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魂林则徐》由果迟所著,真实地显示了东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写出了欧风东渐的过程中,虽然因鸦片的输入为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同时,却也为东方带来民主与科学的曙光。使醒眼人能看到世界的最终走向。作品还写了几个年轻的海外归侨,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哪怕就是在遭受误解的情况下,仍然勇于说真话,勇于贡献自己的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族之魂林则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果迟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族之魂林则徐》由果迟所著,真实地显示了东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写出了欧风东渐的过程中,虽然因鸦片的输入为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同时,却也为东方带来民主与科学的曙光。使醒眼人能看到世界的最终走向。作品还写了几个年轻的海外归侨,为了自己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贡献,哪怕就是在遭受误解的情况下,仍然勇于说真话,勇于贡献自己的知识。 内容推荐 这本《民族之魂林则徐》由果迟所著。林则徐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在教科书上已有定论。《民族之魂林则徐》做到了推陈出新。之前的同类作品,多以腐败无能的清廷作为大背景,林则徐第一个醒眼看世界,面对英国人的毒品输入,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与之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民族之魂林则徐》的创作,当然离不开这个大的框架,所不同的是,并未将林则徐写成一个天生的先知先觉者,或者,一开始,他只是一个肯干实事、勇挑重担的能员,一个两袖清风的“好官”,而于世界知识、国际事务,也不是很清楚。只因为肯干实事,所以,到任伊始,能实地研究,认真考察,终于发现问题,找到鸦片泛滥的来由,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对策。 目录 一 骤闻炮声 二 急筹对策 三 生死恋情 四 世界首富 五 不守规则 六 当务之急 七 花艳岭南 八 软硬兼施 九 心如磁石 十 海外奇闻 十一 难治顽疾 十二 中西有别 十三 外交照会 十四 穿鼻初战 十五 以夷制夷 十六 商高定理 十七 硝烟突起 十八 义律兄弟 十九 设计安抚 二十 胃口太小 二十一 和战两难 二十二 羁縻有术 二十三 虎背难骑 二十四 希望渺茫 二十五 中华礼赞 二十六 唯我独醒 二十七 叹《四洲志》 二十八 笑旁观者 二十九 开天辟地 三十 幸与不幸 尾声 试读章节 清晨,梁廷枏迈着轻盈的步履来到珠江河沿的天字码头接官亭,准备迎接即将到达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此时,弥漫在珠江河面的薄雾渐渐散去,码头上有一队督标兵在站岗摒绝闲人。接官亭外,悬灯结彩,很是隆重,亭子里挨挨挤挤聚满了羊城的文武官员,他们和梁廷枏一样,都是前来迎接钦差的。起眼望去,个个朝珠补褂,翎顶辉煌。 梁廷枏身为越华书院监院,虽文名誉满岭南,功名却只是副贡生,面对羊城的头面人物,他有些犹豫。就在这时,忽然瞥见对面小茶楼的窗口上,有人探出半截身子正向自己招手,仔细一看,原来是好友张维屏。他知张维屏也是来接钦差的,忙喜滋滋地上楼去。 “章冉,亭子里那班人都是惊天动地的人物,我辈圈外人,应该站远些,何必去凑这样的热闹。” “章冉”是梁廷枏的表字。尚未走拢,张维屏便说出一番颇有些耐人寻味的话,梁廷枏觉得正对自己口味,忙附和说: “正是,正是。所以,我在寻老前辈呢,原来您躲在这里!” 张维屏笑着点头,待梁廷枏在对面椅子上坐下来,他便招呼茶博士另泡一壶好茶送来,然后倾身细谈。 张维屏字南山,号松心子,番禺县人,道光二年进士,去年由江西南康知府位置上退下来,回广州就任学海堂山长。他长梁廷枏十六岁,二人志趣相投,有共同语言,算是忘年朋友。略事寒暄,张维屏说: “要说,老朽我无须来得,既已退休,便要知趣,抛头露面、迎来送往的事越少越好。不过,于林少穆算是例外。