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看香草美人--对屈原的精神分析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金道行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本在网上热议,并被评为“最值得阅读”的书!

一本解读屈原上下而求美的书!

一本把屈原从神还原为人的书!

一本首次对屈原做出精神分析的书!

金道行的《我看香草美人--对屈原的精神分析》第一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解读屈原、解读楚辞,第一次将两千年来被送上神坛的屈原还原为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一个自恋与恋君永不协调,灵魂永不安宁的人

内容推荐

金道行的《我看香草美人--对屈原的精神分析》是一部打破两千年“屈学”模式与局限的书!

《我看香草美人--对屈原的精神分析》第一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解读屈原、解读楚辞,第一次将两千年来被送上神坛的屈原还原为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一个自恋与恋君永不协调,灵魂永不安宁的人。第一次提出“美”是屈原争鸣于诸子百家的一家。他的美虽然失败了,但他写成了诗,他成功了,他成了中国和世界的第一个以美为最高理想的抒情诗人。第一次从屈原故乡的大量民歌中、从巴人的图腾崇拜、婚丧习俗的研究思考中,找到了屈原与巴人的心灵感应,读出了楚辞与巴文化的水乳交融,从而认定楚辞应为“巴楚辞”。

目录

读出一个人间屈原(代序)

 一 屈原是精神分析的极好典型

 二 屈原全集与屈原全人

 三 屈原的人格分析

 四 屈原的人格悲剧

A卷:屈原全集意译

 屈原自传(屈原作品摘录与意译)

 第1篇 青春颂(《橘颂》意译)

 第2篇 迎神曲(《九歌·东皇太一》意译)

 第3篇 太阳神曲(《九歌·东君》意译)

 第4篇 云神之恋(《九歌·云中君》意译)

 第5篇 湘君恋(《九歌·湘君》意译)

 第6篇 湘妃恋(《九歌·湘夫人》意译)

 第7篇 神女恋(《九歌·山鬼》意译)

 第8篇 命运之神(《九歌·大司命》意译)

 第9篇 爱之神(《九歌·少司命》意译)

 第10篇 洛神恋(《九歌·河伯》意译)

 第11篇 送神曲(《九歌·礼魂》意译)

 第12篇 英雄颂(《国殇》意译)

 第13篇 楚魂归来(《大招》意译)

 第14篇 怀疑赋(《天问》意译)

 第15篇 牢骚赋(《离骚》意译)

 第l6篇 忠的辩白(《惜诵》意译)

 第17篇 美人怨歌(《抽思》意译)

 第18篇 美人之恋(《思美人》意译)

 第19篇 流浪江湖(《涉江》意译)

 第20篇 庙堂哀思(《哀郢》意译) 

 第21篇 我魂归来(《招魂》意译) 

 第22篇 悲风词(《悲回风》意译) 

 第23篇 惜别词(《惜往日》意译) 

 第24篇 绝命词(《怀沙》意译)

B卷:我看香草美人

 第一章 屈原的婚恋情结

 一 《九歌》里的女神

 二 屈原赋里的美人

 三 《天问》里的坏女人

 四 《离骚》里的女婴

 五 屈原的婚恋

 第二章 屈原的死亡情结

 一 屈原与彭成

 二 屈原与楚狂

 三 屈原与哈姆雷特

 四 屈原与白日梦

 第三章 屈原的自恋

 一 “露才扬己”与自恋

 二 爱国与“集体自恋”

 三 自恋与“自卑情结”

 四 “怨怼沉江”与自虐

 第四章 论《离骚》诗祸

 一 症候:《离骚》写在宫廷

 二 焦虑:《离骚》为何而作? 

 三 《惜诵》:见证出了大事

 四 “夺稿”:一场《离骚》诗祸

 第五章 我看香草美人

 一 屈原为什么写香草,不写香花? 

 二 屈原为什么写美人,不写美女? 

 三 香草美人是譬喻吗?

