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美)卡尔·纽波特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中,卡尔·纽波特戳破了人们长久以来秉承的“追随你的激情”的信念,并设立了一系列问题对最终爱上自己事业的人(包括农场主、风险投资家、编剧、自由职业程序员等)进行采访,并发现了他们规避陷阱、打造引人注目的职业所采取四大策略——不要追随激情,职业技能很重要,控制力带来幸福感,要有使命感,并且围绕这4个策略,纽波特展开了论述。

内容推荐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写给每一个职场人的醒脑剂,也是在“鸡汤”和“鸡血”盛行之下对工作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探寻。

作者卡尔·纽波特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另一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在本书中,他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提出关于人生和职场的4大规则,教你一步步获取自己的职场资本、自主力、使命感,让你从探究自己是谁、工作意义是什么、正确的工作是什么中解脱出来,通过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切。

目录

测试题

引言 没有人为你的梦想埋单

规则一 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01 除了激情,乔布斯还有什么没有告诉你

 02 不要急于寻找,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03 越陷越深的困扰,都是激情惹的祸

规则二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04 工匠思维,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05 职场资本,技能胜过激情

 06 脱颖而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职场资本家

 07 刻意练习,努力做一名好“工匠”

规则三 幸福来自于自主力

 08 理想工作的“万灵药”

 09 自主力陷阱1:资本薄弱

 10 自主力陷阱2:关键障碍

 11 要做有人愿意埋单的事情

规则四 使命感带来意义

 12 有意义的使命与有价值的人生

 13 在前沿地带找到使命感

 14 使命需要“小赌”

 15 要么引人注目,要么默默无闻

结语 正确地工作胜过正确的工作

后记 我如何创建自己热爱的工作

附录 他们如何做到

致谢

译者后记

阅读指南 精读指路人:脑力工程师

试读章节

结论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2002年,一个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瓦勒朗(Robert J.Vallerand)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539名加拿大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答下面这两个重要问题:这些学生是不是拥有激情?如果有,那么是哪些方面的激情?

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都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这项研究正是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84%的人被确认为拥有激情。对支持激情假设的人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但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具体追求,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前五大经过确认的激情为:舞蹈、冰球(提醒一下,他们是加拿大学生)、滑雪、读书和游泳。这些激情虽然在学生心里分量很重,但是对于职业选择并没有多大贡献。事实上,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

很多人可能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因为它是对激情假设的一个严重冲击。如果我们连相关的激情都没有,那么追随激情又从何谈起?至少就这些加拿大大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一种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职业。

结论二:激情需要时间

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米·瑞斯奈斯基(Amy Wrzesniewski)一直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她便在《人格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上发表了一篇具有突破性的论文,探讨工作(job)、职业(career)和天职(calling)的区别。按照瑞斯奈斯基的表述,工作是谋生手段;职业是使工作渐入佳境的途径;而成为天职的工作则是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是个人身份的关键部分。

瑞斯奈斯基调查了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从医生到程序员再到文员。她发现大多数人可以坚定地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这三类中的某一类。对于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某些职业要优于其他职业。例如,根据激情假设预测,在与一般激情相匹配的职业人群当中,如医生或教师,把工作真正视为天职的人应该占有很高比例;而在不那么光鲜的职业,即那种不会有人梦寐以求的职业里,把工作视为天职的人应该几乎没有。为了验证这种解释,瑞斯奈斯基观察了一组职位相同、职责几乎一模一样的员工:大学行政助理。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也很意外的结果:将自己的岗位视为职业、事业或天职的员工人数大致均等。换句话说,工作类型本身似乎并不一定决定着人们对其喜好的程度。

不过,激情假设的支持者会反驳说,像大学行政助理这样的职位会吸引各种不同的员工。有的人选择这个岗位可能是出于对高等教育的激情,因此会热爱这份工作;而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误打误撞地从事了这份工作,因此他们会有一个较低层次的体验。

