最富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茵梦潮》是施托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此外本书还收集了施托姆的《春梦难续》、《美的天使》、《昔影随形》等几部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的美的角度叙说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用优雅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内容推荐 《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此外本书还收集了施托姆的《春梦难续》、《美的天使》、《昔影随形》等几部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从人性的美的角度叙说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用优雅流畅的笔触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目录 译本序 茵梦湖 三色紫罗兰 美的天使 春梦难续 约翰·里韦 昔影随形 施托姆年表 试读章节 两个孩子就这样生活在一起。他常常觉得她太文静,而她常常又觉得他太急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分开,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他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冬天在他们妈妈窄小的屋子里,夏天则是在树林里和田野上。有一次,伊丽莎白当着莱因哈德的面受到老师的责骂,莱因哈德便气愤地拿起石板敲桌子,想把老师的怒气引到自己的身上。老师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可是莱因哈德却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去听地理课了。他没有听课,却作了一首长诗。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比做一只雏鹰,把老师比做一只灰乌鸦,把伊丽莎白比做一只小白鸽。雏鹰发誓,一旦他的翅膀长成,他就要向灰乌鸦复仇。年轻的诗人眼里含着泪水,他觉得自己很崇高。回到家里,他设法弄到一本里面有许多空白页的羊皮纸小本子,他把他这第一首诗工工整整地誊写在头几页纸上。——不久,他转到了另一所学校,他在那里的同龄男孩子中间又结交了一些新朋友,但这并不妨碍他和伊丽莎白的交往。现在,他开始从平时给她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故事中选出一些她最喜欢的抄下来。在抄写的时候,他常常想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加进去,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也不能成功。于是他只好把自己听到的原原本本地写下来。随后他把抄写的纸页送给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把它们珍藏在她的首饰匣的一个抽屉里。有时在傍晚,她当着他的面从他抄写的故事中选出一些读给她母亲听时,他则感到一种温馨的满足。 七年过去了。莱因哈德为了继续深造必须离开城市。伊丽莎白简直无法想象,她现在居然要度过一段完全没有莱因哈德的时期。不过令她高兴的是,有一天他对她说,他将一如既往地为她抄写故事;他要把这些故事附在给他母亲的信里寄给她;她也必须给他回信,告诉他喜不喜欢这些故事。起程的日子I临近了,不过在此之前,羊皮纸本子里又添了一些诗。虽然这个小本子的存在以及其中大部分诗歌的产生都是为了伊丽莎白的缘故,而且这些诗渐渐地几乎占了空白页的一半,但这对伊丽莎自来说还是一个秘密。 这是在六月,莱因哈德第二天就要动身了。大伙儿还想聚一聚,痛痛快快玩一天,于是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活动,到附近的树林里去远足。先是乘一个多小时的马车,来到树林边上,然后把装食品的篮子卸下来,继续步行前往。他们首先要穿过一片枞树林,那里阴凉而幽暗,地上到处都撒满了细细的针叶。半小时后他们走出了黑暗的枞树林,又走进一片生机勃勃的山毛榉林。这里的一切都是明亮的、翠绿的,从繁茂的枝叶间不时地透过一线阳光;一只小松鼠在他们头顶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大伙儿在一块空地上停下来,古老的榉树用它们的树冠在空中交织成一个透光的绿叶华盖。伊丽莎白的母亲打开一个篮子,一位老先生自告奋勇充当司膳官。“你们这些小家伙,都到我身边来!”他喊道,“听清楚我给你们讲的话。