 四 香草美人与诸子百家

 第六章 屈原上下而求美

 一 屈原之前的美

 二 屈原的求美情结

 三 屈原求美的精神分析

 第七章 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

 一 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

 二 巴人与屈原

 三 巫风与巴风

 四 巴风与巴楚辞

C卷:我听下里巴人

 第一章 论下里巴人

 一 下里巴人就是“巴风”

 二 下里巴人的三峡之源

 三 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第二章 巴风女人歌

 一 “姐儿”:阿妮玛

 二 “幺姑”:妹的升级

 三 “郎”:阿妮姆斯

 四 “哭嫁”:母亲的节日

 第三章 巴风男人歌

 一 阳锣鼓与阴锣鼓

 二 跳丧与《国殇》

 三 男人与英雄崇拜

 第四章 土家歌师

 一 “日白”的艺人

 二 狂欢的酒神

 三 歌师与巫师

 第五章 土家“谈局”

 一 歇后语为什么叫“谈局”?

 二 谈局为什么使人快乐?

 三 谈局的心理分析

 第六章 巴风与楚辞

 一 五句子的思维方式

 二 竹枝词与文人创作

 三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四 龙凤虎共舞

D卷:读屈十五小品

 1 屈原的毕业之歌

 2 屈原的宫廷诗

 3 九歌的来龙去脉

 4 屈原的婚恋

 5 屈原身上的香草

 6 屈原心上的美人

 7 屈原问天

 8 屈原招魂

 9“夺稿”风波

 10 屈原的人格矛盾

 11 屈原自杀的心路历程

 12 楚辞是怎样炼成的?

 13 屈原与“众女”

 14 屈原的哀荣

 15 谁能理解屈原?

E卷:附录

 附1 屈原世系大事记

 附2 姐儿排(五句子情歌50首)

 附3 桐城时兴歌(古代五句子24首)

 附4 “谈局”采风录

 附5 本书九大新思路,十大新观点

后记

试读章节

还应该看到,屈原为什么要如此。忠君”并极力把守“忠君”的声名呢?因为他自知“出身之贱贫”。他的家族并非近亲的望族,以致分封到边远的秭归,父辈也没有显赫的地位,甚至还有巴楚的“双重血统”,而非纯粹的楚人。这些身份的所短,形成了他的心灵的创痛,他生怕“揭短”。他的失宠与“众女”的嫉妒,他不能不与自己的“短处”联系起来。因而他更要靠“忠君”,这也是不得已。而一旦得君王之宠,他怎不感激涕零!

历来关于屈原的“去留”问题,实质也是一个“忠君”的问题。屈原并不是不想“出国”,尤其是在遭遇“党人”攻击和王怒而疏之以后,他也曾多次想“高飞…,想“远逝”,“吾将反”,灵氛占卜也屡劝他“思九州之博大”,“何怀乎故宇”。他还多次写到伍子胥,称赞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的忠君情结成了精神桎梏,生怕“国外”连这点“沾亲带故”也没有,更不用说跟他有“成言”的楚王。因此,他犹豫狐疑,每次都作罢了。屈原的“去留”表现了他的心灵激荡与斗争。他的“爱国”里有激烈的心理冲突,“爱国”也是心灵的自慰。

弗洛伊德还认为,“人们自幼就具有对父亲的渴望”,父亲就是“伟大的人”。同样,一切“伟大的人就是权威”,“因为他是父亲的替代物”。这样,获得父亲——伟大的人——权威的爱,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也具有“自恋特征”。我以为屈原的忠君,在他的心目中,君也就是“父亲的替代物”。这样,“父亲——伟大的人——君王”就成了一个权威的链条,因其爱而产生自豪感,即自恋。不妨说,屈原的忠君情结,也是“崇父情结”。

“忠君情结”或“崇父情结”,就是屈原爱国的心理基础,或自恋实质。后世极力推出屈原的“爱国主义”,却与屈原原本的心理结构迥然不同,是按照后世的意识形态诠释和嫁接的,只是到屈原的作品里寻找例子而已。其结果,屈原当然也“声名显赫”了,但却使得屈原今不今,古不古,成了一个概念和符号。

