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冠以天才称号的常常是在学业上崭露天赋的智商型孩子,也就是说,在语言(包括说和写)和数学两大领域有天赋的孩子。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常采用智商测验的方式测定他们学业方面的天赋,得出一个综合分数,然后根据儿童们智商得分获准加入天才儿童特殊教育计划。
这里面潜存着一种假定,即天才儿童的智力是综合性的,因而在各方面都有天赋。我们将此假定称为全才神童,而文化学习方面的天赋并非一种全面能力,在两大学业领域的成绩不能俱佳。儿童既有强项也有弱项是普遍现象,绝非例外情况。儿童甚至可以在某一学业领域具有天赋,而在另一领域却无学习能力。天赋高的智商型孩子4、5岁时即明显表现出能力偏向,这种能力偏向明确表示出他们将向哪些特定领域发展。他们并不是什么偶然选中专搞数学或专搞语言的全才。
有人说,智商型孩子是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明星的那些过分热衷的父母“制造”出来的。有人告诫父母们不要逼迫孩子,要让他们过“正常”的童年生活。否则,孩子便会怨恨他们,而且会丧失对获得成就的兴趣。
的确,智商型孩子的父母在培养孩子天赋方面介入得太深,但这种超出一般程度的投资与介入不是一种破坏性力量,相反,要想让孩子的天赋得以发展,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
然而,父母及早地发现孩子所拥有的天赋,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1.智力的概述
智力通常也叫智能或智慧,它是人的大脑的功能,是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名词解释》说:“它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它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
对智力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热点。由于智力因素涉及人的身心的多方面的发展,且影响智力的因素很多,所以对于智力的概念,心理学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智力是指一个人高级抽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认识程度。
智力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潜在能力,尤其是适应新环境的潜在能力。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智力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我们认为智力的本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按客观需要有目的地改善自己的能力;二是人类成功地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一方面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另一方面这种劳动过程又促进了人脑和人的智力的发展。这一智力的本质观点说明,那些智力出众的人,都是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身、自我发展的人。他们不但学习他人创造的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更新,实现智力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智力,当然更要从智力的本质观念入手,不但要训练儿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能力。
尽管儿童因为知识水平有限,经验不丰富,不可能很快具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能力,但是我们必须尽早让儿童体验到这种心得,逐渐培养他们树立这种观念。要让他们尽早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有不足之处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进。久而久之,这种观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得儿童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改造自然又能够改造自身的人。
2.智力的结构
如同对智力概念的不同解释一样,对智力的结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便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塞司登就认为智力是由7种能力构成,即语词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识速度、推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内容、操作和成果三个角度考虑,把智力看成由120种因素构成。
我们认为智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综合能力,一类为特殊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每个正常的人多少都具有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人完成一切活动都需要的,同时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智力特点。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特殊智力是通过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加以训练后达到高度发展的能力。这些能力有些人可能很发达,有些人可能不具备,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
心理学上把观察能力比喻为智力的门户和源泉,-因为通过观察人们获得信息,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记忆能力被看做是智力的基础和仓库,人们通过记忆活动存贮信息,并在需要时及时提取;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和方法,人们经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想象能力是智力的翅膀,它让人创造出崭新的知识天地;操作能力是智力的执行者,人们通过操作把思维结果表现出来,让思维转化为行为。
综合能力与特殊能力构成人类智力的整体,具有不同智力结构的人,表现为适合于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超常智力的儿童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具有超常的综合能力,这是培养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选择地发展他们的某些特殊能力,当然,综合能力与特殊能力都很发达的人是极少见的。
在儿童时期,培养儿童超常能力的重要方面,主要在于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基础的记忆能力和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与特殊能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优秀的综合能力不能代替特殊能力,但可能会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儿童超常能力的工作中,如何处理培养综合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P2-4
每个孩子都有天生胜出的特质,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爱迪生小时候,被同学和老师认为是“白痴+糊涂+耳聋”,结果在他长达84年的人生中,平均每15天就为人类作出一项发明创造。这说明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在早期也没人能看出来。科学家如此,政治家、音乐家、作家、哲学家及各个领域的天才,也都是如此。他们在幼年时期,可能都表现平庸,甚至极其愚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据统计这些人在天才中约占70%。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取得惊人的成就,成为真正的天才,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就像爱迪生的母亲任其在家里“胡弄”“瞎闹”。有的需要呵护,有的需要磨炼,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不同的培养方式。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父母更多的爱,就像溺爱;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特殊的关心,比如放任更多的自由。总之,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爱、关心、培养和教育。但如何去爱孩子、如何去关心孩子、如何去培养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而不是学问。对孩子的爱有多少都不嫌多。但不等于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溺爱,也不等于都不需要溺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去关心,有多少关心都不嫌多,但不等于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同样的关心。有的孩子需要管得多一点,有的可能需要教得多一点,有的孩子可能不需要管,有的孩子则不能不管,这其中有很深的学问,但绝非是用做学问的方式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必然超越我们,无法完全为我们所理解的生命,而不是一个数学的猜想。
