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菌世界历险记》中,作者高士其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他以其诗人的情怀和极具人性化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菌世界历险记/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高士其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细菌世界历险记》中,作者高士其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他以其诗人的情怀和极具人性化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 内容推荐 《细菌世界历险记》是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之一。想了解你时时接触的微生物,那就进入神秘的细胞世界,远离看不见的病毒……作者高士其的这本著作闪耀着自强不息的光辉,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目录 导读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 ——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 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 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 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摩擦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 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衣料会议 光和色的表演 血的冷暖 星际旅行家离开 地球以前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笑 痰 梦幻小说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姓菌的这一族,多少总不能和植物脱离关系罢。 植物是有地方性的。这也是为着气候的不齐。热带的树木,移植到寒带去,多活不成。你们一见了芭蕉、椰子之面,就知道是从南方来的。荔枝、龙眼的籍贯是广东与福建,谁也不能否认。 我菌儿却是地球通,不论是地球上哪一个角落里,只要有一些水汽和“有机物”,我都能生存。 我本是一个流浪者。 像西方的吉卜赛民族,流荡成性,到处为家。 像东方的游牧部落,逐着水草而搬移。 又像犹太人,没有了国家,散居异地谋生,都能各个繁荣起来,世界上大富之家,不多是他们的子孙吗? 这些人的籍贯,都很含混。 我又是大地上的清道夫,替大自然清除腐物烂尸,全地球都是我工作的区域。 我随着空气的动荡而上升。有一回,我正在天空4000米之上飘游,忽而遇见一位满面都是胡子的科学家,驾着氢气球上来追寻我的踪迹。那时我身轻不能自主,被他收入一只玻璃瓶子里,带到他的实验室里去受罪了。 我又随着雨水的浸润而深入土中。但时时被大水所冲洗,洗到江河湖沼里面去了。那里的水,我真嫌太淡,不够味。往往不能得一饱。 犹幸我还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希望娘姨大姐,贫苦妇人,把我连水挑上去淘米洗菜,洗碗洗锅;希望农夫工人,劳动大众,把我一口气喝尽了,希望由各种不同的途径,到人类的肚肠里去。 人类的肚肠,是我的天堂, 在那儿,没有干焦冻饿的恐慌, 那儿只有吃不尽的食粮。 然而事情往往不如意料的美满,这也只好怪我自己太不识相了,不安分守己,饱暖之后,又肆意捣毁人家肚肠的墙壁,于是乱子就闹大了。那个人的肚子,觉着一阵阵的痛,就要吞服了蓖麻油之类的泻药,或用灌肠的手法,不是油滑,便是稀散,使我立足不定,这么一泻,就泻出肛门之外了。 从此我又颠沛流离,如逃难的灾民一般,幸而不至于饿死,辗转又归到土壤了。 初回到土壤的时候,一时寻不到食物,就吸收一些空气里的氮气,以图暂饱。有时又把这些氮气,化成了硝酸盐,直接和豆科之类的植物换取别的营养料。有时遇到了鸟兽或人的尸身,那是我的大造化,够我几个月乃至几年享用了。 天晓得,20世纪以来,美国的生物学者,渐渐注意了伏于土壤中的我。有一次,被他们掘起来,拿去化验了。 我在化验室里听他们谈论我的来历。 有些人就说,土壤是我的家乡。 有的以为我是水国里的居民。 有的认为我是空气中的浪子。 又有的称我是他们肚子里的老主顾。 各依各人的试验所得而报告。 其实,不但人类的肚子是我的大菜馆,人身上哪一块不干净,哪一块有裂痕伤口,哪一块便是我的酒楼茶店。一切生物的身体,不论是热血或冷血,也都是我求食借宿的地方。只要环境不太干,不太热,我都可以生存下去。 干莫过于沙漠,那里我是不愿去的。埃及古代帝王的尸体,所以能保藏至今而不坏者,也就为着我不能进去的缘故。干之外再加以防腐剂,我就万万不敢去了。 热到了60℃以上,我就渐渐没有生气,一到了100℃的沸点,我就没有生望了。我最喜欢是暖血动物的体温,那是在37℃左右罢。 热带的区域,既潮湿,又温暖,所以我在那里最惬意,最恰当。因此又有人认为我的籍贯,大约是在热带罢。 世界各国人口的疾病和死亡率,据说以中国与印度为最高,于是众人的目光又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了,以为我不是中国籍,便是印度籍。 最后,有一位欧洲的科学家站起来说,说是我应属于荷兰籍。 说这话的人以为,在17世纪以前,人类始终没有看见过我,而后来发现我的地方,却在荷兰国,德尔夫市政府的一位看门老头子的家里。 这事情是发生于公元1675年。 这位看门先生是制显微镜的能手。他所制的显微镜,都是单用一片镜头磨成,并不像现代的复式显微镜那么笨重而复杂,而他那些镜头的放大力,却也不弱于现代科学家所用的。我是亲尝过这些镜头的滋味,所以知道得很清楚。P6-8 序言 国家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新课标”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新课标”(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指定和推荐了具体的课外读物。