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江南》是著名大奖作家金曾豪获奖作品《蓝调江南》姊妹篇,散文集,语言活泼有童趣,用江南水乡的童年往事和美好景物唤醒读者心中对大自然的沉睡的亲近感。让更多家长了解到生态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寻找类似“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热点话题,配合图书中的契合点进行转发;以生态教育为契机带领图书进入校园,带动其内容分享与销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田园江南/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金曾豪 |
出版社 | 晨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田园江南》是著名大奖作家金曾豪获奖作品《蓝调江南》姊妹篇,散文集,语言活泼有童趣,用江南水乡的童年往事和美好景物唤醒读者心中对大自然的沉睡的亲近感。让更多家长了解到生态文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寻找类似“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热点话题,配合图书中的契合点进行转发;以生态教育为契机带领图书进入校园,带动其内容分享与销售。 内容推荐 《田园江南/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创作的散文集,收录了作家的新作和代表作品,一共24篇,包括《赤脚走在田埂上》《想念燕子》《叶绿花红》《乡间小景》等篇目,描写了江南人,尤其是江南的孩子们与田园之间亲和的关系,从田野、家畜、鸟儿到水生植物,从乡村的自然风貌写到江南人过年、儿戏等风俗,温婉平和而又细致生动地表现了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生态,展现了美丽的江南风光,讴歌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朴实善良的美好品性,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目录 赤脚走在田埂上 高家竹园 相牛 朱家坟 干稞巷的秘密 小湍和牛 想念燕子 风中麻雀 鸽飞 小狗粞米 独角牛传奇 男孩子的黄霉雨 海棠依旧 过年 儿戏 江南“水八仙” 荠 芡菰 菱角 莼菜 水芹 芡实 茭白 莲耦 叶绿花红 风仙花 野梵花 蚕豆耳朵 老井 下雪了 常熟的船 网船 淌淌船 渡船 芦苇荡 田野歌手 金蝉脱壳 叫哥哥 乡间小景 篱笆 船坞 柴垛 看瓜棚 丝瓜捌 稼什墙 试读章节 家住小镇尾巴,邻居中半数是农民,开窗就能看到农田,出门几十步就到了田埂。这是我的福分。 在乡村,你是不好意思睡懒觉的。有鸡啼呢,有鸟鸣呢,有那么多那么多门轴嘎吱嘎吱的声音呢。 公鸡可能是知道“司晨”这个词的,认定没有它们的尽职,人间就不会破晓,所以啼起来非常的庄严,充满了创世纪般的激情。公鸡都是天生的美声,乐谱大同小异:“喔喔喔……”有的把第二个音节拉长,有的把第三个音节拉长,有的在绵延的尾音之后再来一个短促的装饰音,听起来挺花哨。鸡鸣分段落,五六声为“一遍”。春天的时候,鸡叫三遍,天就亮了。夏天是四遍,冬天要叫八遍才天亮。农人把这编成顺口溜:春三遍,夏四遍,冬天八遍才亮天。 鸡鸣只是开场锣鼓,乡村晨曲的主演是各怀绝招的鸟。鸟鸣大多只一两个字,最多为一个短句,却经得起无数遍的重复。经得起无数遍重复的作品就是经典了。鸟是原生态唱法,细瓷的质感,一粒粒滴溜溜的,圆,润。听的人永远不嫌闹,不嫌烦,就觉得宁静,觉得朗润。大概鸟也有方言,有一种鸟用吴语一遍又一遍追问:“几——个几——个?”有一种鸟一天到晚叫“滴滴水儿,滴滴水儿”,句末那个“儿”一带而过,一大半粘在“水”上,极像北京话中的“儿化”。还有一种鸟叫“你想一想,你想一想”,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口齿清晰,觉得这是指着你鼻子的谆谆教导。 最有江南水乡风味的是布谷鸟。布谷鸟很少,怕羞,所以难得一见。它们总是在很远的什么地方哼唱,“谷谷谷布,谷谷谷布”,中音,一声,一声,哑哑的,很从容,很悠远,很亲昵,一点也没有催人播种的意思。我看见过一次布谷鸟,浑身黑羽,貌不惊人,在空中平稳地飞,一边飞,一边不慌不忙地叫。 布谷鸟来到江南时,正是初夏。农家大多新换了蒲草编的席子,清香,我家也是。布谷常常进入我初夏的梦境,一声,又一声,然后我就醒了,可布谷没有中断,还在鸣叫。鸟鸣是唯一能进入梦境的声音。这是我少年时代的一个发现。 醒了,我也不睁开眼睛,伸展四肢,让身体尽量多地接触席子;侧过头,吸吮蒲草水幽幽的清香……就觉得世界很太平,很干净,很美妙;觉得自己很年轻,很健康,很英俊。 就这样,在鸡啼之后,乡村的日子就像一枚新鲜的蛋,被鸟的喙一点一点地啄破了壳。 年长的农人起得早,披了一件衣裳就走到了田埂上,用眼睛望望天,用脸颊辨辨风向,用鼻子闻闻风里有没有雨的味道。他们很响亮地咳嗽,是和庄稼打招呼呢。 空气中有庄稼打呵欠的气息和泥土新鲜的腥。田埂上的那些小草,乘着没有人的时候,也悄悄地萌动了一些叶芽。麦子灌浆多日,不再活泼,有点害羞,静静地孕育着它们的幸福。 P1-P3 序言 那还是1981年,我第一次去拜访云南西双版纳。凌驾干热带雨林之上,探首蓝天白云之间七八十米高的望天树,如一面面旗帜。绿色树冠光芒耀目,飘扬在天字,飘扬在我的心间。热带雨林是陆地上的顶级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建了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洋溢着生命之树常青的颂歌。望天树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 从此,望天树在我心间开花,结果,引领我离开了穿行于秀丽、壮美的黄山地区的五六年来的野生动物考察,走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 或许心有灵犀,我想晨光出版社为丛书职名“青青望天树”,肯定是意在引领孩子走进自然、热爱自然、增长知识、发展智慧,以培养生态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朋友相约写“序”,我总是婉言谢绝,因为“序”很难写,要说真话。但有这段缘由,晨光出版社相约,我就欣然应命了。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这是共识;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却陷入了误区。大自然是知识之源,这是事实;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需要正本清源。 