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韬三略百战奇略(图文精释版)(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库
分类
作者 (汉)黄石公//(明)刘基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了姜子牙的《六韬》、黄石公的《三略》和刘基的《百战奇略》,陈伶编译的这本《六韬三略百战奇略(图文精释版)》对文章进行了翻译,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力求保持原书的语言风格。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六韬三略百战奇略(图文精释版)》收录了姜子牙的《六韬》、黄石公的《三略》和刘基的《百战奇略》。其中,《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

目录

六韬

 文韬

文师第一

盈虚第二

国务第三

大礼第四

明传第五

六守第六

守土第七

守国第八

上贤第九

举贤第十

赏罚第十一

兵道第十二

 武韬

发启第十三

文启第十四

文伐第十五

顺启第十六

三疑第十七

 龙韬

王翼第十八

论将第十九

选将第二十

立将第二十一

将威第二十二

励军第二十三

阴符第二十四

阴书第二十五

军势第二十六

奇兵第二十七

五音第二十八

兵征第二十九

农器第三十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三陈第三十二

疾战第三十三

必出第三十四

军略第三十五

临境第三十六

动静第三十七

金鼓第三十八

绝道第三十九

略地第四十

火战第四十一

垒虚第四十二

 豹韬

林战第四十三

突战第四十四

敌强第四十五

敌武第四十六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少众第四十九

分险第五十

 犬韬

分兵第五十一

武锋第五十二

练士第五十三

教战第五十四

均兵第五十五

武车士第五十六

武骑士第五十七

战车第五十八

战骑第五十九

战步第六十

三略

 上略

 中略

 下略

百战奇略

 第一卷

一、计战

二、谋战

三、间战

四、选战

五、步战

六、骑战

七、舟战

八、车战

九、信战

十、教战

 第二卷

十一、众战

十二、寡战

十三、爱战

十四、威战

十五、赏战

十六、罚战

十七、主战

十八、客战

十九、强战

二十、弱战

 第三卷

二十一、骄战

二十二、交战

二十三、形战

二十四、势战

二十五、昼战

二十六、夜战

二十七、备战

二十八、粮战

二十九、导战

三十、知战

 第四卷

三十一、斥战

三十二、泽战-

三十三、争战

三十四、地战

三十五、山战

三十六、谷战

三十七、攻战

三十八、守战

三十九、先战

四十、后战

 第五卷

四十一、奇战

四十二、正战

四十三、虚战

四十四、实战

四十五、轻战

四十六、重战

四十七、利战

四十八、害战

四十九、安战

五十、危战

 第六卷

五十一、生战

五十二、死战

五十三、饥战

五十四、饱战

五十五、劳战

五十六、佚战

五十七、胜战

五十八、败战

五十九、进战

六十、退战

 第七卷

六十一、挑战

六十二、致战

六十三、远战

六十四、近战

六十五、水战

六十六、火战

六十七、缓战

六十八、速战

六十九、整战

七十、乱战

 第八卷

七十一、分战

七十二、合战

七十三、怒战

七十四、气战

七十五、归战

七十六、逐战

七十七、不战

七十八、必战

七十九、避战

八十、围战

 第九卷

八十一、声战

八十二、和战

八十三、受战

八十四、降战

八十五、天战

八十六、人战

八十七、难战

八十八、易战

八十九、饵战

九十、离战

 第十卷

九十一、疑战

九十二、穷战

九十三、风战

九十四、雪战

九十五、养战

九十六、书战

九十七、变战

九十八、畏战

九十九、好战

一百、忘战

鬼谷子(附)

 捭阖第一

 反应第二

 内捷第三

 抵蠛第四

 飞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转丸第十三(亡佚)

 肤箧第十四(亡佚)

 本经阴符七篇

 盛神

 养志

 实意

 分威

 散势

 转圆

 损兑

 持枢

 中经

试读章节

【原文】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译文】

别人讲话,处于动态,自己沉默,处于静态。所以要根据别人的话来分析他的辞意。如果别人的话有不合理的地方,可反过去诘难他,那么对方必定会有应对之辞。语言有其可形容的形象,事理亦有其可类比的规范。既然语言有可形容的形象,事理有可类比的规范,就可以观察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要用事物来模仿;所谓“比”,就是要用辞意相比较。要把无形的玄理用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诱导别人说出来的语言与事理相合,也就得到了实情。这就像张开网逮野兽一样。多张一些网,汇集而来的野兽就会多些。如果把捕野兽的方法用在人事上,只要方法合宜,对方就会自己“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要经常拿着这个“网”,追逐对方,如果从对方的言辞上不能进行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的手段,使之感动,以体会对方的思想、情感,进而控制对方。自己返回去,对方再度来,双方言辞均有形象、类比,于是心中就有数了。反复地用言语攻击、偷袭对方,事虽万变但不失于“言辞”,用“言辞”申明大道。圣人以此诱导感化愚人、智者,使万事不容置疑。

【原文】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乎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媵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译文】

