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珍是安安的母亲。
安安也是母亲的矮牵牛吧。从出生起,安安就没让冯远珍多操心。那时,家里还有地,地里的活儿,冯远珍一个人干。另外,她还在碧瑶的瓷器厂兼着一份工。出门时,将安安往摇篮里一放,这孩子不吵也不闹,冯远珍只管出门去做自己的活儿。等她回来,安安还在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吮手指头。安安的记忆里没有父亲的影子,父亲去了哪里,冯远珍不多说,安安也不怎么上心。有没有父亲,对这对母女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一年到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
碧瑶本是个有颜色的地方,最热闹的是元宵灯节,从正月初八起,直到二月初二,若是瑶河没有封冻,河上就满载各色花灯。冯远珍和女儿也早早地准备开,用绸布和竹篾扎上几只兔子灯,肚子里头放盏蜡烛,底下安上四只木轮子,用一根红丝带牵着走。开灯那天,走到街上满目都是灯。各家各户前张灯结彩,灯的形状除了兔子,还有鲤鱼、走马、花球、琉璃……那些挂在门户上的灯,彻夜不熄,每晚主人都会添油,让其长明。元宵那天,镇上的乐队就出动了,老老少少吹奏着八音鼓乐,由远及近,夜行几十里,绕镇数周。孩子们或牵或举着自家的灯,跟在乐队后面,嬉闹雀跃。原本清静的街道热闹得差点冒了烟。
满天灯光,满屋月亮。
碧瑶的人,就在这欢喜的乐声中迎来又一年的春。孩子长了一岁,老人又老了一岁。安安看着自己的灯浮上了水,又在后边撩拨几把,那小小的灯,就顺着水流往下漂去了。从瑶河上游漂下的灯,拥挤着,晃晃悠悠,宛若夏日随波逐流的浮萍,浮得慢,却又稳当。岸上的人,跟着自己的灯走;水底的鱼,新奇着自己的头顶星光灿烂。于是,岸上又汇成了新的人流,孩子拍着手,大人则出了神,沉浸在迷蒙的灯色中。眼看着原本黑漆漆的瑶河就这么亮堂起来,通透起来,渐渐和天上的月色连成了一片。
看着这样的好光景,冯远珍会将平曰里的不如意抛却脑后,仿佛人生在世,永远都会是这美好的景况。这个时候,安安是所有孩子当中最活跃的。她激动得跳脚,拿根竹竿,追逐着自己的灯,生怕它半途灭了,或者被石头挡住了去路。就这么一路跑着,大冬天跑出了一身微汗。渐渐地,安安会赶不上自己的灯,于是,只好无奈地停下来,又惆怅又喜悦地望着灯往黑暗处漂去。
“它会漂到哪里去呢?”安安问母亲。
“漂到天上去吧,漂到银河里去了。”冯远珍说。
本以为,日子会就这样平平静静地流淌下去,像门前波澜不兴的瑶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可是,过着过着,日子就变成了瑶河下游逐渐稀疏的花灯,河上的人眼看着河灯烧尽了灯油,一个接一个地灭了,心上没来由地来了空虚与失落。
冯远珍和安安的日子也这么被绊住了。安安快上小学的时候,家里一时陷入了窘境。耕地给征了,平地造起了度假村,冯远珍所在的瓷器厂不景气,不声不响歇了业。家里一时断了最主要的收入。
冯远珍在河边洗衣服时,常会瞅着顺水漂下的叶子发呆。
“李家的儿媳也走了。她家日子还好过得很,一出去,家里就阔。这不,刚换了台大彩电。你就没想过?”明珠偷偷观察她的神色,将手里沾湿的裤子打上肥皂,狠命搓了两下。明珠是冯远珍的邻居,时常说些心里话。
“我怎么走?安安怎么办?”冯远珍皱了皱眉。
“积下的钱快不够用了吧?你看,镇上多少人走了,你不走,难道在这里受穷不成?我和你不同,我家还有老刘……”明珠说到这里噎住了。
“没事儿,你说。”冯远珍大度地笑笑。
“再怎么着,有个人可以靠一靠。我看你,要么给安安找个爹,要么干脆,自己出去闯闯。”
“……”
“我看安安这孩子,倒不用你太操心。像个男孩儿似的,胆又大,你走,不至于哭哭啼啼。再说,还有我呢!总不会让安安饿肚子。”
