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需要说话,需要做事,这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言”与“行”。与人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皆离不开“言”,而办成事情、达成目标、实现理想又都需要“行”。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说话、做事的艺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帮助你学会善言、巧言与妙言;引导你敢行、敏行与慎行。全书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言与行的统一关系、具体要求和适用妙招;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如何把话说得巧妙到位、滴水不漏、打动人心,如何把事办得丝丝入扣、行之有效、事半功倍。书中既有哲理的阐述,又有案例的介绍,既有耐人寻味的方法叙述,又有发人深省的智语启示。它既启人智慧又非常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人生励志指南与实用工具。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言”与“行”的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你学会善言、巧言与妙言,引导你敢行、敏行与慎行。全书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言”与“行”的统一关系,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如何把话说得巧妙到位、滴水不漏,如何把事办得丝丝入扣、行之有效。书中既有道理的阐述,又有案例的介绍:既有耐人寻味的观点论述,又有发人深省的智语启示。
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得到启迪与帮助,为自己创造出幸福而美丽的人生。
7.“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一种苦味的药丸,外面裹上糖衣,就改变了苦涩的口感,使患者容易一口吞到肚子里去。于是,药物进入胃肠,药性发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善于批评的批评者,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都爱听。
以下介绍几个“忠言不逆耳”的委婉技巧:
(1)欲擒故纵
某公司有一位主管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策略,而把他自己负责的车间管理得秩序井然,工人们严守纪律,自愿为公司效劳。比如:当发现有人工作态度欠佳,或者是生产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时,他会在下班后,把那人叫到办公室,采取欲擒故纵的谈话。
一次,他又将一位在工作中出了纰漏的职员叫到办公室,亲切地问:“最近你家里还好吧?在我的印象里,你一直都是严守纪律、工作热情高而且技术不错的人,把工作交给你,我很放心,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他这样一说,那位职员早已是羞红了脸,非常诚恳地跟主管交代原因并道歉,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毛病。
这位主管不是梗着脖子去训导有错的职工,而是明知你有错,却偏偏要夸你不错,欲擒而故纵,让你自己去知错、改错。这样,既照顾了员工的面子,又鼓励了他,还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可谓一箭三雕。
(2)不伤人自尊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不伤被批评者的目尊心。
某钢铁厂的厂长有一次看见几个工人在车间里吸烟,而旁边正好有一块写着“严禁吸烟”的大招牌。
他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走过去递给他们几支烟,然后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几支烟,我将感激不尽。”吸烟的人立即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定,并且非常感谢厂长的批评。
(3)对事不对人
由于某种原因,不便正面对责任者提出批评时,便可通过“点事不点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令对方受到震动,又维护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上班时间聊天……”
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的”、“也有的”等等。这样,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还具有某种弹性。
(4)给人一段反省的时间
有时,无声的批评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个学生上课喜欢讲话,往往弄得老师很不高兴。有一天,这个学生又与老师闹别扭,师生因此议论纷纷。得到报告后,班主任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很冷淡地叫他坐下,然后故意很长一段时间不跟他说话,露出不悦。学生在被冷落的气氛中产生了心理压力,在自我反省中自觉体会到班主任对此事的态度,开始后悔自己的无礼和过火。等班主任打破沉默问他的时候,他的口气软下来,心服口服地认错了。
这位班主任有意设置的沉默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不满和责备,形成心理压力,迫使他反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批评方式可谓微妙而有效。
(5)寻找借口,提醒对方
在不便当众向对方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故意找一个借口,或换一种说法提醒对方,以保全对方的面子。这些做法可以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情况下使其乐于纳“谏”。
请看下面的事例:
有位老太太在商店柜台上买枕巾,当售货员忙着又去接待其他顾客时,老太太拿着枕巾,左挑右看,觉得挺合心意,忘记交钱拿起一对枕巾就走了。
