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世界地理》由维吉尔·西尔耶著,文慧译,本书特色:
1.把地理知识和快乐旅行相结合
从北美洲到南美洲,从欧洲到亚洲,最后是非洲、大洋洲。有趣的地图,长长的环球之旅,好玩的山川河流,统统开口说起话来,似乎每个故事都能令孩子身临其境,由此构成了一本趣意盎然的地理读物。
2.用孩子的视角进行描绘
“美国北部有五个巨大的水坑,从地图上看起来确实很像水坑呢,仿佛是一个巨人把雨伞立在地上,伞上流下来的水形成了这些水坑。”通过作者的这种形象而又特别的解释,顿时,让五大湖变得可爱起来。
3.以孩子能否理解为标准
在书中作者对我们认为“重要”的地理知识,如气候、贸易、工业等极少提及,在他看来,对某个知识的讲述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方式,通过它能否建立关于地理的映象,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睿智和灵动的思维。
维吉尔·西尔耶的《写给孩子的世界地理》像是一本“历险”之作。这本《写给孩子的世界地理》由文慧译,在本书中,作者就像是一位经验颇丰、风趣幽默的环球导游,边走边以优美、富有童趣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在作者笔下原本枯燥乏味的地理常识变得鲜活生动、兴味盎然。读完这本书,如同跟作者进行了一次轻松愉悦的环球之旅。
1 借助望远镜看到的世界
你从未看到过自己的脸。或许你会感到奇怪地反驳我,说你可以。不过,事实就像我说的这样。
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鼻尖。
甚至倘若你将自己的嘴巴翘起来,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嘴唇。
倘若你将舌头伸出嘴巴外面,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舌头。
不过,除了以上这些,你无法离开自己看到自己的脸。
当然,你一定能知道自己的脸是什么样的,因为你可以借助镜子看到它。但是,这并不是你自己,它只是一张图片。
同样,没人能看到我们的地球,我所说的这个地球就是我们居住于其上的所有的世界。
你可以看到你周围的一点点世界。而且,倘若你能爬到一栋高楼上,你会看得更远点;倘若你能爬到一座高山的山顶,你能看到的东西会更多;倘若你坐在飞机上,你所看到的东西会更多更多。
然而,如果想将整个世界收到眼里,你就必须站得更高,站到别人不曾到过或不曾达到的高度。你必须站在很高很高的地方,那个地方高过云端,你必须站到远远的,星星所居之地。可惜,没人能到达那么高的地方,甚至在飞机上也做不到。
而且,这就像不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脸一样,我们也无法借助镜子看到整个世界。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地球的模样呢?
或许,海洋里的鱼会这样对她的小宝宝说:“世界就像一只巨大的木桶,其上全都是水。我什么地方都去过,我知道的就是这样。”当然,除此之外,她不清楚别的东西。
或许,沙漠中的骆驼会这样对她的小宝宝说:“世界像一个巨大的沙丘,其上全是沙子。我什么地方都去过,我知道的就是这样。”
或许,冰山里的一头北极熊会这样对她的幼崽说:“世界像一个巨大的冰柜,全是冰和雪。我什么地方都去过,我知道的就是这样。”
或许,森林里的熊会这样对她的小熊说:“世界像一片巨大的森林,到处是树。我什么地方都去过,我知道的就是这样。”
同样,从前的人们会这样对他们的孩子说:“世界是一座上面有水、沙子、冰、树的岛屿,就像一个巨大的泥馅饼,有一个叫天空的东西盖在它的上面。我们什么地方都去过,我们知道的就是这样。”
当一些好奇的孩子追根究底地问:“那么,这个像泥馅饼的世界又站在什么上面呢?”大人们就会极其认真地回答:“在四头大象的背上。”
如果小孩接着问:“那么大象又站在什么地方呢?”大人们又会非常认真地答道:“大象站在乌龟的背上。”
然后小孩继续打破沙锅地问:“那么乌龟站在什么地方呢?”就没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了,因为没人能猜得更远了。所以,在答案中,永远是乌龟孤零零地站在那儿,下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以上是很久以前的父母们在向他们的孩子介绍世界时讲述的古老的故事。但是,假设你能走得很远,可以走到白云上面,你可以高高地悬在空中,找到一个不着边的角落坐下,吊着双脚俯瞰这个世界,俯瞰这个远远地在你下面的世界。你觉得它像什么呢?尽管我从来没从那儿看过,但我知道它像什么。
