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台小集/煮雨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姜德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怀人、谈书和闲话新文学期刊的随笔集。

《《萧乾的生死观》、《赵景深笔下的天津》、《少年黄裳沽上梦》、《石凌鹤编影剧刊物》、《萧红的声影》、《茅盾与李南桌》、《毛边书的是非》、《几本白皮书》……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学者姜德明先生的几十篇随笔、散文。

内容推荐

《金台小集》一书收录了我国著名学者姜德明先生的几十篇随笔、散文,具体包括了:《萧乾的生死观》、《赵景深笔下的天津》、《少年黄裳沽上梦》、《石凌鹤编影剧刊物》、《萧红的声影》、《茅盾与李南桌》、《毛边书的是非》、《几本白皮书》等。

目录

怀人短札

 怀念臧克家

 想起李健吾

 萧乾的生死观

 怀念孙犁

 悼陈原

 忆林辰

 难忘锡金

 楼适夷漫忆编副刊

 陆晶清二三事

 缅怀赵清阁

 赵景深笔下的天津

 少年黄裳沽上梦

 常风笺中有掌故

旧刊新拾

 《最小报》

 《音乐界》

 石凌鹤编影剧刊物

 欧阳山与《小说家》

 《青年作家》

 《抗战戏剧》

 孟十还编《大时代》

 孙望与《中国诗艺》

 《顶点》

 《战时木刻》

 炮火中的《木刻艺术》

 《群鸟》

 《译林》

 《燎原》

 文载道与《萧萧》

 牧丁与《诗星》

 萧红与孙陵

 萧红的声影

 《文潮副刊》

 周行与《草莽》

 《读书与出版》杂记

 《新生篇》琐谈

 沈从文的“罪状”

 《蚂蚁小集》

 “同代人”文艺丛刊

 刘厚生与“影剧丛刊”

 《论小资产阶级文艺》

书边漫记

 茅盾与李南桌

 高语罕的《白语书信》

 中山先生的签名本

 刘半农佚简

 闻一多佚画

 《赖婚》特刊

 关于“贝叶丛书”

 撕去的版权页

 京华书坊史

 书肆的灾难

 书坊旧事

 琉璃厂人

 毛边书的是非

 笔名小记

 得《沧州集》记

 萧红墓的迁葬

 几本白皮书

 读《施蛰存日记》

 读《沧海潮音》

 《作家百简》前言

 《姜德明序跋》自序

 “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序

试读章节

在中国新诗史上,读者会永远记住臧克家这个名字。

我认真读臧克家先生的诗是在抗战胜利以后,那时我还是个高中生。读的不是他的处女作《烙印》,也不是他的成名作《罪恶的黑手》,而是《泥土的歌》。但,我记住了他在书中真挚的表白:“我挚爱、偏爱着中国的乡村,爱得心痴、心痛,爱得要死……”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歌颂农民的诗人。随着内战的爆发,人们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我又记住了克家先生在他那本讽刺诗集《宝贝儿》里写的那首《人民是什么》。他愤愤然质问当权者,人民是面旗子吗?用时高高举起,不用时就卷起。人民是顶破毡帽吗?用时顶在头上,不用时把它踏在脚底!我渴望见到这位为人民歌唱的诗人。终于我在范泉当时主编的《文艺春秋》画页上,第一次见到他身着西装的半身像,面目清瘦,仪表潇洒,只是眼神略显忧郁,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六年十月,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克家先生为人民日报副刊写了一篇长文《鲁迅写的纪念文章》。文章要用,却嫌引文过多,要请他做些删节。为了郑重,当时文艺部的领导袁水拍同志派我去当面求教。那时克家先生住在建国门城根的笔管胡同,我住贡院东街的报社宿舍,两处只有一壁之隔。临行前,水拍同志一再教我怎样缓和口气,谦虚谨慎,不要引起对方的不快。因此,我是小心翼翼地叩开了那小院的大门。

