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宿奕铭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响彻中外,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它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宿奕铭编著的《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为读者讲述王守仁好的人生哲学。

内容推荐

宿奕铭编著的《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讲述了:心理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有人说: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也有人说:中国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年),幼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射侯爵。由于生逢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他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融儒、道、释诸学于一体,集各家之大成,独创“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因而,他被誉为一代“心学”宗师,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他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被称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心学大师和神奇圣人王阳明》为读者讲述王守仁好的人生哲学。

目录

神奇圣人王阳明

第一章 六世书香,神奇少年横空出世

 有子生于彩云中

 书香门第,承继香火

 少年得志

 锋芒乍现

 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另类出走,试马居庸关

 “竹”悟

第二章 潜心向学,屡败屡战三探科举路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学的境界

 落第的苦闷

 组建龙泉山诗社

 为圣路上两彷徨

第三章 初人仕,运筹帷幄小试牛刀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东乡试

 言事下狱

 依赖心理化险为夷

 贬为驿丞,北风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遭贬谪,龙场悟道石破天惊

 偶得“阳明小洞天

 何陋轩与君子亭

 龙场悟道,吾性自足

 贵州讲学,提倡知行合

 千古奇文《瘗旅文》

第五章 时来运转,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西辞龙场东归去

 安民于庐陵

 刘瑾伏诛,仕途出现转机

 传道于京师

 打通朱陆

 原来这才是《大学》

第六章 破山中贼,一代儒将谈笑间屡建奇功

 在滁州的岁月

 桨声灯影,布道金陵

 任南赣汀漳御史巡抚

 漳南战役

 提督南赣军务

 用兵横水、桶冈

 智取三浰

 设平和、崇义、和平三县

 举乡约,办社学,衙门成了书院

第七章 平宁王乱,用兵如神力挽内乱狂澜

 宁王挑起了反旗

 与宁王交战

 决战宁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争夺宁王朱宸濠

 让功给皇帝

 不给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满天下

第八章 破心中贼,证道传道成就千古圣学

 京中争论大礼议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证道

 立马横刀平乱

 袭破断藤峡、八寨

 最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复其言

 千古毁誉,听其自然

传世绝学——阳明心学

序 阳明心学的影响

 心学的流传

 心学对中国的影响

 心学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欲修身,先养心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空心,才能容万物

 让生活回归简单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朴实的人生态度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至诚胜于至巧

 不欺不诈,信守承诺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圣人和贵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君子如玉亦如铁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养一身浩然正气

 好德如好色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顺在当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为父母尽点儿心

 有诚心,才能让父母宽心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身外物不奢恋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养心在于寡欲

 荣辱毁誉皆泰然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徒有虚名不中用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喜乐心:常思一二,不思八九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沉浮动静皆人生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无执无着,无滞无留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时时微笑,雨打芭蕉也无愁

 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笃行之

 把学问用在实处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细心: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学无息止,巅峰之上有巅峰

 把握现在,认真做每一件事

 不懈追求,不给自己定底线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十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苦不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人生需要经过反复磨炼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第十一章 反省心: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终日不忘反省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辞不可太露骨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少妄言,多好话

 言满天下无口过

第十三章 包容心:能容能恕,厚德载物

 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忍小事成大事

 心存厚道,宽容他人

第十四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爱出者爱进,福往者福来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爱人者人爱之

 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十五章 平常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饥来吃饭倦来眠

 有时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生命任其流衍,心体安稳平裕

 随时随地,随遇而安

 平常心,心平常

 抱朴守拙,藏行不露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第十六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低头是一种智慧

 在其位,善谋其政

 上梁正,则下梁不歪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做伴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得安身

 在低潮时进去,在高潮时退出

 方圆处世,克服轻傲事事顺

第十七章 果敢心: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勇而无谋是大忌

 用兵之法,攻心为上

 应时而变,兵贵在“活”

 因地制宜,因时而化

 制胜战术应变化多端

 抓住时机,一击制胜

 不打无准备之仗

 以诚心制权术

第十八章 淡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不动心,不烦恼

 顺境逆境都能从容

 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第十九章 彻悟心:人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不逾矩

 以出世心境,做人世事业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人生犹如不系舟

 繁华过后总是空

试读章节

“山黯惨兮江夜波,风飕飕兮木落森柯。泛中流兮焉泊?湛椒醑兮吊湘累。云冥冥兮月星蔽晦,冰岐增兮霰又下。累之宫兮安在?……乘回波兮泊兰渚,睹故都兮独延伫。君不还兮郢为墟,心壹郁兮欲谁语!……”

五百年前的洞庭湖上,一叶扁舟逆水而行,一位青年站在船头低声吟诵。诗不仅是触景生情用来凭吊楚国大夫屈原,还是在凭吊自己。微风撩起了落在额前的散发,露出了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眸中透露出一路奔波的劳累,间或闪烁着些许忧郁,然而这忧郁又不同于哀伤、绝望,反而带着几分刚毅。