但是,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还没结束。她调查了这些助理,想明白为什么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如此不同,结果发现,最能准确预测一名助理是不是将其工作视为天职的变量是她从事这份工作的年数。换句话说,经验越多的助理,越有可能爱上自己的工作。

P22-23

序言

没有人为你的梦想埋单

“‘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个建议很危险。”

托马斯(Thomas)是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悟出了这一点。当时,他正行走在一条林间小道上,穿过特伦佩尔山(Tiremper Mountain)南部盆地周围的橡树林。这片93万平方米的树林是禅山寺(ZenMountain Monastery)的财产。寺院的僧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扎根于卡茨基尔山脉((Catskill MOuntains)的这一角,而那条小道只是穿越其中的众多小道之一。托马斯是寺里的俗家弟子,正在进行为期两年的住寺修行,这段修行已完成了一半。一年前,正是出于自己多年以来对理想工作的幻想,他来到了这里。他追随着自己对禅宗的激情,躲进了与世隔绝的卡茨基尔山脉,希望借此得到幸福。然而,那个下午,在那片橡树林里,他却哭了起来——幻想在周围破灭。

“我一直在问‘人生的意义何在?’”托马斯对我说。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一家咖啡馆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他。那时,距离他在卡茨基尔山里的“觉悟”已过去数年。但是,他仍清晰地记得自己的觉悟历程,并渴望与人谈起,似乎想用倾述来把萦绕在这段纠结往事里的梦魇驱走。

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不好走

托马斯是哲学和神学双学士,还拿到了比较宗教学的硕士学位。此后,他认定禅修是获取人生意义的关键。“我所研究的哲学和佛学之间有着如此多的交集,于是心想干脆直接去修行来解答人生吧。”他这样告诉我。

然而,毕业之后,迫于生计,托马斯从事了各种职业。他曾在韩国中部的工业城市龟尾市(Gumi)教了一年英语。对于很多人来说,在东亚生活可能听起来很有浪漫色彩,但对托马斯来说,异国的神秘色彩很快褪去。“每个周五晚上下班之后,男人们会聚在街上的大排档里,那些小店通常都在连着帐篷的大车里,”托马斯对我说,“他们聚在一起喝烧酒,一直喝到很晚。冬天的时候,还会有蒸汽从这些帐篷里、从这些喝酒的男人身上冒出来。不过,我记得最多的就是,第二天大街上到处都是风干的呕吐物。”

为了自己的追求,托马斯穿行了中国,并在南非待了一段时间,还到过其他一些地方,最后在伦敦做着相当无聊的数据录入工作。在此期间,托马斯一直呵护着自己的信念:佛学就是自己获得幸福的关键。慢慢地,这份梦想让他产生了出家的想法。“对于禅修和禅寺生活,我产生了奇妙的幻想,”他向我解释道,“对我来说,它甚至就代表着梦想成真。”与之相比,其他所有工作都黯然失色。于是,他决心追随自己的激情。

正是在伦敦期间,他第一次听说了禅山寺,并立即被它的庄严肃穆所吸引。“这些人真正是在热忱而虔诚地修禅。”他回忆道。内心的激情让他坚信:禅山寺就是他的归宿。

托马斯花了9个月时间才完成申请。在得到前往寺中生活、修行的许可之后,他来到肯尼迪机场,然后上了一辆大巴,前往卡茨基尔山的郊野。车开了三个小时。在脱离城市外围之后,大巴穿过一个又一个古朴的乡镇,而风景也变得“愈加美丽”。最后,大巴来到象征主义画作般的特伦佩尔山脚下,并在一个十字路口停下。托马斯下了车,然后从那儿沿路步行到寺院入口。入口由两扇铁门把守。铁门大开,等待新人的到来。