“这倒也是……”冯远珍沉吟道。
来来回回说了几趟,冯远珍心动了。
第一茬蚕豆花开的时候,冯远珍终于决定走了。
她问安安:“如果妈妈出去打工,大半年回不来,安安愿意吗?”P8-11
《安安》创作手记
我从未见过那样的溪流,它从青砖黑瓦的老房子中间流过,深不过一尺,清澈见底,底部撒满各色青花瓷片。那些瓷片都有了年头,但没有人去打搅它们的安宁——这里原本是盛产瓷器的地方,只是近年,瓷窑凋落,年轻人出外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童静静地守在那里。于是,这个地方竟有了一种静谧却又凄清的美。
我是不经意间“闯”入这个叫作瑶里的地方的。逗留了大半天,没有遇见一个像我一样的外来者。那里古意盎然,任意一处都自成风景。风景里头最好看的,就是在溪边玩耍嬉闹的孩童,还有默默地坐在墙角晒太阳的老人。我离开了那里,可那一幅幅的风景却留存在了我的心里。
再后来,我动念写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的小说。那几年,原创儿童文学里“搞笑”当道,我却想写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在我的习惯里,即便“留守儿童”是那个时候的热词,亦不愿把作品写成一部“当下纪实”,去趋附什么潮流。我总希望写我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东西是相对恒定的。至于小说发生的地方,最配得上我那些设想的,就是瑶里。在小说里,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碧瑶”。
我想写一部关于爱的小说。它拥有一个柔软却又扎实的故事内核。简单的人物关系,简单质朴的情感,静水深流的快乐与忧伤,关注的是现实,揭示的却是人心中最恒定温柔的部分。
我选取了当下留守儿童泛滥的时代背景,很多父母背井离乡,留下他们的孩子独自生活,那些孩子孤独、敏感、情感饥渴。可是,他们在小小年纪未必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未必懂得珍惜爱、守护爱,而很多情感、美好的怀念,却往往需要通过岁月来让我们学会懂得。这不是一部应时的小说,也无意从社会学层面上剖析“留守儿童”问题。我只想写“这一个”典型,却能让更多的读者(包括大读者和小读者)重新关照自己,唤醒情感中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并且懂得爱的真谛。正因如此,小说里的人物其实都是我所熟悉的人物,就连安安,也可以从我好友的童年找到影子,至于小说里的外婆,有我自己外婆的痕迹。我写得十分用心,就连每个章节的题目,都从泰戈尔的诗句里精挑细选。
那是2007年的写作,小说的题目叫作《蜻蜒,蜻蜒》——是安安钟爱的蜻蜓,也是寄托了外婆宽厚无私的爱的蜻蜓。
很多人告诉我,在我的小说里,他们最爱的就是这一本,读得最动情的也是这一本。
现在,它又再版了。为了区别于其他版本,天天出版社希望有一个新的书名,我说就叫《安安》吧,简单,而且朴素。
殷健灵
2014年12月27日
如果你第一次来古老的碧瑶,会发现瑶河的水和别处的水不一样。
春暖时,河水就酽酽地流起来,平平地、不动声色地流,一直流到这一年的冰冻期。好像一个执着的归乡的旅人,一路向着家的方向去,默默地,也不言语。因此,它又是柔顺的,是一匹缎子,更像从河床上滑过的透明玻璃,底下散落着棱角分明的碎瓷片、洁净光滑的鹅卵石、妖娆丰美的水草,还有穿梭于水草和瓷片间大大小小的鱼群……