闻一多先生早已看到“在思想上,存在着两个屈原。一个是‘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集体精神的屈原,一个是‘露才扬己,怨怼沉江’的个人精神的屈原”。这里说的“集体精神”就相当于“集体自恋”,是屈原和后人“集体”化的心理,屈原成了神;而“个人精神”,则应该是屈原本我的自恋心理了,他才足以是个人。两个屈原,两个“爱国”,不能不在精神分析中区分开来。  屈原在表现他的自恋和“集体自恋”时,明显表露了他的诗人气质。我们在看到屈原的自恋时,也很容易同时看出他的诗人本色。这就是说,屈原的自恋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他非常坦白,从不掩饰。他感情用事,灵魂裸露,字里行间喷发着心灵的激情。这正是作为一个诗人的做派。

《橘颂》抒写自己“横而不流”,“独立不迁”,“有以异兮”,其高傲的口气是直截了当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其自我欣赏,自我夸赞更是大言不惭。无需通读全诗,只需随便浏览几句,一个踌躇满志的翩翩少年自恋者的形象就如在目前。《橘颂》姑且还是他的初露锋芒之作,算是不成熟。而到了写“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涉江》,已是放逐的晚年,仍然自我欣赏,自我夸赞,有增无减,岂不到了惊天动地的地步?还有《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皇天集命,维何戒之?”质问苍天,怀疑一切,连问172个问题,只差怀疑自己了,更是大胆的自恋。

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故后主之词,天真之词也。他人,人工之词也”。说的尽管是李后主(煜),我以为屈原何不如此!而且他比李煜更显出自恋的坦白琪诗人(词人)的赤子之心,何其天真得可以!闻一多在评析孙次舟说屈原是“文学弄臣”,“充满了富有脂粉气息的美男子的失恋泪痕”时,也说到:

我每逢读到这篇奇文(《离骚》),总仿佛看见一个粉墨登场的神采奕奕、潇洒出尘的美男子,扮演着一个什么名正则,字灵均的“神仙中人”说话,(毋宁是唱歌)但说着说着,优伶丢掉了他剧中人的身份,说出自己的心事来。于是个人的身世,国家的命运,变成哀怨和愤怒,火浆似地喷向听众,炙灼着、燃烧着千百人的心——这时大概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演戏。还是骂街吧!从来艺术就是教育,但艺术效果之高,教育意义之大,在中国历史上,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闻一多说的正是对屈原的诗人气质的印象。其掩饰不住的赤子的天真,非常形象而逼真。至于说到屈原的身份,闻一多并不反对“文学弄臣”的界定,却更明确地把屈原论证为“一个文化奴隶”,而且是一个“站起来又被人挤倒”的“文化奴隶”。

我以为这样判断也无不可;但更准确地说,屈原那时大约是“文学侍臣”。赵逵夫先生在论及屈原为左徒之前的任职时说,“他应是在楚兰台讲习学问,并充当文学侍臣的。他在怀王十六年以前深受信任,也反映出此前他同君王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这也是常常接近君王的文学侍臣所具有的特征”。屈原那时不仅常常接近君王,而且常在各种公众场合展露文学才华,为君王吟诗作赋,如《大招》、《九歌》等都是;还包括《大招》和《招魂》里说的“造新歌些”,“同心赋些”,“投诗赋只”等那些事。

