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刚编著的这本《摆动的哲学--摆动论思考随笔》应用哲学的思路来阐述生活中的细小之处,并用“摆动论”的观点来论述科技、信息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探寻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论观点简明扼要,并简略谈了对未来的认识。整部书都在传递着作者“爱智慧求真理”与“爱人生为有道”的观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摆动的哲学--摆动论思考随笔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张建刚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建刚编著的这本《摆动的哲学--摆动论思考随笔》应用哲学的思路来阐述生活中的细小之处,并用“摆动论”的观点来论述科技、信息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探寻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关系,理论观点简明扼要,并简略谈了对未来的认识。整部书都在传递着作者“爱智慧求真理”与“爱人生为有道”的观点。 内容推荐 张建刚编著的《摆动的哲学--摆动论思考随笔》试图以应用哲学的新思路来阐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用新的、有趣的摆动论观点来论述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论观点简明扼要,并简略谈了对未来的认识。 如果你想“穿越”社会或历史,诸如: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历史中的孰强孰弱、社会中的出世入世等,请在历史现实篇中浏览;如果你想“显微”观察社会活动,例如,法学如何在人治与法治之间游离、收入分配为什么难以摆平、创新与守旧让我们左右为难、不断摇摆变换的政策路线等,可以在实践认识篇中查找;如果将“穿越”、“显微”合二为一,例如,天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所有制的走向、摇晃的经济、在使命与游戏之间的社会人生等,请到宏观微观篇中看看。 集哲学、社会学、未来学于一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认识问题的角度,这是本书的特点。或许你将会领悟到:世界是摆动的。 目录 实践认识篇 法学在人治与法治之间游离 地震时让建筑跳桑巴舞 倒金字塔的美国新经济 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收入分配是无法静止的“天平” 守旧是维护创新成果创新是对守旧的突破 K线摆动之舞 体育,对你迷失的爱 政策在摇摆吗 欲望需求与天意困境 历史现实篇 步履蹒跚的医学 通胀通缩带来的“折返跑” “天尽头”与“好运角” 战争和平一阴一阳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的中国建筑 改变,反改变友好,反友好 文化像雾像雨又像风 孔子与两极 相对强弱是历史的一个规律 宏观微观篇 所有制啊,所有制 金属和非金属各领风骚 宇宙从“大爆炸”到“大坍缩”的往复 老子是个“癞蛤蟆”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互动 教育的倾向 在使命与游戏之间 摇晃的经济 爱智慧求真理VS爱人生为有道 由你,也由不得你的人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对希特勒的得势,被推翻的霍亨索伦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兴登堡,敦促其授权希特勒组阁,威廉二世还给纳粹党提供了200万马克的援助。就这样,希特勒终于在1933年1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了总理的宝座。从这时起,魏玛共和国也就正式灭亡了,第三帝国由此诞生。 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满足于这种联盟。他执意借助已经掌握的权力,实现建立独裁的目标。因而在他上台第三天即2月1日就发布第1号文告,声称兴登堡总统宣布解散国会,定于3月5日举行新的选举。希特勒认为,他将在选举中稳操胜券,这样就能排斥联合政府中的其他政党,确立一党统治的体制。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共产党,纳粹党徒又一手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2月27日的国会大厦纵火案,并将之嫁祸于德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共浪潮,致使德共的机构被全部摧毁,几千名德共干部被捕,并被迫转入地下,在这一事件中,被捕人员还有社民党人和其他著名人士。希特勒还在该事件后颁布被人们称之为“国会纵火法”的《保护人民和国家法》,授权政府接管各邦权力。他在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参与下,对各邦特别是那些不在纳粹党掌握之中的邦进行自上而下的夺权。