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一郎编著的《花之庆次》是一部以前田庆次为主角,除了着力刻划了庆次那超出常人的个性和本领之外,围绕着他,也附带描写了丰臣秀吉、前田利家、德川家康、直江兼续、伊达政宗、真田幸村、千利休、风魔小太郎、石田三成等众多战国名人,也虚构杜撰了几个人物,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的刺客、忍者等职业角色在他的笔下表现出了以往没有的人性和个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花之庆次/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隆庆一郎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隆庆一郎编著的《花之庆次》是一部以前田庆次为主角,除了着力刻划了庆次那超出常人的个性和本领之外,围绕着他,也附带描写了丰臣秀吉、前田利家、德川家康、直江兼续、伊达政宗、真田幸村、千利休、风魔小太郎、石田三成等众多战国名人,也虚构杜撰了几个人物,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的刺客、忍者等职业角色在他的笔下表现出了以往没有的人性和个性。 内容推荐 隆庆一郎编著的《花之庆次》是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之一,《花之庆次》讲述了:战国乱世,人人为私欲杀伐征战,血流漂杵。却有这样一名男子花之庆次,以“无欲之人”自居,不谋官职,不建功名,手持涂朱长枪,身跨骏马松风,在历史与虚妄的夹缝中且歌且行。 天正十五年(1587年),前田庆次以“无缘”为名与妻儿诀别,切断了与过往沉闷生活的纽带,只身投奔自由天地。此后的十余年间,他鲜衣怒马踏遍京都、佐渡、会津、朝鲜,冒险、交游、嬉笑怒骂,抱得美人归。一时间,“天下第一倾奇者”声名大噪,尽人皆知。 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之战进入最后关头,面对陆奥第一智将最上义光率领的两万大军,势单力薄的上杉家陷入背水一战。此时,前田庆次的身影忽然出现在战场…… 若无登九品莲台之欲,便也无落八万地狱之罪孽。生时若尽兴而活,死也不过寻常之事。 目录 序 第一章 倾奇者 第二章 无欲之人 第三章 松风 第四章 招待 第五章 敦贺城 第六章 七里半岭 第七章 聚乐第(上) 第八章 聚乐第(下) 第九章 决斗之风 第十章 夺心男子 第十一章 骨 第十二章 女体 第十三章 死地 第十四章 攻打佐渡 第十五章 傀儡子舞 第十六章 捕童 第十七章 治部(上) 第十八章 治部(下) 第十九章 入唐 第二十章 伽琴 第二十一章 伽姬 第二十二章 汉阳 第二十三章 归还 第二十四章 入唐之阵 第二十五章 难波之梦 第二十六章 夺取天下 第二十七章 会津阵 第二十八章 最上之战 第二十九章 讲和 第三十章 风流 作者后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三日之后的清晨,庆次如约前往约定地点。照例是身着锁甲怀抱朱柄枪骑着松风。舍丸一刻前已经前往现场侦察,确认对方有无弓箭铁炮之类的埋伏。如果舍丸发现此类埋伏会毫不迟疑地杀死敌人,这也是他的任务。 舍丸比平时更早地出现在了庆次的面前,禀告道: “未曾发现伏兵。” 庆次有些意外。未曾发现伏兵,也就是说决斗的对手们已经来了。而他之前满以为十有八九对方一人都不会出现。 “十四人都来了吗?” “是。然而其中一人身着常服。其他十三人倒是全副武装骑在马上……” 庆次越发糊涂了。舍丸进一步详细描述道,常服打扮之人年约三十,身材瘦长,笔直地坐在马上,相貌堂堂,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侧小姓。庆次听后拍马疾行,心中涌起了不祥的预感。 庆次指定的所在乃是洛西的丘陵地带,此处是一片起伏跌宕的宽阔荒野,骑着松风来到此地,遥远处顶盔贯甲的一群骑马武士立刻跃入眼帘。 那边或许也见到庆次的身影,站在骑马武士圈外的那个身着常服的男子拍马悠然而至。对方果真是一位身长五尺八寸(约176厘米)的长身伟丈夫。虽然身形有些过于消瘦,但不无结实,面色凝重。 两人都停下了马。 “是前田庆次阁下吧。” “是也。” “在下名叫直江兼续。” 庆次心中暗叫,这下可引出大人物来了。 直江山城守兼续乃是世人皆知的一流武将。他比上杉景胜年少五岁,早年间便隶属景胜手下的上田众,在被称为“三十人长柄组”的精锐部队中战功赫赫。当时他的名字是樋口与六兼续。天正九年,越后三岛郡与板城主直江信纲意外身死,兼续于是娶了信纲的寡妇,继承了直江的姓氏和城池。