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里乡愁--舒敏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舒敏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舒敏所著的《梦里乡愁--舒敏散文集》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集子里,共有文章三十八篇,大多是关于故乡、故人以及故事的记忆。内容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是有关故乡的旧事,这些旧事里,有贫穷,有饥饿,更有难忘的快乐和欢笑;第二块主要写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如坠落的花儿般,离开了我。这些人中,虽然没有什么大人物,但他们却用渺小的身躯,为国家做出了他们该有的贡献,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他们,一样值得讴歌,值得记忆和怀念;第三块是对生活中各色其他事物的回忆和记述,通过回忆引起新旧生活对照,让读者们看到今天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从而学会感恩,学会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故乡,故乡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眼里的故乡,不尽相同,然而,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故乡其实又是相似的。由舒敏所著的散文作品集《梦里乡愁》就在我的案头,洋洋洒洒几十篇散文,娓娓道来,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乡愁,被她追怀得如此真切、如此真诚。

目录

故乡 故事

 乡村往事

 故乡的水

 漫泉河,我的故乡

 难忘的童年

 俺村光棍儿曾经的生活

 饥饿年代

 那些消失了的吆喝

 难忘那棵皂角树

 我的故乡,我的大院

 故乡故事

 木匠村的冬天

 远远的记忆

梦里花落知多少

 张中堂

 铁锁

 瞧这一家子

 同桌

 你走了,犹如风筝断了线

 路

 “快乐食品”里的悲伤记忆

 牡丹花外婆

 秋风秋雨愁煞人

 梦里花落知多少

 炉火里升腾起的记忆

 父亲、母亲和我

趟过记忆的河

 两条河(新增)

 “驴”说

 照相

 借宿年代

 我读《黄河大移民》

 故事里的事

 太白、太白

 漫谈幸福

 耀州缘

 电影啊电影

 相对论

 说说厕所那些事

 老之将至

 千里之外(外一篇)

 这个冬天那些暖暖的事

代后记:我和渭河——不能不说的故事

试读章节

乡村往事

是的,我终于如愿以偿,远离了我的村庄。但那些如烟往事却越来越多地涌入我的脑海,而我,不能无视这些跳动的火苗,不能不让这些鲜活的记忆,从我的笔尖流淌下来……

——题记

一、打架

在我小的时候,打架,在农村是家常便饭。

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常常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打群架!

记忆最深的打群架有两次,一次是两家因为院墙起了纷争,一次关乎第三者。

院墙之争的两家是近邻,以前关系还算融洽。打群架的起因是,其中一家盖房时多占了对方的庄基,这家人仗着兄弟多,不但不肯认错,还将对方暴打一顿,以为凭着他们的拳头能够解决自家的院墙问题。没想到对方挨打后不但不服软,反而出门叫来附近的几家亲戚,于是两家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各自手持锄头、锨等,甚至连两家的孩子们也人手一块半截砖,加入混战的队伍中。记得那次群架声势浩大,一连打了好几天,以至于附近好几个村庄都知道了。那阵子我放学后从两家门前路过,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不小心会中了埋伏,沦为无谓的牺牲品。

还有一次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在外婆家附近上学。有一天,村子中央人山人海,甚是热闹。后来得知,是村里有个男人和别人家的媳妇好上了,却不料被自己的媳妇发现,这媳妇可不是省油的灯,直接叫上自己的姐妹,冲进那“不要脸”的女人家中,把女人拉到村中一顿暴打。当然打的时候嘴也没闲着,拣最难听的话尽情地骂,按说已经够解恨了吧?可是这媳妇觉得还不够,索性到后院茅房弄了些臭哄哄的大粪,硬生生塞进那女人嘴里,实在是野蛮而疯狂!

通过这种方式,女人最终是否保卫住了她的婚姻,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她的野蛮和凶狠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至于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对那位第三者,竟然满怀同情!我想所谓矫枉过正,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吧!

那时候农村之所以打架频繁,主要还在于日子的艰辛与单调。打架,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解压的手段,也成了乡村生活的一道风景,尽管这景致并不美丽,但总算给灰色的岁月抹上了些色彩,从而不那么乏味。

小时候一旦不听话,哥哥总会狠狠地白我一眼,然后凶巴巴地说:“挨打毛”。深层的含意是你不听话,长大后找个老公会天天打你的!

