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景观吸引点,搜集了一些实例,从景观吸引点的生物机体层次和文化积淀层次仔细研磨,深入挖掘,互补交叉,拓展延伸,向人们展现了景观吸引点在营造富有特色人居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书中应用了现代混沌学和分形几何等学科,论证了一些传统景观营造理念的合理性,消除了人们对风水学利用的模糊认识,使感性的景观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镇景观撷趣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林锦枝 |
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景观吸引点,搜集了一些实例,从景观吸引点的生物机体层次和文化积淀层次仔细研磨,深入挖掘,互补交叉,拓展延伸,向人们展现了景观吸引点在营造富有特色人居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书中应用了现代混沌学和分形几何等学科,论证了一些传统景观营造理念的合理性,消除了人们对风水学利用的模糊认识,使感性的景观进入了理性的思考。 内容推荐 本书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法”、环境心理学的交互作用论和非线性科学的混沌理论以及分形几何自相似性,把城镇环境中的奇特“斑块”还原为“点状”景观,然后,进行混沌运动视觉吸引的“定点”分析,从而,探索景观吸引点对人的环境意象的认知规律,揭示了景观吸引点不但在人居环境中担负着显性物质功能,而且还具有隐性精神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数理论证,得到建立景观吸引点网络结构主要方式以及环境秩序化营造的主要模式。以此结论为导向,列举了大量实例,论述古人运用景观吸引点手法,创造具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的有效性,并诠释风水学人文建筑的本质,消除人们对它的误解误用,为保护乡土建筑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景观吸引点的控制下,将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营造重新统合起来,着力于塑造城镇特色,为新时期城乡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一些通俗易学、简明易懂的实用方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景观吸引点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认识空间环境的起点 一、原始人的空间标识 二、空间标识的演变 三、空间标识的气场能量 四、点状领域性标记 五、精神领域的标志建筑 第二节 景观吸引点的营造理念 一、景观吸引点的生成及其作用 1.景观吸引点的生成 2.景观吸引点的命名 3.景观吸引点的作用 4.景观吸引点的审美教育 5.处处可见的景观吸引点 二、山岳人文化 1.山岳人文化渊源 2.山丘高地的防御功能 3.聚落以山岳为标记 三、聚落外部环境形胜化 1.山峦峰岭的形胜之利 2.聚落选址与山脉形胜 3.增补形胜优选法 4.利用山川形胜实现设计结合自然 四、聚落内外结构模式化 1.聚落相地构形的意义 2.聚落布局的图案生成 五、造景布局仿生化 1.大地表面的仿生景观 2.以人体作为营造环境的参照尺度 3.仿照人体节点的规划布局 第三节 景观吸引点的数理论证 一、景观吸引点数理论证的目的 二、由混沌吸引子引发的景观吸引点 三、混沌系统吸引子普遍适用性 四、复杂形态的分形秩序 五、分形混沌秩序的神奇魅力 1.混沌序是自然界内在的秩序 2.混沌序是奇异吸引子反映在分形图上的秩序 3.混沌序是营造聚落景观所应遵循的有效秩序 4.混沌序是具有丰富美感的秩序 第二章 风景园林中的景观吸引点 第一节地面上的景观吸引点 一、高位台榭 二、塔阁楼宇 三、古今亭子 1.亭子的历史 2.立亭位置的选择 3.亭子形式的变异创新 四、叠石堆山 1.名家赏石与造园点石 2.山岳崇拜与假山造景 3.园林石景与大地岩雕 4.园石审美与分形几何 五、古树名木 第二节 水面上的景观吸引点 一、水井泉池 1.水井的历史意义 2.井泉的哲理情思 3.保护水井的意义 二、陆岛榭舫 1.水面陆岛的景观表现 2.水榭船舫的观赏情趣 三、渡口码头 四、水边桥头 第三节 边界上的景观吸引点 一、村口 1.村口的情感意象 2.村口的边界设施 二、水口 三、门户 1.传统门面的样式 2.门洞的空间分隔功能 3.重门叠户的心理意念 4.大门的防御功能 5.大门的政治符号 四、窗牖 1.窗口的功能演变 2.窗口的样式 3.窗口的精神意义 第四节 阴阳奥旷的景观吸引点 一、聚落基址的选点 二、墓穴的定点意念 三、墙角保护与道路裁角 四、建筑构件的角点处理 第五节 柱状的景观吸引点 一、旗杆旌表的景观 二、梓体华表 1.柱体的精神意义 2.柱顶斗棋的文化意蕴 3.石柱华表的象征意义 三、碑碣桓表 1.碑碣的类型特征 2.碑碣的制式与演变 第三章 景观吸引点在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城镇规划点式格局 一、城镇区域生长点 二、制订规划适应性的基本思路 三、塑造城镇特色的基本策略 1.尊重自然要素 2.保护历史遗迹 3.塑造重点建筑 4.提升空间标识的清晰度 5.保持景观视线的畅通 四、城镇设计活跃元 五、交通出入口 1.院落大门规划的重要性 2.大门的位置与形式 3.