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滇王国上的小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雷平阳//雷杰龙//朱霄华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晋城是古滇国都邑,汉益州郡治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雷平阳、雷杰龙、朱霄华编纂的《古滇王国上的小镇》立体地呈现了晋城镇作为古滇文明发祥地的“前世今身”,进一步挖掘晋城镇作为古滇国都邑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保存历史的记忆,提升晋城文化旅游品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古镇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风土人情。

内容推荐

《古滇王国上的小镇》由雷平阳、雷杰龙、朱霄华编纂。

《古滇王国上的小镇》根据丰富而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写成,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了古镇的历史风貌、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一个岁月尘封中的历史古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晋宁文史资料。

目录

第一章 入滇记

 古滇国的都城

 “庄蹯王滇”之谜

 晋城,都中之都

第二章 活着的青铜

 滇王金印,抖落尘埃闪现的那个瞬间

 青铜传奇,那个苏醒的过程

 古滇国并非虚构

 晋城,听另一种青铜的声音

第三章 一个王国的背影

 经略西南,汉设益州

 晋城,弹指千年的风云

 晋城,辉煌的筑城史

 在重建与毁灭的循环中新生

第四章 盘龙佛光

 盘龙寺的正午和黄昏

 时光深处走来的古刹

 祖师崇照

 人文盘龙

 滇南灵境,佛光流照

第五章 担当:天下一僧

 寻找担当

 聊此借公车,实纵五岳游

 烟霞南来,除却青山只有吾

 一自为僧天放我

 天趣若随吾笔转

 在晋城,停顿

第六章 满城书香

 五步一举人,十步一进士

 寻访段氏遗址

 一门三进士的苏家

 唐氏家族:晋宁最大的科举世家

 消逝的文庙

 梅谷书院与象山书院

 清代的义学

第七章 晋城显宦:一门风雅的李氏家族

 一门四翰林

 寻访李因培故里

第八章 曾与梅花共一村

 一个来自明朝的村庄

 触摸典藏云南的地方

 方树梅,那位应该被雕塑的人

 方家营,那些依梅而居的人

第九章 水井边的天堂

 百花九井记

 井之城

 晋城井文化

 晋城水井的传说

第十章 昆明的后院

 晋城山水赛江南

 古镇即景

 徜徉在州府衙旧址

 张溟州祠堂

 新桃花源记

 鸟笼村访记

 圣贤画与乌铜走银

 泥塑大师段继昌

 故乡,或者昆明的后院

试读章节

青铜传奇,那个苏醒的过程

滇王金印的出土,使1956年12月28日成为一个在云南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也是一个让孙太初等新中国云南第一代考古工作者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同时,还使滇池边的晋城石寨山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丘一下子名扬中外。这一天下午,人们全都欢呼雀跃起来,多日的劳累一扫而光,纷纷停工围拢来争相观看。为了庆祝,孙太初等专家专门买来饼干,犒劳请来干活的工人们。而他自己也如约买来一只鸡请同事们吃了一顿饭,以示庆贺!对他们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可是奢侈的一顿饭。庆贺之后好久,孙太初他们的心情还难以平静。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了这枚金印,这次考古发掘就找到了灵魂,而传说中的两千多年前的古滇国从此将再也不是一个传说。

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许多许多的人,许多许多的因缘,或许等了太久……

长期以来,代表着云南古代文明之光的古滇国,在中外历史学家的眼中,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除了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寥寥几百字的记载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靠的文字记载了。因此,揭开古滇国之谜,成了史学界,特别是云南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揭开古滇国之谜的机缘的到来,从1953年秋天的某个日子开始。那一天,一位汪姓古董商人拿着五六件青铜兵器来到昆明的云南省博物馆,想把这些东西卖给博物馆。当时省博物馆的孙太初先生认真地看了这几件兵器后,发现它们的形制和文饰都不同于中原地区已经出土的古代青铜兵器。对青铜器颇有研究的孙太初马上敏锐地意识到,这几件青铜兵器的背后,可能孕育着云南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于是在请示领导同意后,他毫不犹豫地将汪姓商人手中的青铜兵器全部买了下来。但不知是古董商不愿说,还是确实不知道这些青铜兵器的出土地和收购地,孙太初始终没有问出青铜兵器的出处,这事成了孙太初心里急需解开的一个结。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太初与省文史馆的方树梅先生谈及此事。方树梅先生说,在他的家乡晋宁县的小梁王山,抗日战争初期曾经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但他也只是听过传闻,从未亲眼见过实物。精通典籍文献之学,号称“方古董”的方树梅虽然并不知道这些青铜兵器的确切出处,但他的话,无疑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敏感的孙太初先生有一种直觉,这些青铜器大约会和晋宁有关。