农村还有句口头禅:“打下的媳妇揉到的面”,意思是新媳妇一进门,先要给个下马威,该打就打,要打得她服服帖帖。所以那年月,打媳妇的现象比较普遍,但万事都有例外。

村西头有家娶了个新媳妇,新婚燕尔,媳妇就下地干活,毫不娇气。她一人用架子车拉粪,上坡路也不用人帮忙,新媳妇拉了一趟又一趟,全村人交口称赞这媳妇能吃苦。然而有一天,游手好闲的新郎回了家,找茬儿要打媳妇。没想到新媳妇不光干活了得,打架也是一把好手,三下五除二,将男人反缚双手,按倒在地。为此男人没少被村人耻笑,新媳妇也由此奠定了她在家里的权威地位。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人也变得文明了,打架的现象已经基本绝迹了。(P003-004)

序言

乡愁在哪里

《梦里乡愁》就在我的案头,洋洋洒洒几十篇散文,娓娓道来,温文尔雅,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乡愁,被她追怀得如此真切、如此真诚。我被感染了。

乡愁,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人终生探究的“课题”,还是一个具有哲学意义的与人生相关的命题。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起点,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人生认知,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就有了别样的乡愁。但无论何种乡愁,一定是那些让入难以忘怀的、梦牵魂绕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我想,乡愁应该是曾滋润过自己灵魂的、影响过自己人生的,那些人、那些事,那棵古树、那个院落,那些伙伴、那些师长、还有一言难尽的老父老母……

舒敏的乡愁,是故乡的那株老树,是儿时的无忧无虑、成长的懵懵懂懂。在《难忘那棵皂角树》里,村口的皂角树就是她儿时的乐园。伙伴们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样,在硕大的树的空腹中,上下攀爬、聊天、游戏。那棵老树,给了她放任自流,给了她“胡作非为、为所欲为”,给了她与天地对话的、具有外星人般的奇异想象的空间。也许,就是在这棵老树的肚子里,她孕育了梦想。

舒敏的乡愁是饥饿。在《饥饿年代》里,捋一串槐花,就能让咕咕叫的肚子得到暂时的安慰。这种安慰是今天的孩子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也许正是这饥饿感,成就了她面对人生苦难的坚韧的底色。

舒敏的乡愁,是老院里父亲养的那一坛花。生活拮据,几乎食不果腹。家徒四壁,院里院外却总是干干净净。父亲在为一家的生计艰难劳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在院里的影壁前养着一坛娇艳的花。以至于干净的院子与娇艳的花成为村民们常常光顾的景观。生活的艰难与美的追求,在这里成为人生的一种风景。

舒敏的乡愁是邻里的纠纷。在《乡村往事》中,“双方的孩子们也人手一块半截砖,加入了混战的队伍”,“放学从两家门前过,未免提心吊胆,生怕成了无谓的牺牲品”。这种乡愁,別具一格,虽不美丽,却给懵懂的岁月上了“色”。她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邻里伤害的不和谐和过往孩子们担心成为牺牲品的恐惧,还有作者对农村生活认知的真实。

季羡林先生说: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人就是这样,生于斯,长于斯,那里的一切便镌刻在记忆之中,成为过来人的怀念、欣赏的往事,成为对曾经的向往、成为前行的力量。

乡愁中朴素的理想激励着舒敏,乡愁里不自觉的努力推动着她由成长的不自觉到自觉。知识和勤奋成就着舒敏,谁能说里面没有乡愁的力量呢?向善的坚守、向前的勇气、向上的精神,凝结着从乡愁中走出的坚强。走进城市的舒敏,(尽管她仅是一位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没有忘记故乡、故土、故人、故事,把对故土的情思、故乡的眷恋、故人的追怀、故事的反思锻造成一篇篇散文,它散发着来自生活的芬芳。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没有故土就没有我们,没有乡愁我们就失去了根。人同此情,情同此理。乡愁、责任、理想、情怀。故乡的一枝一叶,总在牵动着我们的心。根有多深,树就会长多高。

谈及乡愁,我想起我曾写的一首诗:

南方的丁香开的时候

我在北方

遥望着那簇醉人的芬芳

北方的牡丹开的时候

我在南方

叮嘱兄弟代我去闻香

高原的山丹丹开了

我在平原

思念那股火辣辣的烫

家中的那盆百合该开了

我在远方

牵挂寸草春晖的柔肠

人啊不管你走到哪儿

不该忘的别忘

不仅仅是花的模样

——引自《花开的时候》

乡愁在哪里?乡愁在梦里,更在你和我心中。相信每一位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会如我一样,掩卷而思,举头望月,涌上一种挥之不去的“愁”,想起村口那棵“皂角树”。

薛保勤

2015年6月21日

后记

代后记:我和渭河——不能不说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开会到凌晨的父亲,突然开始吐血。医院里,已昏迷的他,不住地说着胡话“快!快去大坝”!三天后,父亲永远地走了。

有好长时间,我痛恨渭河,恨它为何要高高在上,为何要不住咆哮!

