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本书为《大家国学》丛书之叶圣陶卷,收录了叶圣陶的经典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家国学(叶圣陶卷)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叶圣陶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一位杰出的作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又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作为散文家,他早期和周作人、朱自清共同成为文学研究会散文创作的中坚,后来又成为开明派散文的代表。本书为《大家国学》丛书之叶圣陶卷,收录了叶圣陶的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本书为《大家国学》丛书之叶圣陶卷。 目录 总序/1 前言/1 第一编 《国学丛书》绪言 《荀子》选注本绪言/3 《礼记》选注本绪言/13 《苏辛词》绪言/20 《周姜词》绪言/26 《传习录》注释本绪言/34 第二编 读书指导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45 欧阳修《泷冈阡表》指导大概/57 《略读指导举隅》前言/76 《孟子》指导大概/91 《史记菁华录》指导大概/110 《读五代史·伶官传叙》/136 《责己重而责人轻》/150 略谈韩愈《答李翊书》/158 第三编 编纂校勘 《十三经索引》自序/163 《二十五史》刊行缘起/165 《二十五史补编 》刊行缘起/168 《小学生诗选》序/171 第四编 文学欣赏 “良辰人奇怀”/175 新年偶读姜白石的元日词/177 读元稹《遣悲怀》一首/180 读周邦彦《关河令》/183 读《游子吟》/186 谈《小石潭记》里的几句话/189 读《叔孙通定朝仪》 ——人物的对话/192 第五编 序跋与评论 《中国体育史》序/201 《清人绝句选》序/203 介绍《学文示例》(上册)/204 介绍闻一多先生的《楚辞校补》/208 介绍《经典常谈》/216 读《文言虚字》/222 《笔记文选读》序/228 《杜鹃血》序/233 《刘海粟艺术文集》序/234 《民国时期总书目》序/239 第六编 中学语文教育 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草案)/243 关于《国文百八课》/247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252 六年一贯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259 《中学精读文选》前言/267 答学习国文该读些什么书/270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274 《开明文言读本》编辑例言/285 《开明新编 高级国文读本》编辑例言/289 文言的讲解/292 《学习国文的新路》序/295 再谈文言的讲解/298 中学国文学习法/302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313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示例/318 课文的选编 ——致人教社中学语文编辑室/323 第七编 大学语文教育 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333 中文系/341 《大学国文(现代文之部)》序/345 《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351 试读章节 这篇文字,通体只有一条线索,就是一个“待”字。为什么直到父亲葬了六十年,才给他作墓表呢?因为有所等待。为什么要等待?因为作者的母亲说过“有待于汝”的话。母亲的“有待于汝”不是漫无凭依的空希望,她根据着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知道这样的人该会有好儿子,能够具有同样的孝行与仁心,并且能够显荣他的父母祖先——就是所谓“有后”。在父亲下葬的那年,作者才只有五岁,当然不能作墓表。后来长大起来,而且“得禄”了,“列官于朝”了,他还是不作,因为母亲所等待的还没有确切的着落:直到“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三代都受了皇帝的赠封,作者觉得“是足以表见于后世而庇赖其子孙矣”,换一句话说,母亲所等待的有了确切的着落了,他才动手作墓表。他以为“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是自己“幸全大节”的凭证,而自己所以能够“幸全大节”由于不负母亲的等待,也就是不背父亲的遗训,总之是所谓“不辱其先”,真成了个好儿子。这并不是夸张自己,只是见得父亲具有孝行与仁心而果真“有后”,果真有好儿子。乃是“为善无不报”的“理之常”。要表扬父亲,还有比这个更值得叙述的吗?所以必须等待到这时候才来作墓表。——作者的意念是依着这样一条线索发展的。 意念发展的线索既已成立,同时就把取材的范围也规定了。这一篇文字属于碑志类,所谓碑志类,是就它刊刻的方式而言,实际上也就是传记。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有牵涉得很广的,为什么这一篇仅叙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两端呢?