景区景点的入口 六、街道节点 第二节 建筑造型的吸引点 一、建筑造型的特色营造 二、点缀墙面的标志图案 三、奇特空灵的立面洞口 四、聚集视觉的景观塔楼 第三节 营造环境艺术的景观吸引点 一、乡村生产性设施构成景观吸引点 二、争奇斗巧的人工水景 三、城镇雕塑景观吸引点 1.雕塑简史 2.城镇雕塑类型 3.城镇雕塑设计要点 四、另类景观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大学》开篇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一位建筑哲人曾经说:“让思想回到起点上去是好的。因为一切已有人类活动的起点是其最为动人的时刻。在这儿有其全部精神和源泉,我们必须由这里汲取我们今日之需的灵感。” 为了探索如峰峦山顶、泉眼奇岩等点状场景在人们心理意象的能量和演变过程,必须返祖追踪。返祖追踪的目的在于返回人类早期,返回事物的原来状态,返回变化发展的起始点。 起点蕴涵着道理,起点闪烁着灵感,人类认识空间环境的起点该是极为动人心魄的。让我们顺着人类始祖走过的历史时空,回到人类聚居环境人文进化之源头吧。 若以人类出现农耕社会为分界点,在此之前的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邃远的旅程。人类学家考证,二百多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亚洲的东方大地上劳作、生息和繁衍,前后经历了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约五万年前才出现晚期智人,才有我们的黄色人种。到了一万年前左右,第一次集约型农耕技术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人类要生存发展,必然要在自然界中获得足够的食物能量。一万年前的人类早期,因石器工具极其简陋,只能靠采集渔猎来维持食物来源。山谷平原是自然采集的场地,有树上的鲜果干籽、植物的块根茎叶、草丛的鲜菇食菌;水边草原是原始渔猎的场所,人们可拾取鸟蛋,手捕小兽,抓拣鱼贝。生存状况可谓靠山吃果实,靠水吃鱼虾,靠森林吃兽肉。由于社会生产力与技术水平极度低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和危险,人们只好互相依存,依靠群体的力量,过着逐水草、巡茂林集体迁徙的生活。今天在这里,明天又不知露宿何方?如此居无定所,在新旧环境不断交替变换的生活条件下,辨识环境成了一个人能否在大自然中生存最起码的本领。通过长期成群结队在混沌纷乱流动生活中锻炼,晚期智人已逐渐从依附自然、从属自然分化出来,开始萌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欲望。由此,产生了朦胧的空间意识。 认路,是原始人日常生活识别空间环境的基本技能。在小范围内,他们可借助嚎叫呼喊的声音回应,召唤走散的同伴回到集体的“家”。但采集狩猎往往要跑很远的地方,一旦迷路是一件可怕的事,勇敢者可能要经过多少次走回头路,兜出圈子才回到目的地;心志薄弱的人,就会惊慌失措,陷入绝境。无数次的经验教训,使原始猿人变开窍了:假如需要远涉他方,途中必须选定一些奇特的地形、地物作为记号和标识。这些突显于空间环境的标识物展现了“只要认准我,我可以当你的向导”的暗示。通过人与物的“对话”,标识物周围的时空场态便回荡着温情的空间语言,它们一步步地指引着原始人辨别来回的路线。对此,张良皋先生在《匠学七说》也有相同的判断:“人类的本能总是倾向于选取地貌易于识别的处所为栖身之地。古人的采集和渔猎,往往要跑很远的地方,在‘家’的附近如果有易于识别的地貌,就不致迷路。”不只是原始人行路需要方向和距离的标识,现代人进入深山老林或者行进在莽莽原野上,要是没有标识物作向导,也会茫然失措。作家余秋雨先生说:“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新时代的文人虽然高智商,但踏上了文化的艰苦旅途,满身心也承传着古人空间标识的基因。 P2-3 序言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乡村不但给我物质营养也给我精神食粮,血管里流淌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身上增加了一份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在二十多年从事城乡建设工作中,亲眼目睹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进步,几多欢欣,几多鼓舞。但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科学教育跟不上社会观念的变革,盲目的物质追求引起了思想的极度混乱,新房子盖了不少,但城镇的人居环境却得不到根本改善,导致原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屡遭破坏,几多忧愁,几多慨叹。 究其原因,一是建筑业界至今还未能重视对全民进行建筑文化普及,特别是大多数民众对城镇人居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要么听信民间风水术士的歪理邪说,要么破除了民俗禁忌的约束,只管自家的好风水,不顾城镇整体环境的维护。结果新的建设既阻断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又使城镇失去了地域的风貌特色。二是一些城镇建设的技术人员,只注意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不了解建筑文化的人文知识;只看到居住环境的物质功利性,不顾及建成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精神性作用,不能深入研究城镇发展的历史脉络,盲目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格局和房屋设计的样式,造成“百镇一面、千村同貌、万屋一式”,脱离了小城镇的特点和尺度,丢掉了建筑的人文精神。