每一个成才的孩子,都是父母们的极富原创性的艺术作品。没有一个方法能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成才,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功的特质与潜能,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独特的培养方法,这需要科学的依据,更需要艺术的方法。古代人早就明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但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被各种各样的制度,五花八门的思想学说所歪曲,包括现代科学。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背离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思想。即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思想巨人、世纪伟人辈出的19世纪、20世纪,我们也不能认可那些时代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或者说是今天的儿童所面对的21世纪,不仅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政治家、专业天才,还需要大量的艺术家、宇宙探险家、网络奇才、生命学家、金融家、思想者等等。
未来的人类社会,几乎需要每一个人都是天才,就像是由各行各业的明星组成的人类社会。就这样的明天而言,我们今天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离时代的要求相距太遥远。我们不敢设想一个没有作为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是个什么样子。
总结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理解我们的教育,是必然。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苗子”,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任务。三类天才的思想,正是对传统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总结。机遇属于每一个孩子。这个现代版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论和方法,决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专业天才和天才首领,而是借助于对不同类型儿童相对优势的理解,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让他们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多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注定成功、完全成功的品质,同时,也帮助父母们如何去理解孩子的特质与天赋。
我们对这“三类天才”情商、智商、财商孩子的分类,是根据孩子早期表现的性格特征及兴趣爱好来划分的。情商刚好与特立独行的艺术天才孩子相吻合,智商恰好与全面发展的专业天才孩子相结合,而财商更与完全自立的天才首领相对应,虽然人的才能远非眼下我们所言的这三种,但这三种才能的划分基本满足了我们目前的认识,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人类对自身才能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划分也随之越来越细。
我们在介绍“三个天才”的理论时,讲的是情商优先发展型、智商优先发展型以及财商优先发展型。情商优先发展型,并不等于他情商总是优先,在一定的年龄段,也可能变为智商优先发展型或财商优先发展型,智商优先发展型和财商优先发展型同样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关键在于父母的努力。我们出这套书的目的就是帮助父母在理解孩子天生胜出的特质基础上,按照孩子的性格特征来培养天才的孩子,这样天才的孩子才能早一天诞生。
智商型孩子,指的是具有以下三种超常特征的儿童:
1.智力早熟:智商型孩子智力发育早,一般显现于4、5岁至13、14岁左右,他们对某一领域的掌握起步早于平均年龄,而且在该领域的进步也较一般儿童为快,因为这一领域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我们说的领域,指的是系统的知识领域,比如语言、数学、国际象棋、桥牌、网球或滑冰等。
2.坚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智商型孩子不仅比一般儿童,甚至比聪明的儿童学东西还快,而且在学习方式上也有质的不同。他们独立性强,表现在掌握自己领域的知识时很少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扶持,很多时间都是在自学。他们对自己关于本领域的发现感到振奋与鼓舞,而每一次发现都引发天才儿童向下一步探索。这些儿童常常独立创造出本领域的规则,并能想出新奇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掌握欲极强:智商型孩子有一种内趋力,很想弄懂使他们显得智力早熟领域中的知识,因而对之表现出强烈而过分的兴趣,高度集中的能力,以及我们称之为掌握欲的东西。他们从事自己领域的学习时处于“神驰”状态,也就是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精力高度集中,会全然失去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对某一领域兴趣备至,同时又具备对该领域领悟快的能力,这两者的最佳结合有助于取得成就。
在以上三个方面,智商型孩子与努力学习的一般儿童有着质的区别。他们头脑灵活、聪明乖巧、勤学好问。在两个学业领域(语言与数学)中,智商型孩子的天赋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研究,由于对新事物敏感,善于模仿,他们在语言发展上都比较好。他们往往2~3岁就开始识字,有的不到4岁就能掌握2000多个汉字,并能开始独立阅读,对于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及成人书刊感兴趣。由于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得有的儿童4~5岁便开始练笔、记日记或写读后感,并且一般语句通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由于他们词汇丰富,见多识广,因此口头言语的表达能力强,能用连贯、流利、完整的语言表达思想,与人交流。
数学能力强是智商型孩子中的常见现象,最早可在3~4岁就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心算能力强,对有关数学的问题非常敏感。之所以能在这些领域发现天才儿童,原因之一是这些领域令儿童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这些领域有规则可循,组织严密,有利于找出内在规律性。
智商型孩子一般是在科学领域或是技术方面独具天赋,因为这显然是他们可以接触得到的领域。在其他领域,如领导、人际间相互理解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则不是智商型孩子的专长。
智商型孩子的智力开发处在整个人生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智力开发像所有科学研究一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它思考智力的含义,智力的本质,智力能否培养、何时培养、如何培养等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它还要进行有效的实验研究和实践,不仅验证理论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具备应用价值。我们遵循这一思路,对智商型孩子智力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本书作了概括的介绍。
培养高智商的孩子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通过“宁静益智”“和睦益智”“交往益智”“芳香益智”“颜色益智”等5个方面。
智商型孩子与一般的孩子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头脑灵活、聪明乖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烈。这些孩子的智力发育得早,决定了他们掌握知识的速度比别的孩子更快。也让他们对掌握新的知识有着更强的掌握欲。父母认为孩子的脑筋是好的,有机会就应给他鼓励,让他拥有自信心,反倒会加快孩子的智力成长速度。父母给予孩子绝对的自信心,支持、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思考问题,靠自己的努力来启发智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总结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理解我们的教育,机遇属于每一个孩子。这个现代版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理论和方法,决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艺术家,专业天才和天才首领,而是借助于对不同类型儿童相对优势的理解,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让他们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多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注定成功、完全成功的品质,同时,也帮助父母们如何去理解孩子的特质与天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由石磊编著。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沙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培养孩子必须注意他们身上那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的潜能以后,还要懂得去理解孩子、锻炼并引导孩子,这才是孩子成为天才的关键。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有潜能,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理解、关心和保护他们,发掘他们的天赋,最终促使他们获得成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智商老师》总结历史的经验,让我们在一个新的起点上理解我们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让他们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多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塑造注定成功、完全成功的品质。本书由石磊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