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经济十年观察/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过去十年的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GDP跃居第二是成就还是陷阱?中国人的钱包是鼓了还是瘪了?

为什么人民币只能小幅升值?税收为何应该藏富于民?北京地铁票价涨得还不够?为何要反对医改市场化?为什么说中产阶级必然瓦解?租房与买房,哪个更合算?

未来中国经济走向如何,经济政策制定将有何变化?中国股市下一个牛市将于何时出现,房价的拐点在哪里?未来几年的黄金产业是什么?

吴敬琏、厉以宁、成思危、陈志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全球高端智库、政经界精英为中国经济进行集体把脉。

拨开迷雾、看懂中国经济的无障碍读本。发掘未来十年,财富的保值与增值之道。

张颐武、杨天石、孟宪实、蒙曼、学诚大和尚、梁小民、吴晓波、潘石屹、库恩(《江泽民传》作者)等,诸多名家力荐!

环球人物杂志社编的《中国经济十年观察/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解读时代大气象,重温人文理性的光辉与魅力,见证改变世界的力量。

内容推荐

在环球人物杂志社编的《中国经济十年观察/环球人物10周年典藏书系》中,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成思危、陈志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佩里……诸多中外学界名家、政经领域精英、全球高端智库为中国经济进行集体把脉。他们的经济观点都是极具代表性,属于尖端前沿,也极具预见性的。

他们以专业的研究与思考,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不仅从宏观方面阐释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路径与逻辑,解读了中国经济发展瓶颈与突破点以及从全球角度分析“中国模式”对于世界经济的权重和影响意义,而且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中国人财富增长与流失之谜、民生经济发展思路及困境。这使得本书可以说是拨开迷雾、看懂中国经济真相的一部无障碍读本。

目录

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

 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更夫”(2006)

 胡鞍钢,研究国情的“拼命三郎”(2006)

 夏斌,中国金融业的诤臣(2007)

 税收应该藏富于民(2007)

 社保亟待加大投入(2011)

 保障私权,穷人和富人都幸福(2012)

 陈志武:追求回报是民间资本的权利(2012)

 林毅夫,做中国经济的“客观派”(2013)

 对话厉以宁:成功的改革不可逆转(2013)

 金融不改革,钱荒会持续(2014)

 中产阶级必然瓦解(2014)

 中国经济改革能否跳出周期律(2014)

 废除二元户籍制是推倒了一堵墙(2014)

 郑永年:改革要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2014)

 新农人的乌托邦实践(2014)

 不要建立在腐败之上的经济增长(2014)

 北京地铁票价涨的还不够(2015)

 成思危,一生直言的“风投之父”(2015)

老百姓的钱哪儿去了?

 房价与奥运无关(2007)

 2007,股市还会继续涨(2007)

 房价只是暂时波动(2007)

 没有股指期货,股市会跌得更惨(2010)

 房价不再有泡沫(2012)

 房价还要涨,股市将反弹(2012)

 戳破房产泡沫是央行的责任(2014)

 专访王小鲁:涨工资是补偿欠债(2015)

 “抗通胀产品”,大多是骗局(2011)

 经济学家连平谈“三价”(2015)

 未来学家戴维·霍尔:2018年中国将迎来大牛市(2015)

民生大如天

 就业就是大的民生(2006)

 反对医改市场化(2006)

 “穷人是讲信用的”(2008)

 租房买房哪个更划算?(2009)

 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2011)

 农民工决不再这样艰难(2012)

 吃得放心,活得健康(2012)

 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2012)

 老有所养,老有所享(2012)

 环境问题可怕的就是不承认(2013)

 没人知道有多少癌症村(2013)

 社会抚养费肥了谁(2013)

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的跨国公司仍需培育(2006)

 杨开忠,为区域平衡添筹码(2006)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降价的(2007)

 中国将成大并购市场(2007)

 “第二波金融海啸”会来吗(2009)

 城市化,别走美国弯路(2011)

 十大趋势破解就业难题(2011)

 环保科技关键在人才(2011)

 新型农民是什么形象(2011)

 西部崛起需要15年(2011)

 中产阶级面临严峻考验(2011)

 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增长模式(2012)

 健康理性的辩论对于政策制定是好事(2012)

 盲目紧缩比通胀更可怕(2012)

 中国应尽量独立于美元和欧元体系(2013)

 中国不要陷入消费主义陷阱(2013)

 城镇化不是刺激经济发展的万能药(2013)

 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心(2013)

 服务业是中国新富矿(2013)

 中国城镇化的四大风险(2014)

 花大钱拯救老产业,跑偏了(2014)

 2015经济关键词(2015)

 中国经济短期很痛苦,长期很乐观(2015)

 李扬:“新常态下,要有反危机准备”(2015)

 人民币贬值十问(2015)