踏上空地,托马斯来到了主建筑前。这是一座由教堂改造而成的4层楼房,是用当地的青石和橡木建成的。“这便似大山奉献己身,化作容纳灵修之所。”该寺僧人在官方资料中如此描述这栋建筑。推开两扇橡木门,迎接托马斯的是一名僧人。他的任务就是接待新人。一番努力之后,托马斯终于能够向我描述出他当时的感受。他是这样描述的:“感觉就像一个饿汉知道自己就要吃上一顿大餐。那个时候,对我来说就是这样。”

托马斯的僧侣生活开始得相当顺利。他住的那间小木屋就在主建筑后面的林子里。刚来时,他曾问一名在同样的小木屋里住了超过15年的老僧,是不是走腻了住所和主建筑之间的那条小道。“我才刚开始注意到它。”老僧慎重答道。

在禅山寺,每天修行的开始时间随四季的变化而调整,最早为清晨4点半。僧人们在肃静中以40~80分钟的冥想来迎接早晨的到来。身下的坐垫在大堂里摆放得“如几何图形般齐整”。大堂前面,透过哥特式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壮观的景致。但是,坐垫上的冥想者们由于身子太低,根本看不到窗外。两名大堂巡视员坐在房间的后面,偶尔在坐垫间来回走动。托马斯解释道:“如果觉得自己要睡着了,你可以要求他们用棍子敲你一下。那根棍子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早餐也是在大堂吃的。之后,每个人都会领到任务。托马斯的任务是打扫房屋,包括扫厕所、挖水沟等,但也会被派去负责寺里印刷刊物的平面设计——有点穿越的感觉。通常,接下来是更多的冥想、与资深修行者的晤谈以及大都冗长而玄虚的佛法讲座(Dharma lectures)。每天晚饭前,僧人们都会有片刻的休息。托马斯通常利用这段喘息的时间去把他屋里的柴炉点着,为度过卡茨基尔山寒冷的夜晚做准备。

托马斯在修行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公案(koans)。在禅宗的传统中,公案是一种字谜,一般以一个故事或问题的形式呈现。它们注定没有理性的答案,从而迫使你通过一种更为直觉的方式来理解现实。在给我解释这个概念时,托马斯举了一个他在早期修行时遇到的例子:“给我找一棵在大风中纹丝不动的树来。”  “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抗议道。

“在做晤谈时,”他解释道,“你必须立刻回答出来,不能思考。如果你像刚才那样停顿了,他们就把你踢出屋外。晤谈就结束了。”

“好吧,我可能就被踢出去了。”

“我给了这样一个答案,然后就过关了,”他说,“我像棵树那样站着,然后手轻轻地挥着,就像是在风里,对吧?我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是一种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概念。”

初级修行者刚开始会遇到几大难关,其中之一便是“无”字公案(Mu koan),而此关是禅宗佛教“八大法门”之首。没达到这层境界,你就不会被当成一名真正的修行弟子。托马斯似乎很不情愿给我讲解这个公案。这种情况我在之前研究禅宗时也遇到过这些谜题无法用理性来思考,因此向非修行者描述起来会相当费劲。有鉴于此,我没有向托马斯逼问具体的内容,而是上网搜索了一下。查到的内容如下:

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无”即“没有”。根据我所查到的阐释,赵州并没有回答僧人的问题,而是反过来把问题推给了发问者。托马斯为此潜心研究了几个月,才艰难地在这则公案上过了关。“我在这则公案上参来参去,”他告诉我说,“甚至睡着时也想着它,我的整个身心都被它占据了。”

后来,他参透了。

“一天,我正走在林子里。走了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一直看着树叶,然后那个‘我’就消失了。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没把它想得多重要。不过,当这个经历发生在我身上时,我已经有了准备,于是茅塞顿开。我悟到,这就是这则公案的全部奥义。”托马斯一眼看穿了世间万物本质上是统一的,而这种统一性构成了佛教对这个世界的核心理解。正是这个统一性回答了那个公案。托马斯很兴奋。当再一次跟一名老僧人进行晤谈时,他做了一个手势(“一个可能每天都会做的简单手势”)来表明他已经对公案的解答有了觉悟。靠着这个手势,他通过了第一道“法门”,正式成为一名真正的禅宗弟子。

