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蒂(全译本)/世界文学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瑞士)约翰娜·斯比丽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百多年来,《海蒂》先后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成动画片和卡通书,至今仍魅力不减。

《海蒂(全译本)》(作者约翰娜·斯比丽)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

内容推荐

《海蒂(全译本)》(作者约翰娜·斯比丽)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在这部书里,始终贯穿着一个浓缩于海蒂身上的“爱”的主题,作者通过优美的笔触,把一个无比可爱,充满爱心的海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爱的天使、爱的化身。《海蒂(全译本)》一书的魅力,正在于它充分地展示了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在尔虞我诈、相互倾轧、人性扭曲的现实生活中,能唤醒人们心中的爱与爱心,重新思考何为幸福,何为生命的意义。因为人类的天性以善为本,爱与被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有的行为和感受,是人人心中永不泯灭的渴望,是生命的根基。

目录

第一章 上山寻找阿尔姆大叔

第二章 跟爷爷一起生活

第三章 山间牧羊

第四章 下山看望奶奶

第五章 两位客人来访

第六章 法兰克福的新生活

第七章 劳顿米尔夫人糟糕的一天

第八章 风波又起

第九章 塞斯曼先生听到了新鲜事儿

第十章 另一个奶奶

第十一章 海蒂的得与失

第十二章 闹鬼

第十三章 山中夏夜

第十四章 礼拜天的钟声

第十五章 旅行前的准备

第十六章 远方来的客人

第十七章 报答

第十八章 德夫里的冬天

第十九章 冬天还在继续

第二十章 远方朋友的消息

第二十一章 住在山上的日子

第二十二章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第二十三章 “再见吧!”

试读章节

“那又怎么样?”迪蒂不以为然地说道,“他毕竟是她的亲爷爷,有义务照顾这个孩子。他不会把她怎么样的,万一真出了什么事儿,那也是他的责任,跟我没关系。”

“我倒是很想知道,”巴贝尔好奇地问道,“那老头儿是怎么回事儿,像个神仙似的一个人住在山上。他有好多传闻,迪蒂,说真的,你肯定从你姐姐那里听说过什么吧?”

“当然,但我不敢说,要是传到老头儿的耳朵里,我就麻烦了。”

巴贝尔老早就想知道阿尔姆大叔为什么会一个人住在山上,村民们为什么总是在背后议论他,还有大家为什么都叫他“阿尔姆大叔”,因为他绝对不可能是这里每个人的叔叔。巴贝尔以前住在山下的普拉蒂格村,不久前才嫁到德夫里,所以不太了解这里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然而迪蒂却不一样,她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直到去年她母亲去世,才从德夫里搬到雷格兹镇的巴斯温泉村。现在,她就在巴斯当地的一家大旅馆里当服务员。今天早上,她和海蒂就是从拉嘉茨那儿赶过来的。路上,她俩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朋友,用拉干草的车把她俩送到了梅恩菲尔德。

巴贝尔不想错过这个满足自己好奇心的绝妙机会,于是,她亲密地挽起了迪蒂的胳膊说道:“我猜你肯定知道真相,那些关于他的传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啊?你一定很清楚,告诉我吧,那老头儿发生过什么,难道他以前就这样子了吗?”

“瞧你说的,我怎么可能知道他以前是不是这样呢!你看,我今年才二十六岁,而他,至少有七十岁了吧。所以你就别指望我对他年轻时候的事情一清二楚。不过,要是你能保证不到普拉蒂格去乱说,那我就把我知道的告诉你。你也是个明白人,他和我母亲都是多姆莱斯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他以前的事儿。”

“说什么呀,你!”巴贝尔有点恼怒地答道,“我们普拉蒂格村人可不爱乱说闲话,我管得住自己的嘴巴。”

“那好,我就讲讲吧,不过你先等我一下。”迪蒂严肃地说道。她回头看了看,担心孩子跟得太近会听到。可是,孩子不见了!肯定是刚才聊天的时候没发觉那孩子自己走到别处去了。迪蒂站在那儿四下张望,但一点儿人影都看不到。

