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浏所著的《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尊重历史,衔接古今,以“历史可以这样读”作为基本的延伸语言,真实自然地写出了历史上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让我们解读历史有了更多的选择路径。这些散文,不盲从固有的史实,不拘泥陈旧的说辞,凭借作者大量阅读研究后的思考,以一种难得的从容冷峻,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古老的历史遗迹诗意地融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全面真切地展现出了历史的另一面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浏 |
出版社 | 武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浏所著的《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尊重历史,衔接古今,以“历史可以这样读”作为基本的延伸语言,真实自然地写出了历史上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让我们解读历史有了更多的选择路径。这些散文,不盲从固有的史实,不拘泥陈旧的说辞,凭借作者大量阅读研究后的思考,以一种难得的从容冷峻,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古老的历史遗迹诗意地融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全面真切地展现出了历史的另一面目。 内容推荐 由于作者行动不便,所以一路上我们引来了不少关注的目光,这目光中有质疑,有惊讶,有不解,但更多的是赞许、支持与鼓励。这份鼓励与我一路相随,召唤着我坚持坚持再坚持,向上向上再向上。 刘浏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于是,他一头扎进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并在父亲的搀扶下,拖着沉重的身体,艰难地穿行于祖国的万里河山,寻访名胜古迹,于是,便有了这部文化散文集——《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 目录 序 第一章 古都探脉 追问炎黄 回望长安 梦境·大明宫 盛世遗梦·长恨歌 第二章 京城问境 京城印象 升旗 紫禁城断想 景山怀古 ——亡国之君的凄凉末路 圆明园 ——读懂废墟,铭记历史教诲 颐和园 ——走近慈禧,触摸历史温度 第三章 山水吟诗 西子之恋 感悟泰山 水韵无疆 心中的那片海 第四章 心雨洗尘 寻找生活的诗意 一路同行 感悟人生 心灵的境界 听雨 人生旅程 读书的情怀 品味苦难 第五章 文化煮酒 汉字情怀 咏梅 品兰 颂竹 赏菊 春之希望 夏之色彩 秋之思绪 冬之韵味 第六章 岁月含烟 走读南京 寻觅楼兰 废墟·家园 第七章 大象无声 追寻屈原 品读司马迁 读李白 ——漫游在盛唐的国土上 忆杜甫 ——品味繁华落幕的千古惆怅 遇乐天 ——盛世夕阳下的呐喊 梧桐雨千载愁 永远的地坛 ——悼著名轮椅作家史铁生 附录 用文字承载生命的思考 ——刘浏散文集《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推荐序 在诗意思辨中彰显文学意蕴 ——浅析刘浏文化散文集《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审美特征 试读章节 追问炎黄 我向往黄河。 有很长一段时间,去看一眼黄河最真实的模样,是我内心狂热而又焦灼的期盼。那时候,就算在梦里,我也会经常听到黄河奔腾不息的嘶吼,那嘶吼声,就像是春天的惊雷,会让我内心的嘈杂一下子安静下来;那嘶吼声,就像是佛家醍醐灌顶的棒喝,会让我一下子就回归冥想的寂静之内。 触摸黄河,就这样成为了我内心的奢望,这奢望,就像是春天的一抹绿色,在我的内心开始不断地蔓延。 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两、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绵延万里,最后流人渤海。 对于黄河,其实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黄河就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她哺育着我们、滋养着我们,用错综复杂的根须把所有标记有中华印记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而言,不管在哪里,无论在何时,黄河的模样总是会成为铭刻在他心头永恒的记忆。 当黄河之水流淌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出现了轩辕黄帝——人文始祖的名字,在黄河之水的孕育下,他成长、茁壮,他开始在黄河精神的指引下探索自己从未达到的那些领域,种谷、造车、捕鱼、煮饭……这些都让那数千年前的先人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神奇。 如果说没有黄帝,可能到现在我们还生活在混沌的囹圄,但是如果说没有黄河,可能我们永远都无法看到曙光的微曦。 可能你在欣赏那陶罐上的精美图案的时候,未曾想过,其实在那五千年前,黄河的水纹就已经被涂抹在了这陶罐之上。可能你在看到那曲线流动的梯田的时候,未曾想过,其实这梯田,很早就出现在了黄土高原的黄河两岸,将中国农业最初的模样缩略。可能你在慨叹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之时,未曾想过,那用来淬火的黄河水,早就在沸腾的声音里唱起了一首粗犷的歌。 