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的抽屉》收录衣若芬2013年以前的作品,“月光秋千”谈文艺与观览;“红豆书简”记录在新加坡生活的点滴;“宝岛曼波”里跳动着我对家乡和阅读的眷恋。其中还有作者写了不少关于东亚文化以及东坡行迹的文章。
Emily的抽屉打开了一些,欢迎各位来一窥抽屉里一个徘徊女子的喜怒哀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Emily的抽屉/谷风学者随笔丛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衣若芬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Emily的抽屉》收录衣若芬2013年以前的作品,“月光秋千”谈文艺与观览;“红豆书简”记录在新加坡生活的点滴;“宝岛曼波”里跳动着我对家乡和阅读的眷恋。其中还有作者写了不少关于东亚文化以及东坡行迹的文章。 Emily的抽屉打开了一些,欢迎各位来一窥抽屉里一个徘徊女子的喜怒哀乐。 内容推荐 《Emily的抽屉》作者衣若芬以丰厚的文学功底、女性学者的敏锐感知,记载、描述对文化、对现实世界的体认,全书分为:月光秋千;红豆书简;宝岛曼波等三卷,记述从台湾到大陆,从国内到海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随笔,娓娓道来,美妙动听。 目录 序 卷一 月光秋千 谁来买我的公妈画像 黄遵宪在新加坡的楹联 浓得化不开:徐志摩的新加坡印象 在北京孔庙想起老舍 郁达夫在星洲的最后一夜 活成一则传奇 最贵的中国油画: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 徐悲鸿的绝情书 走进江夏堂 烟雨墩访画里人 重温爱山旧梦——凌叔华在南洋 苏雪林日记中的南洋时光 溥心畲的误会 四遇“三星堆” 因为慈悲,所以宽容 葛优和梁朝伟 市井的笑声 俗搁有力 和为贵 月光秋千 海景书店 新华文学有个家 百年一遇,新加坡国宝潘受 九十二岁的眼泪 韩素音情热亚洲 乌他马王子住过这里吗 坐火车出国 赌气 沉睡的街道 单眼皮,黑眼圈 方杯子 无岸之河 在俄罗斯遇见的几位女子(一):叶琳娜 在俄罗斯遇见的几位女子(二):D 在俄罗斯遇见的几位女子(三):水果 拉脱维亚铁道上 尿尿女童 夜景没有一点黑 坐在鲁迅的座位上 花信风 三度关西 卷二 红豆书简 无梦 奔驰 新加坡,我的2006 新加坡人的5C 新加坡的首都在哪里 新加坡人不是华侨 买!买!买 神啊!请让我坐上出租车吧 哦 地图 可恨的迷路 人字拖 诗意地栖居 文珠兰小径 林黛玉修指甲 我不是小妹 雨天的平安夜 大肥年 纳豆 偏执 啄木鸟 四脚蛇出没,注意 受寒 幽灵餐馆 废人 好人做到底 简? 遗物 人间爱晚晴 诡异的笑声 从NTUNTU 芽笼夜色 河流 病幻 呷Karltarlg 叶落结霜桥 卷三 宝岛曼波 不良少女的青春情事 波烈露 考试是一把梯子 和余秋雨喝下午茶 孙悟空只活在《西游记》里 爱情的结果 密码 买不到李白诗集 “写的人比读的人多” 从容 左脚 纪念 宝岛一村口 石老师的学生 打电话到成都 哀红颜——写给一位未及相识的陌生女子 莲尽人已去——敬悼王叔岷老师 美人灯 孙中山,双眼皮 背对彩虹 失意忘形 最后一课 “毛巾煎饼” 说《锦瑟》 扒粪的文史研究 作家的自掘 凤鸣九霄 大雅之堂 苦海女神龙 挂起一串春天的铃铛 富春山居图,台? 杀得个没完 记得你们离去的日子 请坐——读《林文月精选集》 国学·汉学·中国学·华学 人生边上 泪是成的,血也是 附录 衣若芬写作记事 试读章节 徐悲鸿的绝情书 “花中巢许耐寒枝,香满罗浮小雪时。各记兴亡家国恨,悲鸿作画我题诗。” 1941年,郁达夫曾经在徐悲鸿画的梅花图上题写过这样的诗句。那时中国正陷入对日抗战的胶着状态,相逢于新加坡的两人,如同难兄难弟,都在为情所苦。 自从郁达夫发表“毁家诗记)),妻子王映霞红杏出墙之事公诸于世之后,他的家庭纠纷闹得不可开交,两人终于在1940年协议离婚。