在远远的空中,借助望远镜观察世界。此时的世界看起来就如同一轮圆圆的、白白的满月。当然,它的圆不是像盘子似的那种圆,而是像一个大雪球。事实上,由于地球接收了太阳光的照射,它还变亮了,就如同晚上的路被汽车的大灯一照而变得异常明亮一样。当然,太阳光一次仅能将地球的一面照亮,而地球的另一面还是黑的。不过,因为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转,所以,它的另一面也有机会被太阳光照射到。 望远镜是什么?它就是那种能让东西看起来更近、更大的镜子。倘若我们借助望远镜看地球,那么就如同我们看月球一样,你会看到有两个大大的补丁位于地球的一面,它们看起来就像奇形怪状的影子。在地球的另一面,你还会看到四块这样的怪影,大小相当于这一面的两倍。实际上,这些像影子一样的补丁就是岛屿,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大陆。这些陆地都有名字,如果将这些名字用高达1000英里的字母写在上面(当然,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人们就可以在地球的一面读到:
北美洲
南美洲
倘若他直到地球转过来,转到另一面被太阳光照到时,他就会像在看地球演电影一样,读到很多字母组合起来的陆地的名字:欧洲大陆(Eur叩e)、亚洲(Asia),还有非洲(Africa),那个有着最长的名字的大陆面积最小,它叫澳大利亚。南极洲(Antarctica)在最底下。
通常,钱币上有人物的头像的一面被我们称为“正面”,而和正面相对的另一面则被我们称为“背面”。倘若我们也用这样的方法区分地球的两面,那么对于地球两面的区分就会相当容易了。然而,地球是没有正背面之分的,那里只有一些奇形怪状的阴影。因此,我们放弃“正背”二字,而选用了另外的两个词来为地球的两个面命名。我们用“西半球”称呼地球的一面,而地球的另一面则被我们称为“东半球”。简单一点叫不是更好吗?好的,那我们就叫它“半球”吧,Hemisphere就是半球的意思。有两块大陆位于西半球上,而在东半球有四块大陆。
我们用极来称呼地球的最底端和最顶端,虽然那里并没有柱子。银白色的冰雪和水覆盖着地球的顶端和底下,这里就是极地,非常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
在地球上,除了补丁一样的阴影和雪以外,其他地方都是水。那些围绕着大陆的水被称为“洋”。当然,这些水之间没有什么墙或篱笆将其区分开,但它们的不同部分还是有着不同的名字。
你能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区分开吗?倘若你现在3岁了,那么你一定能做到。但是你能将东方和西方区分开吗?倘若你现在9岁了,你应该也可以做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是东方,相反,西方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了。倘若将你的右手方向看做东,那么你的左手方向自然就是西了,而北就是你的脸对着的方向,你背对着的方向就是南。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边是太平洋,大西洋在它们的东边,海岸线没有超过东半球的大洋叫做印度洋。注意,这个印度洋的名字的来源可不是美国的“印第安人”。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顶端,地球的最下方将南极围在中间的就是南冰洋。南极和南冰洋大部分是冰,因为那里太冷,于是水在那里就变成了冰。倘若我们想将这些大洋的名字标在地球上,让空中的人看到它们,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些巨大的字母标识插到水里去,因为大洋的水面上是无法书写字母的。
对于我在向大家介绍地球时,为什么将北美洲放在上面,实在没什么原因可说。当然,因为其实地球并没有什么上面下面之分,如果我将它放在下面或者把它颠倒过来,那么也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我想北边经常被放在上面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那些制作地图和地球仪的人大多生活在北半球,他们在内心深处希望自己所住的地方在上面。P1-4
如果你还不够15岁8个月零3天,那么请你略过这篇介绍文字。
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下面这些人:
认为地狱在地下,天堂在天上;
从未曾听说过伦敦或者巴黎;
它看待世界是用旅行者的眼光,而非商业眼光;
它将把地平线之外的事物告诉青少年;
它将告诉读者,世界上除了七大奇迹,还有更多的奇迹……
在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新英格兰是我生活的地方,那里感恩节时会出现苹果、桃、蔓越橘、奶油冻、碎肉和南瓜六种馅儿的甜饼,但是我所能选择的只有两种,而我从没做出过令自己满意的选择。
我在选择本书的讲述方式是按地点还是按主题时,同样的困难再次摆在了我的面前。因为在第一部分的概览中要提到世界上那么多的“头等重要”的地方,所以,下面这种情形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有些读者会颇感诧异地问,某某国家某某地方被忽略的原因是什么?尤其是在读者本人还是那个地方的人时。