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切必备的条件:阳光、空气、水、食物、资源……因而早期的人类对大自然视若母亲,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对大自然进行了无情的攫取,狂妄地任意改造自然……直到大自然严厉惩罚人类的愚蠢,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才惊呼:面临生态危机。生存危机迫使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审视的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即使是科技发展到今天,在茫茫的宇宙中仍然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只不过是大自然千万臣民中的一员;是大自然中的万物组成了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物圈;在这个生物圈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滋养人类的母亲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她需要人类的呵护、节制才能永葆青春的美丽……总之,应尽快走出“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到达“人类属于大自然”的境界——崇敬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飞跃! 大自然是知识之源。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中总结了知识,发展了智慧,上升为科学;科学的发达又引导、促进着人类的发展。无论是从物质的层面还是精神的层面都是如此。但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钢筋水泥切断了很多人与自然相连的血脉之后,人们常常忽略了大自然是知识之源这个最基本的事实。 2011年,我在西沙群岛第一次有机会仔细观察鹦鹉螺,那是在永兴岛上的南海海洋博物馆的展架上。它是四大名螺之首我是知道的,但它那如鹦鹉一般的奇特造型,白色螺壳上橙色的火焰花纹.还是闪耀着诱人的魅力。来到深航岛的一个傍晚,战士小高领我们到岛的北边去看对面的晋卿岛。走在退潮后露出的大片礁盘上,意外地拾到了一只鹦鹉螺;虽然壳已被风浪破损,但仍可清晰地看到壳内螺旋迂回,形成一个个隔舱,舱之间有带相串联……我们惊喜得屏声息气。 数年前读到的一篇短文说,世界上没有几位海洋生物学家见到过活体的鹦鹉螺,因为它生活在100米深的海底,只在夜间才浮上来觅食。原来它要上浮时,会制造气体充盈隔舱,下潜时却排除空气,吸入海水。这种生存技巧激发了仿生学家的灵感,制造了潜水艇。于是,世界上无论是用电池作动力的或用核能作动力的第一艘潜艇,都是用鹦鹉螺号来命名,以纪念它的功绩。 还有一说,鹦鹉螺是天体演变的忠实记录者。每当月色姣好的特殊时光,鹦鹉螺会与月相约,群集海面,与月“相看两不厌”,因为它与月球有着特殊的关系。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真的如此玄妙?天文学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鹦鹉螺壳虽漂亮,但不光滑,而是布满细细的波状纹(在深航岛捡到的螺壳看得较清楚),波状纹就是它的年轮,每天长一条,一月有一隔,这种“波状生长线”的条数即是每月的天数。据化石考证:鹦鹉螺在距今4亿多年的古生代奥陶纪,每隔的纹数只有9条;到了距今3.5亿年的古生代石炭纪,每隔的纹数已有了15条;在距今1.9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每隔纹数是18条;在距今1.37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每隔纹数增为22条;在距今4000万年的新生代渐新世,每隔的纹数已达26条。也就是说在4亿多年之前,那时每月只有9天,随着斗转星移,每月达到了15天、18天、22天、26天。现今,我国的农历每月是二十九点几天——月大30天,月小29天。由此天文学家得出结论:月球仍是围绕地球运转,但离地球愈来愈远了。 鹦鹉螺居然蕴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和智慧!即使是当今被认为科学三大尖端课题的生命起源、天体演变、物质结构,其深奥的科学,有哪一项不是隐藏在大自然的无限玄机之中呢?鹦鹉螺不就记载着天体演变的信息吗? 事实证明:我们每天看到的大自然,竟蕴含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认识,千万别漫不经心地忽略! 自古以来,经典的教育总是以认识自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来启蒙孩子的智慧和情操。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名日“提高教育质量”,将大学教材中的一部分下放到高中,高中教材的一部分下放到初中,初中教材的一部分下放到小学。层层下放的结果却挤掉了经典教育的内容: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后工业化时期,高楼林立,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兴起,一座座大坝截断江河……其负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破坏,使自然失去了自然;另一方面是钢筋水泥活生生地切断了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使人们失去了自然,尤其是使孩子失去了自然。 近几年,我常在天南海北给中小学的老师、学生讲人与自然。但每当我问起有谁认识水稻、麦子、玉米……别说小朋友了,连很多年轻的老师也无人回答。那种沉默,使我陡然涌起揪心的疼痛与忧虑! 更别说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每年有多少天是在大自然中?统计数字肯定是触目惊心的!朋友对我说,有的小朋友居然不知道“东方”在哪里,我不信。但想到有人竟在深夜走了几十里路,只是为了去看天宇中的银河……我惶惑,甚至感到不寒而栗。 自然失去自然,人们失去自然——多可怕! “青青望天树”继承了启蒙的经典教育。 “青青望天树”所选的作品是书写自然的文学,这无疑是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为孩子们启蒙、培养和树立生态道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一词,早在古汉语中已出现,南朝有诗《筝赋》:“丹荑成叶,翠阴如黛。佳人采掇,动容生态。”杜甫诗中也有:“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在这里生态意为美丽、生动,作为形容词。