徐悲鸿则为妻子蒋碧微芳心别属张道藩,登报离婚,想与学生孙多慈(1912—1975)共结连理却受到孙家父母阻止。星洲暂居,让他得到了冷静喘息的空间,从而重新估量两人的爱恋。 新加坡美术馆“徐悲鸿在南洋”特展里,展出了一封大约1939年10月间徐悲鸿给孙多慈的书信,信中有怜惜、有苦恼、有愤怒、有责备,徐悲鸿文末说道:“作此最后一封长函。”或许就是他给夹在爱情与亲情、理想与礼教之间犹豫不决的孙多慈的绝情书吧。 对于名人的风流韵事,我向来兴趣缺缺。研究徐悲鸿者,都免不了谈他的三个女人:原配蒋碧微、情人孙多慈、伴他终生的廖静文。这些男女情事,我大多当小说看,外人何须置一词。 因此,读展品中的这封书信,只带着一般人的好奇心。后来想到去年(2007年)好像有类似的文物拍卖过,上网查了一下,果不其然,是5月28日香港佳士得拍卖过徐悲鸿致孙多慈函,成交价90万港币,写信时间是1939年5月,不是这封信。卖方香港古风阁主人王劫恪,是徐悲鸿好友黄孟圭的外孙,这次展出的这封大约写于10月间的信,藏主也是古风阁。 从资料里得知,这两封信都谈到两人对于未来前途的计划:孙多慈先是想到新加坡,后来想要徐悲鸿回温州,徐悲鸿不得去,孙多慈极为失望。 我突然了解,为何徐悲鸿带着自己的画作之外,还有瓷器和名家书画到新加坡,原来是暗自有神仙眷侣、天涯相随的打算。 以前我总不解:徐悲鸿不是要抗日赈灾筹募捐款吗?旅途劳顿,他几番周折,经过香港到新加坡,理应轻便为要,那些宛如身家性命的宝物怎么经得起颠沛流离?看过有人解释是:徐悲鸿想建设一座博物馆。但是博物馆也该建在中国呀。我的想法是:一,他与蒋碧微不合,无家可归,宝物无处收容;二,他打算去美国办展览,他的藏品可作为中华文物之代表。 不过孙多慈毕竟不是蒋碧微。徐悲鸿一生中有一个女人蒋碧微为他抛却家庭,毁弃婚约,演出遗书私奔记,便已经够风光了吧?他也希望孙多慈如法炮制,孙不敢,他在信中说她“怯弱”,说本来有机会,“你放过了,可见汝之意志”。 孙多慈本名韵君,是徐悲鸿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学生,出身书香世家,祖父孙家鼐主持创立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父亲孙传瑗曾经担任军阀孙传芳秘书,是安徽安庆显赫的官宦门第,后来孙传芳部队瓦解,孙传瑗入狱过,家道中落。 …… P25-27 序言 “这个世界上,先有了创作文学的衣若芬,然后才有了研究学术的衣若芬,而无论是创作文学或是研究学术,我都在不断地尝试发现自我与解答困惑,探触宇宙人生的无尽之谜。” 我在曾经任职的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的网页个人简介里,如此介绍过自己。有学者问我:“为什么要强调你原先是搞创作的?”言下之意,我猜,有两层想法:一,中文系出身的,谁不会舞文弄墨呢?没必要“自夸”;二,既然靠研究学术吃饭,不值得提自己过去的作家经历,况且,很可能被认为不专业而受轻视。 是的,在取得台湾大学中文博士学位之际,我已经出版了小说“踏花归去))(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年)、极短篇小说《衣若芬极短篇》 (台北:尔雅出版社,1991年)、散文《青春祭》(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受老师鼓励投稿学校刊物,一路写到博士论文完成,除了时间不能好好分配,我还未认真想过“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会有什么冲突。 后来我得知自己进“中研院”的审查过程,有评审说:“衣若芬是作家。”质疑我是否够资格担任专职的学术研究者。我进“中研院”后,主管提醒我:“这里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研究室里写的是学术论文。”我点点头。 我很认份地想把研究工作做好,文学创作是能做不能说的偷情。