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的另类历史,医学博士剖析维生素的良心之作,颠覆解读维生素发展的另类历史。随书附赠维生素速查手册。和您一起,将被操纵的健康主导权重新握在自己的掌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健康的骗局(维生素的另类历史) |
分类 | |
作者 | (美)瑞玛·爱波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维生素的另类历史,医学博士剖析维生素的良心之作,颠覆解读维生素发展的另类历史。随书附赠维生素速查手册。和您一起,将被操纵的健康主导权重新握在自己的掌心。 内容推荐 在维生素的普及、风靡及至神化过程中,各方利益代表纷纷墨登场,借由神通广大的现代传媒,将有关争论巨细无遗地呈递到你的眼前和耳边。 其间不难发现,学者和医生、药师有争夺学术权威和巩固专业地位的嫌疑,而厂商、广告商们则利用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疾病的恐惧,瞄准中产阶级的潜在市场,熙攘往来,唯利而己。 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你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目录 译序 导言 “也许你们的饮食太过现代化了!” A “他们现在就要”——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俗科学及广告 B “保护大众的利益”——维生素产品的销售及研究 C “优越的知识”——药商、零售商、医生及鲍林 D 麦尔斯的“1天1颗”——维生素王朝史 E Acnotabs——市场上的科学证据 F “数百万的消费者被误导了”——消费政治中的科学 H “消费者、国会与政府的角力”——维生素产品的政治历程 结语 维生素情结——20世纪后期维生素产品在美国的发展 试读章节 以一些基本的食物为例——譬如说牛奶吧,如果分解它的主要成分,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主要成分里还有什么东西,你会发现你还没有分析到“维生素”——少了这种物质,生命就无以为继。维生素到底是什么?就是将所有成分都移除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至少在外行的人看来,维生素是这么一回事。 在1921年有人对维生素下出上述定义,此时距科学家冯克(CasimirFunk)率先使用“维生素”一词还不过10年。维生素之所以会被发现,是因为当身体少了某些特定物质时,就会出现像坏血症或多发性神经炎之类的疾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学界及一般大众对这些高深难测的物质充满了关切和想象。虽然当时对维生素的结构及其如何在体内运作所知极少,但维生素科学已挖到一条金矿。药商看中维生素的科学光环,以此开拓新市场。也因为科学前景看好,消费者热情拥抱了这种新产品。 此时一般人对维生素到底了解到何种地步,已经不得而知。但从街谈巷议中的确可感受到维生素的炙手可热程度,消费者很快就开始利用营养学界的新发现。中产阶级的消费者改变购买习惯的速度之快,让一名药厂老板在1937年感叹:“不久以前,‘维生素’这个词大部分的人连听都没听过。现在,比较尽职的妈妈如果不知道维生素就太丢脸了。可能有不少母亲说梦话时还会吓到枕边的丈夫:‘喝牛奶补充维生素A……吃蔬菜才有维生素B……柳丁有维生素C……维生素D得之不易,所以要给小孩吃鱼肝油。’” 其实,维生素到处都有,不但天然的食物里富含维生素,补品、药丸,甚至面粉、肥皂和健素糖里都添加了维生素。《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卫生保健》等杂志的读者来函把这个问题愈炒愈热。读者表示他们对营养学界最近发布的消息很关心,但心里又很困惑。有趣的是,当他们发现许多维生素的科学主张相互矛盾时,并没有因此排拒科学,反而写信给编辑,要求厘清那些产品的主张及科学争议。 广告商一向善于见缝插针,他们很快就借各种促销活动巩固和发挥了维生素的魅力。一种名叫阿华田(Ovaltine)的维生素产品的广告宣称,“除了基本的养分外,还有会让你长大长高的维生素”。一家生产无水烹饪锅具的厂商在广告里标榜:用他们的锅具“妈妈就可以端出一道道保存所有维生素的健康菜肴”。另一个促销广告说:“只要加3调羹我们的巧克力粉,孩子就会有相当于1公升牛奶所含的维生素B。”一家面包的广告则指出:“科学家都认为……各个年龄层的人都需要维生素D。”维生素的威力远远超出了食品,一家化妆品的广告宣称:“我们终于有办法让维生素D穿透毛细孔,直接滋养我们的肌肤了……只要你使用我们的维生素乳霜。”此外,维生素产品的使用者也从人扩展到动物身上。在一个有3种口味的狗饼干的广告里,一只小狗喃喃地说:“噢!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话,我怎么能活下去?”最会在广告里吹捧维生素的人,非药商莫属。 P15-16 序言 20世纪初,当波兰科学家成功地分离出维生素之际,谁也不会想到这项科研成果会在整个世纪如此深远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而在21世纪的今天,当年实验室内点亮的星星之火早已燃成了燎原之势,超市、药店、网上商城,维生素补充品琳琅满目;电视、广播、网络,相关节目应接不暇;报纸、杂志、书籍,只要与之相关,大抵销路都不成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维生素在当下中国社会的认知度,那就是“火”! 作为一个医疗行业从业者,看到全社会都在珍爱生命、呵护健康的路上孜孜以求,心下当然不胜欣慰。但同时,看到维生素货架前的川流不息,听到夸大其词的谬赞,我的心里仍不免有些隐忧。人们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已经丧失了真正的知识,对什么是维生素,维生素究竟对人体有何功效,什么人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等等关键性问题,几乎一无所知,只沦落为一个人云亦云的盲从者。所谓有则补之,无则加勉,多花一点钱,买一份健康的“营养险”,将自己理应珍视的知情权和选择的自由悉数转让给信息的发布端,即对维生素拥有话语权的人群,包括科学家、医生、药师、厂商、药监局等等。 这样的情况决非偶然,瑞玛·爱波已在《健康的骗局》中将其分析得非常透彻。这也是我选择译介这本著作的原因。威斯康辛大学的爱波是医学史博士、消费者研究的教授,她在这本书中并非以营养学的角度,而是另辟蹊径,以八个单元来探索消费者对维生素趋之若鹜的原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科学与消费文化互动与交流的长卷。 透过爱波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维生素如何在美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人们近乎丧失理性地抢购维生素补充品——尽管其发明最初是以营养严重缺乏者为诉求对象,仿佛服用了这些就把握了健康的要义,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一样。在这一过程的形成中,科研者、医生、药师、官员、厂商、广告商们纷纷登场,借由越来越普及的现代传媒,将有关维生素的争论巨细无遗地呈递到你的眼前和耳边,不论褒贬。其间不难发现,学者和医生药师有争夺学术权威和巩固专业地位的嫌疑,而厂商、广告商们则瞄准中产阶级的潜在市场,利用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对疾病的恐惧,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他们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这场关于维生素的持续了一个世纪的论辩中,各方辩手综合运用了人类的各种恐惧、社会文化的期待,甚至对科学权威的敬畏,与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听众达成了“共识”,维生素因此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它真实的可以达到的效果范围。 爱波从消费文化与科学认知的悖论中推演维生素普及过程中的认知陷阱,言之凿凿,立论有据,在目前无论学术界还是商界中无数正说维生素的潮流之中,不啻为解读维生素史的一种崭新视角。我想,普通消费者放弃理性的判断,那么健康也就有了被操纵的可能。爱波的书是有调查根据的逆潮流而动,当能提供给读者一个认知与反思的视角,或许也会对当下的国人有所借鉴吧?译者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