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此次“拟话小说”单元推出的作品之一是刊于明崇祯年间的《鼓掌绝尘》。全书分为风、花、雪、月四集,每集描写一个故事。风、雪两集写的都是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表现出对人们渴望在爱情婚姻中掌握自己命运的合理要求的同情和肯定;花、月两集则通过对上至朝廷巨奸,下至帮闲篾片的嘲讽、抨击,批判、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痼和社会风气的浇薄.书中的故事多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讽今”、“嘲世”的共同特点。全书结构严谨,布局精巧,语言也较生动简练,富于表现力。
原书署“古吴金木散人编”,据此大致可知其为苏州人。书前“临海逸叟”叙中提到“兹吴君纂其篇”,可知作者姓吴,“金木散人”是其号,其余不详。
明代白话小说集。全称《新镌出像批评通俗小说鼓掌绝尘》,题金木散人编。分风、花、雪、月四集,对作恶乡绅恶霸有所嘲讽,抨击朝廷巨奸、科举制度,表现作者对明末封建统治的失望。
第一回小儿童题咏梅花观 老道士指引凤凰山
词:
香脸初匀,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赋与精神,全在秋波转。早是萦心可惯,那更堪频频顾盼。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来筵散春宵短。当时谁解两情传?对面天涯远。无奈云稀雨断,凭栏下东风吹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这首词名唤《烛影摇红》,说道世间男女姻缘,却是强求不得的。虽然偶尔奇逢,俱由天意,岂在人谋。但看眼前多少佳人才子,两相瞥见之时,彼此垂盼,未免俱各钟情。非以吟哦自借,即以眉目暗传,既而两情期许,缔结私盟。不知倩了多少蝶使蜂媒,挨了几许黄昏白昼。故常有意想不到的,而反得之邂逅。又或有垂成不就的,而反得之无心。及至联姻二姓,伉俪百年,一段奇异姻缘,不假人为,实由天意。所以古人两句说得好:“姻缘本是前生定,曾向蟠桃会里来。”正说姻缘二字,大非偶然矣。
如今听说巴陵城中,有一个小小儿童,却不识他姓名,在怀抱时就丧了母,其父因遭地方有变,把他抛撇在城外梅花圃里,竟自弃家远窜。后来亏了那一个管圃的老头,收在身边,把他待如亲子,渐渐长大。到了七岁,此儿天资迥异,识见非凡。晓得自己原有亲生父母,不肯冒姓外氏。遂自指梅为姓,指花为名,乃取名为梅萼。那圃旁有一座道院,名为梅花观,并适才那所梅花圃,却是巴陵城中一个杜灼翰林所建,思量解组归来,做个林下优游之所。观中有个道士,姓许名淳,号为叔清,尽通文墨,大有道行,原与杜翰林至交。
这许叔清见梅萼幼年聪慧,出口成章,大加骇异,时常对管圃的苍头道:“此儿日后必登台鼎之位,汝当具别眼视之。”苍头因此愈加优待,凡百事务都依着他的性子。那许叔清每见一面,便相嘉奖,遂留他在观中习些书史。
这梅萼虽是有些儿童气质,见了书史便欣欣然,日夕乐与圣贤对面。一夜徐步西廊,适见月光渗淡,遂援笔偶题一律于壁上道:
疏钟隐隐送残霞,烟锁楼台十二家。
宝鼎每时焚柏子,石坛何日种桃花。
松关寂寂无鸡犬,檎树森森集鹊鸦。
月到建章凉似水,蕊珠宫内放光华。
右七岁顽童梅萼题
越旬日,杜翰林回到圃中看梅,便过观中与许叔清坐谈半晌,遂起身行至西廊,见壁上所题诗句,顿然称羡。又见后边写着“七岁顽童梅萼题”,愈加惊异,叹赏不已。便问许叔清道:“这梅萼系是谁氏儿童?而今安在?可令他来一见吗?”
