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向毛泽东学读书
分类
作者 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不信“生而知之”,而笃信“学而知之”,因而读起书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竞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读书佳话。

《向毛泽东学读书》以独特的视角,客观解读了毛泽东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对他人生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鲜为人知的阅读故事,还原了一个作为普通读者的毛泽东以及书对他的激励作用和借鉴价值,真实再现了从普通读者到开国领袖的人格升华,从侧面彰显了阅读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中不但可以让人们学到领袖阅读的方法和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学到为人之道和精神追求。本书由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编著。

内容推荐

《向毛泽东学读书》以独特的视角,客观解读了毛泽东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对他人生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鲜为人知的阅读故事,还原了一个作为普通读者的毛泽东以及书对他的激励作用和借鉴价值,真实再现了从普通读者到开国领袖的人格升华,从侧面彰显了阅读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中不但可以让人们学到领袖阅读的方法和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学到为人之道和精神追求。主席的读书人生,再次提醒人们:阅读不但可以终结愚昧和单纯,还有助于活出人生的尊贵与喜悦、幸福与激情。

《向毛泽东学读书》不但适合普通读者,尤其适合领导干部,因为书中有许多章节再现了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的毛泽东是怎样运用阅读为繁忙的工作减压的。相信,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有益的启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愿每个人都能喜欢本书,并从主席的读书人生中找到答案,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品位,还有成功的概率和幸福的指数。本书由孙宝义、刘春增、邹桂兰编著。

目录

壹 一生攻读,谁与比肩

 为买报纸被父亲骂

 挑粪不忘读书

 生活在书的海洋中

 外婆家的“小小陪读郎”

 天资聪颖的私塾生

 就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府学秀才教“国学”

 杨昌济先生的高材生

 “敬老尊贤”

 “一师是个好学校”

 “在北京遇到了一个大好人”

 一生攻读马列主义

 留在嘴里的半块芋头

 看正书累了看闲书

 一字一句啃英文

 读《暴风骤雨》入迷

 为看报纸攻打大军阀

 遇空袭也读书不止

 读书逸事

 当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

 孟锦云陪读诗书

 芦荻当“侍讲学士”

 凌晨才熄灭的灯光

 弥留之际看的最后一部书

贰 以书为枪,横扫千军

 读书的秘密武器

 一篇读罢头飞雪——反批历史

 为曹操翻案

 劝君少骂秦始皇——评价秦始皇

 借阅王羲之真迹

 当之无愧的史学之父——点评司马迁

 金猴奋起千钧棒——评点《西游记》

 越读越觉得有趣味——批注《伦理学原理》

 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解读《红楼梦》

 晚年爱读的史书之一——批注《智囊》

 康熙皇帝很有本事

 谈古典文学

 批注古代战例

 “不动笔墨不看书”

叁 书读烂,其义自见

 读鲁迅著作

 读放翁诗词如遇知己

 读《南史·梁武帝纪》

 一生喜爱范仲淹作品

 读《触替说赵太后》

 读《永昌演义》

 读《枯树赋》

 读笑话书

 读“无字的书”

 畅谈外国影片《红与黑》

肆 妙文章,扫无敌

 写《论持久战》

 写《新民主主义论》

 写《反对本本主义》

 写《卜算子·咏梅》

 废报纸上发现陕北

 读报纸,发现人才之路

 用知识教育人启发人

 作讲演喻革命道理

 笔战蒋介石

 谈宗教问题

 “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当今惜无孙仲谋”

 用典故铸新词

伍 藏书中的无限魅力

 毛泽东和他的书

 毛泽东的藏书

 晚年的书房

 菊香书屋

 读书与图书馆

 读书与借书证

 找书、借书、买书与谈书

跋 晚年读书的毛泽东

试读章节

毛泽东与李大钊神交已久。

他最初知道李大钊的名字,是在1916年的9月。那时,李大钊刚从日本留学回国,担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