过了“无”字公案这关后不久,托马斯便对激情产生了前面提到的“觉悟”。当时,他正行走在之前他参透公案的那片树林里。有了对“无”字的领悟,他开始慢慢理解以前懵懵懂懂的那些佛法讲座——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僧们讲的。“走在那条小道上,我意识到这些讲座都是在讲和‘无’字公案一样的东西。”托马斯说。换句话说,这就是道。这就是做一名禅僧的人生意义:在这一点、这条核心领悟上进行逐渐深入的冥思。

他达到了激情的顶峰。现在,他可以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禅修者。然而,他并没有感受到幻想中的那种纯净的平和与幸福。  “现实就是,什么都没改变。我还是和以前完全没什么两样,还是同样的不安和忧虑。那是一个周日下午,我突然悟出了这点,然后便哭起来了。”

追随着自己的激情,托马斯来到了禅山寺。和很多人一样,他相信:要获得幸福,关键在于找到真正感召自己的事业,然后投入所有的勇气去追随它。但是,正如托马斯在那个周日下午、在那片橡树林里的经历所说明的,这种信念极其幼稚。他当上了全职的禅修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这并没有奇迹般地让他的人生变得美好。

与托马斯一样,我们发现,通往幸福的道路(至少关系到你的谋生之道)并不好走,它并不是简单回答下面这个经典问题:“我的人生应当怎样度过?”

职业探求开始了

2010年夏天,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困扰着我:为什么有的人最终爱上了自己的事业,而有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正是这个困扰让我接触到像托马斯这样的人。他们的经历帮助我夯实了自己长久以来认为是正确的一个想法:在打造自己热爱的工作方面,追随激情的建议并不是特别有用。

我之所以沿着这个方向开始研究,原因是在2010年夏天,也就是这个念头开始发酵的时候,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博士后——一年前刚获得了该校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当时,我的打算是做一名教授。在像麻省理工学院这类学校的研究生项目中,当教授被认为是唯一会受人尊敬的出路。如果不出意外,教授一职会是终身职位。换句话说,201 0年的我正在规划我的第一份、也许也是最后一份职业。如果说每个人都曾有段时期来搞明白自己在职业上的激情所在,那我的就是那段时间了。

在这期间,我更需要考虑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可能性,那就是,我可能最后根本成不了教授。就在与托马斯见面后不久,我和导师进行了一次会面,讨论我寻找教职的事情。“你愿意去多差的学校?”他上来就问。学术就业市场从来都很残酷,而在2010年,由于经济仍在衰退,就业情形尤其艰难。

更麻烦的是,我的研究方向这些年来并不总是那么热门。在我做博士论文的这个组里,最近毕业的两名学生都去了亚洲当教授,而上两个博士后出站的人分别去了瑞士的卢加诺(Lugano)和加拿大的温尼伯(Winnipeg)。“不得不说,我觉得整个过程相当艰难、压力大而且令人沮丧。”其中一名学生跟我说。我和妻子都想留在美国,而且最好是在东海岸。这样一来,我们的选择余地就大大减少了。因此,我不得不面临一个很现实的可能性:我寻找教职的结果也许会是一场空。这迫使我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思考要如何度过我的人生。

这就是我研究开始时的背景。我最后把这个研究过程称为“我的探求”。我的问题很清晰:人们如何才能最终爱上自己的事业?而我需要一个答案。  我希望这些见解能让你摆脱“追随自己的激情”、“做你爱做的事”这类简单口号的影响。如今,在这类口号的推波助澜下,很多人产生了职业困惑并深受其害。我还希望通过这些能给你指明一条现实的途径,帮助你打造一个有意义、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