从推荐书目可以看出,“新课标”把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阅读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而中外名著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因为中外名著是人类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与文明传承,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基于以上考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凭借自身教育研究资源,组织了一批学者和专家,包括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语文教育研究者、特级教师等,根据最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并吸收了一些权威学者最新的青少年阅读研究成果和阅读书目的推荐意见,精心编撰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本套丛书经过周到的考量和严格的筛选,最终选定了包含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中国古典名著、历史读物、科普科幻作品等各种类别的必读书目。 本套丛书是专门为广大中小学生倾力打造的经典读物,版本完善,内容准确,体例设置科学实用。丛书中的外国文学名著均为全译本,我们选用了著名翻译家的译本,并编排了大量的由国外绘画大师绘制的精美原版插图,其中大部分插图都是首次在国内图书中呈现。针对中国古典名著、国学类图书,我们邀请了包括蔡义江、张景、马东瑶等在内的众多学者和专家,由他们负责编写和把关,以确保此类图书的权威性与专业性。 丛书通过“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对名著的精髓部分、重点、难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文学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借鉴写作技巧,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还针对其中思想内涵较深的作品,组织原书的著译者和相关学者、专家编写了权威、专业的点评,通过对作品重点篇章、重要段落、内容要点、精彩语句的批注和评析,实现了对作品全面、深入的剖析与解读,使读者能够轻松领悟名著精髓,充分理解名著内涵,真正读懂名著、读活名著。 我们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其阅读品位。希望广大中小学生把本套丛书当成良师益友,与名著同行,在阅读中成长。 李观政 2014年6月于北京 后记 1995年第一届全国科普大会召开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士其的遗产》。该记者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一度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红红火火的科普创作,书籍、报刊、杂志的情况。与现今科普创作、书籍寥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刊物、科普刊物与文学刊物的比例应该是五比一或六比一。这是全民科学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科技专业户或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一位女委员提出了绿色科普的概念。何为“绿色科普”,她认为,社会也普遍认为“两院院士写科普,实质上是科而不普,因而应由科学家出命题、内容、框架,由文学家进行创作和加工。”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先生的科普创作中就已经解决。高老把科学、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上高度和谐的统一。高士其在科普作品中不仅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农妇与孩子都能明白。所以,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美流畅、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向科学的道路。 时间再回溯到199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高士其的传人在哪里?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时代产生不了高士其这样的科普大家?这个问题迄今未有答案,因而在高士其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高士其的成长道路。 那么高士其是怎样成长的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高士其、科学的高士其和哲学的高士其。 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大家的成长必须是文、理、哲三者并重,如果以一个大树来比喻的话,那么文化就是大树的树根,哲学则是大树的升华。而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教育、医学、艺术都是这棵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由此可见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恰恰是这样(读《文化道论》),高士其在三岁时,就读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学须知“云淡风轻正午天……”、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此外,还有《增广贤文》等书,而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尽在这些简单的经典之中了。四岁时,又读了孔子的《大学》《中庸》,一篇八百字的《大学》他整整背诵了八百遍,倒背如流。每逢家里来客人时,祖父就把小高士其叫出来,当众背诵。高士其则摇头晃脑地、吐字清晰地背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幼小的高士其虽然不懂这些古文的明确意涵,但却充满了莫名的喜悦和兴奋。他隐约地感到在这些语言文字后面,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幼时所背诵的经典字义,都一一的消化、理解和吸收了。文化的原理、传承的精神、历史的使命感也随之而建立了,当然,这与那个时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凌辱密切相关。 高士其在小学时期,几乎阅读了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如《封神榜》《包公案》《济公案》《儒林外史》《今古传奇》《徐霞客游记》《子不语》《薛仁贵》《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西厢记》《施公案》《说岳》《七侠五义》,也包括一些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如《小说月报》《福尔摩斯探案集》《黑奴吁天录》,等等。