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史观澜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周北川主编的这本《文史观澜》分为百态、性格、品行、态度、意趣、识见、治学、交游、故旧、昔忆这十个部分,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事。文章从细处入手,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全书由一段段短小精炼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极具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本书由人民政协报社组织整理编写,全部内容皆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

内容推荐

周北川主编的这本《文史观澜》由人民政协报社组织整理编写,介绍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趣事。全书由一段段短小精炼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文章的时间跨度大,所涉事件与人物多,作者都是各界人士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直接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百态

性格

品行

态度

意趣

识见

治学

交游

素描

昔忆

试读章节

冯玉祥买肉为父过生日

冯玉祥的父亲叫冯有茂,穷苦人出身,曾投身淮军将领刘铭传,后来在保定府五营练军当兵。不幸的是,冯有茂因腿部受伤丢了差事,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母亲游氏不久也因病无钱医治而过世,这年冯玉祥才11岁。

失去了母亲,父亲又身体不好,冯玉祥14岁便正式进了军营,因为这样可以拿些军饷。每次发军饷,冯玉祥都赶紧交给父亲,尽管父亲精打细算,全家人还是常年吃玉米、高梁和青菜萝卜度日,一年四季吃不到一点荤腥。

旧时,当兵可是个苦差事,经常领不上军饷不说,逢十过五还要打靶操练。冯玉祥年龄小,身子骨单薄,父亲心疼儿子,每到打靶的日子,总是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叮嘱他买个烧饼充充饥。

冯玉祥把父亲给的钱都攒了起来,因为父亲要过生日了,他要用积攒的钱给父亲改善伙食。

丽个月后,父亲的生日到了,冯玉祥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二斤猪肉,告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傍晚,父亲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闻到一股肉香,看到桌上一碗炖肉,顿生疑虑,严肃地问道:“从哪里弄来的炖肉?”“这肉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你老人家只管吃好了。”冯玉祥站在桌旁低头轻轻回答。“从哪里弄来的,快说!”看父亲严厉起来,冯玉祥只好讲出了原委。父亲听了,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尹晴)

郁达夫舍命吃荔枝

1936年2月4日,大才子郁达夫应当时国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陈仪之邀,到福州游览。福州自古盛产荔枝,西禅寺的“十八娘”荔枝更是闻名天下。按照西禅寺老规矩:每逢旧历四月荔红蕉绿时节,荔枝可以任由游客随意大吃,每人只收银角6枚,但吃完了事,不能打包带走,有点自助餐的意思。

郁达夫非常爱吃荔枝,自然更不会放过这“十八娘”自助餐。据郁达夫《闽游日记》记载,1936年赴任福建省政府参议之后不久,大才子就邀约着八九个浙江籍同乡一起去西禅寺大吃荔枝。据当年“自助餐友”回忆,他吃的荔枝最多,还一边吃一边吟诗,一副大才子派头。当家和尚访知有郁达夫在座,马上叫小和尚捧出文房四宝,请他题诗。他推辞说:“面对这么好的荔枝,尽量吃还来不及,哪有心情吟诗写字?”说罢,又埋头大吃起来。但经不住当家僧人的热诚,只见他略思片刻,就在一张宣纸上写了四句:“鹪雏腐鼠漫相猜?世事困人百念灰。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

可是就在这一天大吃荔枝之后,大才子腹痛难忍,腹泻不止。回家急请医生,偏偏是星期日,医院停诊,真是要多圆有多囧。还好,在关键时刻,邻居问了一句:“是不是吃荔枝了?”急忙拿来一小碟酱油让大才子喝下,奇怪,不久肚子就不痛也不泻了。

凡事有度,都不能走极端。再好的荔枝,也不能多吃;再有才情的人,也是要有自制力才好的。

(肖伊绯)

郁达夫满身“肉燕”

据郁达夫《闽游日记》记载,某日,他参加一个重要宴会,穿着一身灰色花哔叽夹袍,黑色马褂,兴致勃勃地走到街头,正想要一辆车,忽而被一旁“咚扑咚扑”的声音给吸引住了。他站在一旁,仔细地观看起来。