自此之后,兼续名副其实地作为景胜的左膀右臂同时活跃于军事和内政两方面。后来太阁秀吉转封景胜会津一百二十万石的时候,亲口命其赐兼续出羽米泽三十万石的领地。有史学家认为这是秀吉蓄意挑起景胜和兼续的不和,然由此也可佐证兼续的名实兼备。以他这样的身份,本是不该出席此等决斗际会的。 “在下作为上杉家中之人,有一番话不得不呈上前田大人,因此才以一介见证人的姿态冒昧前来。” 庆次转头看了一遍这十三个骑马武士,一个个都非常年轻,均在十八九岁到二十一二岁之间,但是唯独不见先前那个年轻人的身影。 “在下洗耳恭听。”庆次短短说了一句。那个年轻人必然是出事了。 “草间弥之助已切腹身亡了。” “是来寒舍那位年轻人的名字么?” 庆次已大致猜想到了事情的经过。 是这十三个傻瓜杀了那个年轻人。一股新的怒意正从庆次的心底冉冉升起。 “所言不差。”直江兼续的目光直刺庆次,“切腹之际,他给家人遗下了送往我处的书信,在下始知道他与阁下的约定,以及这十三个卑劣之徒的所作所为。遗憾的是,若早些知晓此事,也不至于断送弥之助一条性命,实在可惜之至。” 言语之中隐约含着责备庆次的口吻。 庆次点头道:“原以为那番话能保全他的性命,不料竟是弄巧成拙。这或许确是在下的过失。” 兼续面露一丝惊奇,或许是他没想到庆次会如此轻易地承认自己的错误。 “果然如我所料。”兼续带着深重的语气说道,“此地的十三人看来是没有体察这份心意,反倒是一味地责备草间。草间在遗书中提到,他们言称他不该将一人之事推给所有在场之人,从而进一步指责草间乃卑劣小人,甚至直斥他不该苟活于世。” 兼续回过身去打量着十三个年轻人。一股不可言喻的苦涩感情在他的心中荡漾开来。 “草间留下遗书,是为不能事君而死之举作出由衷的道歉,并且证明自己绝非心智失常而死,信中并无留下埋怨同辈的只言片语。然而在下并不能就此释怀。作为上杉家的监理人,在下决不能饶恕这十三人。” 兼续眼神严峻。这已不再是为政者的眼光,分明已变成了一个身处前线的武将。 “原想将这些人悉数诛杀,但在下留意到草间与阁下的约定。若是有违此约,九泉之下的草间也未免太过可怜。因为对他而言,实在是没有比阁下的羞辱更伤人的了。” 这句话令庆次双肩一下子感觉到沉重,这沉重仿佛肩负着一具年轻人的尸体。 “因此在下没有命他们切腹,而令其前来此地。他们若能无事生还,则仅予以放逐的处分。” 即使遭到上杉家的放逐,武士也能自谋生路。当时尚不是江户时代那样的太平盛世,仅靠单枪匹马要再度出人头地也并非难事。 序言 序 ——写在《花之庆次》之前 日文小说的翻译,一向是件困难的事。 虽然我们总是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又都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员,可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却往往比想象中大许多。事实上,日文翻译的难度,比起欧美语系文学作品来说不遑多让,甚至有所过之。 日本文化中固有的那种清浅、平淡的风格,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日文的骨髓之中,远如井原西鹤、曲亭马琴,近如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等,均概莫能外。他们的文笔各有千秋,却总有一种特有的味道萦绕在不同风格的著作之间,让人一眼望去,便知出自日本作家手笔,几乎可称为文化血统。 若想在把日文转译到中文的时候保留这一种“味道”,并不容易。钱钟书在讨论林纾的翻译时,曾明确对翻译提出一个要求:“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这个标准是相当高的,尤其对日本文学来说尤其显著。许多译者因为中日文化的传承关系,而武断地认为可以直接取中土风格强行嫁接,浑然不觉两者之间的差异,以致丧失了本有的风格与味道。 如丰子恺所译的《源氏物语》,文字颇为流畅,确实不错。但我个人的感觉,总有一种看《三言二拍》的错觉,缺少日本平安朝的那种特有的“平安风”韵味。所以周作人批评此译本“喜用俗恶成语,对于平安朝文学的空气,似全无了解”。就连丰子恺自己也在译后记里承认“恨未能表达原文之风格也”。可见倘若译者对于作品本身所处时代、作者所处时代没有一个精深的了解,翻译出来的东西总会不伦不类。 即便是现代作品,比如村上春树的小说,也有林少华、赖兴珠两种译本流派,风格迥异,各自都有拥趸。林派讥赖译粗疏,赖派嫌林译土气,至今争论不休,难分轩轾。 如何忠实于原本,如何准确体现出原本文字风貌,这是从作者角度来说,对译者的考验。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要想让惯于浓烈渲染的中国读者接受日文这种风格——尤其是日文小说的风格——也十分不容易。