后记

湛庐文化的编辑邀我试译这本书时,我立马就答应了,但后来又有点担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里讲的观点对很多人来讲是“政治不正确的”,比如“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这在乔布斯之类的鸡汤文横行、一大批男女老少打着“创业、创新”旗号挥霍激情的大背景下,显得着实有些刺耳。

但只有退潮了才能看出谁是在裸泳,再会飞的猪风向变了也得摔个嘴啃泥,大国总理也号召“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工匠思维”“技能制胜”“自主力”“使命感”正是本书所强调的。于是,这本书又有了出版的现实意义。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人还在鲁昂——法国北部的一个城市,说起来还是诺曼底大区的首府。当时,我在NEOMA商学院的MBA课程已经结束,到了找实习、写论文的阶段。我搬到鲁昂市政厅后面的一间小屋子里,隔壁就是市政厅的后花园。每天,我都要去花园里散散步,隔一两天就去塞纳河边跑跑步。我的跑步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我开始全身心投入这本书的翻译中去。期间的生活是规律的:翻译一散步一翻译一跑步一翻译,再加上每周两次的食品采购和偶尔的同学小聚。市政厅花园很漂亮,有喷泉,有草坪,还有各种花。草坪是可以践踏的,三三两两的人或坐或躺在上面晒太阳。我一般坐在凳子上晒,看看花、看看草,有时也带本书,而我散步时也是一副思索的样子,踱着步子慢悠悠地钻进一间老房子里,便不见出来——我大概可以体会出一位以写作为生的作家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了装“作家”装得更像一些,也因为屋子里实在是冷(其实那时候是盛夏,但鲁昂的夏天可比秋天),我会挪到咖啡馆里。不过这种“装”法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因为周围的咖啡馆都是用来喝酒喝咖啡聊天的,只有我一个人很奇怪地在敲着电脑。没办法,自己的窝里实在是冷。

翻译是一件痛苦的工作——这话我对谁都这么说。寂寞、伤脑、患得患失、战战兢兢……前面说过,那段时间的生活很规律,也很封闭,偶尔的同学小聚就是难得的社交活动,而且经常一个星期跟外人说的话不超过10句:“你好!”“多少钱?”“谢谢!”“再见!”(一周两次购物,每次四句话。)曾经有一次见一位校友了解一下去缅甸实习的情况,我告诉她这是我一个月来说话最多的一次,她看我像看一头怪物。法国人很爱聊天,拿着酒杯站在路边就能从下午4点聊到晚上8点;等到餐馆开门,一边吃饭再接着聊,一直聊到十一二点。所以,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我就是一朵来自东方的神秘“奇葩”。

不是我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翻译的活儿实在烧脑:要反复推敲原意、结构、词汇、表达;遇到不属于自己原有知识领域的内容,要查找各种资料,极快速地学习、求证;还要跟得上原作者的思维。原书作者卡尔·纽波特是计算机科学的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博士,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而我既不是教授也不是博士,只不过认得26个字母,却要尽量还原他的逻辑。所以,我只能尽可能地排除干扰、保持思索的连贯性。于是,鲁昂市政厅的后花园里会时常有一个眉头紧皱的中国人在散步。

即使如此,你还不能百分百保证原书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被准确地表达出来。毕竟,你不是他。于是,在翻译过程中总会患得患失:这个词添上吧,累赘,拿掉吧,原文里真有;生怕漏了什么重要信息,生怕曲解了原作者的意思,生怕误导了读者……总不得随心所欲。其实,这也许只是我自己的风格,别人也许不那么拧巴。我只希望能让读者们少一些拧巴。

这种痛苦的状态是众多更优秀的人所必须经历的,比如书中对乔丹·泰斯练习吉他的描述,但却不为外人所知。所以,我们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总以为成功得来不费工夫我们总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职场资本”(见本书第4~7章),应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们总抱怨命运不公,却看不到一个又一个的“自主力陷阱”(见本书第8~11章)……

