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个隐蔽的大国……《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作者苏三)以“大文明观”的宏观视角出发,分析了从远古截至1950年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发展,暗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主题的思考,顺便也涉及中国人一直焦虑不已的一些国民性话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苏三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个隐蔽的大国……《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作者苏三)以“大文明观”的宏观视角出发,分析了从远古截至1950年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发展,暗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主题的思考,顺便也涉及中国人一直焦虑不已的一些国民性话题。 内容推荐 《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作者苏三)以札记的形式,从源头开始,重点分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并对其异同进行了比较和探讨。《文明大趋势(中华文明及其命运)》书作者长期以来研究人类文明,将二者的异同讲得既生动又不缺乏学术含量,是一本较为优秀的大众通俗历史读物,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书中分析了从远古截至1950年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发展,暗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主题的思考。 目录 自序 上篇 从文明传播角度看中国史 导言 第一章 概说早期中国文明史 第一节 来源不明的“三代” 第二节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秦汉 第三节 混乱中的中国文明东南移 第四节 辉煌的隋唐时代 第二章 最近1000年中国历史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在世界上是否先进过 第二节 “崖山之后”的必然命运 第三节 不能分拆的元、明 第四节 “末代”命运不只属于清朝 第三章 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第一节 中国史前缺乏石材建筑说明史前文明落后 第二节 中国古都发展史昭显中国文明东南移趋势 第三节 中国文明南移例证 第四节 文明传播规律与摄影术传播案例 中篇 欧美现代化过程 导言 第四章 欧洲诞生大事记 第一节 8世纪:欧罗巴、基督教与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节 9世纪:北欧海盗时代 第三节 10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出现 第四节 11世纪:基督教与欧洲社会 第五节 基督教与欧洲政治 第六节 英国文明的历程 第七节 欧洲大学的出现 第八节 12世纪:东征与东西文明的交流 第九节 中世纪的基督教 第十节 13世纪:骑士精神、自由城市大联盟及英国的崛起 第十一节 14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文艺复兴运动 第十二节 15世纪:中世纪的结束与现代文明的发端 第十三节 16世纪:宗教改革与科技文明的开始 第十四节 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文明的飞跃 第五章 欧洲近代史札记 第一节 欧洲近代史划分 第二节 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第三节 回顾欧洲现代化起点 第四节 当彼得大帝遭遇康熙 第五节 启蒙运动与当时的中华帝国 第六节 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 第七节 工业革命与现代文明 第八节 西方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 第九节 1848年欧洲革命及英国特性 第十节 19世纪欧洲的城市化 第十一节 民族主义与德国崛起 第十二节 19世纪晚期欧洲激进社会思潮 第十三节 新帝国主义及童子军 第十四节 “一战”前后的欧洲大陆 第十五节 “一战”后中东欧与犹太人问题 第十六节 和平,你好! 附:美洲现代化两例 下篇 学生变老师:日本的崛起 导言 第六章 古代日本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历史 第二节 一个隐蔽的大国 第三节 天皇制与政治传统 第四节 日本封建贵族与武士精神 第五节 日本宗教的社会影响 第六节 与欧洲近似的日本国民性 第七节 日本人的独特审美 第八节 日本文学与女性地位一瞥 第九节 13世纪后日本的转折 第七章 最近500年 第一节 日本与西方的接触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与教育 第三节 “明治维新”前夜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国门大开:“明治维新”的开启 第五节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何在 第六节 明治维新时的政治与社会 第七节 改革进入深水区 第八节 1900年前后,日本进入工业化时代 第九节 20世纪的日本:大战将至 第十节 “二战”后的日本“和平改造” 第十一节 1950年代:转机与崛起 总结 附录:围绕科学与文化的杂思 第一节 欧洲现代化与基督教 第二节 影响文明与科学的可能因素 第三节 神奇的数字与数学 第四节 全球文明数据中的中国 第五节 中国的语言文字与科学 第六节 有关教育 第七节 审美、色彩与科学 跋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直到春秋时期,中国的基本情况变化不大。稍晚一些时间,山东以及淮河以北地区的文明发展明显,这意味着中国东部平原已经普遍适宜农耕文明,上一次冰期等因素形成的水患正在退去。而长江流域的楚地在春秋时期也开始初露峥蝾,尽管有证据表明楚人的根系与黄河流域有密切关联,但这个情况还是说明了南方水路对中国文明很可能已起作用。在此之前,长江流域一直有明显的外来文明痕迹,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文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楚文化应该也受到过类似的影响,所以才显示出与北方文化的不同。 对于中国的史前文明,我们目前所知不多,不管是主流还是非主流观点皆属大胆猜测。而我个人对于文明或历史的判断,多数建立在对人类文明传播的思考上,对此可以参看拙著《谈天说地》《汉字起源新解》等,简而言之就是“中国文明西来说”q)。 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与人口关联密切,人类社会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沟通与控制能力就将发生质变与更新,政治与经济都会同步发生变革。