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儿流浪记》是马洛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一本经典世界名著。这部小说问世后,曾被译成美、德、俄、日等多种文字。而且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法国被重印出版,并多次被搬上银幕。这其中就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陪伴一代孩子们成长的动画片《咪咪流浪记》。《苦儿流浪记》写成于1878年。小说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农村破产、工人们在恶劣的劳动条件下艰苦劳作、童工数量剧增以及在法律允许下被残酷剥削。这本书使孩子们跟随着弃儿雷米一同经历亲人别离、贫困交加、挨饿受冻,也一同体验真挚的师徒情、朋友情、亲情等,随着小主人公的成长一同坚强地成长起来。本书故事生动曲折、富有感染力,能使孩子们受到许多教育。
《苦儿流浪记》是马洛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丈学名著之一。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艺术的魅力。
本书由著明翻泽家唐珍根据法文版《苫儿流浪记》翻泽。
十一月的一天傍晚,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在我们家的篱笆门前停了下来,那时我正忙着在门口劈砍树枝。他没有推门,只是抬头望望我,问我巴伯兰大妈是不是住在这里。
我请他进屋。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污秽的人。他从头到脚沾满泥巴,有的已经干了,有的还湿漉漉的,一看就知道、,他在泥泞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长时间。
巴伯兰大妈闻声走了出来,当这个男人跨进门槛时,他们打了个照面。
“我从巴黎带消息来了。”他说。
还是那么简单的几个字,我的耳朵都听腻了。但是,他这次说话的口气与他过去说“你丈夫身体挺好,工作挺顺利”的口气完全不同。
“啊,我的天哪!”巴伯兰大妈双手合十,惊叫起来,“热罗姆一定出事了!”
巴伯兰大妈请那个男人留下来吃饭,她说路很难走,常听说有狼在林子里出没,还是第二天走好。
客人坐在壁炉边,一边吃饭一边向我们讲述事故发生的经过:巴伯兰的半个身子被压在倒塌的脚手架下面。因为有人作证,说他本不该站在出事地点,所以包工头拒绝支付抚恤金。
巴伯兰大妈很想去巴黎看看,可是花那么多钱,做这样一个长途旅行,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且子一天天、一周周地过去了,巴伯兰不断有信来,都是要求寄钱的。最后一封信的口气十分急迫,声称如果没钱可哿了,就该卖掉奶牛筹钱。在农民的眼里,奶牛是无价之宝,不管一个农民有多穷,家里有多少人口,只要牛棚里有一头奶牛,全家就不会挨饿受冻。奶牛不仅是我们的奶妈,而且是我们的伙伴和朋友。不要以为奶牛只是一种愚蠢的牲畜,它可是十分聪明充满灵性的动物。你越是驯养它,它这方面的素质提高得越快。我们常常抚摸它,跟它说话。它听得懂我们的话,睁着圆圆的、温顺的眼睛,完全知道怎么让我们明白它的想法和感觉。
总之,我们喜欢奶牛,它也喜欢我们,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可是我们不得不分手了,因为只有卖掉奶牛才能满足巴伯兰的要求。
一个牛贩子来到家里,上下左右打量着奶牛露塞特,反反复复地表示不满意,只是出于良心,想帮好心人巴伯兰大妈的忙,才同意买下这头牛。
可怜的露塞特,好像懂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哞哞地惨叫着,死活不肯走出牛棚。
牛贩子取下挂在它脖子上的鞭子,递给我。
“这可不行!”巴伯兰妈妈说。
她牵着牛,温柔地对它说:
“走,我的乖乖,走呀,走吧。”
露塞特不再抗争,上路以后,牛贩子把它拴在马车后面。这样,它只好跟着马奔跑。
我们回到家里,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还听到露塞特低沉的呜咽声。
卖掉奶牛没几天,狂欢节到了。往年一到过节,巴伯兰妈妈就给我做上很多好吃的,有油煎鸡蛋薄饼,还有炸糕。那时候我们用露塞特提供的牛奶来和面,用它提供的奶油来起锅。
露塞特被卖掉了,再也没有奶牛和奶油,想到这儿,我伤心极了。
可是,巴伯兰妈妈却让我喜出望外,尽管她没有借东西的习惯,她还是向东家要了一杯牛奶,向西家讨了一块奶油。当我中午回家的时候,看见她正在往一个大瓷瓦罐里倒面粉。
巴伯兰妈妈从墙上取下煎锅放到火上。
“把黄油拿来!”巴伯兰妈妈说。
她用刀尖挑下小核桃仁大小的一块奶油,放在平底锅里,奶油立即熔化并发出“噬噬”的声响。
这是一首欢快的乐曲,是由奶油发出的嗞嗞声和噼啪声组成的。然而,正当我聚精会神地欣赏这美妙乐曲时,似乎听到院子里有脚步声。
谁会在这时候打扰我们呀?很可能是隔壁邻居来向我们借火的。
木棍“咚咚”撞击着门槛,紧接着门突然开了。
“谁呀?”巴伯兰妈妈问道,可是没有应答声。
一个男人走了进来,火光照映在他身上,我看出他穿着白色罩衫,手上拄着一根粗粗的棒头。
“这里在过节吗?真不好意思。”他粗声粗气地说。
“啊,我的天!”巴伯兰妈妈叫了起来,把锅子放到地上,“是你呀,热罗姆。”说完,她一把抓住我的胳臂,把我推到那个站在门边的男人跟前说:
“这是你的父亲。”
我走过去,想亲他,但是他却用木棒挡住我,问道:
“他是谁?”