三是绝大部分城镇干部缺乏城镇规划管理知识和建筑文化常识,他们有心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读物,一些专业人士编写的培训教材不是枯燥的理论阐述,就是干巴巴的规范条文,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在城镇建设管理中难免出现就事论事,把握不了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内存机制,致使大量的传统建筑文化白白丢失,而新的城镇风貌又因缺乏文化底蕴而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所以,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必须重视对民众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普及建筑文化知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应该不遗余力地落实自己的想法。我决心把自己在实践中探索的心得编写成书,以便共同探讨。 为了让本书具有可读性,期望改变过去学术论文的严谨形式,尝试采用散文随笔的写法,将感情渗入哲理进行阐述,将学理融入通俗易懂的表述,让读者能在轻松消遣中阅读。同时考虑多数管理人员难以集中时间进行阅读,遂将每一小节的文字控制在三千字左右,让读者能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样便于利用茶余饭后零星时间阅读。同时,各部分以相对独立的文集编排,读者可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总之,全书的结构安排既有一定的连贯性,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力求达到文学性与知识性、科普性与学术性、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的有机结合。 林锦枝 2008年7月6日 后记 《城镇景观撷趣》即将出版面世,三年来的耕耘劳作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颗来之不易的果实,其间不只是本人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少不了各级领导、前辈师长和同事好友为之培过土、浇过水。 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同乡,建筑学界的前辈、原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副总建筑师骆中钊先生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情结,经常返乡关心桑梓的建设,在工作中经常悉心帮助,当得悉我想写作建筑文化科普读物时,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支持和指导,在他工作繁忙之中,起早摸黑地帮助修改提纲,对全书逐字逐句地推敲和修改,还亲自为本书确定书名、作序。 在写作过程中,惠安县规划建设局不但从精神上关心鼓励,而且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从张锦锋局长的指导意见中更是获益良多,借此,向全局同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要一并致谢惠安县科协领导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经费上的资助。 特别要感谢泉州广海公司、泉州中和公司、惠安锦绣公司、惠安银晖公司、惠安良波公司等同仁、老总们从各个方面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赞助。 在书稿付梓之际,尤其要感谢我的好内助蔡惠萍。二十几年来,她承担了全部家务,支持我的工作和研究,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写作时,是她的勉励才使我重新提起精神和热情。在此,当着大家的面,说一句:多谢了,我的贤妻!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城镇景观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本书撷取的仅仅是这个五彩缤纷百花园中的一“点”花朵。尽管书中阐述的只是城镇景观中一些吸引点,但囿于自己学识粗浅,加上资料有限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虽经多次易稿,反复调整充实,但要写好具有文学品味的建筑文化科普读物,的确是一项苦活、累活。既然多年从事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形成了坚定的使命感,又有众多领导、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便大胆结集成书,权当抛砖引玉,如有瑕疵和缺点,敬请行家里手不吝赐教指正。 林锦枝 2008年仲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