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痴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刘墉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回归的冬季,透过心灵的第三只眼睛,《花痴日记》作者刘墉感动着莱克瑟丝湖远离尘嚣的冰雪表情,一百多盆室内植物的暗香春梦,候鸟虫鱼的雪泥鸿爪,野火远厅的世外生活,天恩与过客的嶓然醒悟……十数年种花种菜的劳动,换得这一卷最乐最炫的作品,“只为娱己,不为娱人”!

美轮美奂的文字,匠心独运的绘画作品与偶得手心的摄影画面,刘墉自由出入三种领域,举手投手游刃有余,无不展示了这位才子的魅力与风采。

这莫不是在自然天籁中成就的么?

内容推荐

《花痴日记》是刘墉在一个冬天与自己心灵的对话,透过自然的风花雪月,反讽人间的爱恨情仇。纽约多年不遇的酷寒,使莱克瑟丝湖一夜冻透成黑冰,湖面上粉雪流浪,而刘墉的湖畔家中,因着一百二十盆花草而充满生机。暗香扑鼻的蜡梅、自恋的水仙、挂满屋檐的冰笋、湖面上的雪泥鸿爪……在这个寻常也特别的天地里,季节的界限开始消弭,无论年纪,无论贫富,肃杀的冬日里也掩藏着喜悦,一花一草,一个小小世界。

《花痴日记》可谓“十年磨一剑”,是刘墉先生经过了十年的知识积累和灵感酝酿,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为读者创造出美丽温馨的精神家园,传递着温暖欢喜的生活态度。在本书中,刘墉将自己喜爱的文字、绘画、摄影结合在一起,“最能体现完整的我”。

跟随刘墉先生的导引,跟随他的文字、绘画与摄影,跟随他思绪的漂移融合,一个冬天里的春天,毕现出平凡中的美好。你会发现,有时,角度微移,我们都会成为和他一样的生活艺术家。

目录

前言 莱克瑟丝湖的沉思

第一章 小寒

 剪梅 (一月六日)

 黑冰 (一月九日)

 风流 (一月十一日)

 暗香 (一月十四日)

 春梦 (一月十九日)

第二章 大寒

 吉橘 (一月二十一日)

 天恩 (一月二十四日)

 毒草 (一月二十六日)

 过客 (一月二十七日)

 洗牌 (一月二十八日)

 特权 (一月二十九日)

 阴岭 (一月三十一日)

 破瓜 (二月二日)

 凭吊 (二月三日)

第三章 立春

 年轮 (二月四日)

 煮石 (二月十三日)

 水脉 (二月十四日)

 花篮 (二月十六日)

 鸿爪 (二月十七日)

 忌日 (二月十八日)

第四章 雨水

 分家 (二月十九日)

 暗示 (二月二十三日)

 野火 (二月二十五日)

 锈痕 (二月二十六日)

 神离 (二月二十九日)

 运斤 (三月一日)

 鱼鹰 (三月四日)

第五章 惊蛰

 春水 (三月五日)

 观火 (三月八日)

 自恋 (三月十一日)

 暂厝 (三月十二日)

 世子 (三月十四日)

 湿雪 (三月十七日)

 呵护 (三月十九日)

第六章 春分

 杀戮 (三月二十三日)

 无花 (三月二十四日)

 苍生 (三月二十六日)

 尘泥 (三月二十八日)

 包养 (三月三十日)

第七章 清明

 偷渡 (四月五日)

 体罚 (四月七日)

 斩首 (四月十日)

 春雷 (四月十三日)

后记 花痴呓语

试读章节

煮石(二月十三日)

下午,艳阳,看温度在摄氏三四度,雪已经融得差不多了,便抱个盆子,到院里捡石头。

“捡”石头应该是“拣”石头,因为我专选白色的石头。雪初融,石头下面还是冰,有了水的滋润,那石头就显得特别剔透。举凡表面粗粝的,都适于在水里欣赏,如同毛玻璃,那“毛”面只要一淋水,就显得“透明”;石头更如此,经过亿万年,在河床上滚得地老天荒。由原先进裂时的有棱有角,变成圆圆的鹅卵一般,但是表面毛毛麻麻,毫不起眼,只有在浸了水之后,才显出它们的纹路。这也是“雨花石”必须放在白瓷碗里用水供着的道理;同一块石头,在水里与水外,像是同一个女子,在阳光与烛光下,能差十万八千里。

常有人在参观我浴室时,赞美我用的石材美,因为那是沉积岩,里面含蓄了贝壳化石,仿佛许多大海的流浪者,定下来,成为历史的痕迹。但每当朋友赞叹,我都会说,其实哪块石头不是岁月的见证?你在路边捡起任何一块石头,用金刚砂轮锯开,再把那“断面”打磨光滑,涂上蜡,保证都很美。有时候,外表看来丑死了的石头,切开来,会美得吓你一跳。