“我看到她了,”巴贝尔指着远离小路的一个地方叫道,“看那儿!她正跟着小牧羊童和羊群往坡上爬!奇怪,他今天怎么这么晚才赶着羊上山?不过正好,他可以帮忙照看着那孩子,现在你就好好跟我讲讲吧。,,

“照看?用不着了。”迪蒂说道,“她可不像一般的五岁小孩儿那么笨,她机灵得很。话说回来,这也是件好事,不然跟着她爷爷该多无聊啊。唉,他现在就只剩下两只山羊和一间茅屋了。”

“难道他以前很有钱?”巴贝尔问。

“他?我想应该是吧。”迪蒂眉飞色舞地回答道,“他曾经在多姆莱斯那儿拥有一座非常大的庄园。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只有一个老实规矩的弟弟。但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跟一群不三不四的人来往,酗酒赌博,很快就把家产败了个精光。他父母因此伤心过度,相继去世。他弟弟身无分文,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多姆莱斯,从此音信全无。大叔他自己呢,也走了,只留下一个恶名。好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没有他的消息,到后来才听说他去那不勒斯当兵了。往后的十几年里大家就再也没听到过任何关于他的消息了。”

“突然有一天,大叔回到了多姆莱斯,还带着个年幼的孩子。他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可是所有人都不搭理他。一怒之下,大叔就带着孩子去了德夫里,并发誓再也不踏进多姆莱斯半步。后来,他在德夫里结了婚,妻子好像是格里森人,但婚后不久,妻子就去世了。那个时候,大叔还有些钱,就把他儿子托比亚斯送去木匠那儿学手艺。那个小伙儿诚实厚道,德夫里的村民都很喜欢他。可人们不喜欢老头儿,甚至有传言说他是因为在军队里打架杀了人才不得不离开那不勒斯的。虽然如此,我们也不否认跟他的亲戚关系:我的太婆是他奶奶的妹妹,所以我们叫他‘大叔,。而我父亲几乎跟德夫里的每个人都有点儿亲戚关系,所以大伙儿也就跟着我们叫他‘大叔’。自从他搬到山上去住以后,人们就改叫他‘阿尔姆大叔’了。”

“那托比亚斯呢?”巴贝尔兴致勃勃地问。

“别急,马上就讲到他了,我总不能一股脑儿把所有事情都讲完吧。”迪蒂说,“托比亚斯在梅尔斯镇学木匠手艺,学成之后,他就回到德夫里跟我姐姐阿得莱德结了婚。他俩早就互相喜欢了,结婚后更是甜蜜幸福。可惜两年后,托比亚斯在帮别人盖新房时,被一根掉下来的梁木当场砸死了。我姐姐看到托比亚斯那血肉模糊的尸体时,由于悲伤过度,发起高烧来。她本来就比较虚弱,所以没拖几个星期,就追随托比亚斯走了。他俩的悲惨命运成了远近相邻的话题,村民们都认为这是阿尔姆大叔不信上帝的报应,甚至还有人当着大叔的面这样说过。我们的牧师极力劝他忏悔,想唤醒他的良心,但老头儿的脾气变得更加固执、暴躁,不再理会任何人。大家也都因为害怕而躲着他。没过多久我们就听说他一个人搬到阿尔姆山上去住了。从那时起,姐姐留下的孤儿只好由我和我母亲抚养,当时她才一岁。去年母亲也去世了,而我得到巴斯挣钱糊口,没办法我只好把她寄养在邻村的厄苏拉老太太家里。整个冬天我都待在巴斯,我会缝纫、编织,倒也不愁没活儿干。今天开春,我去年服侍过的那家人又从法兰克福来了,还想让我跟他们一起回去。我们后天就走,对我来说,法兰克福确实是个极好的去处。”

“所以,你就必须把这孩子推给山上的怪老头儿吗?真让我吃惊啊,迪蒂,你竟然有这样的想法。”巴贝尔不顾情面地责备道。

迪蒂立即反驳说:“那你说怎么办?我对这孩子已经做了我该做的了,现在你还想要我怎么样呢?我总不能带上一个五岁的孩子去法兰克福吧。哎,巴贝尔,你到底要去哪儿?这里离山顶已经不远了。”P3-5

