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奇(精)/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分类
作者 杨奇//邓琼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以人物(文化名家)为线索,旨在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提供一个集体亮相的舞台,展现名家风采,引导读者品鉴文艺名作,深切体悟当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广东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中国梦的广东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驱动力。

《杨奇(精)》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杨奇(精)》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之一。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名家小传”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杨奇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及办报历程;第二部分“从艺访谈”收录各时期对杨奇的访谈记录,并增加对其新的访谈文章;第三部分“代表作精选”涵盖杨奇历年发表文章,并节选其《粤港飞鸿踏雪泥》《香港沦陷大营救》等专著。该书对岭南岭南报界泰斗杨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突出体现了“文化粤军”的内涵。

目录

第一篇 杨奇传略

第一节(附特写:咖啡馆里的誓言) 002—

第二节(附特写:出生入死办《前进报》)

第三节(附特写:来自深山密林的恋人) 016—

第四节(附特写:全社员工一夜撤离) 023—

第五节(附特写:南北二人亲如兄弟) 031—

第六节(附特写:总编辑强调“人民性”) 037—

第七节(附特写:最早批判“四人帮”谬论的新书) 046—

第八节(附特写:“党外知交”查良镛) 052—

第九节(附特写:岭南四大家合作逾百佳作?

第十节(附特写:“五年磨一剑”的《香港概论》) 066一

第十一节(附特写:离休后的著作《香港智力阶级》) 074—

第二篇 对话杨奇,

杨奇和报纸结下的是一生之缘(李怀宇)

香港新华分社筹建者访谈录(路剑)

一个报人在看不见的战线(邓琼)

第三篇 杨奇作品

I 办报经历

潜入敌占区办《前进报》

香港《正报》的战斗历程

独树~帜的香港《华商报》

——在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复刊后的香港《华商报》

创办《南方日报》的准备工作

新的中国,新的广东,新的报纸

——《南方日报》创刊纪实

“反右派”高潮中创办《羊城晚报》

陶铸与《羊城晚报》

——为纪念《羊城晚报》创办50周年提供一些史实

港澳中资报纸的性质、任务和办报方针

——1986年3月在香港报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港报港办”再写新篇

——1988年10月3日在《大公报》全社大会上的讲话

II 特写、散文

一个游击队员之死

和韬奋相处的日子

罗浮礼赞

春花灿熳白云山

Ⅲ 评论、随笔

庆贺基本法谱写新历史

香港新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结构

抵抗文化霸权捍卫中华文化

传记、回忆录失实种种

听总理讲话忆舆论监督

——写于广东省老记协成立25周年

何须惆怅近黄昏

——在广东省老记协祝寿会上的发言2儿

“老记”不老

——写于《羊城晚报》老记协成立15周年

IV 为人作序

从杂工到学者

——刘逸生《学海苦航》序

浓墨重彩的历史图卷

——李春晓长篇小说《西关大宅》序

开拓视野探索世界

——李春晓、袁效贤《走读地球村》序

从记者型到学者型的知识分子

——施汉荣《港澳和平回归与经济社会论文集》代序

V 缅怀先贤

怀念香港分局书记方方

杨康华重视报刊工作

尹林平与《前进报》

默诵遗篇悼我师

遥祭夏公

哀思老社长曾彦修

VI 史实简编

虎穴抢救

——日军攻占香港后中共营救文化群英始末

风雨同舟

——护送民主群英离港北上参加新政协始末

附录杨奇新闻出版年表简编(1922—2015)

试读章节

经过在香港做事的姐夫介绍,杨奇投考了大新公司做练习生,后来又辗转到广州的大新公司上岗。杨奇日日在堆满绫罗绸缎的柜台上,为生活富裕的人们服务,他尽职地包装货品、用彩色细绳利落地系好蝴蝶结,送它们的新主人步出店外……他谋生,也认识世界: “原来人的命运如此天差地别!”

1938年冬,杨奇的店员岗位转到了香港皇后大道中的梁国英药局。他白天在门市部售药,晚上到内间打开帆布床,便算有个栖身之所。梁老板住在跑马地,几乎每晚都到距药局不远的大同酒家吃喝玩乐。老板的司机送主人往返时,总是看到药局里面有灯光,很久以后,他才知道,那是小伙计杨奇在“偷光自学”。这段时光,是杨奇自学生涯的最初起点,《大公报》《星岛日报》《立报》就这样一一走进了他的视野……

渐渐地,杨奇不满足于仅为一名普通读者了,他开始向报刊投稿,并且结交新闻界的师友,向往那个书香油墨飘逸的世界。1940年初,他在报上读到《中国新闻学院招生简章》,这是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的进步人士主办、为抗战培养具有爱国正义感的新闻人才的基地。该学院晚间授课,课程包括报馆经营法、新闻编辑法、新闻采访法、资料整理法、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国际新闻、政治学、中国现代史等。杨奇决心投考这所夜校的第二届学员。