像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_1886)把诗文秘藏在抽屉里,我的抽屉里也塞了满足私欲的文字。我没有违背对主管的承诺,在研究室写作让人心虚不宁。窗外的台北南港四分溪时有自鹭鸶掠过,很容易让人联想“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惬意。“中研院的图书馆是天堂。”一位学者回忆道。我却偏要从桃花源到滚滚红尘,饱啖人间烟火。 回家和小孩玩“比赛谁先睡着”的游戏,先赢了的孩子半夜醒来,问我:“你今天不乖吗?被老师罚写很多功课吗?”我亲亲他的小脸,说:“我就是老师呀!我写的是我的功课。” 这是对学术工作零加分的功课,在职场和家庭的隙缝里,可还容得下写作的空间?为什么明明很累了,我的脑子还不能不去想写作?写着写着,却不敢发表,怕被指责“不务正业”。Emily的抽屉里,满是禁锢与释放的矛盾—早过了文艺少女的做梦年龄,你的人生还幻想什么? 一天,我的妹妹寄来电邮,题目是“笔中精灵”。她说:“关于写作,我们身边俗人真多,我想你比我还不在意他们的眼光。才不要让这些俗人牵制我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规划。写不写都有人会闲言闲语。钟理和穷到老婆得到山上偷林务局的木材去卖,他还是照写。邓雨贤连上厕所都在想他的乐曲。上帝赋予人天生的才华,就不会或不能让这些才华休息。……何必呢?开怀地写吧。……不管身在何处,处于何种环境,绝对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热爱的东西。得到同侪或大环境的认同,却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心灵。……用你的笔揭露人性的粗俗与生命中的真情,让他们为之噤声吧。” 2006年,我的人生有了未料的转折,飞到了南洋岛国新加坡。通过阴郁浓密的热带雨林,进入的大学校园是另一番温柔风景(可惜雨林现在因为道路拓宽而砍除大半了)。隔年,新加坡《联合早报》找我写专栏,一个月一篇文章,等于督促我把写作放在生活里必须的位置。本书第一篇《谁来买我的公妈画像》,便是在新加坡刊登的第一篇文章。 2012年,香港梦想书城和台湾群传媒公司出版了我的散文电子书。2013年9月,我的《联合早报》专栏增加为一个月两篇文章。便捷的网际网络,使得阅读无远弗届,大陆的读者给我的回应使我惊喜,希望我在大陆除了学术论著也出版文学作品集的想法却让我裹足不前。 我知道,这是一个“写的人比读的人还多”的时代,没有名气的作者,在哪里出版都很困难,何况是人才济济的中国大陆。当南京大学的张伯伟教授当面向我提起,想出版我的作品集,我看着加拿大温哥华机场外的天空,浮现的是孩子的荧光溜溜球(yo-yo)。 那是2001年,台湾发生“纳莉台风”灾害,我住的地方虽然没有淹水,但是出了社区便寸步难行。住在9楼,停水停电,丈夫远在海外,我和孩子吃了好几天方便面。为了打发时间,我拿出家里所有的玩具,那个转动了会发出荧光的溜溜球,孩子百玩不厌。一边是上上下下的荧光,一边就着天光,我读着张伯伟教授的《中国诗学研究》,那时我还不认识张教授,只衷心感谢他写出了优异的文章,陪伴我们母子忘记风灾的不便。 张伯伟教授告诉我,2014年南京大学中文系庆祝百年;我任教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也简称“南大”,其中文系2014年满10岁。谨以本书向这两所学校的中文系祝贺。 整理旧稿,发现陆陆续续已经写了几十万字的散文。本书收录我2013年以前的作品,“月光秋千”谈文艺与观览;“红豆书简”记录在新加坡生活的点滴;“宝岛曼波”里跳动着我对家乡和阅读的眷恋。有读者注意到我写了不少关于东亚文化以及东坡行迹的文章,限于篇幅,我希望将来它们有单独面世的机会。好友曹育维先生为本书设计封面,谨此致谢。 Emily的抽屉打开了一些,欢迎各位来一窥抽屉里一个徘徊女子的喜怒哀乐。 ——2013年10月24日,衣若芬书干韩国首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