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说庄子(骈拇外物)(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人问曹山祖师,什么是禅?曹山说:“兔角不用有,牛角不用无。”兔子为什么没有“角”?因为不用,本来就没有,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没有。牛为什么长角?不需要你去证明。这都是天还有一个公案,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天气冷了……”这是来自讲述的《禅说庄子(骈拇外物)(精)》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骈拇外物)(精)》是冯学成讲述。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在生活中,面对人与事之时,我们总会在精神上横生枝节(精神上的骈拇),或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者盲目跟风,孤芳自赏。这些,都不是值得表扬的心态,不是智慧,所以要把它清除掉。如何去掉精神上的第六指,达到道家学说的大圆满境地?《禅说庄子(骈拇外物)(精)》能告诉我们答案。

目录

《骈拇》:斩断精神上的第六指

引言:脚跟与立场

第一讲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矛盾

周文王有八个乳头

心肝和仁义有关系吗

那些不必要的现代行为

人就爱画蛇添足

包装炒作只为名利

相对论不是谁都可以玩的

仁人多忧愁

第二讲  参透道家的不二法门

凡夫永远吃不饱

自然病与社会病

上古社会的自然状态

还需要解放美国吗

烦恼是成佛的种子

最早提出不二的是庄子

第三讲 自得与他得。自适与他适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当妈的都护崽

知客师的手机容量

吕不韦的投资计划

自在于君子小人之间

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把一切都建立在自受用上

《外物》:道家修行的大圆满程序

第一讲 庄周借米与鲋鱼求救

修道的三道程序

伍子胥与苌弘之死

孝与爱的矛盾

监狱里的钻木取火

舍利弗给佛祖提意见

鲋鱼与庄子的对话

《莱根谭》两则

第二讲 任公子钓鲸与孔子受教

五十头牛作饵钓大鲸

不要小看了《史记》

从古至今的盗墓贼

“布施”一词源自诗经

庄子的确很刻薄

古代妓女的标准相

大道没有仁义礼智信

一系列的大圆满程序

第三讲 宋元君杀龟与庄惠之辩

神龟之死

神通绝对不可靠

去掉“为善”的偷心

惠子和庄子的二人转表演

如何治疗精神病

高明的人不留迹

与阴阳同其波

站稳脚跟行正道

第四讲 道不欲壅,心与天游

本光法师的鼻子功夫

80后的品酒大师

心路畅通,智慧无碍

生命健康的功能就是德

大道不能堵塞

一个“禅”字,三重意思

我们的思想就是时空穿梭机

婆婆和媳妇总是处不好

第五讲得鱼忘荃,得兔忘蹄

海灯法师的大徒弟

心有妄念杂草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佛祖没有雅兴超度你

模仿秀是很辛苦的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得意而忘言

试读章节

仁人多忧愁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很重要。宋玉写了《登徒子好色赋》,什么是美人呢?“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个人怎样不失性命之情?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合理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些都叫“不失其性命之情”。

在不失性命之情的情况下,“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你看鸭掌、鹅掌的“合”算不算“骈”?不算骈嘛。榕树长出来的那些根很多,一片一片的,有的地方一棵榕树长成了一片林子,是“合”,也不算“骈”,它不多余,是非常合理的。“枝者不为跂”,你看那树枝,枝枝丫丫的;那树根,枝枝蔓蔓的。这算不算“跛”?不算。我们人的头发长了一垄,不会只长一根,算不算“跛”?也不算。我们的心能分能合,我们搞分析是“枝”,搞综合是“合”。人心的分析综合能力是天生的,我们分析恰到好处、不过度,也不为“跂”;我们搞综合,事情要综合,“合”得合理也不为“跛”。“文化大革命”后期,传了一个政治笑话,有外宾问邓小平,中国有多少厕所?邓小平说,两个。哪两个?男厕和女厕。这就是综合来说的。

“不失其性命之情”,鸭掌、鹅掌,长错了吗?没有,恰到好处,不如此能游泳能浮水吗?“枝者不为跛”,树不分枝,从头到尾都长成一棵独苗苗,行不行呢?不行。我们的心如果既不能分又不能合,只此一个,像石头一样,没有功能也不行。所以,当然是“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庄子马上又说,“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野鸭子的脚是短,但你把它接上一节,像仙鹤一样长,那鸭子就要喊天了。鸭脚板是连起的,鹤的脚爪是分开的,而老鹰的脚爪要是并起来又怎么去捕食呢?也不行。鹤是涉水禽,它的脚就该长,你把它砍短一些,那它就不能涉水捕鱼了。我们看这些故事,不简单啊,禅宗有很多公案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有人问曹山祖师,什么是禅?曹山说:“兔角不用有,牛角不用无。”兔子为什么没有“角”?因为不用,本来就没有,不需要你去证明它为什么没有。牛为什么长角?不需要你去证明。这都是天道自然,老天爷生就的,就像鸭脚短、鹤脚长一样。还有一个公案,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禅师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天气冷了,鸡就上树,鸭就下水,也是本性如此。这是自然性,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性。

“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有人长得高,有人长得矮,爹妈给的我们也不嫌弃,生就的就顺其自然。有人说,我胖了要减肥,我一听减肥就头痛,减什么肥嘛。有的人怕孩子长不高,愁啊,找增长剂啊。我说根本用不着,到时候该长高自然就长高了。

现代科学解决了万物为什么各有其性的难题。对无机物而言,就是原子、分子决定的。对生命体而言,都是基因遗传决定的。每种生命体都有其若干亿年的遗传基因的进化和确定,它们各自遵循着自己基因程序的展开而生灭。基因程序就是“天命”,如今搞基因工程的,不知是顺天命,还是逆天命,会给地球生态带来什么影响,如今谁也说不清楚。

“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该穷就穷,该富就富,结果人们往往是穷也忧,富也忧。尽管是“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但我们要知位守位,不要妄生分别心,安贫乐道就无忧了嘛。  最近媒体报道了在四川凉山州的一个“麻风村”,基本是被遗忘了的。他们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地方政府统一集中在一起。现在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了,麻风病也没有了,小孩子还长得漂漂亮亮的,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前几年,有人旅行时偶然发现,激动了。他们在大山里,只能种点玉米、土豆,不知这几十年是怎样过的?但是他们忧不忧?不忧。他们只要肚子不饿就行。饱,谈不上;暖,谈不上,房子根本不挡风雨。记者们拿着镜头的手都在抖,都不敢拍摄,一贫如洗呀,居然坚持了几十年。如果不是现代社会的人进入,他们还是无忧无虑地过日子。方圆几十里没有外人住,他们也不出去,也不知道可以出去。外边的人也不敢进去,麻风,好吓人啊。这是现代极端贫穷落后的“桃花源”。

不介入现代社会哪有忧呢?没有嘛。不知者不忧,老子也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无所去忧”嘛。我们把道家学说放在这里看,也是有道理的。你不到城里来,没有电视看,又没有报可读,信息全无,也不觉得什么不对,也无所谓。所以对人性,我们咋个看?对社会性如何看?在一定的因缘下,我们可能安心……

P25-27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人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入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问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昕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