且不说我们一度有堂属名分,要紧的是我们是多年的文字之交,当年在京师几个穷翰林重组宣南诗社时,他曾是我们诗社的台柱子!” 数过一些往事,为消磨时间,梁廷柑用闲闲的口气说起当前,话题自然仍是这位钦差大人: “此公官运确实不错,听说去冬入觐,皇上一连八次召见。第一次面圣时,皇上就让‘上毡子说话’,这不是造膝密陈、推心置腹吗?尤其是此番敕书上写的是‘特命为钦差大臣,颁发关防,授兵部尚书衔’,后面还有‘节制广东水师’字样。这可是历代重臣巡边时才有的规格,平日不多见的。” 张维屏虽然点头,却又深有感慨地说:“你说他官运好,我看也不尽然。他是前年由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调任湖广总督的。年把时间,官其实做得并不顺畅,先是任苏抚时,因考察下属失误,和总督陶澍一道,受到交部议处、降四级留任的处分;后来,又因未能及时捕获土匪头目蓝正樽,再次降五级留任;不想去年因呼应黄爵滋严禁鸦片的主张,受到皇上赏识,于是诏赴京师陛见,这才有此一番风光。说起来,君臣际遇,原本是有定数的,指顾之间,荣枯立判。眼下林少穆终于走出坎坷踏上坦途了,不过,眼前形势,形格势禁,窒碍重重,我怕他就是到此地步也难以畅行其道了。” 梁廷枏一听,不由多了一分心思——原来林则徐尚在途中,便给在海关供职的学生郭桂船写信,多方打听梁廷枏的情况,想将梁廷枏延入幕府。梁廷枏听郭桂船说后颇为心动,因而更关心起林则徐的情况了。眼下见张维屏话中有话,心想,此人在官场多年摸爬滚打,对政坛内幕较清楚。再说,他眼下仍有不少同年好友在台上,彼此之间,常有书信往还,所以,消息较他人灵通。不是说旁观者清吗?且听他是何说法。想到此,忙说: “听闲人评说,眼下的封疆大吏中,数林少穆最出色。在江苏任职时,无论是治河还是整理盐政,做得都有声有色,成效显著。此番南下,人还在江西赣州,便下札子让这边抓人,前后抓了五十好几,若不是胸有成竹又何能先声夺人?看来,这以前鸦片屡禁不绝,是为庸官俗吏所误,有他这雷霆霹雳手段,一定是能禁绝的了!” 张维屏连连摇手说:“章冉,眼下尚不宜过早下结论。羊城的局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呢,就说他抓的那些人都是谁的人?这些人被绳之以法后,谁最觉没面子?” 梁廷枏一愣,尚在斟酌,张维屏却眯着眼睛望着他,见他在犹豫,便拈须微笑着,且把头仰靠在椅背上,拖长音调说: “登徒子耳——” 梁廷枏立刻明白过来——“登”字边加立耳,分明是个“邓”,这“邓”难道是指两广总督邓廷桢?仔细想想,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忙说: “晚生明白了,邓懈翁也是主张对鸦片弛禁的,且为此上过奏疏——不过,年前他还是下令,把个专开窑口卖大烟的何老金给吊死了呀!” 张维屏微笑着摇头,说:“章冉,局外人或许不明白,你我以羊城人谈羊城事难道还不清楚?处死何老金是在林少穆的札子下达好几天后才做的,邓懈翁这是迫于形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梁廷枏想,邓廷桢督粤四年,就这短短四年,鸦片输入由两万余箱猛增到四万箱,这中间有多少黑幕?此番林则徐巡视海疆,若事事认真,只怕处处与邓廷桢有碍。那么,羊城岂不要演一出全武行的大戏吗? 梁廷柑尚在感叹,张维屏又说:“林少穆的性格我清楚,犟驴子,脾气倔,能吃苦耐劳,负重致远,加之这些年来,为皇上办过好几件漂亮差事,因而在浑浑噩噩的官场算是出类拔萃。不过,办夷务不比治河、行盐,个中学问大得很,他以前从未接触过,就说对夷人的来龙去脉就远不及你我清楚。你想想,不悉夷情,何以筹远?” “不悉夷情,何以筹远”,这八个字真令人警惕。梁廷枏越听越觉得有些意思,忙说: “老前辈此说,很有见地,晚生倒想多请教!” 十余年宦海浮沉,与时俯仰,眼看花甲将至,官位仍不过区区六品,眼见老之将至,张维屏抱定宗旨,抖落一身,毅然告退,安心在江湖上做个闲散看客。但林则徐是他多年的诗友,禁烟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则又不得不多想想了。眼下见梁廷枏问起,一边摇头,一边叹息说: “朝廷禁烟已非一日,为何屡禁不止?个中其难其慎,内容复杂得很,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此番他奉旨南巡,春风得意,但不知他是否清楚个中的厉害。要说,我真是为他捏一把汗呢!” 梁廷枏还想再问,不料就在这时,忽听外面锣声铿锵,探头窗外一望,只见两匹顶马和一队仪仗开道,一顶绿呢顶八抬轿已缓缓来到码头。P1-3 后记 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结束了。从道光十八年冬林则徐奉旨南下算起,至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南京条约》签订,历时六个年头,中华紧闭的铁门终于被打开,百年屈辱史即从此始。 