屈原在宫廷里显然是个很活跃的人物。他的自恋人格使他不甘寂寞,而汲汲于表现自我。他的诗人气质也使他热情澎湃,锋芒毕露。这样,他就极容易受君王之宠,也极容易招“众女”嫉妒与挑拨,从而又惹君王生怒。后来发生的“《离骚》诗祸”,“被人挤倒”,及他后半生的一切烦恼忧伤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的诗人气质表现出情感丰富,想象飞驰,思维活跃的特点。因而总是想人非非,不肯就范。我所以断定《天问》是他在宫廷时期的作品,就是基于他这时头脑正聪、自恃正高的缘故。由此,他看到孔子有“仁”,孟子有“义”,老子有“道”,庄子有“无为”等等,他也想力图推行他的“美”的思想。可是他却缺少思想家的理性与冷静,更没有思想家的开阔与宽容。他自我设计“美政”的政治蓝图,以实现崇高的政治抱负。可是他却没有人格面具,太没有政治家的铁腕与策略。他忠于楚王,却不明白王只需要他做个文学侍臣,并不需要什么“美政”。屈原太自信了。他崇尚伯夷,又不能像伯夷那样坚守而有傲骨。他太骄傲了。他常比伍子胥,但又不具有伍子那样变通的气质。他太理想化了。他崇拜彭咸,但他至死也不明白彭咸只是一个虚化的传说……

屈原的自恋型人格,生成是只能做诗人的。尤其是他的后期,他将自己的灵魂赤裸裸地倾泻在诗里,带着他的血,他的泪,他的牢骚,他的愤懑。他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最痛苦的灵魂。他成功了。自恋,赤子之心,正是“词人(诗人)所长处”。可是,他却葬身于思想与政治的漩流。他“人世”的失败是人格注定的。P101-103

序言

我是屈原二千三百年后的读者。我从年轻时起,大半生都在屈原出生的下里巴人发祥地读他的作品,每每用心去聆听心。读到了古稀,我还想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

屈原的人格是矛盾的,他愈到后来愈陷人人格的矛盾。用精神分析通读屈原作品,读出了他在《橘颂》时期少年意气式的原始自恋;《九歌》时期则陷入婚恋的狂热;在《天问》时遭到婚恋的挫折,转而对女人反感。于是,到《离骚》时崇父情结达到高峰。他自恋而又自卑。怀抱美的理想而又与现实脱节。他恃才傲物,仿佛刚强,却很脆弱。他不齿于阴阳两面,却又不会审时度势。他空怀“美”的理想,却与现实矛盾。他坚持独立的人格,但又害怕孤独,非常计较君王和别人的理解。他有时也很果敢,但面对“远逝”和“死直”,却又“犹豫而狐疑”。综观屈原一生,早期陷人极端的自恋与美人之恋这两个中心的矛盾中,后期他又钻进自恋与忠君的两个中心的矛盾里。总之,屈原终生都处于两个心理中心的矛盾,它们不能调和、不能统一,在心里打架,以致一生痛苦,不得安宁。班固说屈原“露才扬己”,闻一多说屈原“最突出的品性毋宁是孤高与激烈”;我觉得这都很确切,但却只看到了一半。孙次舟说屈原“天质忠良”,“心地纯正”,及“忠款与热情”[4.252.]我觉得也很中肯,但也只说了一半。我认为,屈原的人格乃是“孤高与激烈”和“天质忠良”,‘‘心地纯正”兼而有之,并且矛盾着、抵牾着、冲突着,以至拼命地压抑,在痛苦中煎熬、挣扎。屈原活得太痛苦,他的痛苦只有向他的诗倾吐。屈原终于精神崩溃,“怨怼沉江”,他成了政治迫害狂。但从精神分析读他的自杀,未尝不是人格矛盾的必然。屈原的死是人格的悲剧。

我读屈原作品,除了用精神分析以外,还把屈原及其作品放到下里巴人的文化背景下考察。我在巴人发祥地工作和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我似乎见到了巴人的热血在屈原心中及其楚辞的字里行间流淌,这是内在的精神血脉。尤其是以《天问》为代表的不羁的越轨思维,和以《离骚》为代表的“酒神精神”,以及真诚地抒写自我的勇气,仿佛都从巴人的血脉中来。屈原的人格弱点似乎也与巴人的精神血脉不无关系,如他就耿耿于怀自己的“身之贱贫”。于是,我的书里不惜花费很大的力气寻觅下里巴人的足迹,希望有助于对屈原的精神分析。

