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显赫的立法者苏莱曼大帝
塞利姆一世因病去世时,仅留下了一个儿子,那就是世界历史上声名显赫、英武盖世的苏莱曼大帝,所以在这次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移交过程中,其统治集团内部并未产生任何紧张的局势和混乱,更没有发生政治派别之间相互杀戮的事件。苏莱曼生于伊斯兰教教历900年(公元1494年),是伊斯兰教第十世纪的元年,他本人继位时又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十代君主。这些带有祥兆性的历史开端,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新素丹苏莱曼大帝的臣民深信,苏莱曼大帝命中注定要统治世界。在这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历史背景下,年轻有为、充满活力、敢想敢干的苏莱曼以一位伟大的帝国君主的身份出现了,可以和那些与他同样年轻的同时代人物查理五世、弗兰西斯一世和亨利八世相媲美。
苏莱曼大帝一生在位46年,在他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趋于一种发展的极盛。因此,他曾经以“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众素丹之素丹”等桂冠自诩,被欧洲人称为“大帝”,被他的臣民称为“立法者”,被人们看作是历史上著名帝王行列中的一个最为了不起的人物。
1509年3月年仅15岁的苏莱曼按照奥斯曼帝国王室的传统,受命于其祖父巴耶济德二世,在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导师和顾问们的辅佐F,前往博卢担任总督,以便在实践中学习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那时他还不过是一个不懂世故的孩子。但在他的伯父艾哈迈德的强烈抗议下,他又被调往他的母亲,一个鞑靼汗公主的出生地,克里米亚的卡法担任总督。在他父亲塞利姆一世夺得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之后,每当其父离境征战时,他作为独子替代父亲掌握帝国的政务大权,治理整个国家,这些经历对于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1520年3月,其父因病去世,同年4月,26岁的苏莱曼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素丹王位,从此肩负起了统治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封建军事联合体的庞大帝国,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政治生涯。
在塞利姆一世统治的八年中,由于奥斯曼帝国征服扩张的重点在东方,因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有一段相对比较平静的和平时期。塞利姆一世的逝世,其子苏莱曼的继位,标志着欧洲大陆休战的结束。在苏莱曼王朝漫长的统治时期,整个欧洲大陆自始至终弥漫着东征西伐的战火硝烟。在苏莱曼大帝的率领下,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再一次转向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传统的信仰武士精神又恢复了。这时的西方基督教国家,则为了争权夺利,疯狂地相互残杀,从而使得奥斯曼人有机可乘,去开始搬动对西方领土扩张中的两道障碍,以解决先辈们感到棘手的两个目标:一个是贝尔格莱德,另一个是罗得岛。
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位于欧洲中部的多瑙河畔,是奥斯曼帝国与中欧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该城当时长期掌握在与奥斯曼帝国为敌的匈牙利人手中,直接威胁着帝国北部的边境,也妨碍帝国向中欧扩张。罗得……
P79-80
许多国人非常熟悉土耳其这个国家的名称,但多数人却并不了解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甚至觉得它土里土气的。其实这与国名的翻译有很大关系,当许多国人见到土耳其国名中译文的第一个字是“土”字时,便会自然地联想到此国一定是个“土里土气”“土头土脑”“土里吧唧”的国家,再加上我国的新闻媒介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状况报道较多,而对像土耳其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现状介绍较少,所以,许多国人自然不大了解它的具体情况。
笔者对土耳其的兴趣和了解是从世界著名画家安格尔的一幅名画《土耳其浴女》开始的。此后,有缘师从我国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彭树智教授,跟随他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正是在先生的谆谆教诲和启迪下,使笔者在书山和学海的迷惘与困惑中,把土耳其这个国家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生长点,从此与这个东西合璧、充满着神秘感的文明古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独立出版了《奥斯曼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 《土耳其人》(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和《世界古都伊斯坦布尔》(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等四部个人专著,并在有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数十篇文章。
2001年12月至2003年3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派遣,笔者有幸赴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这使我能够由表及里、由远及近地去更好地考察和认识土耳其这个交织着东西方文化、汇集着古今文明的小亚细亚女神,并对土耳其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其文化精髓、人文理念和生活习俗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觉和领悟。
古往今来,土耳其这块神奇的土地一直都是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唯一纽带,一直都是人类文明发祥的中心地区之一,在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国际大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保留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缘和环境是一个地区内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群体性格、体质形态等种族或民族异质性指数的重要根源。因此,不同文明与民族的差异性,同各自地缘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土耳其在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了东西合璧、南北荟萃之地。在那里,从种族到语言和文化、从服饰到饮食和建筑、从生活习惯到思维观念和宗教信仰,无不体现出大融合与多元性的文化特征。
土耳其位于奥斯曼帝国解体前的中央地区,有着大约814578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和超过7600万的人口,但它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位于欧洲,其余大部分领土位于亚洲的东地中海沿岸的整个小亚细亚。因为具有横跨欧、亚两大洲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使得许多人类文明都曾把它列为理想的家园,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土耳其人的文明就是在这片古老、神奇、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土耳其的名称源于国内主要居民土耳其人。土耳其一词由突厥音转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有“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土耳其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具有巨大的、深刻的和急骤性的特征,是一个动态发展演变的过程。特别是自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成以后,在国父凯末尔的民族、民主、世俗化思想的倡导下,土耳其人崇尚西方文明,走出了历史的歧途徘徊,逐渐地融入到了世界主流文明之中,实现了其历史宏愿,那就是采取了西方文明的政治制度,实行了宗教与国家政治分离的世俗化制度,既宣布土耳其是一个非宗教的现代国家,但同时又保留了土耳其的文化传统,允许伊斯兰教在私人生活领域中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从而彻底摆脱了宗教神权对土耳其社会的束缚。
这一方面表明在土耳其共和国,每位公民都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反对宗教干涉人们的世俗生活和国家政治事务,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如此艰巨的制度性社会转变;另一方面也表明土耳其将与历史上的大宗教主义时代彻底告别,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政治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时期,以便使伊斯兰教具有一个更加现代化、民族化和世俗化的形式,绝不让伊斯兰教的僧侣们参与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