现在每个人拿两块干面包当早餐;黄油忘在家里了,夹面包的东西得你们自己去找。树林里有的是草莓,当然啦,这只是对那些能找到它们的人而言的。谁要是找不到,他就只好啃干面包了;生活处处都是这样。你们听明白我的话了吗?” “明白了!”孩子们大声回答。 “好,听着,”老人又道,“我还没说完呢。我们老年人这一辈子已经奔波够了,因此我们现在留在家里,也就是说,我们待在这几棵繁茂的大树底下,削土豆、生火和准备餐桌,到十二点的时候还要煮鸡蛋。为此你们得把你们的草莓分一半给我们,好让我们也有点饭后水果吃。现在你们走吧,往东往西都行,要老老实实啊!” 孩子们做出各种各样的鬼脸。“站住!”老先生再一次大声唤道,“大概不用我告诉你们吧,谁要是什么也没找到,他可以什么也不交。不过你们给我记住,他也甭想从我们老年人这里得到任何东西。好啦,你们今天得到的教诲已经够多了,要是你们还能找到草莓的话,那你们今天的教益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 孩子们都同意这个说法,便开始成双结对地走了。“过来,伊丽莎白,”莱因哈德说,“我知道一个长草莓的地方,你不会啃干面包的。” 伊丽莎白把她草帽上的两条绿带子系起来,挎在胳膊上。“那走吧,”她说,“篮子已经预备好了。” 然后他们走进树林里,而且越走越深。他们穿过潮湿的、密不透风的树阴,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头顶上看不见的空中传来鹰叫声。随后他们又穿过茂密的灌木丛,灌木丛是那样的茂密,莱因哈德不得不在前面开路,他这儿折断一根树枝,那儿扯开一条藤蔓。可是不久,他便听见伊丽莎白在身后喊他的名字。他转过身去。“莱因哈德!”她喊道,“等等我呀,莱因哈德!”他看不见她,后来他才发现她在不远处的灌木丛里挣扎,她那美丽的小脑袋刚刚够得着在凤尾草尖上晃动。于是他又返回去,把她从杂草丛中领出来,走到一块空地上,那里有蓝色的蝴蝶在寂寞的野花间飞舞。莱因哈德把她汗湿的头发从她涨红的小脸上掠开;他还想给她戴上草帽,她却拒绝了;后来在他的恳求下,她最终还是同意了。 “可是你的草莓到底在哪儿呢?”她终于问道,同时站下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它们先前就长在这儿,”他回答说,“可是癞蛤蟆比我们先来了一步,要不就是黄鼬或者小山精什么的。” “是的,”伊丽莎白说,“叶子还在这儿呢。不过别在这里说什么山精。走吧,我还一点儿不累。我们再到别处去找。” 一条小河横在他们面前,河对面又是树林。莱因哈德用胳膊抱起伊丽莎白,把她带过了河。不久,他们走出了浓密的树荫,来到一处空旷的林中空地。“这里肯定有草莓,”小姑娘说,“气味这么香甜。” 他们在充满阳光的地方寻找着,可是一个草莓也没找到。“没有,”莱因哈德说,“这只是石楠的气味。” 遍地杂乱地生长着覆盆子和冬青,石楠和矮草相间地盖满了这里的空地,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石楠香味。“这里很偏僻,”伊丽莎白说,“别的人在什么地方呢?” 莱因哈德还没有想到往回走。“等一下,风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着,把手举到空中。可是并没有风。 “别出声,”伊丽莎白说,“我好像听见他们在说话。朝那下边喊一声吧。” 莱因哈德把手罩在嘴上喊道:“到这儿来呀!”——“这儿来呀!”那边应着。 “他们回答了!”伊丽莎白说道,拍起手来。 P5-8 序言 德国北部偏僻小城胡苏姆,濒临茫茫北海。远处,海波连天,白帆点点,眼前,沙滩一望无垠,海鸟不时鸣叫着掠过天空,四周低矮木屋星散,岸边野草迎风摇曳,周围是那么岑寂,是那么静谧。这便是德国19世纪重要小说家、诗人特奥多尔·施托姆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他深情眷恋故土,无限热爱家乡和人民,用蘸满感情的语言赞颂他的家乡,反映家乡人民的生活,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我青年时代阅读郭沫若、巴金同志译的施托姆早期作品《茵梦湖》,就为他笔下那种往事如烟、人事沧桑的情景和作品中所流露的纯洁感情深深地感动。《茵梦湖》是一篇涉及到婚姻自由这样的社会题材的小说,所以早在“五四”期间,就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一起被翻译介绍到中国,并起了积极作用,这不是偶然的。 施托姆是一位写中篇小说的大师,作品众多。几年来,我粗读了他的原著全集,发现其中有好多优美动人的小说,还有一些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辛酸故事。这本集子中所选的,就是此类作品。 (一) 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出生于德国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胡苏姆的一个律师家庭,母亲是商人的女儿。