这位青年正是继二程、朱、陆后的又一位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因早年曾隐居在会稽阳明洞中,并创办过阳明书院,所以又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不但在明朝名动天下,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他的大名甚至还远渡重洋,传到日本,为时人所敬仰。

王阳明出身官宦地主家庭,祖上可以上溯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两晋时期,战乱频繁、时局动荡,很多中原士大夫举家迁往江南。当时,位居东晋王、谢、桓、庚四大姓家族之首的山东大族琅讶王氏也在其中。

王氏一族为晋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身份地位超绝一时,南迁之后,王家烟火续传,后人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逍遥生活,虽再未出过显赫人物,但也被视为书香门第,受到人们的尊重。

到了明朝的成化年间(1465~1487年),王氏家族的王伦,品行高雅,喜爱读书,尤痴迷于竹。自认月下抚琴,竹林吟诗乃人生乐事。家人受其熏陶,也是爱读诗书,胸怀宽广,对于富贵名利,都看做过眼烟雨,不甚在乎。

据传,王阳明的出生颇富神话色彩。

成化八年(1472年),王伦之子王华外出教书,儿媳郑氏身怀六甲,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准备迎接孙儿的到来。可是,直到立秋之后,儿媳过了产期数月,仍然没有生产。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眼看着儿媳怀孕已经十四个月了,还没有生产的迹象,王家上下焦急不已。虽然有哪吒的母亲怀胎三年,秦始皇在母腹中待十四个月的传说,但这毕竟不能当真。

一天,王伦的妻子岑氏夜晚入睡做梦,梦境中自己到了云雾缭绕的天庭,天门向她敞开,四处缭绕着仙乐,令她感到美不胜收。这时,从云朵深处飘来一位绯衣女子,怀抱着一个模样乖巧的男婴,仙女笑盈盈地将手中的婴儿交给自己。岑氏高兴地从梦中醒来,却真正听得一阵阵婴儿嘹亮的啼哭声,赶紧下床来寻找,竟然是从儿媳妇的房中传出,她赶紧推醒睡梦中的丈夫王伦。

王伦醒来,听到这般嘹亮哭声,猜想一定是个男孩。这时,家里的仆人前来报喜。岑氏迫不及待地进入儿媳屋内,抱起孙子,认真细看,竟发现同梦中的孩子一模一样。岑氏赶紧将孙子抱给门外的王伦看,并告诉他自己的梦境之事。王伦欢喜得不得了,直呼孙儿是上天赐的,来自天上的彩云中。

次日,王伦为孙子取名为:王云。

王伦的孙子来自彩云间的消息不胫而走,周围的人们也都纷纷前来道贺,大家端详着王云出生的那座小楼,越看越觉得是祥瑞之兆,于是将其称为“瑞云楼”。

王云一天天长大,一家人都视其为心肝宝贝,。小心呵护,生怕有一点闪失。尽管如此,王云还是与正常的孩童不一样。孩子虽然长得白白胖胖、模样乖巧,可是直到五岁的时候,居然还是不会说话。王氏一家使出了浑身解数,仍然无法使王云开口说话,这可愁坏了王伦。遍访名医,却无法弄清其中的缘由。

一日,王云正在与一群孩童嬉戏,从远处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和尚,模样甚为丑陋。和尚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也被吸引住了,驻足观看。他的眼光久久地停留在王云身上,并走过去与他交谈,王云自然无法答话。于是,和尚怜惜地抚摸着王云,感慨地说这个孩子应该是个神童,只可惜“道破天机”。说完这“道破天机”四个字,和尚也未解释原因,就转身离去了。孩童们不知什么意思,一窝蜂涌到王云家,将此事告之王伦。王伦听了孩童们的话,却也不解和尚之意。

此后,和尚的话一直围绕在王伦的耳边。终于有一天他悟出了其中缘由:莫非云儿不说话,是在于名字?于是,王伦就为孙子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守仁”。之后奇迹出现了,王云不但能够口齿伶俐地说话了,而且还一字不差地背出了一篇王伦时常吟诵的文章。一家人都非常惊讶,而他只是说,平日里祖父吟诵,就记下来了。大家听后,惊喜万分,都夸他是个神童,日后定当有所作为。

3-4

序言

王阳明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作为思想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政治家,他立下了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独具一格的心学思想流传至今,响彻中外,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期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圣贤书,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但在那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的时代,他却命途多舛,青年时科考屡试不中,及至二十七岁时才考中进士,正式步人仕途;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后再次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因而,王阳明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更有甚者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圣人,他们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第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第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第三,致良知的修养学说。王阳明摸索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因此,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注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脱,对改善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让疲惫脆弱的现代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是现代人修养身心的最佳指导思想;同时,王阳明的心学对现代人个性的发展、思想的自由解放、事业的开拓进取也都有着有益的启示。由此,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所有的一切都在召唤心灵的回归。王阳明的心学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

书评(媒体评论)

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初著名学者 魏禧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清初著名学者 王士祯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清未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曾国藩

王阳明的一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主义的体现,他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郭沫若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学者 杜维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