“生态”作为生物学的名词,是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的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可说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我们现在日常中所说的“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等词多由古汉语中“生态”一词引申为美好、良好之意。 书写大自然的文学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和需要。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么可否这样简单地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关系中,文学即是描写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故事。但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学多是描写入与人、人与社会的故事,却很少有专门描写人与自然的故事,歌颂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面临生态危机的时代呼唤,书写大自然或大自然文学应运而生。 当然,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态。 之所以称之为书写大自然的文学,意在突出人与自然的故事。第一位将西方自然文学介绍到我国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程虹博士。那还是20世纪90年代,《文艺报》曾连续整版刊载了她写的评论。她满怀热爱大自然的激情,以明晰的思辨,用优美、灵动、充满诗意的文字,解析、阐述着自然文学的丰富内涵。其难以企及的境界,曾感染了很多读者。她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宁静无价》中,依然以自然文学为题论述。 其实大自然文学自古有之。我国的第一部诗歌集《诗经》就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描写,孔夫子评价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虫鱼。李白、王维、杜甫、自居易……大诗人们都留有众多描写自然壮美的诗篇。只是到了20世纪,有了新的时代使命,大自然文学有了质的变化,不再是单纯地赞美自然或以自然风景作为介质抒发作者的情感;作家有了融入自然的审美视角,进行着人与自然的对话……这使大自然文学不仅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也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空间。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试想如果失去了生态文明——人类的生存都岌岌可危——其他的文明还有基础吗?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科学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泽被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的保证。几千年来,人们已制定了多种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法律和道德,但却没有制定、规范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当人们认识到正是缺失了生态法律和生态道德,才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生态危机的凸显,才重视了生态法律的制定,但是较为滞后,需要不断完善。而且生态道德的树立仍然难有较为科学和完整的规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大自然属于人类”的误区中走得太久;原因之二是:相比较而言,生态道德的树立比起生态法律的制定,有着更艰难的一面。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道德却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自觉的行为,需要终生的努力。 生态道德即是人与自然相处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可借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质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我们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而这正是大自然文学的主旨,这是文学的社会功能,这是时代赋予书写自然文学的任务。 大自然文学的首要任务是引领孩子们认识山川河流、花鸟鱼虫,从发现生命形态的千变万化、构造的无穷奥妙……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开始,进而感悟生命的伟大,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必须严格遵守在自然中的行为规范——培养树立生态道德的紧迫感和重要的意识,因为生态道德是维系人与自然血脉相连的纽带。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修身济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纵观我们当代儿童文学,有些作品中不仅没有了原野、森林、河流、大海……即使是城市中的草地、绿化带也踪影消失,而只有人造的建筑空间……连儿童文学也失去了自然,这还不令人感到可怕吗? 我特别希望作家们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大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建设物质文明的基础,其实她也为人们提供了建设精神家园的基础。我们在自然中寻找风景,其实是要将自然的风景移植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培养高尚的情操。 这或许就是晨光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青青望天树”的初衷。他们远大的目光、睿智的决策,无疑是要奉献给孩子们丰盛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喜悦和快乐,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