他在卢卑克读完高级文科中学后,便先后在基尔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课余与特奥多尔·莫姆森及其弟弟蒂肖一起热心搜集北部地区的民歌、传说、童话。在这段时间里,他与贝尔特哈·封·布赫安初恋;后来,他以她作为《茵梦湖》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原型。1843年,他回故乡当律师。1844年,他与表妹康斯坦策·埃斯马尔施订婚。 那时,丹麦步步进逼,激起当地人民反暴政的斗争,施托姆对此积极支持。后来,丹麦野心一时得逞,他被取消了律师资格。1853年,他被迫流亡;长期漂泊异乡,使他后来的作品内容逐渐突破了原先视野狭隘、节奏徐缓的生活范围。离开家乡后,他先在波茨坦当法院陪审推事,并在那里结识了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和重要作家保尔·海泽、特奥多尔·冯塔诺;随后在南德旅行时,又于斯图加特结交了抒情诗人埃杜阿特·默里克;这些作家,特别是两位诗人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1856年,他转到格廷根南边的小城海利根施塔特任地方法院法官,在那里度过八年岁月,铸成了反对贵族和普鲁士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1863年,家乡独立运动再度兴起。萨克森和汉诺威的军队开进荷尔斯泰因,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北方出现独立国家,遂与奥地利出面干预,并向丹麦宣战。在故土的丹麦势力被清除后,他返回胡苏姆任行政长官;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最终被合并成为普鲁士的一个省,这使施托姆十分痛心,充满失望。这时,他个人生活也发生了不幸,他的妻子在分娩第七个孩子后便离开人世,这沉重的打击使他的创作一度陷于停顿状态。1866年,他续弦多罗特娅·延森为妻;后来由此而写下了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义的杰出中篇小说《三色紫罗兰》。1880年,他终因不满“俾斯麦强盗政治,,和“无耻的容克地主统治”,辞去公职,迁居荷尔斯泰因的哈德马尔申村,专门从事创作,直至1888年7月4日在那里逝世,终年71岁。 (二) 施托姆是一位多产作家,写有大量诗歌、童话和中篇小说;而其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中篇小说方面,一生共写了五十余篇这类体裁的作品;他的诗歌和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优秀遗产,一直受到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喜爱;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德语国家的范围。 这个译本集子所收的施托姆的六篇中篇小说,大多选自柏林建设出版社1956年四卷本版的《特奥多尔·施托姆全集》(Theodor Storm,Somtliche Werke)。下面对其中五篇作品分别予以简介。 《三色紫罗兰》(Viola Tricolor),发表于1874年,写续弦问题和之后对于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小说主人公鲁道夫续弦伊莱丝,但他和前妻所生的小女儿,仍悲痛未消。这使他们父女渐渐感情疏远,直到她自己生了孩子后,并因此患病而想到自己亲生孩子今后会对她怀念的心情,才使她与他们感情相通,随之家庭也出现了和睦相爱的气氛。 这篇小说取材于他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1868年5月,施托姆不幸丧妻,次年6月,续弦多罗特娅,但心里创痛犹在,同时既理解新夫人的处境,也体会前妻留下孩子们的复杂感情,因而总叫他们称呼多罗特娅为姑妈,耐心而细致地处理各方关系,直至后妻生了孩子,才因势利导地将相互感情推到亲密阶段。多年后,他以此为素材写成这篇小说,特别真实感人,描写各自的心理状态和感情变化细腻人微。这篇小说发表后,在当时欧洲引起过很大反响,不仅被公认是他的一篇杰作,而其内容还被看做是处理这类家庭关系的范例。 《美的天使》(Psyehe),写于1875年,原名直译《普绪喀》,这里结合内容姑妄意译为此篇名。普绪喀原是希腊神话中以少女形象出现的人类灵魂的化身。作者是以普绪喀来比喻小说里的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并描述了雕刻家因她而艺术地再现了普绪喀形象。 年轻艺术家弗朗茨到小城探访故友,在海滨浴场发现一个游泳的少女在风浪中遇险,遂跃人海中将她救起,同时也被她的青春美貌所震惊,使自己获得启迪,终于成功地塑造出具有美的灵魂的《普绪喀获救》雕像,并赢得了少女的爱情。 作者取材于报上一则新闻报道,加以提炼取舍,写出这篇动人的作品。他意在透过这个戏剧性的故事,来阐述他自己对于艺术实践的一种认识:反映真实和对于美的执著追求才能获得艺术生命。