我是旱塬长大的孩子,我考大学的那一年,父母由旱塬蒲城,返迁至陕西大荔。

自1956年起,为了修建二门峡水库,我的祖辈们陆续迁移出他们的故乡朝邑。移民的时候,我的太爷爷已长眠地下,我的苍老而颤颤巍巍的太奶奶,跟随着40多岁正当壮年的我的爷爷奶奶,迁移到陕西蒲城一个水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小村庄。那时候,我的新婚的父亲,刚刚二十。

1988年,我正在读高三,眉飞色舞的父母亲,却开始张罗着要重返故乡。

对移民们的回迁,国家给出的方针是“自拆、自迁、自建”,也就是说,移民们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彼时,我的父母在安区已生活了三十年,三十年里,好多的人与事,早已沧海桑田。

我的太奶奶,已被安葬在安区的土地上。而太爷爷和太奶奶的魂灵,只能在游荡中相见。而当我的父母亲,为着返回故乡,打算再一次搬迁的时候,我的奶奶,也已离开人世,于是,孤零零的爷爷,跟随我们一起返回了故土家园。

太爷爷和太奶奶死后天各一方的故事,似乎注定,要在爷爷和奶奶的身上旧戏重演。然而,又能怎样?

移民返还后,他们曾经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地里的荒草,长得比人还高,树木,也悉数被砍。

故乡,荒芜又荒凉。

父亲是我们村移民后的第一任村长,他行走在比人还高的荒草中,胸中却燃烧着熊熊的希望之火。

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打井。因为他很想让他的村庄的大部分土地,能够变成水浇田。

不能不说,父亲的确有高瞻远瞩的眼光。1991年,因为在农村水利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父亲成了“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而他的名字,也光荣地登上了《陕西日报》。

住在上窝窝里的农民,眼看着他们的棉花、花生、西瓜,因为水的浇灌。长势喜人,即使他们住在土窝窝里,整天也能咧着嘴笑。

因为他们知道,最终,这些长势喜人的棉花、颗粒饱满的花生、个大汁甜的西瓜,将会变成一片片砖、一块块瓦,让他们在荒芜的土地上,慢慢拥有自己的一间间房、一个个家。他们的日子,正在一天天好转,这时,渭河发威了。

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庄稼,淹没了房屋,而作为村长的父亲,只能奔走呼告,让村民们竭尽全力尽快上村台。

洪水泛滥的那一年,我的家里种了二十亩西瓜,站在坝上,望着自家的瓜地,母亲的眼圈红红的。而我的一个邻居,承包了八十亩西瓜,那一年他家的西瓜,长势最好。他原本以为,凭着这一季西瓜,他完全可以在经济上打个漂亮的翻身仗,然而,一场洪水,让他的一切念想都打了水漂。

他的女人边哭边骂:“前几天就有人要买,你非说等瓜熟好再卖……现在倒好,西瓜一个没有了,呜呜——呜呜呜——”,而一屁股坐在地上的男人,流出的眼泪,将面前的沙地,砸出了一个个的深坑……

这之后,修坝、防洪,就成了年年不敢小觑的重点工作,而我的50多岁的父亲,正是倒在了这抗击洪水的前行路上……

一晃时间过去了二十一年。

姐姐发来几张图片,女儿看后,说:“这是深圳的海上世界吧。”

微信上,姐姐笑着答:“嗨,哪里是深圳?这是咱们这里新建的水上公园啊!”

家乡的渭河两岸,如今修建了很多美丽的公园。河边大坝的路面,宽阔平整。路的两旁,是漂亮的杨柳和花树。人们三三两两,自由游弋在这美丽如画的露天公园里,或游乐,或健身,或聊天……

当我终于在一个傍晚,站在美丽幽静的渭河畔,望着清澈的河水,置身曼妙的璀璨灯火,想起我的移民祖辈、我的吐血而亡的父亲,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地湿润起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