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黄河就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是不是黄河,仅仅是把华夏最初历史的门扉打开,就这样,留下了空白,等待我们后人去一章一节地书写? 或许不是。循着黄河水带着土腥的味道,我想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那古老的甲骨文让中华文明足以在这个世界中留下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那桑蚕吐丝的故事,也恰恰让这后代的每一个人都有了锦裳华服、轻履羽衣……第一部农书、第一部医书、第一部兵书、第一部史书、第一部诗歌总集,这所有的第一,哪一个不是出现在黄河流域?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隋唐五代传……,”这歌谣里的每一个朝代,似乎都与黄河息息相关,芸芸众生,就这样,在一个个朝代的更迭里,接受着黄河水的滋养。无论时代和环境怎么变迁,对于我们所有人而言,黄河就是整个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 或许我们已经无法用先人的话语来佐证这些,或许我们还没有能力让这黄河流域的生机在当前这个世界中重现,但是或许我们可以沿着那历史的蛛丝马迹,在时光的罅隙里看到人们对于黄河的崇敬之情。 在最古老的字典((说文解字》中,黄河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河”,在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中,黄河的称谓变成了“啊水”,等到《水经注》完稿的时候,黄河又变成了“上河”,“中国河”“九河”“大河”,这些则是《汉书?西域传》《涨尚书》和《史记》分别赋予黄河的别名。 P3-4 序言 序 王新民 首先必须向读者说明的是,本书写作者刘浏是一位被鉴定为三级伤残的脑瘫青年作家。26年前他出生在武汉市江夏区。去年初见面时,刘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四个字:英俊帅气。谈起文学,他颇像一位“五四”时期的热血文艺青年。然而刘浏手脚行动却极不方便,每挪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26年来,他的父母不离不弃,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个身体残疾的儿子,这对年轻的夫妇不仅仅主动放弃了生育二孩的指标,更是将除了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倾注在儿子身上。在近万个日子里,父亲每天陪儿子做至少两个小时的康复锻炼,搀扶着儿子上学、放学,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直至刘浏念完高中并考上了大学。上大学当然是刘浏的梦想,但谁来照料自己的起居?总不能让父母辞职来陪自己读书吧?懂事的刘浏与父母商量之后,决定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在家潜心读书和写作,努力实现自己的作家梦。 刘浏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于是,他一头扎进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并在父亲的搀扶下,拖着沉重的身体,艰难地穿行于祖国的万里河山,寻访名胜古迹,于是,便有了这部文化散文集——《追问——轮椅上的文化苦旅》。 在这部散文集中,有一篇题为《感悟泰山》的文章,在这里,特摘录两段让人读后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文字: “由于我行动不便,所以一路上我们引来了不少关注的目光,这目光中有质疑,有惊讶,有不解,但更多的是赞许、支持与鼓励。这份鼓励与我一路相随,召唤着我坚持坚持再坚持,向上向上再向上。有人说,泰山是属于强者的,而从身体方面看,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弱者,但是我来了,不是为了逞强,因为在这样一座大山面前人永远是渺小与谦卑的。高山仰止,在泰山上,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一个高度,我们永远都在仰望。我们用双脚丈量的只是它物理意义上的高度,那精神层面的高度的确是我们所难以企及的。” “在晚风残阳中,望着父亲已经泛白的双鬓,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父亲老了,想想这些年父亲的付出,我百感交集。他坦然地接受了我身体残障的现实,不离不弃,上学前带着我走南闯北求医问药,住过地下室,睡过医院走廊,抱着我站过火车,为我放弃了自己事业上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机遇;上学后,父亲风雨无阻每天坚持送我上下学,我上高中时,他又克服困难在学校附近为我租房陪读,同时利用休假带我出去走走看看,从首都北京到西北边疆,父亲就这样一路陪着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人生的道路上,父亲不断给我正面、积极的引导,他常对我说:‘你身体上的残障已无法改变,所以只有思想精神的丰满才是你立身的根本保证。’都说父爱如山,此刻,我才知道父亲就是我心目中永恒的泰山。回望那一段段艰辛的岁月,亦如回望今天我们所走过的泰山路一样,虽然一路曲折起伏步履维艰,但我们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梦想正在这一步步艰难的行走中变为现实。泰山压顶不弯腰,在我眼中,父亲就是最坚强的勇士。我也相信父亲苦心为我集聚传输的这些正能量,会让我在未来的路上多一分从容与稳健。” 呵!伟大的父爱!呵!父爱如山! 一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将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让历史进入现代语境,并进一步对过往的历史和历史人物进行艰辛反刍和重新阐释,就是刘浏散文写作的鲜明特征。 