 张晓晶:我为国家写账本(2015)

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不能让全世界为美国埋单(2007)

 亚太发展的钥匙在中日手中(2011)

 冷静对话更容易为邻国接受(2011)

 美国对中国崛起存在三大忧虑(2011)

 中国将成为核心技术输出国(2011)

 经济外交将起更多作用(2011)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批评很荒唐”(2012)

 中国是美国的一面镜子(2012)

 美中必须互相补台(2013)

 “东北亚模式”更为成功(2014)

 中国梦是了解中国的密码(2014)

 日本没有意识到中国的实力(2014)

 经济总量超美国没有意义(2015)

 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如何共处(2015)

 张维为:中国要有自己的话语权(2015)

 TPP,美国要取政治上的势(2015)

试读章节

吴敬琏,中国经济的“更夫”(2006)

在北京师范大学一栋老式公寓楼里,有这样一套住宅:除了厨房,每个房间都堆满了专业书籍,以及一沓沓打印的资料。这套房子被一些知情者喻为“思想和智慧的‘生产车间’”,而吴敬琏就是这个“生产车间的工人”。天天都是工作日

一见吴敬琏,明显看出这位77岁的睿智老者唇色泛紫,与脸色有些不协调。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心脏不好造成的。吴敬琏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还在北大、中国社科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学校与机构兼有课程,有时一星期连上四五天课,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有好几次都因劳累过度,被直接从讲台上送往医院。

但吴敬琏的精神状态却好得出奇。“他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每一天都调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去投入繁重的工作。”他的助手告诉记者说:“吴老师一年365天,天天都是他的工作日,经常要工作到午夜,就连我这个比他小46岁的年轻人,都跟不上他的工作节奏。”辛勤工作使吴敬琏在经济理论研究和中国改革探索方面的成果日益丰硕。他是我国唯一连续5年荣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芳经济科学奖”的学者,是我国首届“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的获奖人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获得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的学者。

当记者将吴敬琏称为“政府智囊”时,他的助手却认为将其视为一位学者更恰当一些。“他只是根据长期的理论研究及深入调研之后,对政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吴敬琏办公室电话是公开的,他随时欢迎别人打电话向他反映问题和探讨学术。他的邮箱平均每天都有上百封邮件,他的助手都会按他的嘱咐一一回复,并将反映重要问题的信件定期转交给全国政协有关部门。熟悉他的人说,他的社会责任感已经细化到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里了。

记者此前多次联系专访吴敬琏都没有成功。他的夫人解释说:“他每周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一年有几百个课时,还有课题研究,还要外出调研。几乎没有时间在家,有时候晚上忙得都要在办公室里睡觉,更不用说有时间在家吃饭了。即便回到家,也是非常忙,我连插句话都难,很多事情只能在吃饭时谈。”

“五七”干校巧遇良师益友

1929年,吴敬琏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书香门第。母亲邓季惺是当时著名的报业家、社会活动家。

少年时代的吴敬琏,喜欢理工科。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发现科学和实业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环境,在旧的社会制度下振兴祖国举步维艰。直到新中国成立,吴敬琏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高潮即将到来,方才下定决心学经济。事隔多年后,吴敬琏这样回忆:“革命救国这个政治环境已经实现了,要做点什么事呢,那就是做经济建设,所以我就选学经济。”

没有等到形成自己的经济思想体系,“文化大革命”不期而至,无情地打破了吴敬琏探求经济学的梦想。那个年代,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被视为“崇洋媚外”,学习苏联经济学理论又被诬蔑为“里通外国”,整个经济学领域一片荒漠。吴敬琏也因为议论过康生,被扣上了“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帽子”,并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发配”到河南信阳,在“五七”干校里接受劳动改造。

但正是这段经历,使吴敬琏遇到了一位良师益友——顾准。这是一位他非常尊重和佩服的人。早在1956年,顾准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改革开放后,吴敬琏较早提出市场经济理论的观点,跟当初受顾准影响不无关系。

参与市场经济“大争论”

1983年,年逾半百的吴敬琏,只身远赴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客座研究。在那里,吴敬琏这位在国内经济学界已初具影响力的教授,从本科生的基础课学起,系统而全面地研读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此时,国家已经开始推进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理论界也展开对计划和市场两者关系的探讨,一些思想观念保守的人认为“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而在大洋彼岸的吴敬琏,已对现代市场经济概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那时开始,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改革应当是市场取向的,即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到后来,在国家的政策蓝图和大政方针中,吴敬琏的这一观点多次被体现,而且也得到了现实的验证。

中国经济改革进入90年代后,理论界又掀起了关于“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论战,吴敬琏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市场化”的立场和观点,一些与他观点相左的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吴市场”。这场争论最终以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宣告结束,中国从此坚定不移地走上市场经济之路。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