在我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地理是令人讨厌的名字,它总是和气候、贸易、工业、制造业、各种各样的特产联系在一起。世界上的每个地方的主要特产,或是玉米、小麦、大麦、黑麦,或是黑麦、大麦、小麦、玉米,或是大麦、玉米、黑麦和小麦。对于我来说,只有希腊在地理概念中是一个特例,因为我认为那里不产小麦、玉米、大麦和黑麦。这时,地理成了“胃”的地理(言外之意是,它所讲述的内容只和吃有关),它的“头”和“心”却被弄丢了。
我讨厌地理书上的文字,只喜欢上面的图片和地图。地理书上的文字,除了偶尔的一段描写和叙述文字可读外,其余的文字读起来都味同嚼蜡,看看上面的内容,到处是让人眼晕的标题,什么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还包括家庭作业、认知地图、注释、给老师的建议、指导、帮助、问题、评论、练习、疑问、背诵、课程、认知地图,等等。
在上学期间,世界在我眼里就像一个橙子。在我所学的所有地理知识中,只有三件事让我确定无疑,那就是中国人用筷子吃饭,荷兰儿童穿着木靴,爱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冰雪造的。
在地理课上,我们像背乘法口诀一样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老师照着课本问我们:“美国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啊?”于是一个13岁的男孩伶牙俐齿地说:“他们粗鲁而贫穷,在可怜的小木屋中生活。”面对这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答案,老师竟然面不改色地说:“不对,这是下一个问题一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况的答案。”
如今,当我开始为一个9岁的小孩教授地理时,我才发现,自己手边的书的内容是那么世俗化、商业化,或者过于刻板,或者过于幼稚。就统计和抽象的程度来看,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要理解它们实在是太难了,而过于随便地讲述其他国家小孩的故事,对于学习地理而言实在没什么意义。
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所走之路要是加起来,足以绕地球5圈,因此我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老资格的旅行者。我认为可以写一本我自己的地理书了。然而事实证明,我过于自负了。当我把自己的旅行见闻讲给一个班的孩子们听的时候,虽然没能事先进行精心的准备,但孩子们却听得兴高采烈,津津有味。为此,我特意将一个速记员找来,请他将我所讲述的内容一一记下。然而,当我在另一个班用此前的记录,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讲授地理时,我却发现,只有当一本书成为真正的书时。它才能被称为好书。于是,我决定自己要不断地试着将这本书完成,因为儿童们的反应是变化莫测的。没有人能毫不费力地准确说出孩子的所思所想,更没有人能一次就让他们理解自己所讲述的内容。事先所作的假设,如他们对于单词认识与否,对他们来说纯属无用之功,那些在我们成人看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词,他们理解起来相当轻松,而一些在成人看来比较简单的词,却往往令他们产生误解。
一次,我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读了一本写给他们看的相当不错的旅行书。作者在书中写道:“我们又累又饿地到达了目的地,然后找了一家旅店安顿下来。”结果孩子们却理解为旅行者在旅店里捡到了很多25美分的硬币。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quarters的本义是25美分的硬币,而实际上在此处作为词组出现的Find quarters是安顿的意思。对此,孩子们并不清楚。
接着,我为他们讲述了威尼斯的叹息桥,并形象地描述了被判处死刑的人从这座桥上经过的情景。随后,我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这座桥为什么叫叹息桥?结果四个孩子给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一个男孩说:“因为这座桥的尺寸太大。”一个小女孩对这个男孩的答案很不赞同,她给出的答案是:“因为这座桥有许多条边。”一个来自意大利的男孩牵强地说:“或许因为他们处决犯人时用的是大镰刀。”最后一个孩子则说:“因为这座桥是一个叫赛的男人的。”而孩子们之所以会想到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是因为在英文中,尺寸size、边sides、大镰刀scythes以及赛的所有格cy’s和sighs的发音相同或相近。