同时,高士其白天在福州明伦小学上学,晚上在家祖父继续教他四书五经。这些都奠定了高士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文学造诣。 高士其六七岁时,开始接触自然科学,他的一位叔叔给他讲了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知识。使他在脑海中浮起了对微观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在此后的明伦小学和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中,高士其正式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教育。在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他全面发展而又重点突出,他热爱化学,每次做化学实验时都十分准确。因此,他怀抱化学救国的远大理想,同时,他也喜欢数学,他为数学的奇妙变化而感到入迷,他还对微小的生物世界充满了兴趣。由于兴趣广泛,爱好众多,他获得了“博物学奖章”。赴美留学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又得到进一步的深造,这些都自不待言。 …… 1958年,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建国门古观象台旁,为高士其建立一座符合他身体状况和生活需要的特殊住宅,并圈以很大的院落。但高士其认为与机关的同志们离得太远了,隔绝了与群众的联系,他更愿意在机关大楼旁安家。于是就在全国科协所在地建立了一幢普通的二层小楼,这就是今天被人们所称为的“高士其小楼”。 小楼落成以后,每逢星期六、日,节假日都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在三年困难时期,机关的同事和青年朋友们经常在这里可以享受到高士其为他们提供的香烟、奶糖、饼干等稀有物品。记得六十年代初期,每天下班后,高士其喜欢在机关大门口等候下班的人们,与之亲切地交谈。 而当“文革”的风暴来临时,人们都纷纷躲避他,远他而去:他为此深感痛苦和不解。 从“文革”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他转了数千封人民来信,大都是冤假错案、学非所用、分居两地、工资工龄不合理,等等。 他不仅仅是将所学的知识回报给人类,他也以实际行动反哺着曾经帮助过他的人民。上海有一家人曾经全家被打成反革命,经过他长达七八年坚持不懈地转信和督办,反革命家庭变成了光荣之家。 的确,在父亲身边的几十年间,我从不记得他恨过什么人,耿耿于怀什么人。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难以释怀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他是属于人民的人,他把自己和人民融为一体。并为了他所爱的人民和青少年,孜孜不倦地从事创作,从他的创作中,他仿佛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和人类的整体升华。正如高士其在他晚年的一段格言哲理警句中说道: “不能设想,人类社会如果没有知识能够发展到今天,或许,人类早已消亡,或许,人类还在黑暗的深渊中踽踽行走。的确,没有知识,人类就不可能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度理性思维的崇高形象。”这不仅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也正是高士其的人民性之所在。 历史发展到今天,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高士其,走近高士其,理解高士其,与高士其的精神融为一体。 七十年前,高士其把带“人”字旁, “金”字旁的名字改掉了,他毅然宣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这黄钟大吕般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标志着高士其从小我、个我、私我走向了大我、忘我乃至无我的境界。 这一境界是什么呢?这就是中国五千年乃至八千年传统文化的圣贤精神,高士典睁恰就是圣贤精神的—个继承人,一个代表。看到人民的苦难、民族的危厄,高士其毅然宣布放弃自己的一切私利而无所畏瞑地去追求真理和大光明境界,这就是高士其改名的意义。宛如邓小平的幼年,他的名字叫“邓先圣”,11岁时,又改名为“邓希贤”。17岁赴法国勤工俭学时,才改名为“邓小平”,这意味着他与人民更加的接近与平等。可以说,这二者的意义是如出一辙而无分别的。 同时,高士其是人类现代精神的立交桥,融汇了科学、文化、政治、教育,等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左翼联盟,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为此,他是立体的,他汇聚了多方面的意义和象征。 今天我们读高士其的书,走高士其的路,成为高士其一样的人;成为高士其那样的科学家,高士其那样的作家,高士其那样的教育家;成为具有高士其精神的在各种工作岗位与领域的人才和栋梁,依然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呼唤和人民的呼唤。 由此我们可以说,永恒的高士其,永恒的经典,人类的高士其,人类的经典。因为高士其和他的作品都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而诞生的,集大成的东西是优秀的,而优秀的东西也都是集大成的。 高志其 2008年10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本套丛书中的国学、古典文学名著都是学生必须读的,他们精心组织专家编写,使其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极大地廓清了对经典的误读误解。值得中小学生、语文教师认真一读。 ——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古典主义普及研究会副会长 蔡义江 本套丛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采用了名家的全译本,编排了专业的解读栏目,搭配了精美的原版插图,内容健康,品位上佳,很值得中小学生阅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柳鸣九 我推荐学生阅读本套权威完整版名著。丛书紧扣新课标精选书目,科学地编排了“导读”“旁批”“要点评析”“考点精选”等栏目,能帮助学生领悟名著精髓,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 顾振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