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散文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写的“人世行客的身影落在我的作品里”。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了一篇篇或清新或动人或洋溢着生命与爱的散文作品,让读者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除了《孟加拉风光》《中国和印度》《在中国的演讲》《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这本《泰戈尔经典散文集》的其余篇目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择译的,涵盖了绝大部分散文集,但数量仅是篇帙浩繁的泰戈尔散文的一小部分。本书由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作序,白开元翻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泰戈尔经典散文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印度)泰戈尔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泰戈尔的散文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写的“人世行客的身影落在我的作品里”。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了一篇篇或清新或动人或洋溢着生命与爱的散文作品,让读者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中。 除了《孟加拉风光》《中国和印度》《在中国的演讲》《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这本《泰戈尔经典散文集》的其余篇目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择译的,涵盖了绝大部分散文集,但数量仅是篇帙浩繁的泰戈尔散文的一小部分。本书由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作序,白开元翻译。 内容推荐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誉世界文坛的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创作的数量可观的诗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已译成中文,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但编入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的五十部散文集,除少量有英译的篇目外,绝大部分未译成中文。我国大学里使用的外国文学教材有关泰戈尔的章节中,也没有关于散文的论述。这对于全面认识研究泰戈尔可以说是一大缺憾。 除了《孟加拉风光》《中国和印度》《在中国的演讲》《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这本《泰戈尔经典散文集》的其余篇目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择译的,涵盖了绝大部分散文集,但数量仅是篇帙浩繁的泰戈尔散文的一小部分。 这本《泰戈尔经典散文集》由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作序,白开元翻译。 目录 代序/季羡林 童年 游览喜马拉雅山 前往英国留学 英国见闻 孟加拉风光 “萨罗希尼号”船遇险 探望狱中的甘地 净修林 新年 永新 人生旅途 岁末 昼夜 季节 春季和雨季 春天的遐想 朝夕 十七年 一天 首次伤悼 一瞥 少女 阴天 小巷 旧宅 通往天堂的路 多刺的树 神思 迎宾曲 生命——心灵 雪 秋 陋习的折磨 不合格的虔诚 梵我合一 我就是万物 欢乐的形象 内心与外界 有限与无限 终结 忠诚 图书馆 孔雀啼鸣 森林女神 往事悠悠 圣雄甘地的神圣事业 出访 爪哇通信 伊朗纪行 西行日记 访日散记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在北京地坛对学者的演讲 在杭州对学生的讲话 致日本诗人野口的信 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 中国和印度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出生地加尔各答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嘎哒嘎哒奔跑的出租马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掀起滚滚尘烟,车夫的鞭子不停地抽打骨瘦如柴的马背。那时候没有电车、汽车、摩托车,工作也不像现在这样忙得让人透不过气,人们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政府机关的职员在出门之前,从容地吸上几口水烟,而后嚼着枸酱包去上班。他们有的坐轿子,也有三五个人合租一辆马车,均摊车费。