所以,对于不同时期的人口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是理解一个时代的前提。 公元前1000年,全球总人口接近五千万,公元前500年接近一亿,以今天中国人口占据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比例来计算的话,商周时期的总人口为一千万。假如商周文明吸引了中国地理上一半的人口,那么实际控制地区应有大约五百万人,其余广大边远地区散布着大约五百万人。春秋战国期间这个人数再翻一番。以春秋时期来论,假如将人口按照今天中国的约30个行政单位来划分,每个行政区(相当于省)约66万人。而现在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行政单位就能达到50万人,百万人口的县级单位更是屡见不鲜,以今天行政区划的约2000个县来计算,春秋时期每个县域的人口大约是一万,所以“荒无人烟”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地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今天,中国的人口密度太大了,已经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这个状况还引发了过度的竞争,造成生态失衡;而北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稀少,其密度接近中国古代。人口在古代是财富,在现代则几乎成了累赘。 在农业时代,人口稀少意味着传播因子稀薄,因为人本身就是传播工具。古代人口一直很稀少,至清代以前这种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频繁的战乱与饥荒是导致人口稀少的主因。史料形容1000年前隋末州县的萧条日:“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翠土之众,百不存一。干戈未静,桑农咸废,凋敝之后,饥寒齿切”。唐代贞观初年的景象是:“白伊洛以东,既乎海岱,藩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一直到500年前的明代,还有清代,填补人口的“行政大移民”仍时常发生,这说明即便是仅几百年前的社会,与今天人口稠密的现代社会也相去甚远。其间的文明传播速度自然也就大为不同。当然,文明的传播主要还是仰仗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改变,而非人口本身。 “西周”在西北的镐京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又向东于洛邑开辟“东周”,然后有春秋、战国。至公元前256年,周朝完结。第二节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秦汉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这个同样起源于甘肃附近、明显具有西戎特点的族群,重新将帝国定都于关中咸阳。中国文明的命运至秦为止,一直掌握在与中亚有神秘关联的半游牧人手中,考古证明他们的先人与中亚的斯基泰人有关。在此期间帝都始终处于中国西北,这说明了将外来文明传送至中国一直是由中亚地区完成的。 关中平原是通往中原的主要文明驿站。当时的传播工具比较落后,不能有效打破文明传播受到的地缘牵制。秦朝的强盛潜在受惠于中亚地区,于是最终未能移师中原。P9-10 序言 10年前,我无意中卷进文明起源研究,至今出版了8本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书籍,这期间有意无意关注到文明发展的规律。并且,文明之于我常常以千年、万年计,尺度很宏观,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宏观视角——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大文明”观,以区别于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 本书正是以“大文明观”的宏观视角出发,分析了从远古截至1950年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发展,暗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主题的思考,顺便也涉及中国人一直焦虑不已的一些国民性话题。而分析的方法,可能更多依靠了地缘传播逻辑。 撇开东西方差异不论,今天已是无可争议的全球化时代,不懂外语的几乎要被视为文盲,“不了解西方就是对中国的无知”也已是现实。无论人们反对还是欢迎,在2l世纪,任何对于中国的评价和设想若不放置在全球体系内,都将毫无价值和意义。因此,要真正了解中国,就,必须先了解西方这个坐标系。这就是为什么本书意在剖析中国,但很大一部分却是在谈论西方——包括日本,而前面中国部分只是个相对薄弱的铺垫。 胡适曾经说过“睁开眼睛看看自己,再看看世界,如果我们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请大家认清我们当前的紧急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救国……在这件大工作的历程中,无论什么……凡是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采用……” 当初胡适那代人救国于危亡的急切历历在目,中国在过去一百年里的曲折发展人们记忆犹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国歌里依然还在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大转型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与困境。就经济而言,中国却明显进八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自在境界,甚至“崛起”也已是内外共识。那么中国到底能“崛起”到什么样的高度?“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对中国的文明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度清理,或日总结与展望,十分必要。不过,以我一个非专业人员,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只能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自励了。 胡适他们所处的时代,中国正被日本侵略,面临亡国的关口。相较于那个时代,今天中国确实已经有所进步,但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新问题似乎更多了,而不是更少了;今天的人们不是更轻松了,而是更加困惑——当然。历史之河永远如此,新发展伴随着新问题就是个历史常态。在今天说“内忧外患”似乎有些夸张,但仔细想想,“紧急”与“危险”都不能算是危言耸听,故而我这样一个业余的历史研究者,偶尔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了真,最终也就产生了一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冲动与决绝。 以上就是本人不揣鄙陋发表浅见的初衷。无论如何,在一本文字有限的札记里阐述“中国文明发展”这样宏大而复杂的主题近乎一种痴心妄想,唯愿抛砖引玉吧。 最后补充一句或许不算多余,就文明起源问题我持“全球文明同源论”(即“中国文明西来说“)。