序言

在中国的儿童读物中,还没有一个像海蒂这样“一根筋”的人物,明明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却偏偏惦记着阿尔卑斯山里的一帮穷乡亲,天天吵吵着要回家放羊。这故事要是让曹老师来写,父母双亡的海蒂可能就变成了寄人篱下的林妹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整天纠结在个人恩怨中。但是在约翰娜·斯比丽夫人的一手“策划”下,穷苦孤女海蒂成了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让性情古怪的爷爷回归了社会、让瘫痪少女克莱拉站了起来、让放羊娃彼特识了字、让失去女儿的医生找到了依靠、让瞎眼奶奶看到了希望……雷锋身上那些助人为乐、热情似火、无私奉献、热爱劳动等等优秀品质,在海蒂身上都能找到。一百多年过去了,海蒂的“事迹”传遍了世界各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由此可见,尽管国情、文化、世界观不同,但人类对“雷锋精神”的需求是一致的。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约翰娜·斯比丽夫人的本意应该是通过《海蒂》来宣扬基督教义,但一不小心创造出了一个轰动世界的雷锋式的典型形象。海蒂从一开始凭借天性自发地做好人好事,到后来在上帝的指引下,有意识地帮助、影响别人,通过一系列“雷锋事迹”,完成了传播基督教博爱精神的义务。书中两次提及爷爷一动不动地盯着熟睡中的海蒂:第一次是海蒂被姨妈当作包袱送到山上,一向孤僻冷漠的爷爷半夜起身查看孙女的情况;第二次是海蒂从城里回来讲完圣经故事后,爷爷默默看着进入梦乡的海蒂。最后,他双手合十低下了头:“爸爸,我对不起上帝和您,不配做您的儿子啊!”并流下了眼泪。从远离上帝到向上帝忏悔,不管我们信不信上帝,这些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也同时体会到了什么是基督教主张的大爱。因而,斯比丽夫人在向世界输出海蒂这个“洋雷锋”的同时,也成功输出了其价值观和宗教观,这应该是《海蒂》最成功之处。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提倡要爱起来,从“独善其身”到“兼顾天下”,从爱亲推及爱邻居、爱天下,都是在主张爱,但我们关于爱的教育一直停留在说教的层面,始终与现实生活脱节。一种观念、一种文化如果仅仅是个学说,只能掌握在少数学者手里,只有借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才能广为传播。我们倡导了几千年的爱的文化,却没有通过文学作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并被普通大众广泛认识和接受。这是广大文学创作者应该向斯比丽夫人学习的地方。

一直以来,我们的儿童读物、影视作品都是由孙悟空、哪吒这种半人半神、充满了斗争精神的圣斗士担当主角,始终没有一个与人为善的文学形象出现。吴承恩老先生在创作孙悟空这个形象时,是基于明朝后期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想通过孙悟空这个形象来解答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约关系,这远远超出了一般孩子的理解能力,因而《西游记》虽为一部神魔作品,实为一部社会小说,并不适合儿童阅读。而家长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奔着阅读的功利性,要求孩子们读“四大名著”,读四书五经,读《十万个为什么》、读《上下五千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孩子们从自己的心智出发,只能从《西游记》里看到打闹争斗,从《水浒传》里看到哥们儿义气,从《三国演义》里看到不择手段,从《红楼梦》里看到钩心斗角……这虽然丰富了孩子们的人文历史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但独独看不到真善美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孩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世界观还未形成的时期,没有能够引领孩子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出现,这无疑是一种阅读缺憾。

细数这些年来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迎合主旋律的高大全典型外,还真找不到一个像小海蒂这样充满爱的“活雷锋”形象!而斯比丽夫人呢,一个外国人,远在阿尔卑斯山脉,毫无利己的动机,却能够把全世界儿童的阅读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一种雷锋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孩子们学习海蒂好榜样,更要倡导文学创作者们学习斯比丽夫人好榜样!

李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