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择选英烈入景,中路关王庙与北路岳王坟相应。岳王事迹闻名西湖,关帝则以神迹得祀其中,二人在后世均被尊为武圣,忠义千秋不衰。关羽在神话中还是武财神、商旅保护神,号称“伏魔大帝”。
苏小小墓
苏小小者,南齐时钱塘名妓也。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以年少早卒,葬于西泠之坞。芳魂不殁,往往花间出现。宋时有司马槱者①,字才仲,在洛下梦一美人搴帷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后五年,才仲以东坡荐举,为秦少章幕下官②,因道其事。少章异之,曰:“苏小之墓,今在西泠,何不酹酒吊之。”才仲往寻其墓拜之。是夜,梦与同寝,曰:“妾愿酬矣”。自是幽昏三载,才仲亦卒于杭,葬小小墓侧。
西陵苏小小诗: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又词:
妾本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斜插玉梳云半吐,檀板轻敲、唱彻《黄金缕》。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
李贺《苏小小》诗③:
幽兰露,如啼眼④。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久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沈原理《苏小小歌》⑤:
歌声引回波⑥,舞衣散秋影。
梦断别青楼,千秋香骨冷。
青铜镜里双飞鸾,饥乌吊月啼勾栏。
风吹野火火不灭,山妖笑入狐狸穴。
西陵墓下钱塘潮,潮来潮去夕复朝。
墓前杨柳不堪折,春风自绾同心结。
元遗山《题苏小像》⑦:
槐阴庭院宜清昼,帘卷香风透。
美人图画阿谁留,宣和名笔内家收。
莺莺燕燕分飞后,粉浅梨花瘦。
只除苏小不风流,斜插一枝萱草凤钗头。
徐渭《苏小小墓》诗:
一杯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
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此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⑧,松下同心结带稀。
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⑨。
注释
①司马槱:字才仲,陕州夏县人,司马光侄孙,工诗词。
②秦少章:秦觏,字少章,高邮人,秦观之弟,宋代文人。
③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唐代诗人,世称鬼才、诗鬼。
④啼眼:泪眼。
⑤沈原理:沈理,字原礼,元朝人。
⑥回波:唐代乐曲名。
⑦元遗山: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人,金元之际诗人。
⑧薤:草本植物。《薤露》为古代挽歌。
⑨“恨不”二句:典出《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简评
西湖有英雄忠魂如岳王、关羽,有佛家神迹如具德和尚,有文人雅士如东坡、乐天,亦有名妓如小小者。且不问小小与才仲之缘真实与否,都为西湖增添不少风流之色。P131-134
张岱,一名维城,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长期寓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祖籍四川绵竹,故又自称“蜀人”、“古剑”。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诸说纷纭,约在1679年前后。
张岱出身官宦之家,高、曾、祖三代皆为进士,博学多才,藏书甚丰,尤长于治史。在家庭熏陶下,他自幼聪慧,并爱好史学。由于当时家业殷实,生活优越,他兴趣广泛,喜游历,常盘桓于江南繁华之地,自云:“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西湖梦寻·大佛头》)。又好美食,坦言口腹之欲:“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陶庵梦忆·方物》)。早年的奢靡生活从其《自为墓志铭》中亦可见一斑。然而,前事伶俜皆梦痕。明亡以后,张岱家由豪门骤然沦为寒户,旧衣捉襟见肘,饭食常至断炊。然其志节未衰,笔耕不辍,其间著述颇丰。
张岱所撰之书,据其《自为墓志铭》所录,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嬛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等。此外,还有《张子文秕》《张子诗秕》《石匮书后集》《有明於越三不朽图赞》《陶庵肘后方》《夜航船》《琯朗乞巧录》等,有的已不存。总计其存世与亡佚之作当不下三十种。涉及广泛,囊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经学等。在众多著作中,最具生命力之作应是《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合称“二梦”。
《西湖梦寻》五卷,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是张岱晚年编撰的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忆旧之作。全书共七十二则,按景物地理位置编排,经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追记旧游,介绍西湖掌故、名胜古迹及地理风俗,既摹山水自然,亦写人文景观。或专注景物,涉笔成趣;或绕开风景,着墨逸闻;或拈来传说,娓娓道述;或只述历史,孜孜考证。其语有时率真,自成妙谛;有时清逸,遂至忘言之境;有时雅淡,言外有无限感慨。
该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凤嬉堂初刻行世,《四库全书总目》列其于存目。光绪年间收入《西湖集览》《武林掌故丛编》等书中。本次注释,以《武林掌故丛编》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及今人整理本。评语力求抉取原文的轻灵雅逸,评出诗意。点评之中,曾得良人游鹏飞字句润正,于此谢之。疏漏之处敬祈读者指正。
俞琼颖
癸巳年正月于厦大丰庭
《西湖梦寻》五卷,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是张岱晚年编撰的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忆旧之作。全书共七十二则,按景物地理位置编排,经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追记旧游,介绍西湖掌故、名胜古迹及地理风俗,既摹山水自然,亦写人文景观。或专注景物,涉笔成趣;或绕开风景,着墨逸闻;或拈来传说,娓娓道述;或只述历史,孜孜考证。其语有时率真,自成妙谛;有时清逸,遂至忘言之境;有时雅淡,言外有无限感慨。
该书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凤嬉堂初刻行世,《四库全书总目》列其于存目。光绪年间收入《西湖集览》《武林掌故丛编》等书中。《西湖梦寻评注》本以《武林掌故丛编》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及今人整理本。《西湖梦寻评注》中评语力求抉取原文的轻灵雅逸,评出诗意。本书由俞琼颖译注。
《西湖梦寻》五卷,成于清康熙十年(1671),是张岱晚年编撰的一部以西湖为题材的忆旧之作。全书共七十二则,按景物地理位置编排,经西湖北路、西路、中路、南路、外景追记旧游,介绍西湖掌故、名胜古迹及地理风俗,既摹山水自然,亦写人文景观。或专注景物,涉笔成趣;或绕开风景,着墨逸闻;或拈来传说,娓娓道述;或只述历史,孜孜考证。其语有时率真,自成妙谛;有时清逸,遂至忘言之境;有时雅淡,言外有无限感慨。《西湖梦寻评注》以《武林掌故丛编》本为底本,参校他本及今人整理本。本书由俞琼颖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