当时,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是《新青年》在湖南最早的读者和支持者,他鼓励一师学生阅读这本杂志,还自己掏钱买了一些分送给他最喜欢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从中受到教益和得到启发。

毛泽东记得,他第一次从杨先生那里看到的那期杂志上,登载有李大钊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青春》。文章指出,“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文章号召青年“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造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毛泽东对上述宏论极为赞赏,精神为之振奋。他说:“是的,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

于是,毛泽东成了《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之一。

毛泽东不仅爱读《新青年》,还积极给它投稿。1917年春,毛泽东在登过岳麓山之后,激情勃发,写下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寄给了《新青年》编辑部。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介绍了他自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体育锻炼方法,提出了把“武勇”作为体育之“主旨”的见解,文中不少惊人之语,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新青年》编辑李大钊慧眼识珠,很快将此文发表在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3卷2号上。

对于景仰已久的《新青年》编辑——李大钊,毛泽东早就希望能到北京一趟,登门拜访和结识,聆听教诲,并亲睹他那令人倾倒的风采。现在,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

就这样,在北大图书馆所在地——红楼东南角的一间办公室里,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李大钊。

极富意味的是,正是由于毛泽东和李大钊这两位巨人在这里相识、握手、工作,使得当年的北大旧址“红楼”,在数十年后被国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辟有纪念性的陈列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先生曾在《咏红楼》一诗中写道:

星火燎大原,滥觞成瀛海。

红楼弦歌处,毛李笔砚在。

力量看方生,勋勤垂后代。

寿与人民齐,春风永不改。

图书馆的助理员,是一个暂时安插性的职务,每月工资8块钱。毛泽东的工作室紧靠着李大钊的办公室。房子的中间是长方的会议桌和许多凳子,他自己就坐在窗下的一张三屉桌前办公。他的具体工作,是登记来馆看报纸的人们的姓名。这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被人瞧不起的职位,但是通过每天管理和阅读报纸,他从中吸取了许多新鲜的有益的知识;同时,也给他提供了结识名流学者的便利条件。从那些来阅读书报的人当中,他知道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他对这些著名学者怀有浓厚的兴趣,试图与他们就政治和文化问题开展交谈,但他们都是大忙人,无暇去听一个图书助理员说南方话。即使在大学的其他场所,毛泽东也只有在缄口不言时才能去听。在一次旁听教授讲课时,他斗胆向胡适提了一个问题,胡适问提问题的是哪一个,当得知他只是一位没有注册的学生时,竞拒绝回答他的提问。从这些冷遇中他感觉到:即使是高等学府,也是专制的世袭领地。它就像一座耸立云端的金字塔,名流学者高高在上,“下等人”是无法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这也触发了他决心打破旧的传统习惯、变革社会的强烈意念。

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遇上了知音,这就是李大钊。虽然,李大钊也是很有名气的教授,但毛泽东蓬勃的工作热情、认真踏实的办事态度,首先就博得了他的好感。尤其是毛泽东那远大的抱负、横溢的才华、敏捷的思维和锋芒毕露的锐气,更深得他的赏识。平时工作之余,或在他前来阅览室检查工作、翻阅书刊杂志的时候,他们经常在一起畅谈。李大钊以极大的关注,倾听毛泽东讲述他对社会、人生和学术问题的见解,回答对方提出的一个个疑难问题,有时谈话长达四五个小时,而每次交谈总是十分投机,都有新的论题和新的收获。

李大钊感觉到:毛泽东的学识才具、革命气质和思想方向,所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尤其是知行结合的实践精神,已经具备了干大事业的良好素质——他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斗,而是结合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了一个进步的团体,共同追求真理,共同从事战斗,已经体现出“领袖”的风姿。

毛泽东表现出来的不凡的抱负、理想和才干,深得李大钊的赞扬,认为他是“湖南学生青年的杰出的领袖”。和毛泽东在一起,李大钊更为深切地看到“新青年的创造”,仿佛展望到20世纪人类“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P56-59

