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远行》是周国平最新散文图文珍藏版,首部行走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偶尔远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国平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偶尔远行》是周国平最新散文图文珍藏版,首部行走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等。 内容推荐 《偶尔远行》是著名作家周国平先生的首部“出行哲思录”,极其真实详尽地记录了他每一次远离国民的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展现了作者执著而超脱的灵魂之旅。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采和哲思中读取智慧和超然。 《偶尔远行》中配有近百幅周国平先生在行走中拍摄的第一手珍贵照片,南极绝美风光、欧洲风情掠影在字里行间向读者一一展示,美景配美文,读者将伴随着作者充满哲思的文字开始心灵的远行…… 目录 上编 第一部分 进岛之前 天上掉下一个机会 诱惑和危险 哲学家与探险家 关于“极地沉思” 在亚布力训练 出发前的犹豫 启程 从北京到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 从圣地亚哥到彭塔 着陆乔治王岛 第二部分 岛上日记 长城站初步印象 极限体验与文化差异 生命的极限在哪里 海边闲看企鹅 热闹中的寂寞 到风雪中去 阿德雷岛 攀登岛上第二峰 岛上地球村 周游三方海岸 你愿做一只企鹅 天空下的劳动 参观智利站 南极事业与人类情怀 一天的风景 迎接新千年的方式 雪中冬泳 参观韩国站 访捷克站 极昼日出 钓鱼赛 把最想做的事放在第一 南极无新闻 海边小景 正常的心情 在纳尔逊岛上 冰盖的故事 山谷里的晚霞 心理测验答卷 游西北海岸 爱怜动物 农历除夕 红与黑 难兄难弟 暴风雪 登上纳尔逊冰盖 大风天气 关于大自然本身的价值的讨论 大风刮了五昼夜 创造奇迹的中国人 惜别的时刻 第三部分 南极素描 南极动物素描 南极景物素描 南极气象素描 第四部分 岛上断想 灵魂只能独行 内在的眼睛 灵魂之杯 精神之树的果实 灵魂的亲缘关系 小爱和大爱 偶然性的价值 尘世遭遇的意义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 生活的减法 心灵的空间 丰富的单纯 自然、社会与人性的单纯 道路与家 信仰的价值 第五部分 读圣经札记 不可发誓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天上的财宝 伺候哪一个主人 行淫的女人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奥秘和比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舆论的不宽容 小孩、富人和天国 第六部分 离岛之后 又到彭塔 从彭塔到圣地亚哥 聂鲁达故居 途经布宜诺斯艾利斯 回到北京 谁都能够去南极 不喜欢见记者 实话如何实说 下编 初出国门——旅欧印象(1995.5—10) 一、出关和入关 二、法兰克福 三、海德堡 四、做客巴黎 五、走马观花看巴黎 六、名胜掠影 七、艺术大餐 八、巴黎的墓地 九、一个过客眼中的巴黎 十、卢瓦尔河畔的城堡 十一、St. Florent之行 十二、诺曼底之行 十三、何必五十支蜡烛 十四、荷、比、卢印象 十五、法国南部之行 十六、红灯区和性 十七、慕尼黑的寂寞日子 十八、我的房东 十九、季节的见证人 二十、慕尼黑啤酒节 二十一、英国公园的裸晒者 二十二、Starnbergsee湖 二十三、巴伐利亚的城堡和湖泊 二十四、福音传播者 二十五、归去来兮 以尼采的名义——瑞士一周(1998.9) 第一日去西尔斯?