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探险考察记,《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是对20世纪以来塔里木探险考察纪实的汇总,梳理了塔里木探险考察的目的、发现、经验等,从而揭示了塔里木的古代文明和人类对沙埋文明的不断探索精神。兰登·华尔纳(Landon·Warner),近代美国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西域探险考察大系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美)兰登·华尔纳 |
出版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塔里木探险考察记,《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是对20世纪以来塔里木探险考察纪实的汇总,梳理了塔里木探险考察的目的、发现、经验等,从而揭示了塔里木的古代文明和人类对沙埋文明的不断探索精神。兰登·华尔纳(Landon·Warner),近代美国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者。 内容推荐 兰登·华尔纳所著的《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以穿越漫长古道的冒险经历和对古老石窟的考察研究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大地书写了一个外国探险考察者最经典的篇章。享誉世界的敦煌千佛洞让他名扬天下,也引发了有关文化遗产的聚讼。探险者的经历、旅行者的见闻与劫惊者的心态尽显于《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之中。 目录 出版说明 新疆考古发现与西域文明 中国边疆研究60年与西域探险考察 序 第一章 难忘的西北之旅 第二章 中国古都西安 第三章 西行之路 第四章 象洞 第五章 从六盘山到兰州 第六章 凉州 第七章 俄国难民 第八章 驼队 第九章 沿黑河而下 第十章 额济纳——马可·波罗时代的城市 第十一章 中国沙漠之冬 第十二章 吞噬庙宇的沙丘 第十三章 敦煌 第十四章 千佛洞 第十五章 归途 附录一 万佛峡:一个9世纪佛教壁画洞窟的研究 附录二 西行日记 附录三 华尔纳与中国文物——《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万佛峡:一个9世纪佛教壁画洞窟的研究》和《西行日记》的背景解说 译后记 编译说明 试读章节 此刻,在公使馆的聚餐会上,我们久别重逢又第三次见了面,他提出要为我引见吴大帅①以便为我们的西行提供安全保障。他对这次旅行倒不认为有什么困难,仅仅对有到西部去的机会感到意外和惊喜。而我们竞把时间白白地耗费在北京,我们理所应当要听取这个善意的忠告。 为了报答哈佛大学当局的恩惠,我已经疾步环绕了地球的一半,身临其境方感到这头中国雄狮好像没有当初认为的那样令人敬畏。以往,以印象中的全部事实和并不熟知或者并不充分的理由作为真相而形成的结论,看来要加以改变了。 拿到了护照以后,我们考虑买枪的问题。至于在中国内地携带枪支,我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常去实弹射击的停留地,在那里向中国人证明了我持枪的技巧和能力。另一件事是,那支与我始终相伴的插入枪套里的左轮手枪,这支枪非常安全地放在骡子饲料与炊具之间,自从康涅狄格制造厂出厂后还从未发挥出它的威力。最终,我们买了一支和自动手枪性能一样的旧滑膛枪。我无法给我的那只旧的45毫米左轮手枪找到子弹,那支枪曾经一直放在我的背包里,它是我以前成功旅行的见证。 乘火车去河南府极为便利。吴佩孚大帅的司令部就在河南府火车站以西四英里处,在那儿,我们将受到他的接见,这当然要感谢吉尔伯特了。我对有幸见到中国最显贵的“军阀首领”而充满兴趣。去年,吴大帅强大的军队把张作霖将军驱逐到了满洲,成了无可争议的统治中国西部的铁腕人物。他的司令部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园林建筑里,门前有一条整洁的大路。当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士兵们正在路边种树并给小树浇水。这里有大片的玉米田,庭院里停放着运货车,俨然一座俄亥俄州农场在中国的移植。 一位漂亮的年轻秘书在一所简朴的布置着家具的房子里接待了我们,房间的墙上挂着用有色图钉钉住的地图。这位秘书一身丝绸长袍白得发亮,在灰暗的军服中间显得格外耀眼,他那纤细的手指和精心修剪过的指甲即便是女孩儿也不过如此。他讲的一口英语如同他的外表一样纯正,尽管这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来的。他告诉我们,吴大帅总是很忙,但等一会儿就会来。 当这位显贵快步走进来的时候,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壮。他身材瘦小,眉毛修长,声音缓慢而有力。他向我们致歉,说在这之前他正处理一批公文。我们通过王译员①和他的私人秘书告诉他,我们都是些微不足道的文化人,想到西部去而且渴望从他这儿获得沿途安全与否的消息。尽管他在留神地听,但仍在展开的文卷上浏览着。他当即向我们保证,如果有危险他可保证我们的安全,可以提供一支护卫队,并且解释说,匪患问题都是地方官负责处理的事情,他本人从没有考虑过清除匪患的琐事。当我们表示不希望被护卫队保护,以免被误认为是达官贵人,他却不屑一顾,说可以派十个士兵把我们一直护送到陕西省的边界。他仍在翻阅那些函件并不时地在上面签字,同时,吩咐传令兵准备快餐。接着,他谈起有关考古学和绘画问题,并且站起来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水墨画。这幅画画的是一株枯朽的梅树,它的残干上伸展出几枝柔软的枝条,枝条上冒出嫩绿的新芽,他说,他喜欢这幅画,认为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在这幅画旁边的一个名贵的木盒中,放着一片呈新月形的古玉,当他用一把小锤敲击它时,古玉便发出极其悦耳的声音。 我虽然很想继续他关于政治主题和总统选举的谈话,以平和当时的谈话气氛,然而,我们单纯的西行目的不允许这种谈话扰乱我们的任务。我们谈了半个小时他就起身出去了,接下来他安排我们和他及他的下属一小时后一起就餐。 饭厅里摆着七张圆桌,每桌六至八个人就座。我们和吴大帅及他的秘书坐在一起。窗外的庭院里,一支非常出色的军乐队正奏着军乐。有时,他们在奏乐当中突然以俄罗斯人的方式歌唱起来,颇为激…… P4-5 序言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文献中有了关于西域的正式记载,而历代对于西域的界定,又大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但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西域的主体部分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辖范围。因此,人们往往会把西域——新疆作为同一概念联系起来使用。 西域这一片位于中国西部的广袤地区,自然环境多样,地理位置独特。几千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与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行者一起开拓经营,创造了辉煌一时的历史。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贯穿全境,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会,形成了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荟萃的特点。