以《花之庆次》这本小说为例,就能看出中日两国作家对一些细节处理的异趣与不同。比如开篇谈到骏马松风,倘若是中国作家,泰半会在此费上一番笔墨,通过马夫、卫兵等下人之口把这匹马的传奇故事大大地演绎出来,从小处反衬凸显出庆次的英雄气概;而作者却放过这一个大好机会,反以淡淡的笔触平板直叙,娓娓道来。这种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佐渡一战,本是庆次单骑夺城,如常山赵子龙般华丽的上好戏码,作者却并未着力渲染,字里行间却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刻意压抑的豪情。 两种处理方式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就像是中日饮食一样,前者华贵绚烂,后者清淡素雅,各有口味不同罢了,其实还都要看厨子的功力如何。若碰到个劣手,就是再好的菜谱,也做不出佳肴;反之,倘若厨师本身手段高超,又深谙食客口味,做出来的东西即便风格不同,一样可以大快朵颐。 我曾经看过一版司马辽太郎的中译本,实在是不忍卒睹,通篇像老太婆一样絮絮叨叨,啰唆无比,害得我以为是作者的问题,大骂司马“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直到看到另外一位先生的译本,才知道司马本身文字是好的,只是生生被拙劣的翻译给连累了。 所以说,翻译日文作品,是对译者的一个极大考验。翻译得好,能够让人如沐春风,于清淡处听惊雷;翻译得不好,便会味如嚼蜡。常言道:“翻译等若是再创作”,诚不我欺。 这一篇《花之庆次》中文版,可以说是表现得相当出色。许多文字细节处可以体察到译者的用心良苦。在阅读的时候,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日文的细腻与淡雅,却不失意趣。而且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阅读快感,宛如庆次本人所钟爱的风流舞一般,总在不经意间流转,让人从第一页拿起便难以放下,一直到了最后一页方才蓦然回首,掩卷长思,心中回味无穷。应该说,在还原日本战国的时代风貌上,译者的努力是看得到的。 更为难得的是,因为译者本人对日本文化的热爱——他应该算作是国内最早一批日本战国史的爱好者——使得整篇文章的专有名词、官位、地理以及文化习俗方面的翻译相当到位,注释也恰到好处,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作者的用心。 于是,这本书的成功,一来自然要归功于作者本人的如椽笔力;二来就是要感谢译者苦心孤诣、于文字间辗转腾挪的译文功底了。 而前田庆次本人的传奇经历,则是以上那些成功的最基层载体。或者这样说,本书的精彩之处,除了有作者与译者的演绎翻转之功,还要归功于前田庆次本人的精彩性格。 即便把眼界开阔到东亚历史乃至亚洲历史,前田庆次都可以算作是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异数,一位倾奇者。按照书中所给的定义:“倾”,极尽;“奇”,新奇、怪异。倾奇者,可以理解为极尽怪异之人。这个词语专门用来形容那些酷爱奇装异服、喜欢凭借特立独行的所为制造惊人之举的男子。拿到现在来看,或许可以归为行为艺术家一类。 而在日本历史上,倾奇者与前田庆次始终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这位行为艺术家能够在大历史的视角下仍旧熠熠生辉,这是别人所难望其项背的了。 他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非比寻常。任何一位日本战国史的爱好者在谈及自己钟爱的战国人物时,除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上杉谦信、武田信玄等一系列名将以外,总不忘加上前田庆次的名字。无他,对于喜欢特立独行、崇尚个性的现代人来说,庆次的一生比起其他战国武将来说更能够引起共鸣,更能激起想去了解他内心世界的冲动。 倾奇者的光辉,无论到哪里都会引起最多人的瞩目,古今皆然。正如正文中所说的那样:“倾奇者们往往在拥有了波澜壮阔的人生之后,给后人残留下一抹悲伤和飒爽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这样的人生,总是让观者为之感怀万千,却说不上是嗟叹多一些,还是羡慕多一些。能够描述这样一位奇男子的一生,即使是隽永的日文也会忍不住从字里行间透出几丝绚烂与华彩吧。我是这样认为的。 