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服务广大普通家庭,编者买雯婷本着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同步的原则,遵循我国传统中医学“医食相通”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营养学、烹饪学的知识,编成《二十四节气药膳大全集》一书。
本书在序篇中简要地解释了“天人合一”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药膳的概念及特点。正文按四季和节气分章节,首先介绍了每个季节读者最关心的养生重点及常用药膳原料,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详细解读;然后科学地介绍了各节气养生的注意事项及常见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推荐了一些加工方便、可操作性强、且有显著养生疗效的适合普通家庭制作的药膳配方。
《二十四节气药膳大全集》按四季和节气划分章节,详细介绍了每个季节的养生重点、适合个节气的养生药膳原料及注意事项,同时精心选编了大量易于加工且有显著养生功效的药膳及常见疾病防治药膳。
《二十四节气药膳大全集》内容科学实用、通俗易懂,是普通家庭必备的食疗养生宝典和健康指南。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一定可以运用常见易得的材料,烹制出既美味又有养生食疗功效的药膳,呵护全家健康。本书由买雯婷编著。
人类身处于自然环境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自然气候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国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充分说明了人体与气候的紧密联系。
气候环境包括很多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风速、日照等。以风为例,我国自古有“风邪”一说,认为它是“百病之长”。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风的确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春天多东风,易引发头痛和加重心力衰竭;夏天多南风,易引起脑中风;秋天多西风,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冬天多北风,易使人血压增高。
时分四季,许多疾病也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春季天气以多变为特征,常出现“倒春寒”和风沙天气。这个时期是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腮腺炎、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非常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春季还是肝炎的高发季节,一些慢性肝炎患者也容易在春季旧病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更加旺盛,体表血管扩张使大量血液集中于皮肤,从而使人体内血液分配不平衡。所以夏季人们常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甚至被中暑、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所困扰。
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常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在秋冬之交,受西北风和冷空气的影响,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会有所加重。此外因为天干物燥、昼夜温差大、蚊蝇“垂死挣扎”等原因,秋季还是秋燥症、过敏症、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
冬季严寒,人体抵抗力有所下降,这就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紊乱,使胃痛、冠心病、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发生或加重。研究证明,当人体受到强冷刺激后,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强、血压明显增高等症状,所以进入冬季,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气候不仅影响着人的身体,还会影响人的情绪。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阳光明媚时,人的心情也舒畅;阴雨天,人情绪比较低落。研究结果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患忧郁症的人会增多;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天气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到人口死亡率。有关研究发现,冬季人口死亡率最低,春秋季节死亡率也较低,而盛夏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人口死亡率则会有大幅上升。这表明,适宜的温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过冷和过热的天气都有损健康。
自古至今,人类的衣、食、住、行、动等都受季节交替的影响与制约,人体健康更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要远离四时疾病,保持人体安康,最根本的是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养生观。
“天人合一”养生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养生必须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黄帝内经》中也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人)与天地如一”。
中医认为,人体肌肤腠理的开合,脉象的变化,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都随着季节的变换、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规律的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照古人总结的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的观点来看,养生应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根本,顺应人体的生、长、收、藏的生理规律,以保持人体内部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也明确地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意思是说,阴阳互为根本,若能在春夏之时养阳,可预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时养阴,可预防春夏之火证。
四季与人体五脏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里明确指出要顺应四时,保养五脏。根据五行学说,人们又把四季、五脏和五行联系起来,提出一年四季的基本养生原则为:春,属木,其气温,与人体肝气相应,宜舒肝;夏,属火,其气热,与人体心气相应,宜清心;秋,属金,其气凉,与人体肺气相应,宜润肺;冬,属水,其气寒,与人体肾气相应,宜暖肾。
如果人们不顾四时气候变化、人体阴阳消长,违背了这些基本的养生规律,就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五脏失调甚至引发病变。《黄帝内经》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漏。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失四时阴阳者,失万物之根也。”
《类经》亦云:“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阳胜”表现为发热、口渴、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等;“阴盛”则表现为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这些都是春夏、秋冬最为常见的症状。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人类只有在衣、食、住、行、动、静中,顺应周而复始的四季、昼夜变化规律,才能长养生息,多福多寿。天人合一,顺时养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最科学、最健康的养生方法。P2-3
21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注重养生保健。养生,又称摄生、养性、保生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也就是说,养生是以保养生命、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根据生命发展规律来操作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
在种类繁多的养生方法中,以祖国传统中医学、养生学理论为基础的顺应二十四节气的养生方法体现了绿色养生的新理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动态整体,了解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中医认为,人之气与天然之气是相通的,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人只有顺应天地时序的变化,才能使阳气密固、邪气无机可乘。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就有不少探讨自然与养生关系的内容,如《黄帝内经》认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可见,根据时节变化适当调整个人的饮食起居,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因此,如果在日常饮食和起居方面顺四时而适寒暑,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变化的有利因素,实现“天人合一”,就能抵抗自然变化中的不利因素,“扶正祛邪”,最终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时至今日,有些古代医家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其部分方药已不可考;有些中药材因毒性较大,也不再用来配药;还有一些药膳配方的加工技艺没有流传下来……这些情况给我们利用药膳进行食疗养生带来了一些困难。同时,很多人对食物的功效和中药的药性并不是很了解,在制作药膳时常感到无从下手。
基于以上种种情况,为了服务广大普通家庭,我们本着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同步的原则,遵循我国传统中医学“医食相通”的原理,结合现代医学、营养学、烹饪学的知识,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反复揣摩、实践操作,编成《二十四节气药膳大全集》一书。
本书在序篇中简要地解释了“天人合一”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药膳的概念及特点。正文按四季和节气分章节,首先介绍了每个季节读者最关心的养生重点及常用药膳原料,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详细解读;然后科学地介绍了各节气养生的注意事项及常见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推荐了一些加工方便、可操作性强、且有显著养生疗效的适合普通家庭制作的药膳配方。
本书内容科学实用,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各阶层的读者阅读,是关注健康者的必读之书,也是家庭必备的食疗养生宝典。通过阅读此书,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常见易得的材料,烹制出既美味又有养生食疗功效的药膳,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药膳有一定的祛病强身之效,尤其对慢性疾病的调理作用颇佳,但也并非百病皆治。因此,大家患病后应首先去医院诊治,不可延误。同时,因各人体质不同,症状各异,需要辨证施膳,若在进食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
此外,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紧迫和编者水平所限,难免出现纰漏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