售货员扭头一看,见老太太还没走远,就提高声音说:“大娘——请别走——您看——”老太太以为自己有什么东西忘在柜台上了,连忙走回来,售货员举着手中的包装纸对老太太说:“大娘,真对不起您老人家,您看,我忘记给您的枕巾包上纸了,让您这样拿着,既不好拿又容易脏。”说着接过老太太递过来的一对枕巾,一边熟练地包装一边微笑着说:“大娘,这对枕巾,一条两元零四分。你买一对,应该付四元零八分钱。”老太太听后,突然想起自己买东西忘记了付钱,边忙着掏钱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哎呀,你看我老糊涂了,忘性这么大,买东西都忘给钱了,真对不起,真对不起。”售货员递给老太太包装好的枕巾,接过钱笑着说:“没什么,人嘛,谁没有忘事的时候!大娘,就是您把东西拿走,回家想起没交钱也会把钱送回来的。”
售货员的这一番话,不仅使老太太付了款,而且还赢得了顾客的欢迎与赞扬。这要比“老太太,你还没给钱呢!”强百倍。
(6)拐个弯子把道理讲明
有的时候,说服对方需要一针见血,有时则需要拐个弯子。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绕个弯子或者借助其他中介来说服对方的方法。拐弯抹角能激起人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说服力更强。
《战国策》里记有这样一则故事。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正赶着车向北走,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我提醒他,‘若要去楚国往南走才对’,可那男子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我说:‘马是好马,可是你却弄错了方向。’那男子又说:‘我带够了旅费。’我说:‘你的旅费够了,但你的方向走反了。’可那男子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诚然他具备了所有条件,可他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楚在南,他却向北,因此,他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越远。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就非常遥远了。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
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绕了个弯子,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使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有时,你有事需要求教于某位知名人士,可是此君以工作忙碌为由推却,这时你也不必气馁,不妨做一名热心的听众,积极寻找交谈的“由头”,看准时机,再向此君说:“您刚才说的那段话,使我想起了一个问题……不知您对此有何见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顺口说出对这个问题的意见。而它正是你事先准备向此君求教的内容。
拐弯抹角,只要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有的放矢,掌握技巧,就能在说服和社交中取得好的效果。
P111-114
人生在世,需要说话,需要做事,这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言”与“行”。与人交往、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皆离不开“言”,而办成事情、达成目标、实现理想又都需要“行”。
人人都会说话,都会做事,然而,未必都能说得好,做得精彩。
说话需要讲究方法,讲究分寸,讲究艺术,而做事则需要敢于做、善于做,有心机地做。人生中,无论你胸怀多么远大的理想,又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如果你在说话上不具独到的功夫,在做事上缺乏高超的技能,那么,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就必然会遇到更多的阻力、更多的困难。很多人之所以平庸度日,平凡一生,其根源就在于此。总结人生之经验,凡做出成就并享受成功喜悦的人,必然是或善言敢行、或精言巧行、或纳言敏行的人。
那么,作为普通的人,如何才能修炼出言行双绝的过人功夫呢?为此,成功人士做出了如此总结:
——修养决定了言与行的高度。没有良好的素养,“言”就会粗俗不堪,“行”就会莽撞从事。
——智慧决定了言与行的境界。没有渊博的知识,“言”就会缺乏见解,“行”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方法决定了言与行的成效。没有灵活的技巧,“言”就会僵化陈腐,“行”就会处处碰壁。
从成功人士的人生经验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想言之有理,言之动人,行之有道,行之有效,就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言行一致。因为,言而不行,行而无言,必然会使自己的语言失重,行动减色;二是言行谨慎。因为,口不择言,行不择路,势必在生活中说话不中听,办事不受用;三是言行睿智。因为言之无味,行之无术,一定会在人生奋斗中步履艰辛,成功很难。
可见,要成为一个善言敢行、巧言妙行、智言迂行的人并不容易,要向古人取经,要在生活中学习,要从他人身上借鉴。
摆在读者朋友面前的《言与行》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说话、做事的艺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帮助你学会善言、巧言与妙言;引导你敢行、敏行与慎行。全书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言与行的统一关系、具体要求和适用妙招;条分缕析地介绍了如何把话说得巧妙到位、滴水不漏、打动人心,如何把事办得丝丝入扣、行之有效、事半功倍。书中既有哲理的阐述,又有案例的介绍,既有耐人寻味的方法叙述,又有发人深省的智语启示。它既启人智慧又非常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人生励志指南与实用工具。
期待读过本书的读者,可以借助书中的启迪与帮助,用出色的口才与坚实的行动,为自己创造出幸福美丽的人生。
编著者
2009年5月1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