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曲曲对革命英烈的赞歌,这是一首首对革命英雄的颂曲,这是一篇篇讴歌革命历电的史寺,这是一个个弘扬红色精神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记忆中的井冈山斗争,讲述老百姓心中永恒的英雄。红色的传说,口碑中的丰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井冈山的红色传说(2)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泰城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曲曲对革命英烈的赞歌,这是一首首对革命英雄的颂曲,这是一篇篇讴歌革命历电的史寺,这是一个个弘扬红色精神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记忆中的井冈山斗争,讲述老百姓心中永恒的英雄。红色的传说,口碑中的丰碑。 内容推荐 广为流传于井冈山区域田间、山野、村落、庭院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就是井冈山红色资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这些红色故事与传说,根植于当年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感人事迹,凝聚了井冈山儿女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传递着人们心灵深处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祝愿与憧憬。这些红色故事与传说,有着浓郁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征,饱含井冈山的风情,又独具地方特色。它质朴而清新,厚重而细腻,虚拟而真实,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充满对革命英烈的深情厚谊。这些红色故事和传说,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2007年暑期,我们组织师生深入井冈山乡村采风。采风团的师生吃住在农户家中,白天帮农民干活,晚上听户主或村民讲述当年的故事与传说,然后记录下来,编辑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今年我们又成立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采风团,100多名师生分为5个小组,奔赴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一山以及当年秋收起义的有关县市进行采风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采风团的师生行程数千公里,采集了170余篇红色故事与传说。如同去年一样,我们在记录和整理时,尽量保持其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保持其原生态的韵味。 目录 前言 一缸稀饭 丁七的“空城计” “会走”的银元 启龙“复生” 薯洞传奇 真金不怕火炼 关键的一票 袁德生智送文件 一炮两响的松树炮 张家湾的红灯 “英杰山”的由来 特殊的“收条” 讨饭佬 火烧望花楼 从天而降的爆破队 “吃里爬外”的管家 猪崽贩子探敌情 退兵路上的落凤坡 避险路上的“双簧记” “我是一名军人” “叫花子”对诗巧联络 打不死的王瑞秋 钟老倌的斗笠 三送银圆 填不死的“红双井” 泥腿子当“县长” 无名巾帼英雄魂 “我要当红军” 樟树下的红心 识字牌巧退敌兵 大黑送盐 唱《国际歌》,抓奸细 神奇的雾 吃血鸭铭血志 甘祖昌巧运炸药硝 刘仁堪找盐 刘燕玉血溅“藏宝图” 彭德怀还蒲扇 神奇的“八爪樟” “烈士”归来续前缘 “喊魂”喊回两红军 烧不垮的红军屋 毛委员引她走上革命路 窑内的忠魂 三送儿子护“枪娘” 胡青莲为革命大义灭亲 忠诚卫士 宋任穷名字的由来 余陈二人的修水缘 樊鸣益巧斗白狗子 吴春满虎口脱险记 毛委员拒绝坐轿子 “曹老虎”覆灭记 “铁骨人"取敌首 儿童团员智取修水城 我军历史上的第一副挽联 智慧宫老人让床 毛主席“重游”万寿宫 傅彪勇护石对联 朱溪厂合力歼敌 毁容为革命 一封未完成的遗书 玳瑁手镯 萧家祠的传奇 英雄父子 母子舍生为革命 硬汉子樊梅森 樊德华智送密令 毛泽东月形湾遇险记 狗牯游击队长的故事 “机关枪手”晏友清 胡金嫂送米记 巾帼英雄张水秀 白鹭送英魂 不死的海罗杉 毛泽东改《施政纲领》 神鱼喜迎毛委员 “无情”的父亲 巧藏情报 深山藏宝 毛泽东上坟 乌鸦落梁的传说 龙求仙庙的传说 借魂攻城 勇士萧素民 最后的子弹 罗荣桓打土豪 大石下的英魂 英雄好汉王佐农 劫牢救人 雪夜冒死送盐巴 热血护大印 “大脚”闹革命 祈祷 伟大的母亲情怀 补袜破迷信 鞭炮退敌 半面旗一生志 “红色华佗”办医院 儿童团“捉”朱德 巧送军粮 一张烈士证明书背后的故事 飞鸟传“情” 红军桥 送郎歌 一张特殊的登记表 打吉安,斗邓英 智夺茶油 九寸岭上七猛士 红军妈妈 《公秉藩自叹》歌的由来 典卖家产为革命 革命的殿堂 随身携带的爱 不打不相识 牛崽指路 观音崖上飞将军 曾延生与“觉群社” 星星之火 一支特殊的红色赤卫队 生死不离的英雄赞歌 智勇双全的高光和尚 红豆艾叶果 被挖心肝的赖经邦 小螺号嘀嘀吹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说到落凤坡,许多人都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的落凤坡。可是在江西的萍乡芦溪也有一座“落凤坡”。