从此,各邦的主权被纳入“一体化”,德国这一法制国家趋于瓦解,纳粹党的一党统治的基础得以基本建立了。 授权法是希特勒在权力道路上迈出的所谓“合法”的最后一步,同时也是建立他“元首国家”的基础,希特勒有了这个授权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规。他通过撤销邦一级的行政区,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政治组织,解散全国的工会,摧毁纳粹运动内部的反对派,控制经济和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步骤,使各个领域进一步实行了“一体化”。 就这样,希特勒在上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基本上结束了从上到下的夺权活动,并建立了纳粹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极权统治。恰在这时,年迈的兴登堡于1934年8月2日病逝。这可是给希特勒提供了最后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极好机会。希特勒立即颁布一项法律,把总统和总理这两个职务合二而一,叫军队以及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如今他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了。 后来,希特勒干了两件恶名昭著的事:迫害犹太人和发动战争。最终,希特勒的极端行径、极端独裁统治导致了自取灭亡。 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强调纯实质意义的“法治”、“正义之治”,因希特勒等权力意志随意解释,结果不仅没有实质法治,连形式法治也全部丧失,有的只是法治口号下的法西斯专制。 1966年到1976年,在中国发生了一场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这场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集团利用,使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削弱和破坏,导致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和内乱。 1966年8月,毛泽东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将斗争矛头直指刘少奇。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十六条”,明确将“文革”运动重点定为“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以个人的意志发动“文革”体现出的是人治,而举国上下群众参与“文革”有民主法治特征。于是“文化大革命”的翻云覆雨,忽而人治、忽而法治的折腾,悲喜两重天。当举国上下亿万人民都在批判痛斥某个人或某些人,那还有活路吗。所以,“文革”最大悲剧是制造了那么多的冤、假、错案,这种整人的形式把人置于死地,究竟是法治还是人治,搞得清吗? 法治有众人平等参与的特点。当一个人利用宣传演讲或个人崇拜等手段极大地扩张了个人影响力,此时这个人与众人的互动,也许忽而是民主法治的——为众人代言,体现众人意志,也许忽而是极权或威权的人治——表现出个人的独断专横。 P6-7 序言 摆动的哲学 那是缘于2006年初的一次闲聊,对于世态炎凉时来运转,社会变更人生百态,无不应了这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于是我写了一篇有关“社会摆动发展”思想的文章,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冒昧地寄到报社,后来居然得到一位编辑的兴趣和肯定,同时她也指出了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于是我就开始了“摆动论”的研究,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浏览报刊杂志,看互联网等,虽然我的能力、资历有限,但仍以“草根族”的热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终于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稿的艰难跋涉。 我在本书的开篇写着这样一段话: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部分过程,而比较完整反映这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就是摆动,研究事物这一运动变化的理论称之为摆动论。这段话基本上是对我称为“摆动论”的理论概括。我用了很长时间,先后写了十几个定义,可能也有不准确或者挂一漏万的问题。第一句话是说,摆动论与《周易》的事物变化“物极必反”思想有关,是论点的思想来源;第二句话是说,物极必反的不断重复,从一极到另一极的往复就是摆动;第三句话是说,研究事物演变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分析判断的理论就是摆动论。 有关“摆动”一词的解释,在我们的工具书里基本是物理学上的内容:来回摆动,摇摆。树枝迎风摆动。钟摆不停地摆动。这是摆动的中文解释。