没想到一见面他就握住我的手不放,原来这是位热情如火的长者。待我说明来意后,并告诉他我的住处,他爽快地答应修改文章,乐呵呵地跟我说:“咱们是邻居。你们那个大院,我知道。”从此,我们结识了,建立了几十年不断的友谊,却又是那种不常见面的君子之交。有时一年也见不了一回。偶尔去他后来住的赵堂子胡同家拜年,他总是送客到大门外,并指点我看他新贴的大红春联。他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每年都亲撰春联,贴在大门上,给过往行人带来吉祥。有时他会告诉我,这年春节一共来了上百位客人。光是为识者和不识者写的条幅一年又何止上百张。为了照应这些事,他很累,但他乐此不疲。他还要见缝插针地写文章,甚至有求必应。国家大事,诸如卫星上天,女排夺冠他要写,甚至连干校生活和地震之灾,他也要从积极的角度去抒发。正如他对我说的:“年纪越采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多了!”后来,他身体不好,仍然不愿搁笔。他的勤笔也不免带来过时之作,但热心紧跟时势的动机是真诚的。我常想,这也是时代环境所造成,即以当时我们报纸的文艺副刊来说,每个时期强调的都是要配合现时的政治斗争,有关上级也指示过,最好让做实际工作的县级干部来占领这个阵地。因有“县委书记手记”专栏的设立,实与文艺相距甚远了。后人不能光是苛责作家,其实连我们这些约稿催稿的编者也是难逃其咎的。

关于克家先生热心待人、乐于帮助后进的品格,我也有切身的感受。一九八一年拙作《书叶集》在花城出版社出版,一时不及呈上求正,他在七月十一日来信时说:“虽然,你签名应赠我的《书叶集》尚未见,但花城出版社今天已寄到新出版的四本书,《书叶集》欣然在日(不说‘赫然’)。我几乎每周收到赠书,往往略翻目录,即藏之书柜。而《书叶集》一到手即拜读了《鲁迅与茅盾早期的友谊》及唐瞍同志的‘序言’。轻扇来风,书味可口,读之心畅神怡,足以消炎夏。你用心苦,用心细。愧我不能也。茅盾与鲁迅的关系,有一点你没提及,茅公与我谈话时却亲口说了:鲁迅为何未加入‘文研会’?‘文研会’章程确系鲁迅执笔的。这两点表示了鲁迅与‘文研会’的密切关系,也表示了与茅盾先生的友好关系。《十月》第三期上(即出),我写了篇悼茅盾先生的文章,约万二三千字,其中谈到了上面的两点。请你指教。”信中最后说:“花城虽已赠我,但仍望收到你亲自签名的《书叶集》。”收到信后,我马上找出一册毛边本的《书叶集》,签名后送上府去。不仅如此,克家先生还主动写了一篇书评《于细微处见精神》,发表在一九八一年九月号的《文艺报》上。克家先生善待友辈的风度令我心动。

就在同年的八月二十日,他又给我一信。知我喜欢新文学版本,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跟我说:“告诉你一件事:我双喜临门:闻一多先生(一九三○年或一九三一年)亲手签名赠我的一本《死水》(盖了自刻的印章),三七年抗战时存在临清一个学生家中,而今 位好心的同志挂号给我寄来了。其中多少周折,多少灾难呵!自印初版《烙印》(订装、封面,全仿《死水》),仅印四百本,我已无存,忽然一位好心同志也为我寄来了一本,系当年我赠陆志韦的。二书到手,百感丛生,值得高兴,决心为文以记之。写好后想寄给你,可惜不能照两张照片,那样一定会吸引人的。你几时有空,来小坐十分钟,看看这两本书,你是爱好文献资料的。”无可名状的欢快情绪跃然纸上,我已记不得是否立刻赶到诗人那清幽的小院,与他分享友情的欢愉。我想我是去了的。直到今天,提起往日的这件小事,我仍然感到无比的温暖。P3-8

序言

感谢出版家约我编个集子。我检出不曾结集的一些近作,编成《金台小集》。这是一本怀人、谈书和闲话新文学期刊的随笔集。

半个多世纪以前,我从天津移居北京,先后在西城、东城、南城居住过。想不到最后落脚在朝阳区的金台路上,岁月匆匆,如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书名不含什么深义,取其顺口,并多少留下个人的一点纪念而已。

二○○七年六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8: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