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了当时各个社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同时展现出人们心中固有的反抗意识。敢于和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让他的创作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窦娥冤》亦名《六月雪》,出自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内容大致如下:山阴书生窦天章上京赴试,将七岁女儿窦娥寄养蔡婆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十七岁时不幸夫亡。蔡婆讨债遇害,被张驴之母子(有一本是父子)所救。张驴欲害蔡婆占窦娥,却使其母误喝毒药,张借机要挟娥,遭拒,遂告至公堂。贪官枉法,娥屈招被斩,临行前,发下三桩誓愿,天地为之所感,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载。其父窦天章,钦赐两淮廉访使,昭雪此案。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有个窦秀才,名叫窦天章,祖籍长安,自小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颇有文采,可惜时运不济,没有成就半分功名。本来一家三口,妻贤女慧,靠自己教书度日,虽然贫素,却也饱暖不愁,小日子过得很有诗情画意,没承想妻子得了一场急病,撒手人寰,撇下他和三岁的女儿端云,兀自成仙去了。
这窦秀才只会读书,不会过日子,妻子在时,一切家中用度,都归妻子照料,虽说不上宽裕,却从不觉得缺这短那。妻子走后半年,他就觉得家中钱财好像长了翅膀长了腿,都不见踪影了。后来就越发成了当铺中的常客,再后来实在当无可当,只好借债度日,如今已拉下了好大的亏空。现今流落在楚州,人生地不熟,益发拮据。这不,去年上,向蔡婆婆借了二十两银子,利滚利,今年该还人家四十两了。像他这般,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独自一人带着一个七岁的女儿,一贫如洗,流落在外乡度日,那份艰难真是自不待言。那蔡婆婆早看出了这一点,数次讨还债款,窦秀才都求她再宽限几日,蔡婆婆便不再逼迫,反过来还劝他别着急上火,让窦秀才着实感激涕零,实则蔡婆婆心里早已打好了算盘。她的儿子今年八岁,窦秀才恰好有一个七岁的女儿,生得可喜,长得可爱,去年窦秀才向她借钱时,她一见那女孩儿,就看上了,有心讨来做她的儿媳,却不好张口。窦秀才本来只向她借十两银子,她一下子就大大方方借了他二十两,为的就是跟窦秀才攀个好人缘。于今数次讨债,逼得那窦秀才窘态尽露,却又都温言相慰,这都是蔡婆婆做的好戏。她的心思根本就不在那区区四十两银钱上,都是在那窦端云身上。上次,她终于央人向窦秀才提出了让端云做她的儿媳,一定好好相待,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窦秀才心中岂不明白,这委实与卖女无异,无奈别无他法,更兼自己又要赴京应考,缺少路费,蔡婆婆又答应再送他些银两,只好应允。
这一日正是择定的好日子,窦秀才与蔡婆婆约好,午前将女儿送去她家。半晌午,出得门来,拉着女儿,一路摇头叹气,对女儿千叮咛万嘱咐。端云虽然很舍不得父亲,却很乖巧懂事,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咬着嘴唇,一言不发,只是点头。窦秀才看在眼里,痛在心头,心中越发地不忍。走走停停,终于来到蔡婆婆家门前,颤声问道:
“婆婆在家吗?”
蔡婆婆早就伸着脖子看了多回,正要再次出门张望,听得声响,见窦秀才拉着女儿来到门前,不等秀才敲门,就赶紧迎了出去,将他父女二人请进屋来,又是倒茶,又是让座,一边还一迭声地说:
“秀才请坐,老身已在家等候多时了。呀!这就是令爱小姐吧,好好好,一看就有模有样的,不光模样好,性格儿也好吧?来来来,小姑娘,吃糖吃茶!”