而英文单词的注解比较丰富:sway,摇摆。风吹树摇;强烈节奏感;改变观点;当秋千。这是摆动的英文解释。其中“改变观点”比中文解释引申了一步,有一点哲学的味道。摆动论的本意就是通过了解事物摆动的规律来改变观点。 摆动的哲学,反映出世界是摆动的,社会是摆动发展的。由于惯性的作用,事物运动变化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极端化倾向时,并不会马上停下来立即“折返”,而是惯性地继续发展,直到某个“临界点”出现时才回头折返,开始向着另一端发展,当到达与上次相对的另一个极端时,又从临界点回头折返。事物发展变化这种来回“折返”,并且反复无穷的规律特点,笔者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摆动”。这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摆动。笔者试图以应用哲学的新思路来阐述社会科学,用有趣的摆动论观点来论述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军事、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论观点简明扼要,并简略谈了对未来的认识。书中共有三十篇随笔,分别从“历史现实篇”、“实践认识篇”、“宏观微观篇”的角度去论证。 如果你想“穿越”社会历史,诸如:政治如何变换、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历史中的孰强孰弱、社会中的出世人世等,请在历史现实篇中浏览。 如果你想“显微”观察社会活动,例如,法学如何在人治与法治社会之间游离、收入分配为什么难以摆平、创新与守旧让我们左右为难、不断摇摆的政策路线等,可以在实践认识篇中查找。 例如,法学在人治与法治社会之间游离。政治意愿或社会情感决定了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政治意愿强势、占主导地位时,人治社会特征突出;反之,社会情感强烈、起决定作用时,法治社会特征突出。换句话说,法学在人治与法治间游离。社会不断做出倾向性的选择——人治或者法治。 法治有众人平等参与的特点。当一个人利用宣传演讲或个人崇拜等手段极大地扩张了个人影响力,此时这个人与众人的互动,也许忽而是民主法治的——为众人代言,体现众人意志,也许忽而是极权或威权的人治——表现出个人的独断专横。 人治、法治各有千秋。政治意愿的人治和社会情感的法治没有绝对的好坏,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人治和法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位也是变换的,没有绝对纯净的人治,也没有完美无缺的法治,有时人治占主要地位,有时法治成为主导。所以,人治、法治各有千秋,各有高下,人治和法治好像各占天平的一边,其实际作用和地位是左右晃动和不稳定的。 现实世界是复杂的,真相和假象互相掩盖着,表面看是人治,实际也有法治存在;表面看是法治,实际也有人治暗藏其中。人治和法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治倒霉法治上台,法治泛滥人治出面,人治和法治的地位作用是会变化的。一边是统治者的政治意愿,一边是社会情感的喜怒哀乐,哪一边的势力强弱都在变化,有时统治者占上风,有时社会情感激昂,这种跷跷板的关系是不会静止的。 政治意愿和社会情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社会性质的选择——人治社会或法治社会,当然也包括人治为主、法治次之的社会,或者相反。 如果将“穿越”、“显微”合二为一,例如,天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所有制的走向、摇晃的经济、在使命与游戏之间的社会人生等,请到宏观微观篇中看看。 再如,公有还是私有,这决定了所有制的性质和走向。公有制不是一千年一万年的好,私有制不是一千年一万年的不好。所有制的改变周期是不确定的。有时慢一些,有时快一些,甚至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捉弄人。选择哪种所有制,必须与时俱进,当变则变。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 所有制的变动就像人走路一样,不能只有一条腿、一种制度,否则就是“单腿蹦”,是走不远的。所有制必须依靠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条腿走路,人类社会才能持久平稳的发展。这种发展有如行进中的人,重心不断左右转移,在公与私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并在转换时出现摇摆,这是正常的,是所有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其实,摆动论的哲学应用,可以在更多更广泛的领域进行研究,笔者限于篇幅、时间、能力等所限,只能暂且如此,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再深人广泛地研究,不仅能丰富摆动论的内容,还能获得对未来指引性的认识。 事物在摆动中发展,我们也许可以试着找找事物摆动的理由。 摆动发展是事物不平衡引起的。摆动是为了保持平衡,保持事物的发展在大致中间的轨道上运行,寻找相对稳定的平衡点。摆动不离中间,是有范围和限制的。而中庸之道、中心论等观点,则反映出人们的一种避免极端化的主观愿望。