从岸上看瑶河,很养眼。放学的孩子,并不急着回家,常常在河边逗留。这河也像慈祥的母亲,包容了来这里戏耍的孩子。最好看的,应是水里的鱼。瑶河的鱼大概是世间最幸福的了。大可盈尺,幼不及半寸,红白相间的、浅灰、烟黑,被岸上的树荫罩着,三两结队,或游或停,或觅食或嬉戏,惬意悠然的模样。这里,没有诱饵的阴谋,也没有渔网的危险,有的只是平静的水,与岸上和平的大人和小孩。水里的鱼和岸上的人,一同享受着粉墙黛瓦、石埠拱桥的倒影,静听远方急流处水车们咿咿呀呀的欢歌。
说到水里的鱼,不得不说一说碧瑶的禁渔风俗了。据说,碧瑶人素来爱鱼,河里的鱼不是捕来吃的,而是用来看的。镇上的居民吃鱼,只有去集市上买。除了制定对偷鱼者的惩罚规定外,日夜还有人在河畔巡视。日久,大人小孩都有了爱鱼的意识。镇里镇外还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说某日,一位勤快的大嫂到瑶河里挑水,不知不觉将两尾指甲般大小的鱼苗舀进了水桶,被岸上一光头男孩儿看见。那男孩儿也不吭声,佯装在石板上撩水洗脸,直到大嫂将水挑进了自家厨房,忽听尾随身后的男孩儿一声断喝:“好哇,竟敢偷河里的鱼苗打牙祭呢!明天看你扛着红旗唱山歌!”大嫂一懵,待俯身到桶里细探,当即脸一红。因为碧瑶的人都知道,偷鱼不但要罚款,还得扛面红旗走街串巷高声背上几天“禁渔规章”,这岂不羞煞人!但那位大嫂毕竟是无意的,赶紧回头将两尾鱼苗放回河里,而那光头男孩儿看一切做得妥当后,便心安理得地嚼着大嫂送上的高梁饴糖雀跃而去……
除去水里的鱼儿,值得细说的,还有那瑶河底下数不清的细瓷片。谁也说不清它们在水底沉睡了多少年,静卧于大山深处、草莽之间。碧瑶本就是一个细瓷般的美妙传说。一千多年前,碧瑶镇子周围便已经陶坊遍野、窑包遍地,马尾松劈成的窑柴码得高高,小山包似的瓷窑烧得火红,还有不知疲倦日夜劳作的水碓……瑶河边,成排的木杠七上八下,起起落落,坚硬的瓷石被舂成了齑粉,加工成釉果后,又通过瑶河水捎到那些制瓷的作坊。妇人们背着孩子、拎着盛满米饭和腌菜的竹筒从四面八方的村落赶来,为的是给烧窑的瓷工、自己的丈夫送上一口饭。石径上于是有了一串串碎脚印,仿佛落叶,化在泥里了,也印在男人的心上。而那些忙碌的男人手里端着的,也许就是刚刚出窑的玲珑剔透的碗盏杯盘……多少个春秋过去,现如今,碧瑶盛景不再,窑包也难觅踪影,那些碎瓷片连同过去的时光在瑶河底沉了下来。但瓷片并未睡着,它们依然醒着,那细腻的涟漪和水波,便是瓷片的呢喃,絮叨着关于碧瑶久远的传说。
然而,光阴毕竟远去了,碧瑶的繁荣也已是过眼烟云。舂声停歇,古窑遗韵随风飘散。这些年,瑶河水流着流着竟有了几分落寞和凄清。这个地方慢慢地空落起来,壮年的人大概嫌这里过于寡淡清静,即便过得殷实的,也企盼着过得更好。于是纷纷走了出去,去往外面更大的世界了,只遗下些老人和孩童守在这里,一天一天过着日子。这日子,说淡,却也像甜津津的麦芽糖,居然还是耐嚼的。老人有着老人的悠闲,孩子自有孩子的乐趣。这生活,明明白白,从从容容,好像门前静静淌过的清澈见底的瑶河水。
《安安的蜻蜓》讲述:妈妈去大城市打工了,安安只能与一只小狗为伴。可是有一天,小狗被人打死了,她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外婆来到她家陪她。安安从不喜欢驼背的外婆,渐渐到喜欢,到爱,这期间经历了许多事情——包括她撕碎外婆给她做的蜻蜓。当她习惯和外婆相处,努力想为外婆做点什么的时候,妈妈却要把她接到城里……
著名儿童作家殷健灵用孩童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读来清新温婉、引人入胜。
《安安的蜻蜓》讲述了小女孩安安和外婆之间从不容到不舍的相处故事。安安妈妈出外打工,请来外婆照顾安安,可安安一点儿也不喜欢她,嫌她又老又丑,背地里叫她“狼外婆”。安安在班里夸下海口,说外婆会做蜻蜓风筝,没想到,外婆会做的不是风筝,而是竹蜻蜓,这可让安安在同学面前丢了大丑……著名儿童作家殷健灵用孩童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祖孙之情,读来清新温婉、引人入胜。