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大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卞毓方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师是水到渠成,大师是众望所归,大师是千秋万代!大师不是自封的,大师也不是权力和金钱所能决定的。大师是天才和时代的结合,大师是乱世枭雄辈出时的冷眼冷心冷板凳!

《寻找大师》由卞毓方所著,作者譬如教官,手把戒尺,评判天下。作者又如诸葛亮,手把羽扇,从容点将。最终,此书以不从流、不媚俗之态,以中立之姿,以独特的个人视角,以如山之高度与极大的概括力,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内容推荐

寻找,是一种过程。找的本身,往往比结论更有意义。为什么要寻找大师呢,作者说因为“大师是一种社会坐标,天地元气。对一个以文化复兴为重任的社会来说,大师的存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紧要,不可或缺”。

《寻找大师》作者卞毓方在寻找大师的过程中,选出了一些人物,《寻找大师》中的他们是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周汝昌、朱季海、姚奠中、张颔、林鹏、汤一介、欧阳中石、沈鹏、吴敬琏、厉以宁、李泽厚、余英时、木心、茅于轼、钱理群、王蒙、贾平凹、韩少功、莫言、张炜、陈丹青、崔如琢、于志学、刘大为、黄永玉、杨延文、李自健、刘亚明、韩美林、范曾、余秋雨、张旭光、孙晓云、卞祖善、张维迎、吴为山、李敖。他们大多学有专长,影响不小。这些大家们有些国学根基深厚,儒佛化通,有些诗书画艺集一身,最重要的是,卞毓方通过他们传奇的学术人生,书写了名家大师的风骨人生。经过三年的采访、梳理、写作,作者回想在众多的大家、大师中行走,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精神上的阳光、空气和水。

目录

序: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饶宗颐:一个人改变了一座岛的风水

 遐龄出任西泠印社社长

乱世如何脱颖而出

 “五十年内无此公”

 在敦煌为饶宗颐祝寿

 附记:

 沙漠与绿洲

 金庸、余光中、王鼎钧

南怀瑾:使的是一副鼓槌,敲的是面老鼓

 奇特经历造就奇特人物

 我读南怀瑾

吴冠中:懔懔绝唱

 名动江湖,争议蜂起

 历史深处的凝眸

 人运,画运

 活在作品里

 附录:

 吴冠中雷人语录

 九秋天地入吟魂

 品画

特约嘉宾柯文辉:

 美容院最多的地方没有美女

 “大器免成”

周汝昌:大师尾巴的尾巴

朱季海:只知崇古,不善处今

 附记:大师渐行渐远

山右三贤

 姚奠中:百年老樗,半世曲园

 张颔:“谁说山西无人,难道我不是人吗?”

 林鹏:“胡说八道老来疯”

 附录:

 冯其庸的南北西东

 并非题外的题外话

汤一介:讳言自己是哲学家

  汤一介的三段往事

 汤一介三看

欧阳中石:乘数与被乘数

 “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在电话线的那头

沈鹏:“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人比梅花瘦

吴敬琏:极端“入世”构成了“出世”

 助手笔下的吴敬琏

 女儿笔下的吴敬琏

 作家笔下的吴敬琏

 “中国经济界的良心”

厉以宁:天地不为一格而拘

厉以宁、吴敬琏一瞥

 诗言志

 听厉以宁讲故事

 蓝旗营拜访厉以宁

 附录:在厉以宁家作客

李泽厚:“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八十年代的青年偶像

 近距离聆听李泽厚

 一册《告别革命》,也让世人告别李泽厚

 细节决定人生

 再访李泽厚

 遥远而又切近的回声

域外视角

 余英时:“不懂英法德,不谈文史哲”

 木心:“山洞智者”

 附记:大师的后人与异邦

特别观照

 茅于轼: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钱理群:相忘于江湖

特约嘉宾诺贝尔:

 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过:

 不向财神顶礼膜拜。

远离文坛,冷眼一瞥

 王蒙的造化

 贾平凹的土、浑、厚、慧

 在海口读韩少功

 莫言的自嘲与自慰

 黄山邂逅张炜

“每条狗都有自己的时间段”

画坛:当代无大师

 个案分析:

 陈丹青、崔如琢、于志学

 刘大为:将军赶路,莫撵小兔

  黄永玉:小才发挥到极致

  吴冠中之徒,杨延文的幸与不幸

  附录:奉天承露

 李自健:正在演变为一个符号

 草根刘亚明及其大师视角

韩美林:旁门正道,雕虫大技

 工作证上贴的是猫头鹰

 “绝不入伙”

范曾:以过于入世之功利,岂能画好高蹈远引之古人?

余秋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何就“等不到了”?

谁的一生不是借?

书坛后起之秀

 张旭光:忘不掉的,多半是不同凡响

 孙晓云:变句号为问号,再还原成句号

卞祖善:如歌的行板

经济学家之外的张维迎

 与张维迎去陕北

 与张维迎去晋南

吴为山: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可以嘱托艺术之将来”

 灵之所钟,秀之所毓

李敖:老而不死是为贼

台北访李敖

千山独行

附录:

 管窥李政道

 爱因斯坦的脑瓜并不太笨

跋:阳光、空气、水

试读章节

在一个大师远去、文化溃败、学术凋零的“蛮荒”时代,饶宗颐得以成为文化圈的安慰,自有其超群拔类的成就。

首先是宏博性:粗略统计,饶宗颐出版著述7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内容几乎涉及国学的所有门类,如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考古学、目录学、楚辞学、金石学、音乐史、道教史、佛学、古文论、潮州学。此外,他还精通琴、诗、书、画,娴熟英文、法文、日文、梵文、希伯来文、波斯文。上述每一门每一项,都是一片茫无际涯的大海,饶宗颐能在这不同的海域掣鲸斩浪,探骊索珠,如此出神入化的身手,在王国维、陈寅恪之后,钱锺书、季羡林之后,你到哪儿去寻觅?