而凭借着作者与译者的妙笔生花,相信中国的读者也能够从此书中领略到倾奇者前田庆次的生涯。姑且不论中日文化交流这类大话题,单就纯粹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此书也可算得上饱满多汁的果实。于夏日午后,独坐窗边,捧香茗一杯,随兴闲读,不亦快哉。 我与译者渊源颇深,早在十年之前——那时候美国总统还是克林顿,神舟一号刚刚上天,雷曼兄弟银行与美元的地位还牢不可破——当时国内对于日本战国史的热情刚刚兴起,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年轻人有,但是不多,通过互联网络交流。我和译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而结识,也算得上是一种缘分。记得当时在一次闲谈时,译者发下宏愿,希望能够将日本名家的战国小说介绍进国内来。我当时说若是能看到一部描写倾奇者庆次的上等小说该多么好。 这个心愿,在十年之后的今天居然得到了实现,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马伯庸 后记 平成二十年(2008年)十月。京都。 坐在四条河原鸭川河畔,放眼观望这错落有致向下游奔腾而去的河水,思绪几乎不怎么费劲便能飞快倒退四百多年,眼前也仿佛立刻栩栩如生地浮现起一名高大魁梧的男子牵着一匹巨大黑马在此河边悠然饮水的一幕。 无疑,此时此地令我第一个想到的,除了本小说的主人公前田庆次外更无他人。 庆次那传奇般的一生之中,居于京都的期间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然而正是从此地,庆次那天下第一倾奇者的名号闻达于天下;正是在此地,庆次向天下霸主秀吉示以了豪气冲天的倾奇之举;正是在此地,庆次向当时一流的文化大家们学习诸多才艺,成为了战国时代罕有的文武双全之士;也正是在此地,庆次邂逅了堪称知己的直江兼续,从而寻觅到了终生的心灵寄托之所。 用现代流行的语句归纳讲,这里可谓是庆次学习过、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身处其境,不禁难以按捺心潮澎湃。 此时我的思绪又不禁飘向9个月前,当时适逢久未联系的重庆出版社的邹禾先生开出了长长一张日本历史小说与时代小说的列表,就哪些小说会受中国读者欢迎一事向各路好汉征询意见。恬居受邀之列的我毫无踌躇地选择了隆庆一郎先生的鼎峰之作《一梦庵风流记》,并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翻译之职。 稍微年长一些的读者可能看过由原哲夫先生(代表作:北斗神拳)担纲、名为《花之庆次》的一套长篇漫画。当年风靡一时的这套漫画正是由《一梦庵风流记》改编而来的。当年因为政治(避免与韩国的历史问题纠纷)和商业(同年NHK热播大河剧《琉球之风》)方面等等一些原因,漫画化之际将原作中的“朝鲜篇”改为了“琉球篇”,全篇的情节和人物也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而今若是能得此机会将小说原作译出面世,该是一件何等的快举啊。 同时,基于知名度的考虑,我们一致决定小说以漫画版的正标题《花之庆次》来予以命名。 举止行为极尽喧哗之能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但同时又是文武双全琴心剑胆的庆次,或许也是托了本小说的弄潮之福,自平成年伊始以来一直就是年轻人主流文化——各类动漫游戏的宠儿,其中尤以近年《战国无双》与《战国婆娑罗》两系列的动作游戏为甚。横(皆朱)枪跨(松风)马的前田庆次,或许早已在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年轻人群中成了一种文化标志,那就是通过颠覆常理有时甚至是出格的行为来发泄以及证实自我的价值。难怪乎庆次这一鲜明的形象长期以来经久不衰,广受欢迎了。 真实历史中的前田庆次,与之相关的一次史料非常之少,以至于后世史学家们费尽周折也难以考证他的详细生平,如今在我们脑海中有关他的印象,多是来自于包括本小说在内的文艺作品之中。 小说中有几段堪称经典的情节均取材于史料零星记载,在作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于情节之中后,读来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庆次在聚乐第与秀吉会面一段,他先是以滑稽着装和举止来狠狠讽刺了秀吉那自以为是的权威,待其醒悟赐马示好之际,却又一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