决心已下,而障碍不小。招生简章明确要求投考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有同等学力,可店员杨奇连小学都未毕业,在药局的工作还是“朝九晚九”,又怎能上得了夜校!多亏有朋友帮他打听到,有家名为《天文台》的半周评论报是每天下午五时半就下班的,现在正好要招考一名校对。又有在另一家报社当校对的同乡青年为他充当辅导,才使杨奇考取了这份新工作,终于迈进了新闻的场域。

有了《天文台》校对的工作,杨奇就可以报考中国新闻学院了。以小学未毕业的学历同二百多位高中程度的应考者竞争,而名额又只有六十名,其难可见。但杨奇成绩出众,竟被录为正取生。从此,他开始了白天工作、夜间上学的生活。

《天文台》社长是国民党中将陈孝威,他写的分析抗战形势的文章颇有读者。管事的老板娘温徵德为人精明麻利,总编辑陈伯流则是燕京大学毕业生,通晓英文、日文,思想开明。虽是初来乍到,杨奇却很快感受到了小小报社中的“利害”——多了他一个雇员,老板娘竟不愿意增加包餐的费用,只让现有的五个人吃原订四人的饭菜!杨奇看在眼里,一连三天都宁肯自己上外面啃面包充饥,也不愿损害同事的利益,直到老板娘增订了他的伙食。这样的经历,更让他明了现实的不公与残酷。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新闻学院的夜间学习却给了他极大的慰藉。杨奇每天下班后急急赶去的那间简易教室,是源源不断为他提供精神食粮的殿堂。刘思慕(《世界知识》编辑)老师、乔冠华(乔木)老师,以及一批我国现代新闻开创时期的著名记者、编辑、学者、作家的授课,让年少失学的杨奇畅游知识大海而全不知疲倦。他还是邹韬奋开办的生活书店的常客,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及其他进步著作成为他的课外读物。这个十八岁的青年人,他之前经历的坎坷、磨难,已渐渐被知识点燃为追求真理的动力。

当时,从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还能读到许多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散文和小说,令杨奇深感到那番景象与当下现实的大不相同。此时,他已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文艺通讯部(简称“文通”),并刻苦地练习写作,文学才能有了长足进步,很快被选为“文通”理事会理事。

1 940d~9月14目的香港《星岛日报》上,一篇《“我不愿意这样死”》的稿件吸引了读者的关注。那是杨奇第一次发表的新闻特写稿,就在当时的“七月文艺通讯竞赛”中获奖。他记叙了一位曾经是抗日游击队队员的青年,因患严重疟疾,从中山到香港治病,昂贵的物价及医药费,很快便使他一贫如洗,流落街头。青年饥饿已极,拿了小商店里的一个面包吃,被店员追着,拳脚相加地殴打;于是,警笛响了,满街满巷的人旁观热闹ill roll这样的现实令杨奇悲愤异常,他以细致传神的文学笔调,为被迫害被压抑者喊出了“我不愿意这样死”的不平之音。P3-4

序言

五岭之南的广东,人杰地灵,物丰民慧。自秦汉始,便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门户,海上丝绸之路即发祥于此。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外来侵略,一批有识之士求索救国图强,广东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广东敢为天下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钟灵毓秀,得天独厚,哺育出粲若星辰的杰出人物,也孕育出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谦逊、务实、勤勉的广东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悄然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也赋予了岭南文化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的丰富内涵和特质,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珠江,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众多领域取得开拓性成就,岭南文化绽放出鲜明的时代亮色。今天,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更大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广东如何响应要求,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同志就此提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打造岭南文化高地,打造一批弘扬中国精神,具有中国风骨、岭南风格、世界风尚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文化粤军”,并主持策划了《当代岭南文化名家》大型丛书。

记录当代,以启后人。本丛书以人物(文化名家)为线索,旨在为当代岭南文化名家提供一个集体亮相的舞台,展现名家风采,引导读者品鉴文艺名作,深切体悟当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广东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认同,弘扬新时期的广东精神,为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中国梦的广东篇章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驱动力。

为此,我们从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影视、新闻出版、工艺美术、非遗传承等领域,遴选出一批贡献卓著、影响广泛的广东文化名家。他们之中,既有土生土长的“邑人”,也有长期在广东生活、工作的“寓贤”。我们为每位名家出版一种图书,内容包括名家传略、众说名家(或对话名家)和名家作品三大篇章,读者可由此了解文化名家的生平事功、思想轨迹、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艺术造诣等。同时,我们将结合多媒体技术,在视频制作、名家专题片、影音资料库和新媒体推广等方面大胆创新,多形式、多渠道地向读者提供新鲜的阅读体验。

我们深信,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丰富的文化实践,一定会编织出一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文化长卷,它必将成为一份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文化积累,价值非凡,传之久远。

《当代岭南文化名家》丛书编委会

201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