我们看见的走钢丝表演,无不依靠双臂的高低摆动来行走。所以,事物平衡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摆动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摆动发展是事物自我保护、保持稳定的一个特征。摆动发展思维是客观的认识、主观的预见。摆动思维帮助我们预知事物发展方向,胸有成竹,择善而行,顺势而为。 摆动发展是事物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对运动的一种调整和修正。由于种种原因,运动的路径很多情况下不是一条直线,需要弯曲才能做到。行车离不开方向盘的摆动,同样的道理,社会发展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也会有阻力和对抗,需要绕行和回避,因而产生了社会摆动发展的现象。 事物皆有两极。事物两极相对而存在,没有单独的一极。两极之间的对立永远存在并且角色转换,不会只固定在一极上。事物的发展变化运动是在两极之间交替的往复运动。 总之,理性世界,没有不走极端的奇迹,也没有不变化摆动的事实。了解掌握摆动发展之道,把握和认识事物的发展趋势与转折。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永远的摆动。 作为摆动的哲学,摆动论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摆动论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本质的认识。摆动论所要研究的不是人、自然和社会等形式上的摆动,而是从本质上说明摆动的规律、摆动的普遍性,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做出解释和指导,做出启示、联想、推理、判断,对未来的趋势有个比较明确的了解,而不是掉进了黑洞——两眼一摸黑。 第二,摆动论不同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循环论,也不同于西方的进化论。摆动论讲的是摆动发展、进步、提高。摆动论观点反映事物“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没有固定周期,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变化运动;是没有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的,事物发展比较近似的往复过程;是利用摆动规律“温故知新”,进而预知未来的一种前瞻陛理论。 第三,摆动论是我们实践和认识事物的一把钥匙。摆动论思想的特点是将事物的两极——“边界特征”和“极端状态”同时认识,然后根据摆动规律,认清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事物的摆动规律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这里所讨论的基本是隐性的、非周期性的以及难以理解和把握的问题。迷惘和好奇心令我们提出问题,有所思考进而产生顿悟。 第四,摆动论谈事物或明或暗的规律性运动。因为摆动规律不是简单的和形式上的表现,不能乱贴标签,要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本书所论证的题目,很多没有什么明显的摆动迹象,都是通过分析研究、查阅资料得出的论据。这也是摆动论研究的一个特点。比如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摆动规律不明显,而经济、金融、科技等方面的摆动规律则比较明显。 第五,摆动与波动不同。波动是指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比如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的机械波和看不见的电磁波等。波动一般有固定的周期和时间,摆动则没有波动的特征;摆动是事物规律的主动表现,波动则是外部因素的被动表现。摆动缘于事物内部规律性而产生的或明或暗的运动。用摆动发展的思维认识世界、认识宇宙,或许是一条新途径。 第六,摆动发展是指事物从一端到另一端的往复运动,永不停止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真正的“永动机”。摆动论还体现了《周易》“变与不变”的思想。变就是摆动,一种永不停止的运动。不变就是摆动规律,这个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摆动论是依据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主观反映。摆动论要建立一种思考,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很像孔子说的“温故知新”,但又有所不同。以往的温故知新基本是怀旧和对比,缺乏对事物全面性、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摆动论则不同,摆动论是运用事物摆动发展规律,对各种书籍、参考资料包括互联网,进行对事物在更广更深层次上的温故知新,把问题放到历史中去观察,得出趋势性的结论。摆动论的思维将事物的“边界特征”“极端状态”突出认识,而事物的中间状态则不言自明。用摆动思维认识过去和现在,温故知新预知未来,认识和把握事物转折的开始。 摆动思维是客观的认识、主观的预见。