还有,作者在四岁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生平,当然只能间接地从母亲处得知;但是母亲对于父亲的生平,平时一定琐琐屑屑讲得很多,为什么这一篇仅叙母亲讲到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的一番话呢?原来作者认为孝行与仁心是父亲的两大“善”,只此两端,就足以表见父亲的全貌。他在文字的第六段里有“俾知夫小子修…的话,所谓“俾知”,使什么人知道呢?不是要使子孙与世人知道吗?要使子孙与世人知道什么?不是说父亲的两大“善”影响了他,果然使他“幸全大节,不辱其先”,可见这两大“善”是人生的至宝吗?这就使这篇文字在叙述以外,自然而然带着教训意味。大凡含有教训意味的文字,是排斥那没有教训意味的成分的;所以这一篇仅叙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两端。并且,作者受父亲的影响,是从母亲特别把父亲的两大“善”教训他而来的;唯有把母亲当时的教训摹声传神地叙述下来,才见得他的受影响为什么会这么深切。这好像是写母亲,其实正是出力地具体地写父亲。若再加上母亲平日讲到父亲生平的旁的琐琐屑屑的话,那就使这一番话比较不显著,把它的力量减弱了;所以这一篇仅叙母亲讲到父亲的孝行与仁心的一番话。——以上是说取材的范围受着意念发展的线索的限制。 不只第二段的取材如上面所说,再看第四段里叙述母亲“治其家以俭约”:当作者贬谪的时候,母亲说过“汝能安之,吾亦安矣”的话。这都与第二段里所叙父亲的话“毋以是为我累”相应和,见得母亲是真能够体验父亲的志概,本着父亲的志概训练儿子的。写母亲也就是写父亲,所以这些材料要取。再看第五段,说了“天子推恩褒其三世”,以下就直接第六段的“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是作者“幸全大节”的凭证,如果就此一笔叙过。未免把这种凭证看得太不郑重了,把朝廷的宠锡看得太不恭敬了:所以要把三代所受的赠封逐一记下来,以表郑重与恭敬。可见这一段关于三代受赠封的文字,也是从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而来的。 自来传记文字很多,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不同,取材范围也就不一样。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是从一种“孺慕”的意念发展开来的:所以只取日常琐屑作材料,使全篇带着抒情的情调,而没有什么教训意味。欧阳修这一篇的第二段虽然纡徐曲折,摹声传神,也像是抒情的文字,但他把这一段作为全篇的主要材料,是着眼于它的教训意味的:所以这一段与其他各段统看,就不觉得什么抒情的情调,只觉得作者在那里向人说教。欧阳修是上承唐朝的韩愈而提倡古文的;他占很高的官位,有许多文人做他的门人,受他的提拔,他是当时文坛的盟主。韩愈开始以文字为教,主张为文须得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道,也就是汉朝以来我国的传统伦理观念。欧阳修当然也作这样想。在寻常的题目之下,如一篇游记一篇短序之类,自然不妨随便一点;但现在遇到的却是个非常严重的题目——要叙述自己的父亲。以文坛盟主的资格,作这样非常严重的题目,若作来没有“传道”的作用,岂不是自己取消自己的主张?于是他抓住父亲的孝行与仁心两端,以为全篇的主要材料,因为孝与仁正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伦理观念。他又把母亲预料父亲“有后”,到后来果真“有后”,可见“为善无不报”,作为全篇的线索,这“为善无不报”也正是我国的传统伦理观念。既叙述了父亲,又有了“传道”的作用,从欧阳修当时的观点与立场着想,没有比这样下笔再得体的了。看一篇文字,要知道作者的观点与立场,要知道他处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环境与现实环境之中,才会得到客观的理解。倘若不能抱这样的态度,只凭读者自己的主观见解去评判,那就难以理解得透切。如说这一篇第五段历记三代所受的赠封,夸耀虚饰的荣显,酸味十足;又说第六段表明为善果真有报,近于一种迷信的因果论,与无知的积善老婆婆的见解不相上下;这就是凭现代的人的主观见解去评判古人的文字了。这样评判虽然也是一种研讨,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取材,这样下笔,并没有得到理解,却是真的。 P59-61 序言 《大家国学》这套丛书,是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氛围中问世的。承编者要我写几句话,考虑了一下,想有这样几点可说。 第一,我要讲的是,“国学”并不是“一阵风”式暂时流行的话题。 “国学”和“国学热”,现在已经成为媒体习见的热门名词。上海的《学术月刊》与《文汇读书周报》,曾将国学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在历史学部分专设“国学热的挑战”一节,描述国学怎样“得到学者和媒体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如何重新评价传统学术文化和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及作用,当代中国是否需要‘重振国学’、‘重振国学’是要‘接续文脉’还是‘复辟返古’等问题的争论”。刚刚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7》,又设有“国学热的反响”一节,于叙说“国学热仍在持续,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之余,着重介绍了一些论作对这一潮流的批评讨论。