有钱人的马车上印着本家族特有的姓氏图案,马车后部架着皮篷,像半掩的面纱。车夫坐在前座上,包头布按当时流行的样子缠裹着,两个结着牦牛尾做的腰带的马夫,跟在马车后,吆喝着驱赶路上的行人。 妇女出门必须坐在密不透风的轿子里,她们不敢奢望坐马车,甚至打伞遮阳避雨也被认为是不守妇道。任何一个胆敢穿紧身衣和鞋子的妇女,都被嘲讽为模仿洋女人,是丢弃所有礼仪、不知廉耻的人。如果一个女人意外地遇到家庭成员以外的男人,她必须立刻用面纱遮住面孔,同时转过身背对着陌生人。妇女出门乘坐的轿子,就像她们的住所一样是封闭的。富家小姐和媳妇的轿子罩着厚厚的布盖,望去像一座活动的坟墓。手持铜棒的家丁走在“坟墓”旁边,他们的职责是看门护院、守护送往银行的钱财或走亲戚的妇女,保护节日期间下恒河沐浴的妇女,确保她们轿子的安全。上门兜售商品的小贩,需贿赂我家的看门人希鸟南丹,以获准进入;受雇的车夫也得给希鸟南丹一些好处,有时因有人不愿遵从此惯例而发生争吵。 那时候,仆人的头领索沃罗摩是我们家的教头,他大部分时间练习拳术,挥舞棍棒。有时坐在一边碾磨大麻,有时静静地吃生萝卜和嫩菜叶。我们这些男孩子便趁机爬上他的肩头,在他耳边大喊“罗陀——黑天——”,他越是奋力挥舞拳头反抗,我们越是开心,他反抗是不是为了不断地听到他尊敬的神祗的圣名而使用的小伎俩呢?天知道! 那时城里没有煤气灯,也没有电灯。开始使用煤油灯时,它的灯光曾使我们惊叹不已。每当夜幕降临,仆人们在每个房间点燃蓖麻油灯,我们的书房里只有两根灯芯的油灯。 伴着昏黄的灯光,老师开始教我们贝利塞尔卡尔编写的初级课本。慢慢地,我开始打哈欠,最后实在太困了,不得不使劲揉发沉的眼皮。这时候,老师对另一个学生萨亭的夸奖往往就在我耳边响起,他可真是天生学习的材料,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他竟把鼻烟抹在眼睛上。对我最好别说这些废话!就连我可能成为家里最笨的人的可怕想法,也不能使我清醒。九点一到,我终于解脱了。我双眼昏花,困意已经麻木了我的脑子。 我家内宅、外宅之间是一条有百叶窗的狭窄的走廊,廊顶上挂着一盏灯光昏暗的灯笼。我一走进这条走廊,就觉得好像有什么人跟在我身后,吓得我直哆嗦。那个时代,魔鬼和精灵隐匿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到处流传着鬼神的故事。说不定哪天,某个女仆突然不省人事,因为她听到了女妖怪桑格朱妮的呜咽声。所有魔鬼中,桑格朱妮脾气最坏,据说,她贪吃鱼肉。另一个故事与生长在我家西墙外那株枝繁叶茂的杏树有关。据说,有个神秘的幽灵,一脚踩着树枝,一脚踩着我家三层的房檐。为数众多的人声称亲眼见过这个幽灵,使得不少人都相信这个幽灵的存在。我哥哥有个朋友对此嗤之以鼻,于是有些仆人认为他不虔诚,很有些看不惯,还说总有一天他会被扭断脖子,让他知道鬼的厉害。周围这种充斥着鬼神恐瞑的气氛,吓得我一把脚放在桌子下面的黑暗中便起鸡皮疙瘩。 那时候还没有铺设自来水管。在春季玛克月和法尔衮月②,恒河水清澈见底,我家的挑夫此时将一个个装满河水的陶罐用扁担挑回来,储藏在家里一层昏暗的房间的大缸里,这便是我们一年的饮用水。这些摆着一排排大水缸、散发着霉味的房间,是神秘“怪物”的老巢。我们中谁不知道那些“怪物”呢?他们张着血盆大口,眼睛长在胸脯上,扇动着的耳朵像筛小麦的风扇,一双脚向后倒长着。每当我走进内花园,眼前就会浮现出的“怪物”影子,吓得我心跳不止,双膝颤抖。 涨潮的时候,恒河水流入路边石砌的水渠。从我祖父那时起,我家就被允许将河水引入自家的水塘。水闸一开,河水奔涌而入,像瀑布一样翻腾轰鸣。我曾经倚着楼梯走廊栏杆,着迷地看着流水。可是我家水塘的寿命不长,终于有一天,一车车垃圾卸入水塘,直到水面不能再映出花园的倒影,最后一丝乡村生活的美好幻影,终于离它而去。虽然三层楼高的杏树仍然伫立在院西的楼边,虽然足印还在,但那个曾经站在上面的鬼影却永远消失了。P1-3 序言 根据我的看法,中国加入世界文学行列,自五四运动前夕鲁迅的《狂人日记》始。从那以后,八十年来,中国大力介绍世界文学,其国别之多,作家之众,简直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举世稀见。 在所有被介绍的外国大作家中,泰戈尔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直接影响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新文学的创作。并且他亲自来过中国,访问过很多城市,发表过很多讲话。回国以后,他毕生对中国人民怀有满腔的热情。年轻时候,他曾痛斥英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到了老年,又关心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临终病榻上还念念不忘中国的抗战。他一生始终不渝地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曾预言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复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位伟大的哲人。 但是,中国对泰戈尔的介绍,还不能说是没有遗憾。 最大的遗憾,我认为,就是我们还没有出版翻译他的全集,像莎士比亚、高尔基等等一样;其中也包含着对他的散文介绍不够。泰戈尔的诗歌、短篇小说、戏剧、长篇小说等已经介绍得比较充分了,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散文则尚少介绍,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不说这是一件憾事吗? 