我相信“西来说”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这本书就是要证明在“西来说”的视角下,人类文明有了新解,中国文明也有了新解。无论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你的世界都将因阅读这本书而得以改变。 2011年初稿。2013年修改定稿 苏三,于北京 后记 在这本札记编辑完毕之后,我阅读了一些书,其中包括大卫哈维的《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等,这些书给了我很多方面的启发。 传统视野中的历史只有时间的维度,并且是静止不动的时间。在我的视野里,历史的时间性本身就是流动的。在这流动的时间之上,加上地理空间的维度,历史就成为立体的,用哈维的话说就叫“时空之流”。这种立体本身又在发展变化,因为研究历史的学者在变化,所以这有点天文学中的“自转加公转”的意昧,就产生了多维动态的“旋”。面对复杂的历史,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恐怕还不够,还要用“旋”的眼光去看。 这本言说历史的札记毫无疑问与地理学关系紧密,以往有过一些地缘说理论,但对于时间和地理的结合强调得不够,也有人认为地缘说早就过时了,所以现在地理空间受到的关注就越来越少。美国学者索亚在<后现代地理学>中说,现代强调时问性而忽略了空间性,“空间总是被认为是僵死的、凝滞的、无辩证法可言的、一成不变的:而时间则是杂糅的、丰饶的、充满生命的,而且是富于辩证的”,所以,后现代重新肯定了空间在人类视野中的重要地位。我从历史学突然跨进地理学领地,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让我也“后现代”了一回。定性暂且不论,起码我很肯定我的这种空间意识来自以往对“中国文明西来说”多年的研究,那本身就是一种地缘传播论。所以,这种思维延伸到近现代也属正常。 以往读者常把我的研究归类为“考古”“历史学”“语言学““传播学”“人类学”等,不而足,但我始终觉得这些归类都不能完好地涵盖,根据我的随意方式,我也只将我的文字总结为“文化呼吁”。现在我想,假如一定要把我的研究归类的话,它可能属于个不知是否已建立的新学科文明学。 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曾有过将历史与文明分离的企图,这在本书的序言里也有一定体现。但我从来没有认真厘清过这个头绪,因为那不是很重要,我又不是做理论研究的,我的任务只是一面“呼吁” 面“破案”——侦破“中国文明如何起源”这个案件,但这本书离开远古的话题,重点在于“近现代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作为一个外语系出身的人,我最终的研究结果其实都摆脱不了“中西方文化对比”的痕迹,我的历史学也好,文明学也罢,其实更多是一种文化的对比,并且是针对当下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外历史文明对比。 文明如何起源?在哪里起源?全球不同地区的文明源流关系如何?文明又是如何传播的?文明有何发展规律?这些围绕文明的课题一直都是我关注研究的对象。无论有没有“文明学”这样一门学科,我的研究确实就应归于”文明学”!它与传统历史学的任务应有一定区别,是河岸与河水的区别,历史是岸,文明是水。历史学与文明学有何差异?历史学以时间为轴,并且以建立并充实“时间”的内容为任务,文明学也可以以时间为轴,但其是以研究文明的发生、发展规律为旨归。历史学可以研究文明,也可以研究文明之外的内容。这就是它们的主要差异。 到底有没有一个学科就叫“文明学”呢?本书付梓前我突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当时我正在一个山沟里养病,身边没有任何途径可供咨询。两天后我回到家中开始查阅“文明学”的有关信息。 手边有一本1980年出版的《辞海》,里面连”文明”的词条都很小,就更无“文明学”的踪迹,这说明截至1980年,“文明学”尚未出现。上网查后,发现已有“文明学”词条,但缺乏完整的说明,其概念为“研究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新学科,是人类世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规律探索的新思想体系”,并没有“文明学”的建立人与建立时间的介绍。看来“文明学”确实是一门尚未完善的新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起码以我前面所述的单纯围绕文明发生、发展的学科,似乎目前尚未为社会所知。 新时代必有新学科,这是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史中的一个规律。世界文明在20世纪到2l世纪交接之时,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拐点。在这个时期里,小的文化事件不计其数,大的则包括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这些现象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视野与思维,也让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有了一种空前的全新认识。这大概就是“文明学”浮出水面的大背景,也是我书写下这些文字的一个大背景。 通过编辑这本札记,我的一个心得是在20世纪里让中国人焦虑不已的诸多中国问题,可能既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也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整体的文明问题。这本书力求通过地缘传播的角度解释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与可能的命运。尽管本人学识有限,而且这些宏大的主题硬塞在一本小书里显然有些捉襟见肘,但也基本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这本书得发完成,要感谢很多朋友的帮助,他们是中央党校的李民教授,我的好朋友仲江。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有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未能一一注明出处,若有疏漏之处,烦请读者不吝赐教,我的邮箱是susanxuxu@126.com。 最后,祝读者阅读愉快! 苏三 2014年4月14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她对人类总体命运的关怀,审视全球文明史的宏大视野,力图进行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气度,都使她的著作闪烁着思想的辉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许宏 其实苏三一直都被人误读。真正认真读她书的人,会被她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所震撼一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人。 ——作家阎连科 此书是一本让我们开阔眼界、洞察现实的著作。在作者温雅的文字之下,是思维的强大张力和令人警醒的深刻广度。 ——作家毕淑敏 看完这本书,一身冷汗。我们的历史教育被她彻底颠覆掉了。苏三说得对与错仁者见仁,但我佩服她的胆量!思考国运与国民性者必读。 ——读者超级牙膏 感谢苏三改变了我的人文观、历史观、价值观。 ——读者金海龙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