据史载,战后的道光皇帝是很能“反省”的,除下旨在菜市口公开斩决余步云等逃跑将军外,接下来便只想如何省钱,把损失补回来,且先从自己做起——战后他每天只点四簋菜。按惯例,要以两簋赏军机大臣,另两簋赏内大臣,眼下道光才点四簋,便只赏军机,把赏内臣的裁了,省下自己晚餐吃。十月是皇后的寿诞,诸王福晋及诰命夫人照例要进宫贺寿,皇后要赐宴。他却下旨将宴会改为面食,只让多盖一些卤码。内臣说,既蒙加恩,则要多用几头猪。他只准用四头。内臣提醒说,往年都用十头。他说:“此时岂是开花销之时,犹欲报销十头猪耶?”五公主出嫁,置办妆奁时更是省了又省,仅限定在两千两银子的范围内,且并未另赐府第,只将没收琦善的旧府第赏与公主。 小器的道光,与雄才大略无缘,打了败仗只知克扣自己,只知省下银子赔洋人,就不想如何改弦易辙,去研究洋人的来头,船为什么这么坚,炮为什么这么利,自己是不是也可学一学;就不想想,洋人得了一次利益有可能再来,须知今后割地赔款的事多着呢,小的不说,单只说甲午、庚子两次赔款,便是数亿两白银,单靠你省几头猪就能省得来吗? 又据史载:《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的首席代表璞鼎查赠送清国首席代表耆英两杆做工很是精致的洋枪。耆英知皇上爱枪,特此进呈,皇上果然高兴。 不错,皇帝确实爱玩枪,甚至可以说,爱新觉罗·曼宁就是靠玩枪而成为“道光皇帝”的——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在京师组织暴动,在太监的带领下,部分教徒进入紫禁城,由东华门冲人后宫的隆宗门,都爬上御膳房前的矮围墙了,当时,尚是“二阿哥”的曼宁正在上书房读书,一闻有警,和弟弟持鸟枪出来,一连两枪,将爬到墙上正要下跳的两个教徒打死了。此举迟滞了教军的行动,等来了保卫皇宫的侍卫,终于将教军剿灭。嘉庆帝得知经过,加封曼宁为“智亲王”,年俸加倍至一万二千两。待仁宗驾崩,“智亲王”顺利地登上了宝座,成了皇上。但是,皇上爱玩枪并不等于对造枪感兴趣,而且,皇帝爱枪,并不意味着他会允许臣民也玩枪,风马牛不相及啊! 所以,当耆英将两杆洋枪进呈,并称想仿造后,皇上竟下旨说:“……朕亲加对合,大小均各有用,内一母大小二枪筒,大靶接小靶者,可称绝顶之妙品,又六眼小枪(左轮手枪),灵捷之至,但惜其无大者也。卿云‘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叹也。” 皇上只知望洋兴叹,却放不下架子去学习,就在《南京条约》签订前后,被英国人打得灰头土脸的他,仍未搞明白英国的具体位置——据史载,扬威将军奕经曾找到了几名会洋话的中国人,盘问英军情形,并上奏御前。此时的道光帝对英国仍懵懂不知,在对奕经的批示中,竟喋喋不休地问道:“据称:英吉利国距我国内地有七万余里,应再询问。”又说:“其至内地经过者几国?克食(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向与英吉利有无往来?此次何以相从至浙?其余来浙之孟咖利、大小吕宋人众系带兵头目私相号召,抑由该国王招之使来?是否被其裹挟,抑或许以重利?该女主(维多利亚女王)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 ——皇上虽始终不知英国在哪里,却也难得有此一问。 然而,人家可不是这样,据史载:《南京条约》签订之日,魏源已将《海国图志》付梓刊行了。初版五十卷,后来逐步丰富内容至一百卷,记述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及先进的制造战船和火器的方法,可国内只有极少数人对此书有兴趣。多数人拿到后便置之高阁,面对西洋,依然云遮雾罩、海国烟深,就是不想花工夫去弄明白,但《海国图志》传到同样闭关锁国的日本,却在知识界引起轰动,短时期内,竟然出现二十种训点翻刻本和日文翻译本,许多学者竞相研读,主张“开国论”的横井小楠读了后,竟然“连续一百天忘记吃午饭”。小小东夷,原是跟在中国后面亦步亦趋的,但从中国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开始留意海外情形了,开始猛省并革新了,明治元年(同治七年)开始维新,天皇更是下诏“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人的努力没有白废,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年,就将原来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中国打得一败涂地,逼迫中国割地赔款,自己则跻身世界列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