古人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这可以改变鬼神,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密。如果控制不周密,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实。要把形象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会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听别人讲话,自己就要沉默;想要敞开,就要先收敛;想要升高,就要先下降;想要获取,就要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是真实情报还是诡诈骗术。

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在事先确定法则。用反向形式来得到对方的回应,以观察其寄托,所以用这种反向思维的方法。自己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没有论及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事物。就像刺探敌情就要深居敌境,估计敌人的能力,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飞龙一样神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原文】

故知之始也,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未“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译文】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一样形影相随;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分析他人的言论而不偏颇失误,就如同磁石吸针一样没有差失,如同舌头吸取焦骨一样得心应手。自己暴露给他人的微乎其微,但却能迅疾地洞悉他人情况的变化。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准则。就如同阴与阳、阳与阴、圆与方、方与圆的关系一样相辅相成。在对方的基本情况未暴露之前,就应该用圆的道理来导引他;基本情况明朗以后,就应该用方的道理去控驭他。用人之道,无论升迁、黜退、贬左、崇右,都应该用“圆”和“方”的道理来操作。如果不首先制定出方圆进退的法则,管理下属就不可能公正有序。如果不掌握用人的法则和技巧,就会既丧失人伦情谊,又丧失事业成功的机会。首先制定出周密的方略,据此去控驭自己的下属,就能收功于无形之中,下属不识其方略的形、容、门、户,却在不知不觉之中按照方略的指挥行动,这可称之为“天神”。

P403-405

序言

所谓“六韬”,即指六种秘密的谋略,亦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全书分文、武、龙、虎、豹、犬六卷共六十篇,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问对的形式,对经国治军的基本方略及指挥战争的具体战略战术进行阐述。其中文韬、武韬两卷主要论述战略问题,龙韬一卷论述将帅问题,虎、豹、犬三卷论述各种条件下的具体作战方法。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人日本,18世纪传人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人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三略》分上、中、下三篇,内容比较简略,主要阐述的是治国兴邦、统军驭将的政治方略,同时也涉及到一些用兵打仗的具体计谋与方法。其思想体系不局限于一家,而是杂糅各家思想,尤以吸收儒、道两家学说为多。因此《三略》虽以兵书著称,也被视为一部政治谋略著作。此次出版,我们将《六韬》、《三略》合在一起奉献给读者,一方面是两书有“同源”的说法,另一方面二者在内容上确有相得益彰之处。

《百战奇略》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作者刘基,字伯温,明初军事谋略家。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

《百战奇略》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宋以前或是宋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1504)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他认为:只要“握兵者平时能熟于心,若将有事而精神筹度之,及夫临敌,又能相机而应之以变通之术”,那就可以建“成凯奏之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骠骑将军王鸣鹤认为:该书“殊足以启发后人,而战道略备矣”。清咸丰间满人麟桂认为:是书“启发神智,或不无所补”,等等。从明、清诸多论兵者的这些赞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该书在我国兵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影响和地位。

《百战奇略》作为一部专门以阐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要特色的古代军事论著,无疑应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它的思想价值。《百战奇略》在继承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典兵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战争实践经验所综述和总结的内容丰富的军事原则,它从客观实际出发,辩证地分析研究战争的思想方法,不仅对宋以后军事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及其指导原则,仍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它的学术价值。《百战奇略》一书所采用的以单音词设条立目的编纂体例,以古代兵法为立论依据、以古代战例为论证事例的论史结合、正反对比的著述方式,从现存古代兵书情况看是最早的,因而,它在我国军事学术发展史上起着发凡启例的重要作用。

《百战奇略》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而且搜集和存录了大量古代战争战例资料。这是《百战奇略》一书的又一特点。它搜集了自春秋迄五代一千六百四十五年(最早的战例是公元前700年春秋初期的楚绞之战,最晚的战例是公元945年五代末期的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间散见于二十一种史籍的各种类型的战(事)例百例。《百战奇略》所搜集和存录的百个战(事)例,一般都有战争发生的时间和资料来源,这为后人检索战争战例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极大方便。

《百战奇略》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也很有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词简义赅,通俗易懂。像《百战奇略》那样运用几近白话体论兵著述的古代兵书,在宋以前是不多见的。因此,《百战奇略》一书的产生,不仅开创了古代兵学运用通俗语言文字著书立说的先例,而且为进一步传播和弘扬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发挥了积极作用。明、清之际,《百战奇略》之所以被兵家一再刊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重要原因也在于它通俗易懂,好学好记。

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鬼谷子》是一部由鬼谷子讲授,后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而成的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政治理论著作。其作者鬼谷子的生平已无确考。最早提到他的《史记》认为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

《鬼谷子》阐述了战国纵横家所崇尚的权谋策略和言谈辩论技巧。今本《鬼谷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阖》、《反应》、《内捷》、《抵城》四篇,中卷含《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八篇,以阴阳捭阖为基础,说的是各种谋略权术的使用,颇适用于竞争环境。下卷含《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等三篇,其中述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其中自我修炼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此外本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编者

2011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