不难预料,明年的《发展报告》还会把国学列为重点内容。 国学之所以热,决不是出于偶然,也非少数人炒作能致,应该说,这是历史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振兴,正在国内外造成强烈的震撼。身历祖国由积弱转趋盛强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传统,希望以其精华贡献于世界。外国人面对崛起的中国,也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要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这又增加了中国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即国学的责任。这样看来,国学之热当前仅仅是开始,其高潮尚远在后面。 第二,我想说,“国学”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范畴。 现在有了成熟的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学科,为什么还要谈什么“国学”?这样的问题,很早就有学者提出过了。前些时,我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光明日报》国学版合编的《年度国学2006》写了一篇题为《国学的存立》的小文,涉及这个问题。 我在那篇短文里提到,一九一一年初,王国维先生给《国学丛刊》撰序,主张“学无中西”,他说:“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钱穆先生在江南授课,其讲义《国学概论》弁言也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需要指出王国维讲“学无中西”,其“学”是“专以知言”,即具体的知识,不能说中西的文化学术彼此一样,钱穆的“学术本无国界”,也应作如是观。 不仅文史,科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样。二○○五年,我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幕式上说过: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本身确无所谓中西,但作为科学产生和发展背景的社会、文化是无法摆脱地域或民族色彩的。事实上,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中,科学的形成、发展有着不一样的途径和过程,在社会、文化中科学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中国的学术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独特之处,从而“国学”终不可废。 第三,我还想建议,大家通过学术史的角度来认识国学。 “国学”一词,本由与“西学”区别而出现,通行既久,其涵义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如果像北京话说的“较起真来”,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外延如何,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争论。今天要求一下子讲清楚,实际是做不到的事。 经常有朋友、同学问我,要了解国学,初识门径,应该从哪些书人手,我总是推荐两本书,一本是章太炎的《国学讲演录》、一本便是上面提到过的钱穆《国学概论》。章书从小学谈到经、史、子、集,是横的分类介绍,钱书自孔子下及民国,是纵的历史叙述。两书体例不同,但和其他类似著作一样,贯穿着作者本人的见解。如欲比较全面地知道国学的范围与内容,特别是学者各家的异同,还必须博览种种重要论著,即所谓原典。 当然,国学历代论著浩如烟海,绝非有限时间所能涉猎,这便需要选择与我们最关紧要的优先阅读。前辈学者为我们树有典范,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尤其是上一世代学术史的研究。例如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撰写《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引导促进当时学术进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民国前期的学术文化是直接从清代延续变革而来。我们距离清朝已远,要接触学术文化传统,自然首先是二十世纪的国学诸家。认识国学,最好先来阅读二十世纪诸家的作品。 《大家国学》丛书,正是为此设计的。编者就二十世纪名家学者,“选择其关于国学、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学术等概论性、常识性的文字成一选本”,“以便于引导读者进一步了解、把握学者最基本的国学修养与学术思想”,这确是便利一般读者的创意。相信这套书会继续编印下去,对国学的普及和中国优秀文化的阐扬,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李学勤 二○○七年十一月一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