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当然,这里是庄子通过孔夫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道家通过孔夫子的表达,实际上也承认了这条准则。庄子的思想被人称为避世之学,因为他讨厌这些原则,不愿意被这些原则和规范套住,所以他要遁世,乃至出世。你要遁世、出世可以,但是,只要你还参与社……”这是来自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精)》的节选部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当然,这里是庄子通过孔夫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道家通过孔夫子的表达,实际上也承认了这条准则。庄子的思想被人称为避世之学,因为他讨厌这些原则,不愿意被这些原则和规范套住,所以他要遁世,乃至出世。你要遁世、出世可以,但是,只要你还参与社……”这是来自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精)》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精)》: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不论是庄子、道家还是禅宗,都强调绝圣弃智,或者是不立文字。这应该是他们所共有的大原则。如果我们不弃智,不绝圣,就会陷入“以有涯随无涯”的尴尬境地。只有绝圣弃智,我们才能够从这种尴尬中转过身、回过头来。冯学成讲述的《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精)》就是其中一本。 目录 第一讲 遭遇人世问的阴暗面 庄子笔下的人间社会 轻用其国的后果 先自度而后度众生 老庄哲学的根本原则 以他人之恶显自己之美 仁义之道的困境 古往今来的这些事 圣人也难过的关口 第二讲 从祭祀到心斋 端而虚,勉而一 委曲求全的功夫 此斋非彼斋 全篇的重中之重 与人交往,与天交往 这才是心斋的大用 万物顺化于我心 第三讲 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春秋末年的国际关系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庄子的心理学 古时候的饮冰者 普天之下有两条大戒 哪些原则犯不得 事亲、事君与自事其心 菜市场上的哲学思考 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第四讲 言行与美恶的法度 溢美与溢恶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带着竹片上路 庄子笔下的众生相 就像在描述现代的事情 在言和行之间 乃以兽心喻人心 国家太平祥和的标准 美成与恶成 在逆境中得大自在 天下乌鸦一般黑 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分野 行走江湖的灵丹妙药 不足为外人道 在历史上玩太极功夫 螳臂当车一何怒 把老虎养得跟猫一样乖 精通养老虎哲学的人 庄子传下的绝招 第六讲 不材之木是谓神木 散木与散人 中国民间的树崇拜 形散而神不散 你用什么来安享天年 老栎树的保命秘术 以不材而享尽天年 成材带来的祸事 谁愿意成为牺牲品 第七讲 以无用而得大用 古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把坏事变好事 转境是做人的诀窍 宁跟狂人打交道 楚狂接舆的凤兮之叹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要无用得恰到好处 《养生主》: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 第一讲 缘督以为经 生命中的决定见 大道的眼中没有善恶 如何行于中道 第二讲 以无厚入有间 在音乐与舞蹈中宰牛 向无障碍处下刀 怎样练就游刃有余的功夫 学会时空大挪移法 第三讲 安时而处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保持豹子那样的敏锐性 观察修行的尺子 薪火相传,无穷无尽 《应帝王》:寓言中的人间智慧 第一讲 逍逍游于无何有之乡 禅宗公案的先秦版 文明时代的种种弊病 地球是个大面包 饭箩里躺着饿死汉 要看到自己能耐的半径 古人的太空梦 我们头上还有老天爷 道家治天下的方法 大道手中的棋子 无为而无不为 怎样来看待神仙之道 第二讲 无相可相的大道境界 列子遇见了大相师 游戏在一死一生之间 相面大师落荒而逃 像万花筒一样随意变化 衡量道行的一把尺子 第三讲 用心若境,不将不迎 羚羊挂角无踪迹 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七窍开而浑沌死 试读章节 普天之下有两条大戒 庄子的笔法确实很妙。他通过叶公子高使齐,把人世间的麻烦通过孔子的开导说了出来,又让孔子顺着这个语脉继续讲。 孔夫子见叶公子高遇到了如此为难之事,于是便开导他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孔夫子这里说,普天之下有两条大戒,一个叫做“命”,一个叫做“义”。那么,什么叫“大戒”呢?就是大的根本性原则。放在现在,我们还是要遵循这两条准则和规范。什么是“命”?什么是“义”?我经常说,儒家讲社会性,社会性就是“义”;道家讲自然性,自然性就是“命”。作为一个人来说,这个“命”,到后来还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合到一起了。不过在这里,这个“命”还是讲的自然性。“义”,则是人的社会规范性。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就拿我们自己打比方,我们对自己的家族成员,父母妻子儿女,每个人都会有亲情,这是自然之性,是谁也放不下的,这就是“命”。“不可解于心”,就是放不下,老是放在心里面。而作为一个臣子侍奉君主,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为五常。这三纲五常,是社会的原则和准则,也是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脱的准则。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当然,这里是庄子通过孔夫子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道家通过孔夫子的表达,实际上也承认了这条准则。庄子的思想被人称为避世之学,因为他讨厌这些原则,不愿意被这些原则和规范套住,所以他要遁世,乃至出世。你要遁世、出世可以,但是,只要你还参与社会生活,这个所谓的纲常就是原则,你是跑不脱的。 后世儒家就最喜欢《庄子》里的这一句话:“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宋明理学还把这句话大加发挥,当然这是为统治阶级、为皇权服务的。我们这里有喜欢道家的学员,说他最讨厌的就是这一句。我们也很讨厌啊,但这是客观事实!哪些原则犯不得 上面一节已经说了,“天下有大戒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一个根本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遵循了这个原则,哪怕是委屈,哪怕-是麻烦,总的来说都会比较太平。如果你不遵守这个原则,要打破这个原则,你就会“人人得而诛之”。如果你的命确实大,当了皇帝,“窃国者侯”,那可以另当别论。 我们以前看那个《推背图》,据说是袁天罡和李淳风编的,里面透露出的信息是不久天下将大乱,十八子当得天下。十年、二十年后,果然姓李售匀当了皇帝,建立了唐朝。虽然是李家当…… P41-42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人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入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问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昕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