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研究地图都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一张地图就像一座迷宫,倘若遇到陌生的新地名,那这张地图就比迷宫还要复杂。不过,地理之所以被称为地理,是因为名字和地点的存在。否则,地理就只能存在于童话故事中了。因而,学习地理,地图与地名的研究非常重要,如果能在墙上挂上一张大地图那就太完美了。
对孩子们来说,学习地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探索行为。按国家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那众多的资料极容易就被贴满一个大本子,做成一个剪贴簿。本子上可贴的材料非常丰富,如时事新闻的图片、期刊和礼拜天报纸的剪报,以及旅游局的宣传页,等等。而印度的神庙、中国的宝塔、非洲的野兽、巴黎的公园等这些有趣的图片,则是出版物上的常客。将这些图片收集起来,孩子们就可以自己编一本地理杂志了。
除了收集图片,集邮也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对于到了一定年龄的男孩来说,收集某种物品则成了更具吸引力的事情,这种爱好甚至可以伴随他们直到成年以后。
当然,旅行是学习地理的最好的方法,不过,学习地理的旅行和那些行色匆匆的商务人员的旅行截然不同。他们对一座城市的参观只不过需要一个小时,或许他们前脚到罗马,后脚就离开了。他们常常急匆匆地一边登上一辆出租车,一边对司机说着自己手中的小纸条上的内容:“我想看这里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圆形大剧场。请你以最快的速度将我们载到这两处,然后再将我们送到车站。”结果在到达圣彼得大教堂时,他们一脸迷惑地将头伸出车窗,问司机:“嘿,这里是我说的那两个地方中的哪一处?”
在我出生的那个小镇上,一个很老的老头却颇有知名度。原因是什么?因为他说自己一生中从未踏足过距离自己家十英里之外的任何地方。但是现在,旅行变得相当容易,以至于任何人早在孩提时代就对出门旅行充满了渴望。本书就是为这些对旅行充满渴望的人们而作的,希望书中那些简单的提示,能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上那些值得参观之处。等到将来他们梦想成真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做真正有意义的旅行,而不会像那些愚蠢的海员一样,虽然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当他们最后回到家乡的时候,除了带回来的一只鹦鹉和一串玻璃珠外,一无所获。
“请您上车!”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被家中的保姆带着去车站看火车。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个戴着蓝帽子、身穿有铜扣子的蓝衬衫的男人拿着喇叭在喊:“去往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方向的乘客,请您上车!”接着,他就会挥手示意,然后火车就开动了。我从保姆那里得知,这个男人就是列车员。 于是每次我从车站返回家中,我就会戴上帽子,像那位列车员一样喊着:“去往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方向的乘客,请您上车!”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不知疲倦。到了最后,忍无可忍的家人对我说:“求你了,不要再说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心里悄悄地许愿:长大后,我要当一个头戴蓝帽子、身穿有铜扣子的蓝衬衫的列车员。如今的我虽然已经长大,但我仍然要为大家做一次“列车员”,让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绕着地球走一圈,去巴尔的摩、费城、纽约,还有东、南、西、北各个方向。
作者循循善诱的语气、时而提出的设问、妙趣横生的比喻让我在阅读时恍惚觉得自己回到了孩提时代,身边有一位睿智而又和蔼的长者在向我讲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兴味盎然的故事。
——翻译自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
对比当下青少年基础教育读物,极少有能与希尔耶媲美的读物,或则枯燥乏味,或则教本宣科,总是不容孩子靠近。文科教材尤其如此,在这样功利浮躁的阅读环境下,充溢着美好、童真,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作品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豆瓣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