玛丽亚开会 第二日听会和译诗 第三日旅游胜地或尼采故居 第四日里尔克听天籁的地方 第五日到日内瓦做客 第六日从日内瓦到巴塞尔 第七日归程 隐居古堡——海德堡札记(1999.4—10) 一、启程 二、城堡脚下的住宅 三、我的办公室 四、大学城与旅游城 五、一家三口的隐居 六、我的课程 七、办公室的“入侵者” 八、国际讨论会 九、山居情趣 十、女主人Cora 十一、荷尔德林的诗 十二、老城 十三、哲学家小道 十四、海德堡的文脉 十五、古城堡 十六、啾啾在德国 十七、Rudolf的自行车 十八、周末魏玛之行 十九、维也纳一周 二十、萨尔茨堡二日 二十一、途经慕尼黑 二十二、Axel抨击德国教育 二十三、哈诺夫妇 二十四、在德国看病 二十五、日全食 二十六、在国外的中国混混 二十七、内卡河边 二十八、到图宾根访问Kogelschatz教授 二十九、推着童车游意大利 三十、回国的感触 跨文化对话——在德国参加一个研讨会 试读章节 我几乎是一个地理盲,因为要去南极,才认真查看了一下世界地图。这一看才发现,原来地球上的陆地都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极少,基本是连绵的海洋。北极无洲,但是被有人居住的陆地环绕着。南极有洲,但是与有人居住的陆地远隔重洋。难怪南极洲的发现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了。 最早断言南极洲的存在的是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认为,已知世界的反面必有一块土地,以维持平衡,他们称之为对应地(Antichtone)。希腊人用Arktos一词指大熊星座,也指其下的北极地区,于是造出Antarktos一词指相反的地区。 可是,从这个词的存在,到这个词所指的地区的发现,经过了漫长的两千多年。 一直到十八世纪,又是哲学家率先开始空想,把南半球大陆描绘为新的伊甸园,一片炎热富饶之地,那里住着纯真、自由、未被文明污染的“高贵的野蛮人”,过着幸福而又悠闲的生活。 为了寻找这个乌托邦,一批又一批探险家启程了。1773年,英国海军上校库克第一个穿越南极圈,但是未发现陆地。1819年,俄国探险家别林斯高津到达了离岸比较近的海面,他很可能是第一个看见南大陆的人。在南极探险史上,挪威的阿蒙森是幸运儿,他于1911年12月首先到达南极点,那个南纬90度的地方。与此同时,英国的史考特也在向同一地点跋涉,困于暴风雪而迟到了一个来月。他在极地读到阿蒙森留下的语含得意和讽刺的信:“亲爱的史考特队长,你们很可能是在我们之后最先到达这里的人,我可以请您把附在此信内的一封信送给哈康七世国王吗?留在帐篷里的装备,如果还能对你们有点用处,请不要犹豫,取去用吧。衷心祝愿返程一路顺风。”不幸的是,史考特的返程比来程更加不顺,他和他的同伴都死在了返途上。后来,人们在一顶帐篷里发现了他的尸体和一封写给全体英国人民的绝笔信,信中的话语令人肃然起敬:“我并不后悔做这次探险,它证明了今天的英国人仍能勇敢面对死亡。” 为了一窥极地的秘密,多少探险家前赴后继,创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法国的夏尔科几乎毕生漂流在两极地区,最后终于船沉北冰洋。在探险生涯中,连他自己也对这种不可遏止的探险热情的来由感到困惑,曾经如此自问:“两极地区荒凉可怕,那空前的诱惑力从何而来?”哲学家和探险家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人,前者以沉思为人生至乐,后者渴望最直接的行动。现在,作为一名哲学的学生,我要去一切探险家最向往的那个地方了。这次行动与我以往的全部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不敢断定的是,最后我是否也会领略到哲学家所陌生的和探险家所热衷的那种空前的诱惑力。 我们的这次行动有一个题目,叫作“极地沉思”。针对于此,常有人问我:“你打算如何沉思,沉思什么?”我的回答永远是:不知道。 我的确不知道。在这方面,我没有任何打算,不做任何计划。我无法预先去设计一种“沉思”,尤其是一种在我从未到达过的地方的“沉思”。一切都要到时候再说。到时候我也不摆“沉思”的姿态,一切都顺其自然。 当然,书是要写的。我应该写,也愿意写。在那样一个极端环境里,我应该会看见前所未见的事物,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我一定要勤快地记下我的所见所感,因为那是一笔不该丢失的财富。