其次是开创性:据孙启军归纳,饶宗颐拥有多逾百项的第一。例:第一个编著词学目录、楚辞书录;第一个研究《日书》;第一个探讨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第一个将殷礼与甲骨文结合考释;第一个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第一个编辑《全明词》;等等。

“第一”是一种眼光,一种敏锐,饶宗颐并没有停留于此,他的长项也是独特之处在于,举凡触角所及,莫不溯本穷源,推陈出新。譬如:在考古领域,王国维首倡“二重证据法”,何谓“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相印证。1982年,饶宗颐则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之外,提出加上甲骨文研究的“三重证据法”。把甲骨文研究上升为考古的基本手段之一,这是他的创举。

让我们看看饶宗颐是如何研究学问的。1973年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掘出西汉帛书《周易》抄本——《周易》,这是中国最古老也最神秘的文化典籍,在饶宗颐眼里,它就是东方的《圣经》!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落幕,作为红色政权之外的港人,他要赶往长沙考察,是不可能的。直到几年后,他才看到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就凭这照片,以及《文物》杂志公布的一页抄本的图版,饶宗颐的宏博知识就立刻被调动起来了,随后撰写了《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饶宗颐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有别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前者以“乾”为首,继之以“艮”,后者在“乾”后面接的是“坤”;将帛书本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对照,前者适开后者排序之先河;通行本的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本相同;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近;通过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太傅贾谊《新书》中的易说比较,断定帛书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以上观点,至今仍是不刊之论。

1992年9月,值马王堆发掘二十周年之际,内地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一书,其中,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见到书后,他的知识仓库再次被调动,旬日内完成一篇《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项与摄提》。文章中,饶宗颐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并且对图中所列诸神名称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譬如帛书说“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他指出:“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吴与少吴。”一字之正,令人豁然开朗。又譬如,帛书本称北方之神为“湍王”,十分费解,饶宗颐剖析,实为“颛项”,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

再譬如,屈原《离骚》首节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文中,“摄提”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饶宗颐针对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与“摄”,通假。因此,“聂氏”即“摄提”。接着旁征博引((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日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作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干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饶宗颐高论一出,他的大名在学界就成了一枚定海神针。

其三是世界性:让我们继续进行“第一”的话题。以向世界传播汉学为例,饶宗颐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是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是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

饶宗颐又是第一个把古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与汉语系材料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他发现这种不明语系的图形文字竞与中国古代的陶文、甲骨文有着许多类似的迹象,为揭示该古老文化演进秘密和中印文化交流历史开辟了新途径。饶宗颐还比较屈原《天问》与印度、伊斯兰古文献,发现“发问”文学,是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现象,进而提出文字人类学和文学人类学的新课题,主张把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领域。

如今,饶宗颐先生在国际汉学界的地位无人能及。1962年,他因在甲骨学上的贡献而荣获法国最高学术成就的儒莲汉学奖;1993年,他获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学博士学位,为该院建立125年颁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学博士学位。有人称饶宗颐是“中国文史活的百科全书”,有人赞饶宗颐为“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而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则是出自一位法国汉学家之口:“饶宗颐先生不仅是法国汉学界的老师,而且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基于上述斐然的成就,饶宗颐跃为香港乃至中国全境的学术名人。他获得的主要荣衔,还有: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1980年);中国国务院古籍整理筹办规划小组顾问(1982年、1992年连续两届受聘);法国文化部文化艺术骑士勋章(1993年);香港艺术发展局第一届终身艺术成就奖(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勋章(200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领衔的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2000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1年);2003年香港大学成立饶宗颐学术馆,以表扬他在学术文化上的贡献。

P15-17

序言

《寻找大师》中的人物,起先是严格按照年龄大小出场,当我依次写好饶宗颐、南怀瑾、吴冠中,忽然心神恍惚,投笔彷徨——停!现代科技引发语言错位,哪儿来的笔?我像绝大多数作家一样,使用的是电脑,不是写,是以十指击键——又停!“击”这字眼太阴狠,令人想起击破、击毁、击毙,以及什么什么的斗争。那么,改为敲?敲键,也不够文明哈,敲除了与击联盟,组成敲击,还有敲诈、敲边鼓、敲门砖、敲骨吸髓等义,哪一样,都不适合搁在电脑身上。更有人说打电脑,呀呀呸!亏他说得出口,简直野蛮透顶,令人发指。须知,电脑是笔和纸的延伸,是人的大脑的外化,怎么着,也得用“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弹,像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孟郊的“弹琴不成曲,始觉知音倾”;或者用深情款款的抚,像王粲的“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李白的“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弹电脑之键也好,抚电脑之键也罢,绕了一圈,我还得回到用笔,否则便无从说写。投笔彷徨,彷徨什么呢?我想到写序。序这品种,一般是等到书稿就绪后再添加,相当于大厦的门面装潢,而我显然等不及了,我需要有一篇序,就像大厦需要一张图纸。

《圣经》描述,创世之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这世界就有了光。在《寻找大师》这本书里,我就是上帝,我说要有序,于是在2011年岁首,就有了一篇破茧而出的长序:《永不绝望,才有希望——答杨清汀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2: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