研究摆动论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也是认识的需要。摆动思维预测了事物发展方向,使我们做到胸有成竹处变不惊,更可以顺势而为趋吉避凶。摆动论的思维帮助我们认识天地、人生之道,认识过去现在与未来,认识和把握事物转折趋势的到来。笔者对摆动论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开始时停留在机械地摆动上,摆来摆去看不出发展变化,没有什么规律。对摆动的研究深入以后,才发现摆动在引导着事物的发展,沿着摆动发展的规律,不仅能重新发现过去和现在,还可以预知未来,甚至对来世的认识,也不是深不可测的“黑洞”,似乎变成了“灰洞”。 摆动论所要谈的就是事物运动和变化,以事物的摆动变化作为摆动论的论据,进而提出哲学观念上的摆动,提出摆动论观点和论点,进行论证从而得出有关的摆动论的结论。用摆动论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或许将成为某些领域的趋势专家。为此,笔者在每一篇随笔的后面,附上了“未来趋势简单分析”的小段落,供读者思考判断。 社会怎样发展,世界如何变化,我们看到的宏观和微观、历史和现实、以及我们的实践和认识,面对这一切,我们得出什么样的判断、认识和假设。世界是复杂的,变幻莫测,我们好像在一个没有灯光的黑屋子里,难以认清其原貌和本质;但是世界又是简单的、重复的,所谓“似曾相识燕归来”,规律可以不断被我们发现。 笔者经过这些年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摆动论”,并用不多的文字篇幅来阐述和论证,对于笔者这样一个“草根族”来说,是否是狂妄和可笑呢。世界如此复杂,宇宙如此深奥,一个“摆动论”怎能了得。然而,摆动论就是想“大道至简”,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抽象化、形象化,以便于我们理解和掌握。摆动论有普遍性,但要有的放矢,不宜简单地乱贴标签,简单化、庸俗化。摆动论还很粗糙、肤浅,甚至不乏错误和荒谬,在此恳请大家批评批判,起到引玉抛砖的作用。 2013年11月 于北京八一湖畔 后记 我不是要给这个世界贴满摆动的标签。在本书六、七年的写作中,我愈加感觉到摆动的规律普遍存在,但必须深入研究思考,因为有些规律表面上是难以察觉的,只有静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才有发现有收获。当然,我写的随笔会因为思考不成熟、孤陋寡闻等原因,存在着谬误,甚至牵强附会,望读者批评指教,共同研究探讨。 小时候母亲说我:十八般武艺样样不通样样行。那时我的兴趣广泛,除了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以外,还搞过无线电制作,写日记、写诗歌,干木工活等各种小制作,还端起相机搞创作……但都没有持续的爱好和专长。如今,我用了这些年的时间研究摆动论,甚至把“武艺”也丢了,搞起了古人称之为“形而上”的东西,这能算“专长”吗。 今天呈上给读者的这本书,是草根族的一种思考写作,也许见笑了。 我的构思写作大致是这样:先是选题。在日常生活的见闻中以及阅读中寻找思考,或者直接选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科目,比如医学、地震等自然现象,政策路线、法治问题、所有制、政治变换等等;然后看书思考作笔记。在阅读中寻找有关摆动的论据,丰富思想内容,使论证充分有力;最后才是动笔写作。当有了大致的构思轮廓之后进入笔墨阶段。实际上,写作与阅读思考有联系、有反馈。写作可以深化思考、加深理解阅读内容。写作还是对阅读的检验,阅读思考为写作提供方向和灵感。所以,写作本书每一个篇目都需要时间,而我的工作内容与写作关系不大,因此,完成一个篇目一般是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 我写作的方法也是随时代发展而改变。刚开始用的是笔和纸,把文章写出来然后再敲人电脑打印,效率比较低。由于录入速度慢,后来也曾用过“语音输入法”,效果不明显被放弃。慢慢的,我适应了用电脑写作,手写的草稿减少了,只有一些随手记录的卡片。另外,引用和摘用一些书刊、互联网的内容,可以用“复制”、“粘贴”。我承认摘抄了不少的东西,因为我对很多学科内容知之甚少,算不算“抄袭”、“剽窃”,大家可以查证,因为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一个“参考文献”,写明了文章内容的出处、参考书目、报刊名称等内容,不仅方便大家监督,也便于阅读思考。 古人讲三个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当然,我是没有这个野心的。实际上我写这本书,依我的水平和能力被出版社选中出版都不容易,纯粹是“赔本的买卖”。那为什么还要写呢?“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不过,人活在物质世界里离不开精神生活的需要,我写作是因为有这个爱好。这些年的阅读和写作,我有一种获得思想盛宴、精神旅游之感,走过了人生的又一道风景线,这个经历我是难以忘怀的。 感谢我的朋友使我产生了摆动论的思想; 感谢并不相识编辑朋友的支持和指导; 感谢我的潜思考,在冥冥之中,睡前醒后出现的灵感。还有不断提高的写作能力,用以表达我的思想,才有今天这本书; 感谢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和帮助; 最后,感谢选择阅读这本书的朋友们。 2013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