白开元同志是一个有心人。他看准了这个遗憾,决心用行动来弥补,选译了这一册《泰戈尔经典散文》。鼎尝一脔,豹窥一斑,从这三十篇散文中,泰戈尔的散文风格一览无余。我们对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也更全面了。 我过去曾在一些文章中讲到泰戈尔。我认为,他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伟大的哲学家。他把诗歌创作和哲学思想水乳交融地揉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连他的短篇小说也都充满了诗情,洋溢着哲理。至于他的散文,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况。除了少数类似政论的文章以外,同样是诗情与哲理流露于字里行间,有几篇本身就是优美的抒情诗。 我在这里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谈一谈。泰戈尔虽然生长在一个非常富于哲理与幻想的民族中,他的文学创作也继承了这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然而在八十年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终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象牙之塔、不食人间烟火的印度古代的仙人。他关心自己民族的兴亡,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抗议英国的鸦片贸易,抗议法西斯的横暴,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华,关心周围的社会,同情弱小者、儿童和妇女,歌唱世界大同。所有这一切都表露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既是低眉慈目的菩萨,又是威猛怒目的金刚。他这些优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我认为,泰戈尔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散文选。我相信,中国读者会与我有同感的。我就是怀着这样一个信念,写了这一篇短序。 季羡林 一九九○年九月四日 后记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是驰誉世界文坛的印度著名作家。他从八岁开始练习写作,一直到逝世前口授最后一首诗《你创造的道路》,创作生涯长达七十余年,为后人留下一千余万字的各类作品。 泰戈尔创作的数量可观的诗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已译成中文,深受中国读者喜爱。但编入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的五十部散文集,除少量有英译的篇目外,绝大部分未译成中文。我国大学里使用的外国文学教材有关泰戈尔的章节中,也没有关于散文的论述。这对于全面认识研究泰戈尔可以说是一大缺憾。 其实,泰戈尔也是一位散文高手。他的散文创作与诗创作几乎是同时起步的。泰戈尔十四岁那年在文学杂志《知识的幼苗》上发表第一首诗《野花》。不久,他以稚嫩的笔写就的处女作散文也在该杂志上发表。一九四一年,泰戈尔逝世前三个月,发表最后一篇重要散文《文明的危机》。散文创作也贯穿他的一生。 《旅欧书札》是泰戈尔创作的第一部散文集。收入该集的十封家书最初连载于《婆罗蒂》杂志,曾作为《旅欧日记》的下篇出版。后经修改单独成书。在寄给亲人的这些书信中,泰戈尔以诙谐的语言记叙他首次远离亲人的落寞心情,面对浩瀚大海的奇特感受,苏伊士运河上带有惊险色彩的游览,第一次洗土耳其蒸汽浴的乐趣,令他心旷神怡的山川湖泊、田野村落,显示出状写景物的非凡才华。 《旅欧书札》是泰戈尔散文成熟的标志,字里行间处处闪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理解力的火花。他把旅英生活的体会用与亲人面对面交谈的口语抒写出来,开创了以白话文写散文的先河。 《孟加拉风光》代表泰戈尔早期散文的最高成就。泰戈尔的父亲晚年耽于山水,静心虔修,把经管祖传田产的责任交给从文苑中脱颖而出的儿子,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儿子应尽的世俗义务。孝顺的泰戈尔遵从父命,一八九○年只身前往河流如网的孟加拉水乡。他在处理繁琐的庄园事务之余,深入社会现实,广泛接触贫民。他在寄给侄女英迪拉·黛维的一百四十五封信中,以生花妙笔书写了在农村的新鲜见闻。英迪拉·黛维是个有心计的聪慧姑娘,泰戈尔的每封信,她都视为珍宝,精心保存。在泰戈尔五十岁生日之际,她把一百四十五封家书工工整整地抄在两本精美的日记本上,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泰戈尔。泰戈尔稍加整理,以《碎叶》为集名出版。后来,泰戈尔又委托侄子苏伦德罗纳特翻译其中的七十八篇,更名为《孟加拉风光》,在英国出版。 《孟加拉风光》是恒河平原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泰戈尔家族拥有的土地分布于几个县,每隔一段时间,泰戈尔离开定居点希拉伊达哈,乘船巡视黄麻、水稻的生长情况。耳闻潺潺水声,身躯随小舟轻晃,他心驰神醉,仿佛偎依着大地母亲温馨的慈怀。