我从来喜欢思考一些世界和人生的道理,到了那里,我的思考大约不会中断,我要一如既往地记下我的思考。这些就是我要写的书的素材了。 也许人们有一种期待:为了这不寻常的经历,你的思考应该发生一个飞跃,你应该写出一本不寻常的书。不,我不许这个诺。会不会发生飞跃,也要顺其自然。顿悟不可制造,制造出来的决不是顿悟。 据说现在流行“走的文学”,走西藏,走新疆,走欧洲,走世界文明源头,如此等等。然而,迄今为止的事实证明,精心策划的走并没有创造出文学的奇迹,谁是什么样的人,谁就依然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我非常感谢阿正和他所在的出版社,让我一下子走得比许多人都远,走到了地球的末端,我的报答就是保持真实,写出一本如我所是的书来。 在距哈尔滨26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名叫亚布力的山林,一年的积雪期长达半年,现已辟为中国最好的滑雪场。在亚布力滑雪场内,极地办设有中国南极考察训练基地,供每年训练越冬队员之用。我们是度夏队员,本不必去那里受训,但阿正想让我们有尽量完整的经历和体会,便请求极地办专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训练活动。 乘飞机到达哈尔滨,走出机场,迎接我们的是迷漫的大雪。极地办派来的教练一直在担心训练场地的雪量不足,面对这场大雪顿时松了一口气。然而,大雪却也增加了行车的难度,使行驶时间大为延长。中巴载着我们颤颤巍巍,由于天气和纬度,天黑得很早,车前灯小心地照亮一小截又一小截积雪的路,然后把它们抛在越来越浓的黑暗里。 车终于停在一座灯光微弱的楼房前。我们住的这个招待所属基地所有,设施简朴,为了节省能源,不供暖气和热水。当地的气温,白天零下17度,夜晚零下24度,其冷可知。雪花仍在飞舞,周围一片漆黑。不远处,有一家宾馆灯火通明,歌厅娱乐厅齐备,高音喇叭播放着流行歌曲,据说主要是接待当地权贵的。训练和享乐,功能不同,咫尺天涯,该是在情理之中的吧。 在亚布力住了三个整天。按照教练的安排,每天早晨六时半,我们便集合,排着队在雪地上跑步。整个白天,训练项目也是排得满满的。毕竟是散漫惯了的书生,对于这种准军事化的生活方式很不适应了。不过,另一方面,走出书斋,在雪地上撒一撒野,又真感到是一种解放。 训练项目是针对在南极可能遭遇的险情设计的,内容包括冰雪中登山、滑落停止、挖雪洞、冰缝中脱险、野外宿营、路途定向。 季节尚早,只有零星的游客来滑雪,亚布力暂时成了我们的天下。天已转晴,明丽的阳光下,这几个人穿着统一的红色登山服,在雪地里忙碌地做着外人一定觉得奇怪的事情。他们用粗绳串成一串,在积雪的陡坡上蜿蜒而行。这是冰雪中登山。他们爬到坡顶上,一个接一个、一次又一次顺坡滑下,在途中突然翻身,举起冰镐扎向坡面,有的人停住了,有的人停不住一直滚到了坡底。这是滑落停止和滑落停止之失败。他们蹲在造雪机造出的厚雪堆上,用锯子和铲子向下挖出了一个四方形深坑,然后又趴在坑底继续向一侧坑壁挖进去。这是挖雪洞——如果在南极旷野突遇暴风雪,雪洞便是惟一的避难所。他们依次把自己吊在一棵大树下,靠一种小机械沿着绳索向上跃。这是冰缝中脱险——南极冰盖多冰缝,这里没有冰盖,从树梢到地面的这一段距离就做了冰缝的替代。P3-6 序言 我不是一个好动的人,每一次出国的机会都不是自己争取来的,而只是偶然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就接受了。所以,我的确只是偶尔远行。 虽是偶尔,走得还够远的,最远到了南极的乔治王岛。关于这次南极之行,我曾写《南极无新闻》一书,由海南出版社于2002年出过单行本。我把这部分内容收在本书中,作为上编。 下编是我几次游历欧洲的记录。其中,两次到德国访问或讲学,各为半年,皆顺便游览了欧洲别的国家,两次分别到瑞士和德国短期开会。想到我不大会更多地出国,就觉得这有限的几次经历对于我自己还是比较宝贵的,便在最近整理了出来。我是依据当时所写日记整理的,日记有简有繁,大致遵照原样,只在文字上做了一点润饰。 我不善于写游记,事实上这本书也不是游记,只是我几次在国外的生活和心情的实录而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