对屈原进行精神分析,以屈原为镜子,可以审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定位。中国知识分子有的是热情,有的是才华;但始终没有健全成熟的人格,以致常常出现自我错位,才华横溢而昙花一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以他的文字和生命,提供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精神财富。他不是神,不是圣;他是人,他有七情六欲,也有人格弱点,更有人格矛盾甚至冲突。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我的《读屈十五小品》,就是以屈原为典型,慢慢说到知识分子的人格启示上去。用精神分析读屈原的24篇作品,读出了一个人间屈原。

后记

我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很多写作的梦,好梦、坏梦、噩梦,更多是黄粱梦,现在基本上都做完了。我最后梦见了香草美人,这是一个美梦。

回想十几岁喜爱文学之初,正值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入“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我是多么自豪。进入大学中文系后,读屈原的作品成了我的专业,我还读了闻一多、郭沫若、游国恩、浦江清等先生的屈原研究。我激情洋溢地朗诵郭沫若的话剧《屈原》里的《雷电颂》,愁肠寸断地唱着他写的《湘累歌》:“泪珠儿快要流尽了,爱人呀,还不回来呀?我们从春望到秋,从秋望到夏。望到海枯石烂了,爱人呀,回不回来呀?”后来观看由吴楚帆主演的香港电影《屈原》,我更敬佩得五体投地。然而,奇怪的是,屈原愈“伟大”,我的印象愈模糊;我的印象愈活灵活现,屈原愈不“伟大”。这样,屈原对我成了一个谜。

1963年,我告别了武汉,发配到宜昌山区教书。我知道这里是屈原故土,年轻的心也曾浪漫地想“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是十多年来我连屈原的一丝文物也没有看到。1979年春天来了,我还呆在长阳土家山寨的一个中学,等待“改正”历史的冤假错案。我穷得要靠借下月工资生活,又患着肝炎,不能如闻一多先生那样“痛饮酒”,但却有了“熟读《离骚》”的心情。于是轻轻地掏出浩劫时藏在床下的《楚辞选注》,白天在温暖的阳光下读,晚上伏在油灯下摇头晃脑地背。这应该是我认真读屈的开始,不禁心如奔马。想到屈原是中国最痛苦的知识分子,而他最痛苦的莫过于生前没有一个人理解;想到屈原死后两千年未必就得到了人的理解;想到我从屈原作品读到的为什么与前人不一样?……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的研究方向选择了写作心理学,却常常不由自主地用屈原做例子。如分析写作的潜动机举了屈原的性意识为例;论述读者意识时谈到屈原在作品里怎样把楚王当做倾诉的对象;我在阐释文学的审美与非审美的心理冲突,以及“苦闷的象征”时,更多举证了屈原投水自杀的“死谶”。世纪末我退休了,我的写作心理“三探”也探完了。随着三峡大学把“三峡文化研究”定位为办学的特色之一,我开始整理和思考数十年所熟悉和陶醉的三峡——长阳民歌。很快我写出了《论下里巴人》,论述下里巴人的源头是三峡——长阳民歌。学报主编邓新华先生给我发表出来,接着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这给我极大的鼓舞。  我在研究写作心理学的时候,认为写作是复杂的精神活动,所以特别用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当我读着屈原作品的时候,感受屈原的精神活动更加丰富。我甚至发现屈原是精神分析的最好典型,比弗洛伊德与荣格分析的达.芬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哈姆雷特有过之而不及。于是,决心以晚年的心血,投人对屈原进行精神分析的研究。其间,我几度去过北京,还常去北大借书买书,博雅、野草、风人松、国林风等纯学术书店使我大开眼界。书店还给我打印楚辞和精神分析的书目,我觉得与屈原的精神靠近了。我恍然觉得屈原不仅在《天问》里提出了172个问题,而且他的每一篇每一句都在疑问,诘问,反问,质问。毋宁说,全部屈原作品就是他的惊世骇俗的“天问”!由此,屈原仿佛从他的“天问”里破谜而出。于是,我读出了他的人性,他的血,他的泪,听到了他的灵魂的呐喊……

读屈原和分析屈原,我紧紧地置于43年身处的三峡背景之下。这使我在《九歌》、《国殇》、《天问》和《招魂》里读出了下里巴人的声息和气质,从而发现屈原的精神血脉里流淌着巴文化的激流。于是我大胆以下里巴人梳理楚辞的渊源,看出楚辞实际是“巴楚辞”。这时我怎能不喜出望外:我曾经半个世纪踏着的文化土壤,原来正是屈原的原始遗迹!