只见一个小店,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有两个强悍的猛男,各拿了一把大木锥,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下一下拼了命使劲地敲。把猪肉这样地乱敲乱打,究竟算怎么回事?大才子百思不得其解,他支着手,托着下巴看了很久,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后来又看见店中两个伙计,把打得稀烂的猪肉和入面粉,然后再制成一种面皮。和包馄饨的外皮一样,里面再包上各色的蔬菜,扔进沸水里一煮了事。伙计见郁达夫一直站在一旁,就问他要不要来一碗?大才子这才想起,宴会要迟到了!连忙转身就走,忽然看见自己的黑色马褂上,一层白花花的碎肉末子,大才子叫苦不迭,气得哇哇大叫:谁的肉末?谁的肉末?

这段囧事,大才子把它变成了知识产权。在他那篇很畅销的《饮食男女在福州》的文章中,把这种打得肉末横飞的食物叫作“肉燕”,还煞有介事地说这种食物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独有的特产;只是只字未提,当时肉末挂满马褂没法参加宴会的囧状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各地的奇风异俗引人入胜,大才子郁达夫对福州“肉燕”也大感稀奇,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又一例。

(肖伊绯)P5-7

序言

多年来,《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文史资料园地的耕耘,征集和发表了大量富有人文史料价值的“三亲”文稿,《春秋周刊》也因此而成为广受读者欢迎的文史名刊。最近,周刊编辑部对已经该刊发表的文稿进行整理,并选其优秀、辑其菁华,冠以“春秋集萃”之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我作为一名职业文史工作者,也作为《人民政协报》的原任老总编,闻之甚喜,深以为这是政协文史工作领域的一件盛事。在“春秋集萃”这套系列丛书中,《抗战忆事》和《文史观澜》两辑先行面世,我先睹为快,欣然作序,以襄其盛举,并借此机会有感而发地说几句话。

其一,纵览两辑书目,第一感觉就是刊载文章的时间跨度大,所涉事件与人物多,作者五湖四海,角度见解不同。为什么要把这些看似零散、有些甚至彼此互不搭界的文章汇编在一起呢?原因就在于,所有这些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各界人士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直接记述,是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和知情人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三亲”是它们共有的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其二,征集和出版这样一批个人撰写的反映个人一隅之见、一得之说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呢?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不小。说到文史资料的价值,人们通常有两个视角:一是说它的史学意义。文史资料不是史书,不是档案资料,也不是学术论文,而是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直接记述作者亲身经历或见闻的史料,是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界别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看问题并把它记述下来的人文资料。文史资料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在“广征博集”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多说并存”,来见证历史。因此,它可以起到“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辅史学之证”的作用。另一个视角是说它的社会意义。正如贾庆林同志所说,文史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具体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百余年来的历史进程,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奋斗的历程,体现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因此,它可以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意义,读者会从这套系列丛书中感受很多。

其三,个人文章各说各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如何呢?这的确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大问题,因为真实性是文史资料全部价值和意义的基础。众所周知,古往今来任何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地位上生活,任何史料都是一定社会环境下一定个人或一定人群的产物。文史资料的作者来自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党派团体、不同的利益群体,作为个人,他们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观察事物的特定角度、看问题的具体立场和方法,因而任何一篇具体的文史资料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自己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印记,难免会有视野或角度上的某些局限性,也难免会有某些记忆上的偏差。所以,尽管我们要求每一篇文史资料都要如实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但在征集到的各种文史资料中存在某些局限、某些失准、某些偏见、甚至某些虚构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们说,文史资料的真实性,不能只依靠史料撰写者的个人觉悟和征集人的主观愿望来保证。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三条:一是广征博集,多说并存,对各种相近或相异的表述加以比较和鉴别,从中获取最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多说并存”是保障文史资料真实性的前提条件。二是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史料、分析史料。三是对待具体问题还必须进行认真的核实查证、去伪存真。说到底,个别史料只能为人们提供参考,而不能作为定论的依据。只有将若干个别史料汇集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时,个别史料的价值及其作用才能体现出来。