慌得窦秀才马上又离座站起,扶着女儿端云的肩头,又似嘱咐又似央求地对蔡婆婆说:
“婆婆,小生今日特地将女儿送来婆婆家里,不敢高攀,说给婆婆做儿媳,只说给婆婆做个贴身的丫头,早晚使唤,希望能合婆婆的心意。小生眼下马上就要上京城赶考,把女儿留在婆婆这里,还请婆婆费心照看。”
蔡婆婆忙说:
“看先生说哪里话来,现而今,你我就是亲家了。端云到了我家,我就像亲女儿一样地看待她,受不了委屈,先生你就只管放心地去吧。”
说话间,又拿出一张纸,一个布包,里面显然包着一些银子,将窦秀才拉到一边,说:
“你本利共欠我四十两银子,那,你看,这是你的借据,咱就当面撕了吧;另外,这是十两银子,送给你路上作个盘缠。亲家,你可别嫌少啊!”边说边将那张借据撕碎了扔在纸篓里,将那包银子递了过去。 窦秀才接过来,打躬作揖,对蔡婆婆称谢道:
“多谢了,婆婆。原先就少您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现在又送我这许多盘缠,此恩他日必当重报。婆婆,端云孩儿在您这儿,惹您老生气了,看在我的薄面上,该打呀,就骂几句;该骂呀,就责备几句。”
又转过身来,拉着女儿的手说:
“孩子啊,你现在到了婆婆家里,不比往日在我跟前一样了。我是你的亲爹,又可怜你娘早早去世,凡事都将就着你;现在,在婆婆这里,你一切要听婆婆的话,别惹婆婆气恼呀!如果你顽皮不听话,婆婆打你骂你,我也顾不上你了。孩子啊,爹爹也是无奈啊!我们爷俩的那个家,哪里像个家呀,四壁空空,爹爹我实在难以谋生,因此只好出此下策,将你留在蔡婆婆家。虽说你我父女骨肉分离,至少你也能吃穿不愁,还好我看蔡婆婆也是良善之人,定能善待于你。我也好放心远去,专心应考,等爹爹功成名就,就来与你们想见,接你和婆婆一家一同生活。”
窦秀才话虽如此说,其实他心里也明白,这只是安慰女儿,对于将来的日子,并无把握。也不知如今一去,何时能归,想到父女俩相见无期,真是黯然神伤哪!于是他说完这些话,就挣脱开女儿紧紧拉着他的手,看都不敢再看一眼,掩着脸,跌跌撞撞,冲出门外去了。
蔡婆婆见窦秀才出了门,忙赶到门口,冲着窦秀才高喊:
“窦先生,一路顺风!此番应考,必能高中!”
P6-8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一位美国传教士说出这样一句恰如其分的话:“戏剧之于中国人,好比运动之于英国人,或斗牛之于西班牙人。”毋庸置疑,戏剧作为中国人的第一娱乐,这个时代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渐渐远去了。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理由可以支持一个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社,不去关注传世名剧的出版。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她,了解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条血脉保有她,弘扬她。这就是此次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外传世名剧》丛书的旨归与深意。
本套丛书采用了一种这样的出版形式:我们将古代的戏剧原著与当代入将其改编为小说或者可称为故事的改编本并列出版,即在一本书里你既可以痛快淋漓地欣赏戏剧故事的起伏跌宕,又可以慢条斯理地品味戏剧原作的优美台词。但要强调的是,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文白对照关系。改编尽管是忠于原著的改编,但也有作者的理解与发挥,可以称这样的改编形式是一种变脸。原著仍然是原著,但为了便于少儿阅读,请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专门人士做了版本上的整理,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与注释。整理工作与校注工作颇具针对性:
首先,将大量从前不予区别的古字变为了已作区别的今字。如古文中不予区别的“他”与“她”,“那”与“哪”,“到”与“倒”,“的”“地”“得”等在这个版本中已作出区别。这项工作大家做得异常艰巨,不要小看它们,给整理者带来的压力与挑战确是可观的。
其次,将大量的通假字直接排成今字,不再作注。如“飘飖”通“飘摇”;“飘另”通“飘零”,我们不再在正文中排“飘飖”与“飘另”,而直接排“飘摇”与“飘零”。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扫除更多的语言障碍,便于读懂与读通。
再次是校注工作,尽可能地使标点符号的运用合理化,符合今天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并对戏剧名词与难于理解的古词古语进行了注释。
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改编、校注、整理工作,古典戏剧那难以揭开的面纱将被轻轻撩去,我们的孩子们与热爱中国古典戏剧的广大读者也将逐渐步入古典戏剧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因为阅读难度至少降低了一半以上。读懂她,读熟她,进而背诵她,掌握她,甚至演绎她,继承她,发扬她。我们编辑、出版此套丛书的良苦用心也就如愿以偿了。我们期待着,一个让戏剧也可以怀旧的时代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