因为在那山顶上,葬着一位英雄——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 秋收起义部队1927年9月21日离开文家市,本拟经过江西萍乡县城及其东南6公里的安源,往湘南行进。22日,部队到达上栗时,师长余洒度报告:“闻萍乡方向有敌军,不能通过,改道芦溪。”芦溪是萍乡县城东30公里的一个镇子;芦溪以南翻过一座大山就是莲花县。改道芦溪实际上是避开萍乡、安源的敌军直接朝井冈山、湘南方向行进。于是部队决定沿萍乡、宜春两县边界南下,向芦溪方向进发。 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一路上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但因绕了不少的弯路,加上条件艰苦,部队行进非常缓慢。24日深夜12点,部队由芦溪街转移到了芦溪南端靠山的赢场、林家祠一带。当时革命军的官兵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腿比灌了铅还沉。直到25日凌晨两三点,部队才吃完饭躺下,呼呼大睡。三团团长苏先俊认为部队转移得非常迅速,敌人一定被甩到了后面,为了让更多的战士得到休息,苏先俊决定只安排站哨,不安排步哨。 “报告团长,宜春方向山顶有些黑影,是否需要派人侦察个究竟?”一位哨兵前来汇报情况。 苏先俊用他充满睡意的眼神向四周看了看,星月无光,黑漆漆一片:“不必理会,那只不过十几棵树而已,用不着大惊小怪。” 拂晓时分,指挥部发出开拔的命令,士兵带着些许睡意和疲惫出发了。行军次序为:毛泽东、卢德铭率第一团一营走在前头,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率第一团二营余部,挑着行李走中间,第三团团长苏先俊率第三团为后卫,经三口岩进九洲,向莲花方向前进。 山口岩是进人大安里山区的咽喉要道,中间是水流湍急的袁河,两侧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天黑路窄,隐约还听到有乌鸦的叫声。行进的队伍拉得老长老长,第三团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渐渐迷路了。一团用号音与之联络,三团虽也答号,但就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竟然朝大部队行进方向相反的杨村行进。后来向导大呼:“错啦,错啦!走错方向啦!”随即就有人向他们开枪。 参谋黄坚说:“无需惊慌,只是几个农民不懂事,在山上开枪而已,不碍事的。”不一会儿,枪声越来越密,越来越急,第三团的人方感不妙,乱了阵脚,争先恐后向莲花方向逃去。团长苏先俊也来到了指挥部。 其实那是国民党朱培德部江保定特务营,十几分钟后,自宜春方向赶到芦溪的国民党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西北方直扑山口岩的白泥山,配合江保定营追击第三团。 由于事先侦察不力,第三团没有组织猛烈的火力反击。他们被敌军追得慌不择路,落荒而逃,顿时一片混乱,被敌人打得乱了阵脚。苏先俊单人独马赶到战场时,敌人也已经赶到。国民党军队向前冲锋,起义军奋起反击;可苏先俊误以为是师长余洒度率领的二团兵折回来了,于是高声呼喊:“师长!快快停止,都是自己人啦!那是三团的兵,看都被打死了!”并吹号停止进攻,可国民党军队乘机从左、右翼夹击起义军,尽管苏先俊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为时已晚,第二团已由山上溃败下来。 走在前头的总指挥卢德铭看到形势不妙,挺身而出,组织一个连的兵力,转身跨上大马,准备去掩护部队转移。 “总指挥,你走吧,这里有我呢!”副师长余贲民率领一支人马赶来支援。 “不行,你去掩护部队,毛委员的安全还需要你呢!”卢德铭答道。 “我去吧,这里是由我负责的!”余贲民坚持道。 “老余,我以总指挥的身份命令你快走!同志们,跟我走!”卢德铭没有再说什么,挥鞭远去。 卢德铭亲自指挥部队奋起还击,起义军顿时士气大增,英勇杀敌,势不可挡。卢德铭以他精湛的枪法,击倒一个又一个敌人,终于夺下了白泥山头。为了掩护后续部队撤离,卢德铭英勇地阻击敌人,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终于,工农革命军的大队人马得以安全进山。卢德铭随即掩护部队撤出战斗,经山口岩南侧的黄泥壁转移。 转移部队在黄泥壁中间的开阔地行走,不料敌人盘据在白泥壁制高点,向掩护部队疯狂扫射,子弹无情地穿过了卢德铭的身躯! “同志们,快撤!”卢德铭倒下了,声音依旧在山中回荡。 由于革命军中个别指挥员的无知、草率,年轻的一代名将——卢德铭就这样长眠在了萍乡芦溪的“落凤坡”。 P38-40 序言 井冈山是红色资源的宝库。所谓“红色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这是一种以革命旧址遗址、文物、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物质形态和以理想信念、红色文化等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红色资源由于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先进文化,折射出革命英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人格,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从而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宝贵财富。 