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修德——修身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一直被看得很重。无论是君臣贤圣,还是士农工商,启齿所论,终身所修,往往就是一个“德”字。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修身的根本在于修心,修心的根本在于修德,仁、义、诚、信、礼、节这些德的方方面面修到了家,才算是“尽性”,才算是“内圣”。尽管当今时代仁、义、诚、信、礼、节的具体内容与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终身修德的这种理念则是古今相通的。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的修身经,在今天仍然吸引并感化着无数的士农工商,显示出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曾国藩对德的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德、立功、立言,他认定立德是根本,也最难立;二是德与才不可偏废,而德尤为重要。无才充其量是个愚人,而一旦无德则是小人,他坦然地说: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这一原则在他识人、用人和做人的各个环节中,都得到了有力的贯彻。
立德之所以最难,是因为德的形成要通过长期而艰苦的自我修炼。说其长期,指的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不能事事责报,更不能执意追求好名声;说其艰巨,指的是修身乃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严格甚至严厉检束自身行为的磨练,没有乐于自砺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修不出真德来的。
德的内涵很宽泛。孔子讲仁、智、勇,管子讲礼、义、廉、耻,曾子讲格、致、诚、正、修,孟子讲仁、义、礼、智,贾谊讲仁、义、礼、智、信,明清大儒又讲忠、孝、节、义,一句话,德目包括了方方面面。从曾国藩一生所修之德中,“仁、义、诚、信、礼、节”六德最为突出。这六德中,最为可贵的又算“诚”德。《大学》中说:“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曾国藩正是如此,修勤修慎,概以立诚为本;言物行恒,概入诚身之道;即便人以伪来,依然我以诚往。修性、行事、交友都诚贯始终。想想看,这样修德,何德不具?
曾国藩下如此功夫修德,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自己能修炼成君子,成圣人。他深信,“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自己只要倍加努力,一样可以变化气质,超凡入圣。历史上每当出现大的动乱,往往就会出现非凡的人物,以功业而论,就有英雄豪杰者流;以道德功业综合起来论,则标准极高,时限更远。按照曾国藩的说法,“自周汉以后,罕见以德传者”。看来修德成圣者史上并不多见。他能不能成圣呢?曾国藩是一个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只是终生行走在入圣的坎坷道路上。在未炼成圣人之前,他可以做君子。君子德不苟成,业不苟名,只要积铢累寸,“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那么,入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曾国藩毫不掩饰地说:“苦其筋骸以捍大患。”当时的“大患”,众所周知,是外夷入侵,内匪作乱,国家和民族深处大难之中,作为号称晚清大儒又身居高位的他,就很自然地走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后人评述曾国藩为一代中兴圣相,自然这“圣”,既是功业之圣,也是道德之圣,或者说是道德之圣而催化出功业之圣,因而这个评价,称得上是对他毕生修身立德一个恰如其分的回报。
今天,在和平环境下还要不要修身立德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不错,刀枪乱舞、血肉横飞的战争过去了,但今天仍处在大变革时代,难以看得见的浓浓硝烟还在弥漫、难以识得破的串串流弹还在飞窜,在权钱交易、灵肉交杂的污泥浊水面前和德才权衡、义利争斗的复杂环境中,我们依然应该像曾国藩那样贵德不懈,使自己成为修齐治平的成功者。
德为人本
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
【译文】磨砺心志,坚韧性情,这是担当大任的基础。修炼身心,检柬行为,是中兴社稷的根本。
【简析】曾国藩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修身进德。修身是途径,进德.是目标,治国平天下则是终极目的。磨砺心志,坚韧性情,修炼身心,检束行为,是曾国藩“修身”的基本内容,是他担当大任、中兴社稷的功底,“修身”与“大任”、“中兴”的关系,他一言以蔽,精辟至极。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以德传者。
【译文】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是最难的事。自从周、汉两朝以后,很少见到有凭道德传世的人。
【简析】人生三立,确是不易,儒家以之为人生最大荣耀。曾国藩一语道破:三立中,立德最难。中华历史数千年,文臣武将,立功者何其之多;儒法道墨,立言者何其之众;唯立德,自尧舜禹,至汤武,再至孔孟、汉文,有德者倒不乏其人,而修德至圣者,则寥寥寡见。曾国藩以毕生之力,在立德上苦下功夫,终成晚清大儒、中兴圣相,可与周汉一隔,竞达两千年之久。作此评论者,是非今崇古之心使然,还是后来人确为重功轻德或修德无圣呢?如果真是后者的话,这就值得今人去深入琢磨一番了。
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如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如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源,才即其枝叶。
【译文】德与才不可偏重哪个方面。拿水来作比方,德指它滋润下物,就是它承载物体灌溉田地的功用。拿木来作比方,德指它是弯曲还是挺直,才就是它作船作浆作栋梁的功用。德好比水的源头,才就是它的波澜;德好比木的根本,才就是它的枝叶。
【简析】德与才相比较,曾国藩重才更重德。有人认为儒家只重德、不重才,因而导致阻碍科技发展,这是一种误解。曾国藩乃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制造局、翻译局不都是曾国藩力主办成的吗?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