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挺经》,看曾国藩
如何从一个钝拙少年,自拔于流俗,蜕变为晚清第一重臣。
如何在复杂形势中全身远害,“挺”过困厄,铸就耀眼人生。
读《挺经》,学习曾国藩在顺境中的修养与谦和,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做人的虚心与明强……
《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人生沉浮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智慧,它以一种刚劲强硬的精神,成为坚韧之人的处世哲学。本书将这些智慧加以概括,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完整的体系框架呈现出来,让人徜徉在古代智慧和现代文明的清泉中,读来不仅有刚强心智的妙处,更能给陷入痛苦困境、处事迷茫之人以安慰和指引。
《挺经中的修身成事智慧》由梁素娟编著。
《挺经中的修身成事智慧》选取曾国藩《挺经》中的经典内容,每节以“原文”、“意译”、“挺过风雨便是晴”三个板块为结构框架,为读者精心摘录、翻译原文,充分结合曾国藩本人的实际人生历程和古今中外的著名事例进行通俗易懂且更切合时代背景的解读,在保留原书精华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更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分析,力求帮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和更自如地运用曾国藩的智慧。
《挺经中的修身成事智慧》由梁素娟编著。
独知之地,慎之又慎——善于管理自己的人很伟大
【原文】
尝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其间离合几微之端,可得而论矣。
盖《大学》自格致以后,前言往行,既资其扩充;日用细故,亦深其阅历。心之际乎事者,已能剖析乎公私,心之丽乎理者,又足精研其得失。则夫善之当为,不善之宜去,早画然其灼见矣。而彼小人者,乃不能实有所见,而行其所知。于是一善当前,幸人之莫我察也,则趋焉而不决。一不善当前,幸人之莫或伺也,则去之而不力。幽独之中,情伪斯出,所谓欺也。惟夫君子者,惧一善之不力,则冥冥者有堕行;一不善之不去,则涓涓者无已时。屋漏而懔如帝天,方寸而坚如金石。独知之地,慎之又慎。此圣经之要领,而后贤所切究者也。
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
【意译】
谈到“独”这方面,是君子和小人都能够体会到的。小人认为自己是单独一人,因而会萌生妄念,这种非分的想法聚集在一起就会肆无忌惮,由此导致欺人的恶性事件发生。君子独处则小心翼翼,产生出诚敬的想法,诚敬积累起来就会谨慎从事,因此对自己尚属欠缺的方面认真改正。君子和小人虽然都是独处,但是二者的差别可由此看出端倪。
自从从《大学》中学习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并获得知识之后,以往的言行都可用于个人拓展视野、积累知识的资料,平时处理的琐事,更能够深化个人的阅历见识。以这种方式来处世,在思考事情时,内心能够分辨公私的差异;在思辨道理时,也能够得到精辟的见解、洞悉事物的规律。因此做善事、改恶习,这些道理已经被鲜明、深刻地认识到了。相比之下,那些小人,却缺乏真知灼见,并按照他们的认知做事。所以做一件善事,担心他人不知道是自己干的,做事的时候犹犹豫豫。面对错的事情,暗自庆幸他人可能看不到,改正得就没有力度。无人之时自己独处,虚假的一面就会自然显现,这就是欺骗啊!只有君子,做一件善事却担心不彻底,反思自己是否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堕落的行为;恶习不加以改正,就会像潺潺的流水长年累月地犯错。暗室独处不产生邪念就好像面对天神,主心骨坚如金石。在自己执掌大权的时候单独处事,必须要慎之又慎。这就是圣人奉行的准则要点,也是后世贤人认真反思的问题!