序言

众所周知,毛泽东对书的痴迷程度前无古人,他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连卫生间里也都是书。他经常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图的是方便!”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即便是在戎马生涯的战争年代,和他辗转南北、形影不离的依然还是书。主席虽然博览群书,但从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是仔细研读,掌握精髓。以主席这种上等智慧的翘楚人物,对于好书尚多遍研读,足见书对他的诱惑力。他对读书有过精辟论述:“对于《红楼梦》,读不了五遍以上,就没有资格评价。”由此可见,主席对好书的阅读层次和挚爱程度。“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就是他最好的注解。

也正是因为有了书,才让这个山沟里的农家子弟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在翰墨飘香的书堆中,不但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求,走出了精神的沙漠,还让他找到了治国救民的真理。在书中,他和古人对话,和时空连线,继而产生智慧风暴,可以说,主席的文韬武略,都来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书本的滋养。书不但给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洒脱,也给了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书不但给了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优雅,还给了他“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坚毅;并以“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雄心壮志,走向了他人生的巅峰。因此,是书改变了他的人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当然,他也对书有了无法估量的厚报——改变了中国,征服了世界,成为玉树临风的千古一人。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客观解读了毛泽东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对他人生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鲜为人知的阅读故事,还原了一个作为普通读者的毛泽东以及书对他的激励作用和借鉴价值,真实再现了从普通读者到开国领袖的人格升华,从侧面彰显了阅读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中不但可以让人们学到领袖阅读的方法和兴趣,最重要的是还能学到为人之道和精神追求。主席的读书人生,再次提醒人们:阅读不但可以终结愚昧和单纯,还有助于活出人生的尊贵与喜悦、幸福与激情。

本书不但适合普通读者,尤其适合领导干部,因为书中有许多章节再现了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的毛泽东是怎样运用阅读为繁忙的工作减压的。相信,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有益的启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愿每个人都能喜欢本书,并从主席的读书人生中找到答案,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品位,还有成功的概率和幸福的指数。

后记

凝望眼前晚年毛泽东读书的一幅照片,不禁心潮涌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不信“生而知之”,而笃信“学而知之”,因而读起书来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不舍昼夜,竞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的读书佳话。

毛泽东之所以能建立丰功伟绩,这与他热爱读书学习,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分不开的。他把读书学习视为精神所在和思想升华的生活常态,是“别无选择”的人生需求,因而能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考究毛泽东的渊博知识,不难看出,长期的积累,使他“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毛泽东的才能与他勤奋读书学习有着深层次的关系,是读书学习起着“桥”和“船”的作用,是丰富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演说家、诗人、书法家,成为最有魅力的读书家。

如今,毛泽东虽然己逝世35周年了,当年书房里映照他读书的灯光熄灭了,那张他常年伏案攻读的书桌空闲了,那些他经常用来圈点批注的笔墨干涸了。可是,毛泽东勤奋读书的高大形象,却永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眼前这幅晚年毛泽东读书照片,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放射着丰富多彩的读书境界里。

毛泽东的脚旁放着两本精装工具书,伴他读书时辨疑解惑。

紧挨着两本工具书的是外文杂志,封面说明他很关心国际大事。

在如山的书堆上,一本书法书正翻开摆放在前排书上,时时供他欣赏。

毛泽东晚年患有白内障,他坐在木板床上,背后放了两盏台灯,床头桌上放着笔和放大镜,背后是装满书籍的书柜。毛泽东在明亮的灯光下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线装书,右手在翻卷的线装书上指点着,丝毫没有觉察到有人为他摄下这张难得的照片,整个氛围凸显出书香。

在这间简朴的卧室里,毛泽东盖着一条薄毛毯,烟灰缸里似乎没有烟头,上身穿着一件毛衣,衬托出他那魁梧的身躯。在丰泽园内的菊香书屋里,伟人正在书海里汲取五千年“国学”里的智慧,他这种刻苦攻读精神,强烈感染着每个身边的工作人员,警卫战士由衷地唱起:“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警卫战士窗前过,心里歌唱东方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