刘浏奔波在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之间,用一支插人历史记忆的笔,在他的散文文本中拓展出山青水绿的一片疆域。他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古老的历史遗迹诗意地融合在一起,在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之间找到了表达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在《圆明园——读懂废墟,铭记历史教诲》中,作者与传统相遇,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它,于是,历史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为我们思考当下、思考自身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灵心慧眼的冥然会合,还是意象情趣的偶然生发,作者都借由对历史人事的叙咏,寻求隋志的感悟,精神的辉映——包括对古人的景仰与评骘、惋惜与悲歌,无不闪动着先哲的魂魄,贯穿着历史的神经和华夏文明的汩汩血脉。 如果说,历史研究主要是材料发现,那么,散文写作则应该是一种精神发现;这种精神发现又往往是非历史的,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只有它才能有效地联结历史和作家之间的精神通道,到达历史的人性深处。历史文化散文的写作,不在于作家有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他们是否有‘识史”的本领和深邃的精神识见。没有“史识”,作家固然无法超越材料,获得洞见;但没有‘识史”,作家就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进行精神对话,反而容易被史家所左右和蒙蔽,掉进“史料”的陷阱。显然,刘浏的散文并没有被浩繁的“史料”所裹挟,因而他总是能够自主从容地表达自己面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反思后倾吐的文化感受,畅快地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和期盼。因此,在《颐和园——走近慈禧,触摸历史温度》中,刘浏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才得以生动实现。所以,刘浏散文中的颐和园历史才不是抽象的历史,而是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鲜活精神图像。 …… 刘浏凭借自己的游踪,对一些名胜古迹作了历史的考察与观照,对社会、人生作了哲学性的反思和叩问。刘浏不肯停留于一般的纪游、写景、述感、抒怀,他不是只写耳目所及的事物,只写一个横断面,而是追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既写现在,又写过去,既写现实的发展,又写历史的变迁。并且他总是立足当下,更加关注社会对历史的认同感,而不是个人的“小我”的体验;更为严谨地考察一景一物的文化传承脉络,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为浮躁的读者寻找精神的家园,即回到厚重的历史中、回到中国古典的诗性和思性中,实际上这也是收敛心性,从执着外物回归广袤的内心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还是对个人乃至周遭现实的细致描摹,刘浏都不满足于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某种人所共知的“变迁”的叙述,而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审视中国文化的历史通道。沿着这条通道,刘浏与一个个历史人物进行潜心的生命晤对,对一处处民俗风情进行纵横古今的议论。刘浏的议论,不仅传达了作家对历史上的相关事件、人物、风情进行重新审视与评述的勇气,而且展示了他对历史文化角色及其历史使命的深度追问。尤其是对文化古都西安(《回望长安》)、楼兰古城(《寻觅楼兰》)的独特考察、体验、感悟与认知,时时处处都充满了作者“出乎于心”的悲悯情怀与自省意识。所以,读刘浏的散文往往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种沉郁感伤的情感力量。也就是说,刘浏的散文当中遍布的忧伤和诘问、痛苦和愉悦,都是那么具体、灵动。 三 刘浏的散文充溢着唯美、激情和诗性,它是创作主体与大自然之间的深隋对白,是一个历史探寻者在大地两隅之间的行走与奔突,也是一个敏感的写作者在斑驳的人世之间有意无意的体验与发现的思想结晶,是用文字筑垒起的个人精神与灵魂的宫殿。刘浏散文的意义并不在于它能覆盖多远,而在于思想的光亮是不是锋利而辽阔,在于作者挣脱现实羁绊的努力和心灵的张扬,在于那种探究人类精神和生命的自在状态的努力,在于那种与历史文化扭结在一起的生命力度。 好的文化散文,自然首先要写出文化的意味,但同时也应是令人“悦读”的美文。刘浏的这部散文集,在思想表达的艺术性、审美性方面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他的文字或简约秀美,或自然洒脱,有一种清丽清爽的诱人美感。每一篇作品都蕴蓄着饱满的情感,或意绪绵绵,情景交融,或心有块垒,胸臆直抒,有很强的感染力。表达思想则爱憎分明,分析说理则畅达明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故作高深之论,其发自肺腑的体认之情足以令人动容,直指人性和历史的追问之意又平添了诸多思想理趣,促人掩卷沉思。总之,这部散文集,充分显示了刘浏不凡的才情和笔力,也显示出刘浏散文创作可观的潜力与值得期待的前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