长期以来,土耳其一直是一个充满了对立与否定的矛盾统一体,是一个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世俗化国家。在土耳其的人文社会生活中,虽然开始形成了特有的私生活领域的行为规范及其交往准则,以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行为抗衡着传统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在社会消费及其生活方式上,讲究独特的品位,唯西方社会的文化格调马首是瞻,张扬着不同的个性,但是怎样处理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却一直是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为在土耳其,虽然其社会经历了许多的陵谷变迁,世道人心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传统的伊斯兰宗教观念仍然在一些民众内心中根深蒂固,从而使得其宗教世俗化的改革道路漫长而又艰辛。
今天的土耳其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产生思古之情的神奇国家,而且土耳其人也并不满足于大自然的先祖造化赐予他们的值得骄傲的巨大遗产。在国父凯末尔的民族、民主和世俗化思想的指引下,土耳其正在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迈进。据2011年世界银行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土耳其的人均GDP已达1万多美元,其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4位。
因此,交织着东西方文化、汇集着古今文明的土耳其,不仅在历史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往,推动了世界各民族、种族和文化之间的大融合,而且这种文明的交往和大融合又造就了土耳其人兼容并蓄、博取众长的民族特点,使得土耳其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中,更加光彩夺目、生机盎然,为东西方文化的大发展、大融合,起到了穿针引线、珠联璧合的积极作用。
总之,土耳其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特殊地缘政治、创造了辉煌历史和现代神话的伟大民族,让笔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为了使我国广大民众能够对土耳其这个小亚细亚神秘女神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笔者穷多年之功撰写了《土耳其史话》这本书,试图以饱含理性激情的笔触,去描绘土耳其所具有的那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特征,以及其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变迁,旨在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社会层面,展现土耳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行为禁忌、性格特征和民族个性,让更多的中国人去全面了解土耳其民族心理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过程,从其兴衰荣辱史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因为土耳其的历史发展经历,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突如其来的文化、制度、观念、经济形态的巨大冲击,是一个在文化价值冲突背景下进行的充满矛盾的历史变迁过程。
何谓贤者?贤者乃是能向所有人学习的人。何谓可尊敬者?可尊敬者乃是能尊敬他人的人。描绘昨天是为了启迪今天,描绘他人是为了警醒自己,用他人贤达的精神去激励自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自觉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各种先进的文化之长,探求民族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于中国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曰达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大有裨益。
中国人民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更属于灿烂的未来。然而,这一切又都完全依赖于世界对我们的理解,更依赖于人类社会的文明交往。因为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人们相互接触、了解与对话的机会则越来越多,在文明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趋势,所以人们现在已经完全认识到,过去那种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是不可能产生才智的,更不可能产生现代文明,这是人类用沉重的历史代价总结出来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并发表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人民的大事业。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描绘出了一幅连接欧亚大陆、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蓝图,这犹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大气魄,表达了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谋求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丝绸之路沿途国家与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作者撰写了《土耳其史话》这本书,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丝绸之路另一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对于早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战略,加强欧亚大陆沿途国家的全面合作与交流,造福于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政治价值。
本书特点鲜明,它融合了作者多年来研究土耳其的最新成果,以及亲历土耳其考察后的体验,所以人们阅读此书,会感觉到真实、可信、可亲。从而为读者详细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情,并知道如何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条基于一定的文化差异而心意相通的有效途径。最后,祈愿《土耳其史话》一书所体现出来的学术价值,以及所具有的良好可读性,都将有助于广大读者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得出历史智慧的启示。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正是那些参考文献中蕴含的真知灼见和非凡的智慧,为本书的写作最终能够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在这里笔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本书能够得以正式出版,还得感谢中国书籍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安玉霞女士;感谢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帮助的所有朋友们。另外,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和缺憾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特别是广大热心读者的批评指正。
黄维民的《土耳其史话》以饱含理性激情的笔触,描绘了土耳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民族性与国民性特征,叙说其社会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和巨大变迁。让读者全面了解土耳其民族心理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发展过程,从其兴衰荣辱史中获得许多有益的东西。
何谓贤者?贤者乃是能向所有人学习的人。何谓可尊敬者?可尊敬者乃是能尊敬他人的人。描绘昨天是为了启迪今天,描绘他人是为了警醒自己,用他人贤达的精神去激励自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美德。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自觉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各种先进的文化,探求民族国家的兴衰规律,对于中国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达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大有裨益。
《土耳其史话》的作者黄维民穷20年研究之功,以饱含激情的笔触,理性宏大的视角,描绘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土耳其兴衰荣辱史,展示了辉煌古国新生路上的努力与艰辛。从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丝绸之路另一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历史,对于早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战略,加强欧亚大陆沿途国家的全面合作与交流,造福于这些国家的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政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