但有的人就能看得穿,比如游艺,她也是我那段时期见过面、说过话的几个人之一。当我费老大劲啰里八嗦地给她讲书里的内容,她一两句话就概括了我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剩下愚笨的我愣在那里回昧那两句话。我原以为自己在啃着一本深奥难懂的书,书中的意思难以言表、只可意会,然而她几句话便让我明白:是我自己陷了进去。顿时,我真想抽出书来砸她脸上:你来翻吧!游啊游,你真是一个精灵般的存在。她是那个寒冷的夏天里稀缺的一团火热。

当时待在鲁昂的还有几个小伙伴。有一次,和曹静姐姐、王亚楠一起在街边喝东西,也和她们讨论起书中的观点。她们觉得挺有意思,表现出迫不及待想看到书出版的样子。这让我很受鼓舞。

我还清晰地记着其他几次小聚。跟齐雪静在市区的一家小餐馆吃饭;跟谢杉走过市政厅的花园。在我离开鲁昂的时候,行李袋破了,谢杉急急忙忙坐着地铁赶在火车门关闭前递来一个袋子。“老罗”罗宏文搬去了巴黎,但偶尔回鲁昂和球队踢球,所以也能见几次,吃吃“烤爸爸”——土耳其烤肉夹馍,留学狗的真爱。还有其他几个人,篇幅不够了,都记心里。幸亏有你们调剂着苦涩的翻译生活,否则现在想起来心里只有苦。

张宝

2016年4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的人生应当如何度过?你只需要琢磨一件事,怎样能让自己可以更好,那就怎样去做,到最后加在一起,一定比别人更好。《优秀到不能被忽视》适合想要改变的你,能够帮助你拨开迷雾,早一步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毛大庆,UrWork(中国)创始人、万科集团原高级副总裁

优秀是一种习惯。像《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中提到的那样去做人和做事,让自己出色到不可忽视,这样你会成为更被需要、被期待的那个人。

——姚劲波,58同城网CEO

不要甘于平庸,也别活在别人的成功模式下。创业路上,质疑、嘲笑,周遭施加的压力会很大,但别担心,奋斗才刚刚开始。读读《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你会找到活出自己的色彩的方式。

——陈欧,聚美优品CEO

每一个百炼成钢的人都曾经千疮百孔,每一个百战百胜的人都曾经一败涂地!不要汲汲于成功,当“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时,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书中鲜活的案例也正说明了这一点。读读这本书,你能够找到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方法。

——杜子建,天下酒仓公司董事长

对那些想做出职业发展决策的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关于如何选择职业发展道路,它给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吴恩达,百度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

有创业精神的职业人士必须通过培养有价值的技能来建立竞争优势。对于如何投资自己从而脱颖而出,本书给出了基于研究和事实的建议,而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它是你开创一番事业的重要指南。

——里德·霍夫曼,LinkedIn联合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从“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从而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转向“做个有用的人,从而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这是个180度的反转,但这样做更实在。正因如此,我要把这本另类的指南送给我那三个刚成年的孩子,每人一本。

——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

“做自己想做的,钱就会随之而来”,这听起来是个很好的建议——一到该找工作了,这种幻想便很快分崩离析。卡尔?纽波特成功地阐述了对 “激情”的追求会如何侵蚀我们的职业满足感。假如他写此书的目的仅是为了颠覆传统的观念,那就已经很有意思了。但是,他走得更远——还提供了建议和案例来帮助我们避开幻灭的遭遇,直奔主题、去培养有价值的技能。

——丹尼尔·平克,畅销书《全新思维》和《驱动力》作者  不要再为自己想做什么(以及这个世界欠你什么)而感到焦虑,而要开始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来贡献给这个世界。卡尔用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

——赛斯·高汀,创业家、营销学家、畅销书《紫牛》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