可不是吗!有一回去个石头店,看见许多粗粝如火山岩的小石头,旁边还放了把锤子,只要买下,就可以敲开来看,里面八成有个“水晶宫”。称那是“水晶宫”绝不为过,它是真正的水晶宫,里面空空的,四壁布满亮亮的水晶和玛瑙。我实在佩服那些捡石头的人,他们怎能由石头的表面,看出里面有水晶呢?我也很喜欢玛瑙的英文字agate,看来好像是a gate,一个门!那不就是一个门吗?让你进入另一个水晶世界。

我现在捡的不是“一个门”,是一块块白色的石头,它们不像玛瑙,外表不透明,让人看不穿;而是半透明的,使我一眼就知道它不是玛瑙。这世界上玛瑙毕竟比白石头少了亿兆倍,我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也没有耐性,去找那些自我保护、自我隐藏的玛瑙,我只要表面看来白白净净的白石头就够了。我也知道拿着璞玉,一块怎么看怎么不起眼的石头,跪在路边,请楚文王收下的是个愚忠的笨蛋,活该被剁去两条腿;就算后来真有人识了货,切开来、琢磨成“和氏‘璧”,赏了千万两银子,又岂能换回几十年的青春岁月和两条腿?我是一般的领导者,只要一眼看得透,身家清白,背景调查没问题的就成了。

没二十分钟,就捡了一大盆白石头进屋。

我直接由后门拿进厨房,在盆里注满水,放在炉子上煮。请别以为我要成仙,成个“煮石老人”之类。不过提到煮石,我倒真喜欢庾肩吾的句子——“煮石初烂,烧丹欲成”。这意象多高啊!既抽象,又具象,就像“扶风”,风是不堪扶的,石也是不能煮的。那齐白石、姜白石想必也爱此境,所以取名白石。中国文人很妙,他们爱装可怜,于是采薇、借山、煮石,都成了他们的斋馆名和雅号。

不过我煮石,可不想成仙,我是俗人,是真煮石,把那一颗颗刚捡回来的白石头,用大火滚水狠狠地煮,因为我怕里面有寄生虫。记得有一年去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的世界橱窗(EPCOT Center),在“大地馆”(Living with the Land)坐小电车,参观最现代的栽培技术;一棵棵果树菜蔬,有的吊着,有的像坐摩天轮,再拉着一根根管子,简直颠覆了我的田园之乐。整个看完,我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他们用长长的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着泥土,两头各插根管子,把蒸气由这头送进,由那头出来,好把泥土中的虫卵杀死的方法。我现在“煮白石”就是为杀虫,免得把外面冬蛰的小虫带进来,害了我的兰花。

把煮好的石头平铺在一个大大的浅盆里,注上水,水恰好没有淹过石头,然后端进起居室,把我那几盆宝贝兰花放在上面。这是我新想到的点子,为的是既不使兰花盆接触到水而烂根,又能利用盆里的水气,使冬天的暖房能有足够的湿度,供兰花吸收。

当然,我也可以自称“煮白石山人”,我是真煮白石,而且我捡白石是雅,煮白石是雅,以白石偎水养兰也是雅,岂是葛洪、韦应物这些吹牛的方士文人能比?

P78-81

序言

莱克瑟丝湖的沉思

这是一个作家在冬天与他自己心灵的对话,以“绵里藏针”的笔触,透过自然的风花雪月,反讽人间的爱恨情仇。

如果坐飞机,由纽约曼哈顿往东飞,过了“东河”,飞越广袤平坦的皇后区,看到世界博览会旧址的草原公园(MeadowPark),再掠过爱丽塘(AllyPond)的一片湿地,才离开纽约市的边界,就会看见一个高起的山头。山不过几百英尺,朝北呈阶梯似地一坡一坡下降,伸向“大颈区”(GreatNeck)外的海湾;向南先有个较大的落差,再平平滑滑地延伸向远处的大西洋;向东则是长岛,那个由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s)冲积出来的香肠型半岛。

山头上长满了树,像是一片丛林,但是掠过树梢,可以看见心型的一抹蓝,正好被四周的小山坡围绕着,这抹蓝、这片不过三十英亩的水,就是莱克瑟丝湖(L-akeSuccess)。

据地质学家研究,十五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这个山头远比今天为高,可能还相当陡峭。那时地球的气候寒冷,从北极、加拿大,一路下来都是冰天雪地,终年不融。厚达千尺的白雪一层压一层,变成冰。再由于地心引力,高处的冰逐渐往低处移动,成为了“冰河”。