“是雷米。”
“你对我说过……”
“是的,可是……那不是真话……因为……”
“啊!不是真话,不是真话。”
他举着木棒朝我走来,我不由自主地往后退着。我一步也不敢离开木棒把我赶到的那个地方,靠在那里望着他。
这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男人,表情严峻,神态冷酷。由于受伤,脑袋耷拉在右肩上,这个畸形模样令人不安。
我从来没有明确地问过自己,做父亲的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本能地、隐隐约约地觉得,他应该像母亲一样慈祥,不过声音粗一点儿罢了。可是看到这个从天而降的家伙,我不禁感到一阵惊慌和痛苦。
巴伯兰离开壁炉,坐到桌子边上,开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只是偶尔瞟瞟我时,才停下来。P6-8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编辑将《中外名著榜中榜》的书目寄给了我。看到这些书目,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实在是一些再熟悉不过的书名,让我一下子回到了4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
1959年,我读完小学,考上初中。这在今日,实属平常,但在当时,还真算回事儿。家里人认为,中学生就不能再看作小孩子了。身份变了,待遇也随之改变。印象深刻的有三条:一是有了早餐费,可以到街上“自主择食”(上小学时只能在家吃早点);二是可以使用钢笔(上小学时只能使用铅笔);三就是可以读大人们读的书了(上小学时只能看童话和连环画)。这第三条待遇我还提前享受了:在开学前的暑假中,我一口气读了许多“大人书”。
这是我和中外名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当时,我的母亲在大学里当资料员,借书有“近水楼台”之便,每天下班,她都会给我带书回来,我也就一通狼吞虎咽,看完再让母亲去借。读些什么,早已记不清了,无非挑那些好玩的读,半懂不懂,囫囵吞枣。现在回忆起来,最喜欢读的外国名著,竟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如果还有什么,那就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这些书,肯定读了不止一遍,否则不会如此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书决不是我的启蒙读物。我的启蒙读物和许多孩子一样,也是《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格列佛游记》等等。但为什么记忆深刻的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些带有探索(探案或探险)性质的书呢?我想,这与心智的逐渐成熟有关。初中,是一个人的心智由懵懂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外名著的作用,就像是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又一扇窗户,让我们看见外面那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时期,读到什么并不重要,读懂多少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是想读,是读个没完。
有了这份好奇心,就有了阅读名著的冲动;而有了这份)中动,就能培养阅读的习惯。进入高中以后,我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了。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我在高中时阅读的,当然还有契诃夫的小说和泰戈尔的诗。至于中国文学名著,则最爱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很晚才读《红楼梦》(这与时代有关),但我认为:《红楼梦》是最应该推荐的不朽之作。
说这些话,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不过讲讲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提到的那些书,也未必人人必读,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它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强求。也因此,我不主张什么“青年必读书”。在我看来,书只有“可读”,没有“必读”(做研究除外),所以只能“推荐”,不能“要求”。我作此推荐,因为在我看来,这套丛书所选,大多都值得推荐。
尤其值得一提的,光明日报出版社还做了一件极好的事,就是把这些书的价格定到了最低。这可真是功德无量!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家境尚好,却也买不起许多书。每次逛书店,往往乘兴而去,惆怅而归。我们知道,名著,并不是读读就可以的,它应该伴随我们的一生。名著,也不该束之高阁,让人仰望,而应该像朋友一样就在我们身边。这就需要将名著的出版“平民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这大约是这套丛书的又一个意义吧!
易中天
2007年6月17日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