1954年10月,在孙太初的建议下,云南省博物馆抽派熊瑛、蔡佑芬两人到晋宁县作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的结。果证明方树梅先生所说确有其事,但出土的地点不是在小梁王山,而是在距小梁王山南面不远的石寨山。熊瑛等同志还从石寨村农民手中又征集到几件青铜兵器及一件磨制得非常精致的古代石犁,将其与馆藏的青铜兵器一比较,果然在造型和纹饰上都有很多共同点。另据村中的老人说,这座小山也是村里的风水宝地,村里人去世后大都埋葬在此,多年以来石寨山的村民们在山上挖墓坑时,经常都会挖到各种青铜器,然而他们不懂,大都当成废铜卖到昆明去了,听说还曾经被驻昆的法国人买去了不少呢。鉴于这些重要的调查线索,省博物馆决定马上报请上级批准进行一次清理发掘,以便弄清石寨山地下文物的状况,彻底揭开青铜兵器之谜。

谁也不曾料到,就是这么一座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其貌不扬的小山丘,竟然埋藏着一个两千多年前的秘密。浩瀚的滇池东南角的这座自平地突起的小山丘,山形呈枣核形,南北两头尖、中间宽,西面岩石陡峭,东面较为平坦,最高处至地平面仅30多米,长约500米,最宽处约200米。山前有一小村,名为石寨山村。

1955年3月,由文物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在石寨山作了第一次清理性发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果然不出所料,这次发掘一下就出土了各类青铜器数百件,其中不乏绝世之作,最为珍贵的是两件贮贝器,一件盖子上铸有2.5厘米~6厘米的18个立体人物,反映了古代的纺织场面;另一件是反映杀人祭祀场面的。

这一重大发现马上震惊了国内考古界。适逢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和文化部副部长兼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出国访问路过昆明,他们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了这次发掘出土的文物。凝视着这些形制特别,制作精美的古代青铜器,它们有的雕着牛,有的刻着鹿,还有的装饰着蛇的图案,郭老半天不做声,突然,他问道:“这些东西,是不是古滇国的?”

原来,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郭老,看到这些青铜器和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风格迥然不同,马上联想到了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云南滇池附近的古滇国。但《史记》中寥寥数百字记载中的这个国度,却在历史上丧失了踪影,逐渐演变为一个似是而非扑朔迷离的传说。有着深厚史学素养和史学敏感的郭沫若先生意识到,这些青铜器应该和古滇国有关,如果有进一步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青铜器是古滇国的,那这些珍贵的青铜器反过来又会成为研究古滇国历史的珍贵实物史料。那么,那云南的古代史、中国的古代史又将能够补写上一段浓墨重彩的珍贵文字。

今日回眸,应该无比感谢郭沫若先生的这句问话!因为正是这句问话,让晋城石寨山第一次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突然有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灵魂。在郭沫若先生的这句问话之前,寻找云南青铜器的行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大家虽然隐约明白这些青铜器的重要,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过郭沫若先生那样的大胆猜想,把它们和古滇国的历史明确联系起来。而在郭沫若先生的这句问话之后,继续发掘石寨山文物就有了明确的精神指向——寻找古滇国!而在郭沫若身边的郑振铎先生也为郭沫若先生的大胆猜想所振奋,在仔细询问了省博物馆的下一步打算后,当场拍板拨给专款和一台进口的经纬仪,帮助寻找古滇国的青铜之旅。

于是,就有了1956年11月开始的第二次更大规模的石寨山考古发掘。于是,就有了当年12月28日下午两点钟的那个时刻,就有了孙太初先生在6号墓葬底部亲手捧出的那颗滇王金印,就有了他与重见天日的滇王金印上蟠绕的金蛇纽的那次意味深长的对视。那是一次古滇国与今日,今日与古滇国的第一次对视。

在那次对视开始之后,古滇国埋藏太久的青铜传奇故事开始苏醒,与古滇国相伴的云南久远的青铜传奇开始苏醒。

P19-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