其四,57年前,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开创了人民政协的史料征集工作,并亲自为人民政协征集的这种“三亲”历史资料定名为文史资料。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政协文史工作历经风雨,硕果累累,先后征集了8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文稿,编辑出版了5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图书,各级政协共有30多万人次通过各种形式参与过文史资料工作。文史资料作为一项最具政协和统战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越来越深入社会、走近群众,社会影响日益扩大。许多文史资料出版物从“养在深闺人不知”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读物。现在,思想观念的解放、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的大潮,又进一步为文史资料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天地。文史资料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是当代人写当代事,一代人写一代事,而不能隔代相求。很多重要的史料抓一抓就可以留下来,松一松就可能永远失去。因此,文史资料是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抓紧征集的。做好文史资料的征集、出版工作,是人民政协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各级政协从事文史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用心努力,接好周恩来同志亲自开创的文史资料事业接力棒,并将它顺利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由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为《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的作为喝彩。

2016年3月

(序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后记

《人民政协报·春秋周刊》是读者十分喜爱的周刊,常有读者跟我说,他们很喜欢看“春秋”。我到报社工作不久,发现“春秋”的文章确实可读、好看。“春秋”给读者的是一片文史的新天地、一个知识的百花园,同时“春秋”还是报纸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招牌菜”。报纸是在追求“一日之辉煌”,但文史资料、文史故事应该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我和《春秋周刊》主编杨春同志商议,可否把近年的“春秋”文章结集出书,以应读者之需,再应报纸再传播之需要。杨春同志欣然接受并带领他的团队积极行动起来,开始联系出版社、找出版资金、整理稿件,这样《春秋集萃》便与读者朋友见面了。其实,这两本书的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没有各方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恐怕也就没有这两本《春秋集萃》了。

首先要感谢的是《春秋周刊》的作者朋友。几百位作者对这个周刊的产生和发展贡献过智慧,特别是这次入选本书的几十位作者。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有些稿件,我们没有机会与每一位作者当面沟通、一一核对,但编辑与作者更多的是“神交”,这似乎是个规律。所以感谢他们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其次要感谢的是全国政协和地方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一个文史专版发展到每周四块版的周刊,《春秋周刊》在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级政协文史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当年的文史专版无法立足,后来的《春秋周刊》无法发展,今天的这两本“集萃”也无从谈起。

同时要感谢的是所有参加过编辑工作的同志,没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探索,没有他们一点一滴的积累,就没有今天如此庞大的作者队伍,就没有今天《春秋周刊》在全国各级政协委员和各界读者中的知名度,是他们的筚路蓝缕才有了今天“春秋”的“春华秋实”。

感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同志专门为本书作序。晋平同志曾是人民政协报社的主要领导,后又作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分管报社工作。他文字造诣深厚,在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方面很有成就,著有《笔耕拾漏集——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等著作,主持编写《人民政协全书》《当代中国人民政协》《开国盛典》《人民政协简明教程》《人民政协知识读本》等专著20多部。晋平同志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后,于政协文史工作也颇有心得。我们请晋平同志作序,他欣然同意。从序言中,能深深感受到他对文史工作的情怀。在此,要特别感谢晋平同志对人民政协报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还要感谢的是江西沃可视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杰同志、润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水波先生、中国国际法律疑难案件论证委员会主任应晓阳同志。他们在今天仍然对文史工作怀有一腔热情和关注,不仅能够坐下来读这些文史文章,还真诚地资助这两本图书的出版。对他们,我们心存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同志,王文运和赵姣娇两位责编在本书的出版策划、封面设计等方面十分下功夫。体现了中国文史出版社的专业水准,一看封面就让我喜欢上这本书了。没有他们二位的努力,这两本书的出版可能还要拖后很多时日。

明年、后年、大后年……我们希望《春秋集萃》能够一年接一年地出版下去,也希望它再次面世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多的同道中人的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