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出色地运用抒情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海滩、风景、浪花等自然景象和富有浪漫情趣地刻画了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祗的形象,交叉融合,使作品饶有诗情画意,浓郁地散发着他家乡北海海滨的气息,典型地表现了他诗意小说的特色。 《杏革莉卡》(Angelika),写于1855年漂泊于波茨坦期间。这里结合内容姑妄意译为《春梦难续》。 杏革莉卡与埃尔哈特暗中相爱,但相互缺乏勇气,终因错过时机,在她的母亲应允了一年轻医生对杏革莉卡的求婚后,而形成悲剧结局。小说以简洁文体描绘了这出悲剧的始末和这对男女的复杂思想感情。读后掩卷,令人黯然神伤。这篇作品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施托姆艺术发展上的一大标志。 小说女主人公杏革莉卡的原型是作者妹妹的一个女友多罗特娅·延森。1846年,她与施托姆结识,相互倾慕,但因他与康斯坦策已有婚约,不好再发展感情,遂于1848年离开胡苏姆。他在多年后写的这篇小说里,夹有自己过往的这段悲欢离合的感触,因而作品显得深沉、忧郁、委婉动人。 《约翰·里韦》(John Riew),1885年以《一则默默无闻的故事》为名在《德国周报》发表,同年收入集子,次年又出单行本,分别用《约翰·里韦船长》和《约翰·里韦》作篇名。 小说歌颂一位正直、善良的老船长的高尚品德,鞭挞纨绔子弟玩弄女性的丑恶灵魂,并对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寄予同情。老船长约翰·里韦悉心照顾亡友的遗孀孤女,甚至不顾年迈出海航行,以资助她们开铺子营生。但他钟爱如亲生女儿一样的安娜,竟被一恶少诱骗失身,悲痛欲绝,在生下孩子后投水自尽。老船长又恪守诺言把这孩子抚育长大,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船长。 作品文笔细腻,对话生动,使用了“框形结构”,使故事紧凑集中,成功地使塑造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高大和完美起来。 《昔影随形》(Ein Doppelganger),发表于1887年,是作者唯一一篇以底层劳动人民为题材的重要中篇小说。 小说借助“框形结构”,写一个外地人在异乡林务官家做客,巧遇同乡的林务官夫人。他从女主人怀念父亲的一段谈话里,从客厅里挂着的一幅她父亲的昔影上,终于联想起这个人来。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人粗暴而且怪僻,失过业,坐过牢,后来虽勤劳干活,但最终仍遭社会遗弃;而现在知道,他在妻子死后,性格又变向另一极端,温存而又沉默,百般疼爱妻子留下的小女儿,为了给孩子取暖,在寒冬深夜去弄燃料而落井身亡,这就是他后来留给女儿、现在的林务官夫人的又一种慈祥、温和的记忆。 作者通过客人和女主人的分别回忆,把一个人前后两种迥然不同的形象拼缀起来,从而使读者清晰地看到,那个社会把劳动人民扭曲到何等模样!这就无需再加什么议论,笔下挥洒处本尽是控诉之血泪。 小说不仅刻画人物形象深刻,艺术感染力很强,而且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具有深度,是作者思想性很高的一篇作品。 (三) 施托姆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后半叶德国北部地区的社会生活,并对这种现实表示了不满和抗议。他处在德国浪漫主义向批判现实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文学史上称其为“现实主义”时期,一称“诗意现实主义”时期。 德国1848年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动摇和妥协而趋于失败,这在当时的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消沉悲观的倾向;而施托姆的家乡又地处偏远,封建习惯势力顽强,生活节奏缓慢,所以他的一些早期作品带有淡淡的哀愁,具有伤感主义情调;被迫流亡后,他才跳出了狭隘的圈子,观察社会问题日益深入,作品批判当时社会的成分逐渐增多,题材也多样化了。有些小说甚至有力地揭露了社会矛盾,激烈反对封建贵族的专横残暴,颇有分量。就整体来说,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乃是他作品的基调,创作的主线。他是德国19世纪的一位重要作家。 施托姆的创作始于抒情诗歌。他的抒情诗歌格调清新,文字质朴,感情真挚,具有民歌特色,富有乡土气息。他的小说创作是在诗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种延伸,因此他擅长以抒情的语言写作小说,笔调优美,风格清新,作品往往蒙有一层诗意,并给人以启示。