冰河里不仅是雪和冰,也夹带很多岩砾,当它移动时,冰间的岩石摩擦两侧的岩壁和下面的河床,造成“切割作用”。一万年前,地球终于变暖了,冰河开始融解,由西南边的伊利诺州一点点退后。它也不是真退,而是因为南边的冰最先消融,所以看来像是往北退却。冰河融解的水被吸收或蒸发,其中夹带的大小石块则被留了下来,成为平原上突兀的“冰碛石”。

这长岛山头的冰河也渐渐消失,但有一大团冰,由于四周地势较高,被留在其间,虽然融解了,那水却不下去。原来因为经过几万年冰河切磨下来的石粉,留在水底。那石粉是慢慢磨出来的,细得像面粉,厚厚地积在底层,很难让水渗透,于是形成了这个冰河湖。

想当然,莱克瑟丝最早是印第安人的地方,直到十七世纪,荷兰人到了、英国人也来了。他们赶走土著,在湖边建起农场、锯木工厂和旅店。皇族也来旅行,像是英国的威尔斯王子(后来的爱德华八世),就是此地的常客。接着湖边建起高尔夫球场,艾森豪和鲍勃霍伯都来挥杆;湖边大道上,还举办了越野大赛车。一九四五年,国际人士也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在离湖不远的地方成立了联合国总部,有五十一国的旗子在此飘扬。短短五年间,开了八百多次会议,涌来一百六十多万的访客。

那时候的莱克瑟丝可热闹了,湖边的高尔夫球俱乐部总开派对,天空中有人驾小飞机翱翔(有一架掉进湖里,但人未伤),湖上可以泛舟、游泳,沙滩则成为日光浴场。但是交通太不方便了,湖边社区又不准盖公寓,使联合国三千多员工的住宿出了问题,加上居民排斥,联合国终于在一九五一年迁去曼哈顿。

莱克瑟丝湖又回复了宁静。居民们痛恨过去的喧哗,严格规定湖上不准游泳、不准泛舟、不准垂钓、不准打猎。湖边的旅店拆掉了,且划出四英亩的森林作为野鸟保护区,盖了野鸟观测站。在夏秋间张起网子,网住迁徙的小鸟,一一作记号,再纷纷放飞。人们早已发现因为这是个在平原上隆起的山头,又有湖和树林,是候鸟们的必经之地,从观察统计候鸟的数目和种类,可以分析自然生态的变化。

对于一只鸟,飞着飞着,能看见下面山头一片蓝蓝的水,大概很少有不停下来瞧瞧的。因此,莱克瑟丝湖成为百鸟乐园。一批又一批的候鸟——加拿大雁、绿头鸭、鱼鹰、海鸥到白鹭、苍鹭和蜂鸟换班似地,随着季节递换而来来去去。湖边的大石块上总看见鸬鹚和乌龟一起晒太阳,草丛中的花栗鼠和野兔引来鹞子和老鹰。湖水清澈见底,下面是冰河带来的各种岩石。有圆得出奇,大如人面的鹅卵石、条纹的沉积岩、斑烂的花岗石和半透明的雪花石。晴朗无波的日子,可以看见盈尺的鲈鱼、石斑、鲶鱼和小小的鲫鱼。湖底无淤泥,不能种莲花,但是湖滨长满如剑的菖蒲、野蒿和不知名的小草花。

湖的南侧和西边有十多户人家。大概住久了,也可能为了不打扰野生动物,很少有人在湖边嬉戏喧闹。又因为地处山头,不像一般湖水总在低处,由四边可以清清楚楚地望见;加上临马路一侧有高尔夫球场、私人庭院和树林阻隔,使人们几乎忘了这湖的存在。只有到冬天,树木落尽了霜叶,才可能在经过时,惊见穿林而来的潋滟波光。

被人们遗忘,对大自然来说是何其美好的事!使花鸟虫鱼都能各安其份。所以我搬来湖畔,即使临水倘徉,也轻手轻脚。又留下靠湖的另一半庭院,完全不加开发,任杂草丛生、藤蔓攀援、杨柳猖狂。往湖上望去,竟有置身荒郊野外的感觉。湖上空旷,雁鸣鸥歌时时入耳,越山风起,则能摇窗撼户。秋天,橡树枫树的红、银杏胡桃的黄,加上槐树小小的叶片密如雨下。春日,辛夷、杜鹃石楠盛放,柳梢织起薄纱,湖上雾起,小鸟们像拉着长线飞过,或站在枝头求偶高鸣,更是美的醉人。

湖畔是最适于沉思与观想的。对着一片“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看天光云影落入水中,再映射出满室流金,总能驰骋我的想像,于是任思绪滑过,无羁无绊地写成这本书。可能题材很特殊、很冷僻、很生涩,却是我心灵的对话。其中有不少“棉里藏针”的笔触,希望如梅圣俞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名为《花痴日记》,是既与十年前的另一本怪书《杀手正传》配对,又因许多题材涉及园艺。