许叔清道:“杜君,此儿因两岁上,不知谁人把他撇在梅花圃里,倒亏了那一个管圃的老苍头收养到今。杜君如急于一见,待我着人唤来就是。”杜翰林十分喜悦,只因自己无子,便有留心于他了。许叔清把梅萼唤到跟前,杜翰林仔细看了两眼,高声称赞道:“好一个小儿,目秀眉清,口方耳大,丰姿俊雅,气度幽闲。将来不在我下,决非尘埃中人也。”便问道:“你既善于吟咏,便把阶前这落梅为题,面试一首何如?”梅萼不敢推却,便恭身站在厅前朗吟一绝云:
不逐群芳斗丽华,凌寒独自雪中夸。
留将一味堪调鼎,先向春前见落花。
杜翰林听罢,心中惊异,便对许叔清道:“我看此儿年纪虽小,志气不凡。天生如此捷才,真是世间一神童也。”许叔清见他满心欢喜,便欲把梅萼引进,遂说道:“今日若非杜君对面,此儿岂肯轻易一吟。若只吟一首,恐不足以尽其才思,必当再吟何如?”梅萼道:“公相是天朝贵客,小儿乳臭未干,焉敢擅向大人跟前再撰只字。”杜翰林和许叔清同笑道:“不必过谦,仍以原题再咏。”梅萼再不敢辞,低头想一想,又口占一绝云:
玉奴素性爱清奇,一片冰心谨自持。
唯恐蝶蜂交乱谑,肯将铅粉剩残枝。
杜翰林拍掌大笑道:“许道长,此儿不可藐视,开口成词,一字不容笔削。即李、杜诸君,无出其右,岂非天才也耶!”许叔清道:“杜君所言极是,只因淹滞泥途,恐燕山剑老,沧海珠沉,那得个出头日子。”
杜翰林暗想道,我想此儿有此大才,异日必当大用。今我又无子嗣,他既无父母,便着他到我府中延师教诲,长大成人,倘得书香一脉,也好接我蝉联,真不枉识英雄的一双慧眼。便对梅萼道:“我欲留你到我府中读书,你意下如何?”梅萼道:“梅萼一介顽童,无知小蠢,得蒙公相垂怜,诚恐福薄,不足以副厚望。”杜翰林便着人去唤那管圃的苍头来吩咐:“你明日可到我府中领赏,白米五石,白银五两,以酬数年抚养之劳。”苍头虽是口中勉强应承,心里实难割舍,只得掩泪汪汪,相看流涕,叩谢而去。杜翰林把梅萼带到府中,遂与夫人商议。
P3-4
余主人龚君,延选经文诗画,嗣后房稿行世。因海内共赏选叙,索《鼓掌绝尘》小引一篇。
余素沉酣经史。咀嚼贤臣,风流荡宕,非不爱焉。于花前月下之趣,摈而不录久矣。归鞭当速,马啼迅疾,无暇览焉,主人取将竣之帙于手中,一展卷皆天地间花柳也。花红柳绿,飘拂牵游,即老成端重之儒,无不快睹而欣焉。乃知老成端重,其貌尤假;风花雪月,其情最真也。
人心一天地。春夏秋冬,天地之时也,则首春,非春不足以宰发育收藏之妙;喜怒哀乐,人心之情,则鼎喜,非喜无以胚悲愤欢畅之根。天地和调,则万物昭苏,人心悦恺,则四体卒盎。风光艳丽,不独千古同情,天地人心所不可死之性理也。夫小道可观,职此故耳。况《秋波传》、《诗媒记》、《红梅》、《桃花》梨园盛传,幽香喷人,宇内融融,兹帙可而媲美焉者。倘谓淫邪贼正,视为污蠹之物。桑间濮上,宣尼父何不一笔削去之。其中,盖有说焉。不惟淫欲炽而情态丑,足提千秋之邪窦,即合卺野而白发贞,亦足愧万古之负心。嗣有穴隙钻而龙门跃,阳台为飞腾之基矣。逾墙从而六翮凌,超越成鹏搏之遥矣!或一念幽情,开箕裘冠冕,片时佳会,结绝代芳声。舍此一途而不赏者谁?此余草书慕孙娘之舞;遐文欣苏小之歌也耶。
兹吴君纂其篇,开帙则满幅香浮,掩卷而余香钩引,入手不能释者什九,遂名之《鼓掌绝尘》云。虽然经目者以之适情则可,以之留情则不可。
赤城临海逸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