广为流传于井冈山区域田间、山野、村落、庭院的红色故事和传说,就是井冈山红色资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这些红色故事与传说,根植于当年红军官兵与当地群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感人事迹,凝聚了井冈山儿女对革命英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传递着人们心灵深处对革命胜利的美好祝愿与憧憬。这些红色故事与传说,有着浓郁的民间口头文学特征,饱含井冈山的风情,又独具地方特色。它质朴而清新,厚重而细腻,虚拟而真实,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充满对革命英烈的深情厚谊。这些红色故事和传说,是井冈山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井冈山大学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努力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些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探索将井冈山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大学生的教育教学资源,如编撰校本课程教材、制作多媒体影视课件、设立井冈山精神展览馆、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同济大学联合创编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2007年暑期,我们组织师生深入井冈山乡村采风。采风团的师生吃住在农户家中,白天帮农民干活,晚上听户主或村民讲述当年的故事与传说,然后记录下来,编辑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此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实践团被中宣部、中央文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07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也受到了学校师生的赞许。大家都认为此项运动既有利于深入挖掘和传播井冈山红色文化,又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教育和锻炼,我们有责任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 因此,今年我们又成立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采风团,100多名师生分为5个小组,奔赴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一山以及当年秋收起义的有关县市进行采风活动。半个多月的时间,采风团的师生行程数千公里,采集了170余篇红色故事与传说。如同去年一样,我们在记录和整理时,尽量保持其民间口头文学的特征,保持其原生态的韵味。采风团的师生们虽然吃了苦、受了累,但大家的心情都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张泰城 2008年10月 后记 2007年暑期,我们组织了60多名师生,深入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采集了流传于人们口头的有关井冈山的红色故事和传说,编辑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此项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也得到了学校师生的赞许,大家都认为我们有责任将此项活动坚持下去。因此,2008年我们又成立了由张泰城、罗学渭担任顾问,由易九桂、李忠担任团长,由易九桂、吴翔明、李忠、肖发生、刘家桂、肖子华、陈钢、常胜、欧阳凌、罗建清等担任指导老师,并有40多名学生参加组成的2008年“井冈山的红色传说”暑期社会实践采风团,该团被共青团江西省委列为全省2008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团队。 今年的采风活动,在坚持去年的好做法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如举办培训班,校领导张泰城、罗学渭为师生讲课并作动员;采风团成员吃住在农户或居民家里,白天帮助农民干活,晚上听房东或村民讲当年的故事与传说,并将其记录下来;深入敬老院、干休所、纪念馆等采访知情人;瞻仰革命旧址遗址,接受传统教育;带队教师分别为各小组作进村人户的具体指导,把学生采集的口头传说整理为书面文字并提出修改意见,再由罗学渭、李忠、彭福华、廖伦忠、陈钢等修改润色,最后由张泰城统稿审定等等。 采风团于2008年7月6日组成5个小组,分赴江西、湖南两省的遂川、万安、泰和、吉安、吉州、青原、永新、安福、莲花、萍乡、安源、铜鼓、修水、浏阳等10余个县、市、区进行采风,历时半个多月,行程数千公里,总共采写了170多篇红色故事和传说。按照既保持“原生态”风格、又保持民间口头文学特征的要求,我们遴选出125篇汇编成书。 在采集、整理、编辑、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采风所到之地领导和群众的热情帮助,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和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 2008年10月于井冈山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