心很大、书很厚,先出〈冬之篇〉,有投石问路的意思。

后记

花痴呓语

十年前,当我以十八万字写螳螂的一生,出版《杀手正传》时,太太笑说,我是吃错药了。

今年,我焚膏继晷,完成这本《花痴日记》。更严重!她居然说我“得了精神病”。

熟悉我的老读者应该知道,其实我在出《杀手正传》之前,已经预告要写一本有关种花种菜的书,也可以说,我这“精神病”是十多年前就有的,只是拖到今年才发作。

拖这许久,原因很简单——我一直不敢写、不敢出。

“不敢写”是怕自己没有能力驾驭这些题材。由学画的经验,我知道创作是勉强不来的。如果腹笥困窘,就算拼命也出不了好作品。尤其《花痴日记》,既采取天马行空的写法,又涉及植物学,我非专业人士,很容易出错。

所以这十年间,我尽量吸收大自然的知识。又在每天种花莳草后记下心得。我发觉劳动总有感触,手上忙的虽是花草菜蔬,心头浮上的却可能是魏阙江湖。愈是耕田流汗,血液循环愈快,灵感也来得愈多。

但十年来,我都忍着,生怕把灵感糟蹋了,改天重写,就不再是灵感,不如像酒一样存窖,待行有余力,才动笔。这么说,并不表示我今天“破土开工”,是已经功力深厚。而是因为再不写就老了,岁月容不得我再拖。

这本书是二〇〇四年初开始动笔的,整个冬天我都留在纽约,所以由一月六号写到四月十三号,最先完成《冬之篇》。冬天没什么园艺,加上纽约今年酷寒,外面冰封雪冻,所以书中许多篇幅都在讲湖上的景色。若非有那一百多盆的室内植物,使我仍能表现“绿拇指”,只怕这本书应该改名为《冰雪日记》。

日记在四月十三号之后仍继续,原想将四个季节写完才出版。但是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推出《冬之篇》。这正好可以解释,在这篇文章一开头所说的“不敢出”——

从二十六年前,我就每隔一阵便发发神经,出一本比较冷僻的作品。像是《萤窗随笔》《真正的宁静》《做个飞翔的美梦》《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杀手正传》和《抓住属于你的那颗小星星》。我称这些是“私房书”,意思是“只为娱己,不为娱人”。说白一点,也可以讲私房书中收录的都是较小众的纯文学作品。另外一个特色,则是有许多摄影和画作配合,因为我是画家,又爱摄影。能把自己喜欢的文字、绘画和摄影放在一起出版,最能表现完整的我。

可惜的是,那些“私房书”虽然是我最乐的,也是最不畅销的。譬如《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整本书写人体的各器官,连最爱挑我毛病的儿子都叫好,却最难被普罗大众接受。又像是《杀手正传》,固然有些人说看了最少十遍,却可能有更多朋友,只翻几页,就读不下去了。非但如此,而且觉得恶心,因为总见我写螳螂吃了这个、杀了那个,最后还把老公活活吞进肚子里。

说到这儿,大家应该了解为什么我不敢出版这本《花痴日记》了。只是如同多年来在拙作扉页里介绍的,我必须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无论这本书好不好销,我仍然有话要说,而且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表面上谈的是风花雪月,内里探讨的却可能是爱恨情仇。在这儿我必须强调,我非植物和地质学家,里面所说的自然生态,只是我个人的观察与感触,千万不能当作园艺指导或学术论文。倒是在那些花鸟虫鱼的背后,大家不妨找一点弦外之音。

总算鼓足勇气把书推出,在此最要感谢的是我的老婆,一方面骂我发神经,担心写作伤身,一方面开着车,载我去联合国总部、高尔夫球场和观乌站摄影,还为我联络各博物馆,搜集早期菜克瑟丝湖的资料。

也感谢植物学家郑元春先生和森林学家王国财先生,提供植物学上的数据;以及纽约建筑师姚有为先生,为我校阅《锈痕》和《运斤》。更妙的是,王国财说有个爱造纸的人,曾去动物园要大象的粪便,当宝贝一样捧回去造纸,使我大乐,原来天下痴人甚多,非仅我一人有毛病。

还要谢谢邻居史学家杰克、班德博士(Dr.Jack Binder)。由于他在不久前出版了一本《莱克瑟丝村的自然与历史》(Wilderness to Lake Success History of a Village),使我能深一层了解这湖的过去。

更谢谢半世纪的老朋友何台,他是我小学初中的同窗,又是总越洋来看我、在这湖边玩的老朋友。每篇稿子在我“涂完”,所幸有他们伉俪,猜出我那如同密码的笔迹,立刻在台湾打好字电邮过来,使我能在保有“第一灵感”时做校对和润饰。最后,我要谢谢您,这位不但买《花痴日记》,而且居然看完的读者。

只要您肯买、肯看,无论褒贬,我都算成功了。不是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