他以清丽的词藻描写的清流碧波,绿树芳革,飒飒金风,澄蓝的天空,静谧神秘的沙洲,月白风清的夜阑,是那样幽美,那样令人神往,富于孟加拉水乡特有的情趣,饱含他对自然对祖国的挚爱。 泰戈尔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向来平易近人,与佃农的关系十分融洽。他写道:“在乡村我还享有另一种愉快——那些质朴谦恭的老佃农三天两头来看望我。他们对我的尊敬纯正之极!单就美好的淳朴和真诚的尊敬而言,他们比我高尚。”他赞美佃农“瘦削、伛偻、皮肤松弛多皱的身躯包裹着一颗纯洁、单纯、善良的心”。 孟加拉农民的赤贫和生存环境的恶劣,震颤了泰戈尔的心。每到雨季,他看见“树叶、葛藤、蔓草泡在水里腐烂,到处漂浮着人畜的粪便和垃圾。散发臭气的死水上面雾团似的蚊群嗡嗡旋舞”。他无力救助贫病交加的佃农,痛楚地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然而,他不愿让对农民的同情停留在文学作品里。他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农民改变命运。之后,他人生旅程的方向转变了,而这一信息最初正是从《孟加拉风光》透露出来的。 泰戈尔在长期与农民交往的过程中,目睹了他们的极度贫困,受到的欺榨,以及世代因袭的自轻自贱和懦弱脾性。他寝食不安地探索使他们摆脱愚昧和苦难的枷锁的途径。泰戈尔认为在利欲横流的凡世,应该唤醒与人合群,在群体中活跃的人的本性。只要属于社会的人互相配合,社会中人人就能分享共同创造的丰硕成果。基于这种认识,并参照外国农业发展的经验,泰戈尔早于圣雄甘地二十年提出了建立合作社的构想,在斯里尼克坦购置旧房,进行集体农业发展的最初试验。他鼓励助手们学习当地方言,与农民打成一片,以取得他们的信任,唤起他们加入合作社的热情。他请来国内外的专家,在农村开展灭蚊防病和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在国内外募捐,购买拖拉机。为了使这项事业后继有人,他把儿子送到美国学习农业技术。泰戈尔的宏伟计划是在斯里尼克坦为印度树立几座模范村,继而在全国推广合作社制度,彻底消除贫穷。尽管历史无情地宣告,泰戈尔那种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改良主义实验,未能取得期望的成果,合作社的种子未能在各地开花结果,但他一生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彰明昭著,他希望国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至今不乏现实意义。 泰戈尔信奉梵教,梵教的典籍是古代的《奥义书》,奉创造大神“梵天”为惟一真神。一八二八年,罗摩·摩罕·罗易创建梵社,倡导宗教改革。一九一一年前一段时间,泰戈尔任梵社秘书,他的宗教观点受罗摩·摩罕·罗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泰戈尔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梵我合一”,或“神我合一”。泰戈尔认为,神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神融于我,与我不可分离;神不单与我合一,也化于万象,于是万象之中亦有我。神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在,因而“我”也超越时空,生生不息,“我”来自亿万年前,延续到亿万年之后。泰戈尔宣扬的神,不光与“我”和自然合一,也在万民之中。对于民众来说,相信神即相信自己。欲挣脱厄运,不必脱离尘世,不必对偶像顶礼膜拜。泰戈尔散文中阐述的这种泛神论,无疑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泰戈尔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即神,膜拜神不如唤醒自身中沉睡的力量,这与把人的命运完全托付给上帝的宿命论相比,仍具有进步意义。此外,泰戈尔关于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生与死,瞬息与永恒的哲理思考和表述,也不乏辩证因素。它鼓励人们从狭小的世俗樊笼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豁达胸襟,淡泊名利,以脱俗的目光看待纷乱的世事,确能给人有益的启迪。 泰戈尔曾十二次远涉重洋,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出访期间他发表的讲话,以及大量书信、游记,记录了他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使他陶醉的异国风情和他对各国文化交流所起的推动作用。 《俄国书简》是泰戈尔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一九三○年,他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前往俄国了解发生的一切。他在座谈会上,就土地所有制、人权、家庭、自由等问题,与苏俄有关人士进行深入探讨。虽然他不能接受苏联政府采取的某些强制性措施,但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巨变,使他深受鼓舞。 泰戈尔的散文形式多姿多彩。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的编者,把诗歌、戏剧、小说之外所有的作品,全归入散文类。