精神分析和下里巴人就这样给我打开了通往屈原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真实的思路。我自知本书打破了传统屈学的宁静,是一本另类的研究。但我只是把本书当做“阅读史”的“这一个”。我没有专业的束缚,也没有功利的所求。故我的翻译、论文和小品,怎么想就怎么写。纵是错读,也不亦步亦趋。我希望得到指正,以求真知和认识一个历史的真人。本书虽是晚年的心血,却动用了我一生的积累,包括经历的苦难。所以我才能与屈原心灵相通,而不再是对神的敬仰。学术是知识分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看香草美人》不期然成了我的精神寻根,也成了我最快乐的学术。

本书于2009年完成。三峡在线热忱帮我在网上发表了部分章节,并为我提供屈原故里的精美图片。我的学兄和第一部中华民族史诗《龙凤神州》的作者刘泽僖最早看了我的初稿,给我写下近3000字的长信,他对屈原的“美”的生成背景作了历史的考察,使我受益良深。学兄彭泽福是在楚国郢中的故土执教一生的特级教师,他为我拍摄了兰台书院的照片,照片情谊弥足珍贵。在本书付梓前,长阳文化人林汇泉与戴曾群无保留地寄来哭嫁、跳丧的照片,原生态里跃动着《九歌》的神韵。八秩学长胡浩然寄来他亲手拍摄的沅江照片,为此手机电话传真信件快递电子邮件六管齐发,其急公好义,不减当年。三峡大学热心资助本书出版,已经是两年之中连续第三本了。老干部处组织老年科技协会专家对本书评审,表现了科学严谨的精神。其间石亚非、黄悦华、田强、唐暄富、吴卫华先生和晋久平女士对本书出版最为给力。承蒙长江文艺出版社和责任编辑秦文仲先生厚爱,给我连续出版了三本书,而且本书早在一年前就签署了出版合同。多得他们不计繁琐,使本书文质增辉。在此,我并表示衷心感谢!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但我仍然不无知音的爱护。我感念符号先生电子邮件里“天涯若比邻”的文人相亲,感念张道葵先生临别送我工艺品时说“看到它你会想起还有个朋友”的无价真情,感念吴柏森先生从座上站起来吟诵赠诗“几度思君寻白鹿”的书生本色,感念杨兰鑫学兄千里迢迢寄我中草药方的心之良苦,感念王德金先生帮我于危难时说“不是亲戚而胜似亲戚”的真诚善良。我感念我的休戚与共的家人。我感念绿叶与根的深情。

我痛惜青春的丧失,但从44岁到74岁,我用30年“赶快做”赶回了我应有的青春。写作心理学的“三探”耗尽了我的盛年精力,《我看香草美人》滴尽了我的最后心血。我终于可以说:我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懊悔。

然而,我的学问的快乐是以身体的透支为代价。每日伏案笔耕,吃饭午睡散步做家务仿佛都是围绕着写作。我总以为身体还过得去,可是为写作心理学我却大病一场,为本书我又病了三次。有一次在北京还送去急救,这次我看校样和写这篇后记也是在连续37度以上的酷暑。现在,我最感对不起的是我的身体:多亏这瘦骨嶙峋,残年余热,熬出了300余万字……我把屈原还原为人,我自己也一样是人。因此,当本书问世之后,我要由写作转移到以健康为中心。我确实老了。我需要慢一点,懒一点。人生的美味我还没有尝过,我多么想与知我者一起在夕阳下玩一会儿。

2011年8月20日于武昌归去来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