修身和治国的道理,“勤于国事、俭朴持家、诚信待人、有敬畏之心行事”四条足矣,可以受益终生,真理不在多,也不需要有多么艰深。 【挺过风雨便是晴】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在人后独处时,最容易显露真实的自己,无须顾及他人而伪装自己,不必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看到而带来任何社会后果,因此往往更容易做出违背道德、放弃原则的事情。“慎独”要求人们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更要严格自律,不能因为没人监督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把错事做在人后并不能改变行为本身的错误本质,即使一时不为人所知,时间久了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那时人就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成倍的代价。不仅如此,在真相未揭开之前还要小心翼翼地掩盖自己的所作所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见人后独处时做错事的成本其实并不比在众目睽睽之下做错事更低廉,所以人在独处时更要注重自律,严格要求自己遵照道德准则行事,不可因没人知道就放纵行事。
曾国藩指出君子和小人只在一念之差,独处时能够谨慎地约束自己的才是君子,一旦稍有放纵生一妄念就沦为了小人,所以“独知之地,慎之又慎”,做到人前人后都无愧于人,就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不欺于暗室,更无惧于人言,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轻松愉快。
除了一定要约束自己,不能在独处时做出违背原则的行为之外,人后独处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好时机,当人离开大众的视线时,平时在人前努力克制的不良念头常常会摆脱束缚,平时隐藏很深的性格缺点也往往会暴露出来。所以,想要深入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在人后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注意纠正生出的不良念头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曾国藩十分重视慎独的功夫,他在去世前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下了“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著名的“日课四条”。在这四条里,慎独是根本,如果独处时的一言一行都能够符合道德标准,那么在其他的场合就能更加游刃有余。
通过人后独处时约束自己来提高个人修养的前提是心静,要做到心境平和安宁才能察觉自己生出的每一个念头,从而摒弃不善的想法。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曾国藩拜访了倭艮峰先生,事后他在当日的日记中记下了倭艮峰的指教:“先生言‘研几’功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知几也……”所谓“知几”,语出《易经》:“几者,动之微也。”也就是要求内心深处每一个念头的活动都能够自己察知。经过倭艮峰先生的指点,曾国藩开始着手练习慎独的功夫,每天都学静坐、读《易经》、写日记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他在这一时期给自己确定的十二条日课里,第二条就是“静坐”,并且每日践行不辍,就是为了在身心皆静之下详细探究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和心理活动,并且弃恶扬善,从而提升自己的修养。如果在静坐时能够做到一恶念不生,一欲念不起,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达到“慎独”的境地了。
不仅练习静坐,曾国藩的慎独功夫甚至做到了梦中,他的日记中就有很多关于慎独自省的内容。比如,一天晚上他睡觉时梦到一位同僚得到了肥差和赏赐,心底不禁暗暗羡慕。第二天醒来后回忆起自己的梦境,想到自己这样容易为利所动,日后能不见利而忘义吗?自己的功利心原来这么强!还有,在梦中,在朋友家中见到奉承卖唱的艳女,不禁“心为之动”。
P2-P5
《挺经》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它是曾国藩总结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的一部励志传奇,是他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经验记录。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令人遗憾的是,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挺经》的部分内容散见于曾国藩的著述及其弟子、幕僚的著述中。现在所见的《挺经》,是后人从《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经史百家杂钞》以及曾氏弟子、幕僚的著述中整理出来的。
《胡曾左平乱要旨》一书中曾提到:“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代的王守仁,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这是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曾国藩在学术上的贡献,而《挺经》则是这方面的佐证。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湖南人,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湘军的创建者,著名的洋务派领袖。作为晚清政府的核心人物,面对内忧外患,以其独特的人格和卓越的才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其作品《挺经》百余年来,作为从政、经商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曾国藩是一个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浸染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汲取道家、法家思想,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修身、处世、用人和为官的智慧。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人。作为个人,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势显赫的封疆大吏;作为军事家,他编练了一支具有突破创新性和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作为宰相,他倡导了洋务事业,为中国的自强自立打下了基础,储备了人才;作为儒士,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的儒家宗师,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
《挺经》作为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套为人处世哲学,是曾国藩修身处世、为官带兵、战胜困难、走向卓越的法宝。阅读此书,可以学习曾国藩在顺境中的修养与谦和,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勉,做人的虚心与明强……
如果说曾国藩是一个谜,那么《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的一把钥匙。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制胜,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成就了自身。他是一个如此神秘的人物,近百年来多少豪杰人士都对他顶礼膜拜。他潜心治学砺志,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他顺应世界潮流,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本书选取曾国藩《挺经》的经典内容,每一节分为“原文”、“意译”、“挺过风雨便是晴”三个部分,为读者精心摘录、翻译原文,并结合古今中外的著名事例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在保留原书精华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更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分析。尤其是“挺过风雨便是晴”这一板块,结合了曾国藩本人的实际人生历程,对《挺经》内容做出了更切合当时环境的解读。所以,通过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了解《挺经》的思想精髓,更可以深入地研究曾国藩的思想和人生历程,学到的内容还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对加强个人修养,应对职场难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