其中除了上述几部有代表性的散文集外,还有自传,如《人生回忆》、《童年》;记叙文,如《探望狱中的甘地》;随笔,如《忠诚》、《净修林》;杂文,如《钱币的屈辱》、《雷贝尔·格里芬爵士》;祷词,《在祭奠圣哲仪式作的祈祷》;回忆录,如《往事悠悠》;文学评论,如《孟加拉韵律》等等。泰戈尔散文洋洋数百万言,可谓一座有待挖掘的文学宝库。 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诗的韵律,构成泰戈尔散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泰戈尔擅长借助新奇的意象诠释事物的深奥涵义。如被编入大学教材的《图书馆》中,他以奇异的想象营构三个意象:锁住的茫茫大海千百年的惊涛骇浪;深不可测的岁月的海面上一座壮丽的桥梁;生者与死者,辩护与反驳,探索与发现,老寿星与短命人共居的殿堂,将图书馆里人类知识的无涯无穷和图书馆无可替代的功能,描绘得生动真切,可感可观。 和谐的节奏感是泰戈尔散文的特点之一。泰戈尔对孟加拉语音有很深的造诣,曾创造、革新三种诗律。他写散文不经意便用上排比、递进等修辞手法。他善于将复合辅音和开音节字有机地搭配,形成汉语中平仄字相间具有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他在《阴天》中写道:“谁的召唤下,我的心志高擎乐曲之灯,跨越事务的栅栏,与外面的世界相会?谁的眼神的暗示下,我散乱的愁楚一瞬间连成一串闪耀熠熠金辉的欢乐?”像这样诗意浓烈的文旬,几乎在每篇散文中都可以读到,其内在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轻快飘逸,具有回肠荡气的音乐效果。 在近代的世界文豪中,泰戈尔与中国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他对中国的真挚感情在他的散文中也有所反映。他二十岁那年在《婆罗蒂》杂志上发表著名文章《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表示真诚同情。泰戈尔是近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之一。一九二四年,他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杭州等地发表讲话,回顾中印两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表达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友谊大道的热切愿望。回国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他创办的国际大学成立了中国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他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和印度》。泰戈尔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这所学院,为印度培养了许多汉学专家,至今是汉语教学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泰戈尔两次致信日本诗人野口,严正驳斥他为侵华日军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所作的狡辩。他不仅撰写文章声援中国人民,而且抱病率领国际大学艺术团在加尔各答进行义演,呼吁印度人民向中国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质援助。他在《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中预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的种子正播入你们的心中,并将一次次证明,它是不朽的。泰戈尔虽未能亲眼看见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但历史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周恩来总理一九五七年参观国际大学时赞扬泰戈尔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 除了《孟加拉风光》《中国和印度》《在中国的演讲》《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公开信》,本书其余篇目是从孟加拉语《泰戈尔全集》择译的,涵盖了绝大部分散文集,但数量仅是篇帙浩繁的泰戈尔散文的一小部分。 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九九○年百忙中为我编译的第一本泰戈尔散文撰写序言,是对我这位刚刚步入印度文学译苑的晚辈的极大关爱和鼓励。先生去年已驾鹤西去。为表达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敬意,这本散文集仍用先生所作的序言。 译者的孟加拉语、汉语水平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当之处,欢迎外国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不吝赐正。 白开元 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