然而,自14世纪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世界格局的改变、海运的畅通,以及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片曾是东西交通枢纽、人类几大文明的交会之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从17世纪起,在世界列强扩张殖民地、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西域重新吸引了人们关注的视线。随着中亚地理考察热的出现与国际东方学的兴起,不同国度不同学科的探险考察者纷至沓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了一个高潮。而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知识界的觉醒使一批抱着固边强国愿望的有识之士也形成了一股西行考察的热潮。尽管这些探险考察者的目的不同,一些人的行为受到指斥,但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和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观察与探索着新疆,他们让世界了解了新疆。因此有人说,20世纪是重新发现中国西部的时期。 20世纪末,中国了近2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经济建设战略重点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设想被提出,而中国学术界也在西域历史文化、敦煌吐鲁番学与丝绸之路研究等有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总结10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西域的探险考察历史,让人们真实、准确、全面地认识西域、了解新疆,并为今后的考察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共识。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说,那些考察著述,不仅有着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也呈现了雄奇壮阔的西域风光、神秘诱人的古代遗址、多姿多彩的西域风情、惊险曲折的探险经历,更是难得一觅的出版资源。于是,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一套大型系列丛书《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第一版)。 丛书第一版总主编宿白,主编马大正、杨镰、陈重秋、荣新江,另设编委14人。丛书选题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外国探险考察者的著述。(2)中国历史上关于西域考察的著述。(3)现当代中国学者的探险考察及其著述。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实际出版过程中,主要实施的是第一项规划。共计出版了十余种著作,部分图书还以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面世。在这一过程中,编译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炼句结章、索证求实,其艰难程度甚至会超出原创作品;而主编运筹调度、加工润色、事必躬亲的作风也体现了传统的学者风范。丛书出版后,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随之而来的相关出版热潮,促成新疆人民出版社塑造出一个自有品牌。 2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对西域探险考察的认识更加明确,了解也更为深入。当更多的资料被发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呈现在面前时,新疆人民出版社决定编辑出版《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第三版。在新版中,除保留原有的部分选题外,又新增了20多种,计划出版30种。在新版的选题中,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是基本原则。在西域探险考察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富于生动细节、符合一般读者阅读兴趣的著作被优先选用。中国作者原创性著述占有一定的比重,是新版图书在选题结构上最明显的变化。图文合一、相辅并重是这次新版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近年来西域探险考察的研究进展与新的发现是修订整理的依据;读者定位与市场反馈是必要的参考:而由主编为每一部著作写一篇导读性序言,则是继续保持的风格。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大正先生为丛书撰写了总序,提纲挈领,开宗明义。读者藉此,不仅可对西域探险考察的性质与意义了然于胸,对正确认识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将获益良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西域探险考察大系》第三版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美国人兰登·华尔纳(Langdon Warner)的名字,早已为许多中国人知晓了,但他当时自北京取道洛阳、西安、兰州到敦煌揭取莫高窟壁画的详细过程,除了敦煌学专家、学者外,恐怕很少有人了解。早在1926年由美国纽约花园城出版社出版的《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是华尔纳在1923年第一次率福格中国考察队赴敦煌后写成的考察记,记录了此行自始至终的详情。尽管多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华尔纳来华考察问题时,曾引用过该书英文版的部分内容,但国内尚未见到中译本。 蒙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的鼓励并惠赐该书的英文原著,我们不揣浅陋,将它翻译了出来,为了使读者详尽地了解华尔纳来华活动的一些更多情况和背景,我们将华尔纳在1925年第二次率福格中国考察队考察安西榆林窟的研究报告《万佛峡:一个9世纪佛教壁画洞窟的研究》也翻译了出来。该报告是第一部榆林窟研究专著,在敦煌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我们将它作为本书的附录一。华尔纳第二次考察的同行者,北京大学陈万里先生的《西行日记》,对研究华尔纳第二次来华考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也是很少见到的当时由中国人写的西部考察探险著作,我们也将它收人本书,作为附录二。 译文由荣新江和南开大学陈海涛两位先生审核斧正;荣新江先生的序和兰州大学王冀青先生的长文《华尔纳与中国文物》,为本书增添了不可多得的学术研究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杨镰先生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出版,并将此书收入《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中;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敦煌吐鲁番北京资料中心申国美馆员、甘肃档案学校马春兰讲师等同志提供资料等多方面的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译本第一章至第九章,附录一的第五章至第八章由姜洪源翻译;第十章至第十五章,附录一的第一章至第四章由魏宏举翻译。译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