本书所收的《美的天使》、《春梦难续》等中篇小说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艺术魅力。 施托姆的中篇小说戏剧性很强,每篇小说就是一个中心矛盾,情节的发展多按戏剧程序处理。施托姆认为,中篇小说“同样应具有戏剧的任务”。又说,“近日成功之中篇小说乃是戏剧的散文姐妹,是最严格的文学形式。”从本书所收的这些中篇小说可以看到,它总是首先提出矛盾,再逐渐展开、深化,使其达到高峰,或再使其紧张情节延缓,或出人意料地剧变,并且旋即趋向尾声。这一切都符合古典戏剧结构的原则。本书的中篇小说《三色紫罗兰》就是突出具有这种特色的一例。 施托姆的小说绝大多数采用回忆形式展开,故一称这部分小说为“回忆小说”,而这种小说又往往采用“框形结构”,因此又称为“框形小说”。这种“框形小说”始源于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那些独立成章的故事,而这种技巧到了施托姆手里,已历经发展,并给他运用得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喜爱使用这种表现手法,也有助于他将作品按戏剧程式处理,好作序幕、旁白、尾声这类安排,既便于发表己见、抒发感慨,又确保框中的故事完整、客观,并可将本要写成长篇小说的题材,压缩到中篇容量里,而且富有艺术感染效果。这本选集中的《昔影随形》等,都是作者成功使用这种艺术手法的中篇。 施托姆创作多种体裁的作品,而其主要成就在Novelle。这个德语单词现按约定俗成译为中篇小说。其实它并非以字数的容量而定,如《茵梦湖》只有一两万字,但它是施托姆的Novelle。本书所选作品,从最长到最短都选自施托姆原著的Novelle集子,可见并非以字数作为划分的根据。Novelle虽始于《十日谈》,但之后这种体裁却在德语国家土壤上得到繁茂成长,又迭经发展、提高和变化,名家辈出,至诗意现实主义时期而达到高峰。施托姆就是在这个高峰阶段写Novelle的高手。他所写的这种体裁的作品具有的特色,恐怕最少表现为上面三段述及的特点:能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着力写得那样富有诗意,而又发掘出给人以启迪的认识;每篇只有一个中心矛盾,情节的发展、解决,具有戏剧性;见长于使用“框形结构’’的表现手法。 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我只是说说自己在选材中的着眼点和粗浅体会。如果这本选集能够增进我国读者对施托姆及其作品的一些了解,起到认识和借鉴的作用,那也就符合自己的初衷了。 由于水平有限,选材和译文方面的失误、疏漏在所难免,希望同行和广大读者给以指正。 江 南 后记 1946年以前,英国的经典丛书的目标客户群主要局限于学生和研究人员,普通读者根本就找不到优秀易读的版本。企鹅出版社先前也只出版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丛书,并于1935年出版了一套十本的丛书,1938年还出版了一套十本的插图经典,其中包括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但是市场反映平平。 二战之后情况大为改观。E.V.瑞奥,一位杰出但低调的古典文学学者和出版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润色他所翻译的荷马的《奥德赛》,并将译文朗读给他的妻子莱俐听。他的妻子非常支持他完成并出版他的译作。 企鹅出版社的创始人艾伦·莱恩马上就同意出版他的译作,还邀请他主持一套新的系列经典丛书的出版。莱恩经常做出这种决定:这是一种直觉,他断定很多读者渴望这种全新的通俗易懂的翻译作品,瑞奥的作品就能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与其说这是一场赌博,还不如说是孤注一掷,因为任何唯利是图的理性出版商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决策。 瑞奥翻译的《奥德赛》一鸣惊人,销量达三百万册,位居企鹅畅销书榜首,直到后来才被《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动物庄园》超过。原因何在?答案就是瑞奥译作的质量和抱负,以及他出版系列丛书的目标。 主编的用意就是委托能效仿自己的风格的译者,给普通读者呈现用现代英语改写的既通俗又吸引人的文学大师的作品,而适当裁减冷僻生涩陈腐之处,以及那些使很多译作没有现代韵味的外来成语。每本书都按企鹅出版社的定价发行。除《奥德赛》外,丛书还包含很多其他著作。 当被问及上个世纪60年代的众多出版物中,哪一部他最感到自豪时,艾伦·莱恩毫不犹豫地推荐“企鹅经典”。半个世纪以来,该系列丛书不断发展壮大,远远超出了瑞奥的最初设想,但从来也没有背离早期译者和编者的初衷。 秉承这种精神,“企鹅经典”在六十华诞之际,来到中国,出版中文版,为广大的中国读者带来内容、翻译质量皆为上乘的外国经典名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